基于“读者中心论”的阅读教学探索
2021-12-08梁薇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合理的文本解读往往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但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依旧存在大量的一线教师没有重视文本解读的地位,在阅读教学时通常使用教学参考书为主,缺乏个性化的解读与看法,过度依赖权威的观点,如此一来,阅读教学的质量自然难以提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文本解读,采用多种视野的个性化解读,丰富阅读教学。
“读者中心论”是基于现代接受美学所提出的专业术语。其认为,作者的意图并非作品的终点,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存在。这一论调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关系,重视文本对现实的意义,而读者就是文本连接现实的关键一环。在现代阐释学中,伽达默尔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即读者在进入阅读文本前,通常会凭借自身的视野及审美艺趣对文本进行预先的估计与期盼。与“作者中心论”不同的是,“读者中心论”会将读者从被动中转化为主动地位,即肯定接受文本者的地位,从而使得文本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实现价值的延伸。这与教学上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紧密相联的。在初中文本阅读教学中,如何应用好“读者中心论”,是我们要探索的永久话题。
一、注重学生阅读观感
对于“读者中心论”在阅读教学的应用而言,其不能单纯地将其与“作者中心论”进行对立比较。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是文本转化的关键环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读者中心论”更多的是将文学阅读看成是通过文本将读者与作者主体进行交流。阅读是精神上的交流对话,是不断感悟的过程。在“读者中心论”的视域下,阅读文本是学生将自身的情感结合生活经验,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而建立直观的体验通道,对文本中的场景、画面、形象等进行补白与创造的过程。
陶行知理念下要求语文教学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与“读者中心论”相契合。在阅读教学时,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当学生在阅读课上,没能从文本中建立起主观想象,无法对文本产生期待视野,势必会影响其主观感受,导致阅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像《秋天的怀念》《散步》这类的篇目,如果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将散文中的亲情灌输给学生,那么这两篇感情浓厚的文章便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两篇散文的教学是属于叙事类的,对学生而言吸引力较大,但是也往往会导致在进行授课之时,可能会讲得不够透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通常有明暗双线,而学生往往难以挖掘其中的暗线,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有所考虑。
例如,笔者在上完《秋天的怀念》之后,班上的学生认真地问道:“为什么史铁生已无法走动了,他妈妈还要带着他去北海看菊,而不是让他在家里休息?明明出去可能会打击到他,为什么他妈妈还要这么做?”因此,笔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最终认为这与学生的主观观感有所关联。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在家庭中通常是父母围着他们转,因此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文章中母亲的深刻用意。另外,他們缺乏对残疾人的内心矛盾进行认识。因此在教学《散步》时,笔者对教学方法进行了革新,让学生从“春天来得太迟”一句出发,结合作者当时的背景资料:作者莫怀戚父亲刚去世,母亲一下子失去了精气神,身子衰弱,而作者应承担一家之主的责任。而“春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代表着“希望”“新生”等意象。请学生谈谈作者眼中的“春天”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再深入文本探究,思考莫怀戚笔下春天的意象代表的内涵是什么。如此一来,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学习散文中的意象的积极性增强,使得散文教学不再是一味地反复说教,甚至有的同学还能够对《散步》一文提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散步》一文更多的是:作者对未来自我的修正,正是因为作者饱含“希望”,所以在经历父亲去世后,并没有被生活击垮,而是期待春天到来与母亲再出去散散步,这篇文章更多地像是莫怀戚给生活的投名状,也意味着作者能够感受到自身的责任的转变,想在“父亲”这一家庭职位上走的更为长远。显然,学生之所以能够对散文中的意境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在教学中注重他们的期待视野,以问题引导学生的主观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
“读者中心论”要求强调学生在阅读时候的中心地位,即在主观思考上应占据主动性。目前,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思想等,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信息上的权威。因此,在阅读教学上,教师也应转变“权威”者的身份,担任学生阅读上的“引导者”,基于学生主观感受上,支持学生发出自身对文本解读的看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度的把握,采取真正适用的教学办法。新课程标准下要求语文教学应打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因此在教学时,许多语文教师不合理地使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认为这样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解读,实质上并不然。例如,笔者曾经见过一个案例:教师在上《孔乙己》时,提问:“孔乙己死亡的原因是什么”,请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讨论五分钟,之后进行代表发言。然后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而此时教师则坐在讲台显得无所事事。而进行小组讨论时,学生的自主配合度也很低,要么几个同学闲聊,要么一个人发言,其他的态度随意。此时,小组合作不仅没有起到探究性的解读的作用,反而导致课堂效果降低。因此,从这种低效、涣散的小组讨论,实质上并不能为教学或者学习带来利处,虽然在形式上形成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模式,但是却难以保证其具有高质量和探究价值。
而基于“读者中心论”上的生本个性化解读,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加强对文本的解读理解,更深层地挖掘文本的价值,从而建立有效的教学方式。只有满足文本解读有效化的条件,才能真正发挥合作教学的优点。语文教学形式的采用及技巧的运用,都应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层领悟下,从而以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为主导,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畅所欲言,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
三、以文本留白带动学生创造思维成长
“读者中心论”认为文学与读者的联系建立并非是文本自发性的行为,而是相互给予、相互间建构意识的活动,必须唤醒读者的创作力,才能达到双向建构活动中的审美的欢愉。因此,作者在创作之时往往喜欢将文章设置成空框式的结构,在文本中预留足够的空白空间让读者进行填补。如此一来,也实现了文本艺术中的创作意识在现实中的具象。而当文本中出现足够的理解信息时,意义空白的增多,有利于读者转化作品中的现实意义。
而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关注文本空白点是语文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虽然留白在实用类文本、议论类文本的用处不大,但是在散文、小说等叙事类、抒情类文本中,留白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如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作者往往会利用断续性的写作技巧,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有思维代入感与参与感。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应该强调关注文本主题的多样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与文本的关系,这里的关系并不局限于文本之中,还在于思想的联结之上,当文本中碎片化的材料信息,被留白打乱关联时,学生能够通过想象进行补充,实际上也丰富了文本中的印象。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基石,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能够促进语文的有效教学,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也有着长期的利好。从“读者中心论”的理论视角出发进行阅读教学,一是尊重文本,二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将文本与学生阅读主体间进行整体性的协调,促使文本解读教学走出被权威参考书禁锢的困境,激活阅读课堂,从而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思维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沈华.警惕文本解读的平面化[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7(5):21-22.
[2]陈治勇.文本解读应有教师批评视角——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1):8-11.
[3]诸葛一朔.文学批评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基本路径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梁薇,河北省保蠡县蠡吾镇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