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智库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2021-12-08黄细嘉赵恒
黄细嘉 赵恒
摘要:[目的/意义]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和瓶颈问题愈加复杂化和多元化,迫切需要专业性强、研究水平高的旅游智库给予解决方案。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旅游智库的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这对我国未来智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过程]本文在梳理国内旅游智库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框架,从探讨旅游智库的作用着手,以发挥智库作用为导向系统分析得出我国旅游智库存在的问题,并对标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话语地位不高、理论成果滞后、研究内容同质、联盟机制缺乏等是旅游智库普遍存在的制约因素。因此,我国旅游智库应向特色新型智库加速迈进,坚持“独立性+自主型”创新发展的原则,采取“纵横型+内外化”多方合作的行为模式,攻坚“聚焦型+突破式”等重点研究领域,紧跟“大数据+第三方”先进时代潮流,从而发展成为符合政府政策导向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行业前行,推动学科发展,具备竞争能力的创新、可行、独特、亮眼的特色新型智库。
关键词:旅游智库 新型智库 旅游业
分类号:F592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巨大市场以及旺盛投资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并日趋严重。旅游业要持续健康、高质量地发展迫切需要旅游研究机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咨询机构、经营企业等智库的支持[1]。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战略制定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以及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高品质精细化产品供需不平衡等微观层面的问题,均需要依赖于具有系统思考、独立见解的中国特色新型旅游智库系统来解决,智库的作用和价值不言而喻。
1 “旅游智库”界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旅游智库建设和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十年来在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实践推动下,在几代旅游学人的辛勤耕耘和淬炼下,旅游智库建设从零起步,至今已经初步形成智库群雏形[2],形成了由政府机构、各类高校、研究院所、独立咨询机构、旅游企业等构成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智库支撑体系。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智库 智库一词起源于19世纪,出自英国俚语,表示智囊的意思[3]。在韦氏词典和美国传统词典中,智库的解释是对社会政策、政治策略、经济或科技问题、工业或商业政策以及军事建议等进行研究或鼓吹的某个组织、机构、公司、团体或个人[4]。国内有学者把智库定义为,由来自不同学科的高级别专家组成的,帮助政府或决策机构处理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外交等事务的团队,其可以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策略等,是具有公共机构性质的组织[5]。
1.1.2 旅游智库 顾名思义,旅游智库是指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相关服务的智库。我国旅游智库发展起步更晚于其他智库,目前仍处于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中。学界将其定义为,旅游智库是为旅游业提供发展决策的智囊团,主要任务是对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決策和政策进行咨询,对旅游业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6]。旅游智库一般包括4个主要部分:政府旅游机构、高校旅游机构、社会旅游机构以及企业旅游机构。
1.2 发展现状
根据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CTTI)、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以及中国智库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提供的智库名录,本文暂且把这些机构列名的相关智库称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旅游智库”。经甄别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主要旅游智库机构有57家。其中,以CTTI来源智库为据,名称中带有“旅游”字样的智库机构8家,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1家,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属事业单位6家,原国家旅游局批准设立的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5家,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家,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家。这些智库构成了当前庞大的文化旅游类智库系统中的“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旅游智库”名录。按照其来源主体,将其划分为4类:党政部门旅游智库19家、高校旅游智库28家、社会旅游智库8家以及企业旅游智库2家。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我国的旅游智库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均逊色于其他类型智库。在本文认定的57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旅游智库”名录中,仅有远景智库一家智库机构跻身于全国企业智库系统影响力排名前15。这说明高校智库是全国旅游智库的主力军,而直接面向实际工作需要的智库机构则不甚发达,当前我国旅游智库仍未脱离理论研究的老路,且综合影响力欠缺。上述智库多元化的构成,有利于打破原来仅有政府研究机构参与咨询所呈现出的难以超脱决策者思路框架的僵局,较为具有独立性的院校和企业的加盟,使得地方党政部门智库增添了阐述与发挥的余地,开辟了独创与诤谏的空间。
2 我国旅游智库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智库是长期从事与政策相关的研究与倡导的组织,被誉为是“弥合知识与权力之间鸿沟的桥梁”。近年来,我国各类旅游智库积极对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建言献策,向旅游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努力扮演好方法论与实践观之间的桥梁角色,为我国旅游产业、文旅融合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就现代意义的智库标准而言,我国现有旅游智库体系仍未成熟,旅游智库作用发挥和智库建设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我国旅游智库作用
2.1.1 政府层面——旅游政策主张的发起人 旅游智库最直接的作用是服务于政府,对政府而言,旅游智库是旅游政策主张的发起人。旅游智库围绕我国旅游领域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政府部门相关需求,借助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所熟悉的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提出符合现实且具有前瞻性的治理思想和政策主张,并长期坚持和倡导,以期最终转化为政策、法规。在该过程中,智库直接参与政府决策制定的过程,并直接提出其政治主张和利益诉求[7],把高深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实操性强的政策分析和建议,集聚专业智力资源,为政府节约执政和治理成本。例如,2012年,海南省政府研究室全面比较了各个国际著名岛屿经济体的离岛免税政策,并以此为基础及时向省政府提出了调整离岛免税政策以及打造海南国际购物中心的建议,得到了海南省政府的重视。经向上级积极申请,2013年年底,国家有关部委进一步完善了海南岛的免税政策,额度由5,000元提高到了8,000元,并增加了免税商品的品种,着力推动海南国际岛建设,深度促进了海南旅游业的发展[8]。
2.1.2 学术层面——旅游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旅游智库致力于探索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术界而言,旅游智库是旅游理论研究的开拓者。旅游智库为旅游科学打造学术思想的高地,在深刻把握复杂社会现状和旅游实践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其表象后的根本性规律,并将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使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与此同时,旅游智库及时关注和研究国际、国内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和研究动态,消化、吸收最新发展成果,开拓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整个旅游行业的智力支撑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旅游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我国旅游智库作为旅游理论研究开拓者的最有力的印证。长期以来,经过几代旅游人的不懈努力,支撑旅游研究的理论从完全借鉴西方(如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厄里的旅游凝视、麦肯奈尔“本真性”理论等)发展到当前日趋本土化[9]。例如,地理经济学家陆大道根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提出了点-轴开发理论[10];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理论[11]。这些开拓者在旅游科学研究中加入了中国变量,在解读中国实践和构建中国理论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
2.1.3 社会层面——旅游社会公理的引路人 旅游智库通过开展研讨、发表评论、撰写文章以及出版论著参与旅游热点问题探讨,旅游智库是社会公众的引路人。旅游智库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现象解读,并提炼观点,凭借自身对热点问题专业独到的见解,对社会公众加以引导。这个过程凸显了旅游智库服务社会、引导公众、启迪明智的重要使命。作为具有较高公信力的知识密集型组织,智库对目标受众具有较强的影响力[12]。在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国旅游智库同样敢为人先,踊跃扮演好其作为“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学界、业界纷纷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传达对疫情日趋稳定后景区开放的专业建议,既给社会以信心,也给行业以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认为,景区重启有待在精确调控和管理下推进[13];贵州黄果树旅游集团总经理助理余刚表示,景区应按照要求实行分时段实名预约售票限制,后台接待承载量应调整为景区最大承载量的50%[13];江西省旅游文化研究会为此开展了“文旅学者笔谈:‘后新冠时期文旅产业重振策略”系列活动,邀请江西省内外学界、业界专家积极献言[14]。
2.1.4 行业层面——旅游发展经验的回顾者 旅游智库作为旅游行业的意见领袖,对于旅游业来说,是旅游发展经验的回顾者。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正经历着从旅游大国转变为旅游强国的过程。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历程,使旅游业界自身累积了许多经验,旅游智库对这些经验进行了负责任的客观评价、理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进行系统回顾总结。这就为全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预判提供了强大的实践支撑。例如,自2012年起,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每年都会在回顾当年旅游现实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撰写和发布《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信息量化总结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运行情况,为中国旅游业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长处可借鉴、短板可避免”的经验模板。
2.1.5 教育层面——旅游智库人才的培育员 目前的旅游智库系统中,高校智库占比最重。首先,高校智库依托旅游院校建设,智库成员主要从事旅游教育工作,无形中为旅游学界、业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旅游人才。其次,智库是理性强化的组织,这意味着高校智库需要吸引顶尖的智库人才[15],旅游智库是旅游专业人才聚集地,在吸纳和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潜在决策者、专家和智库从业者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从教育层面来看,旅游智库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基地。例如,南昌大学旅游学院作为江西省重要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旅游学术研究阵地和旅游智库平台,根据其自身优势,建设有三个旅游智库,分别是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江西红色旅游研究中心、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江西省重点特色新型智库试点建设单位——南昌大学(全域)旅游研究院、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旅游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这三个智库研究方向各有侧重点,不仅为促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献计献策,而且肩负扎根旅游教育,为学界及业界培养人才的重任。据笔者统计,仅2019年,南昌大学旅游学院为社会输送了82名旅游专业人才,其中11人前往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其他学生分布于全国各地,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2 我国旅游智库存在的问题
2.2.1 决策话语权不强 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成立各级、各类的旅游智库机构,初步形成了旅游智库体系雏形,但该智库体系在国内的话语地位不彰显,话语权仍处于较弱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国家智库体系中,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目前,国内现有的旅游智库數量不能称之为少,但由于这些智库质量参差不齐、良莠掺杂,故出现在中国智库排行榜前列的旅游智库极为稀缺,在我国庞大的智库体系中显得极为单薄。另外,现有的旅游智库很大程度上皆缺少国家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机构)的支撑,因此,在硬实力欠佳的现实条件下,旅游智库的政策咨询效果远不能达到决策者的心理预期,能够到达决策层面的政策意见相对较少,影响力明显不足,形成恶性循环。第二,在决策者面前话语权也呈现弱势地位。我国旅游智库最主要的客户团体是政府部门,其通过为政府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方案而成为政府决策重要的外援力量和行业推手[16]。然而,政府部门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政策研究力量,可以说拥有自身的政策研究精英团队,且拥有资源和话语权,加上运行机制的约束,旅游智库在服务于政府部门时,难免会受政府已有框架、思路的束缚,难以脱离政府现有政策的窠臼,致使旅游智库研究成果只是对现有政策的修补,难以产生符合发展趋势需要、对现实具有较强指导力的政策建议。
2.2.2 理论成果滞后性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40余年的产业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旅游学作为新兴学科,其理论基础较传统学科十分薄弱,这就导致了我国各级、各类旅游智库面对旅游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局面,理论跟进的阐释力不够,出现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发展的问题。我国旅游智库的旅游研究现状呈两极化:一个极端是基金类纯理论研究;另一个极端是商业化的旅游规划咨询项目[1]。纯理论研究学者扎根学术,一贯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来挖掘旅游数据背后的内在规律,但往往容易忽略旅游业发展中的实践情况,使其学术成果指导操作的价值不强。相比之下,旅游规划咨询机构身处业界一线,对旅游实践经验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思考问题偏好于从实际出发,但由于其理论基础薄弱,难以将所得结论转化为指导发展的智库思想。因此,目前缺少可以将旅游理论研究与产业实践真正实现有机整合的旅游智库。
2.2.3 研究内容呈同质化特征 我国现有的旅游智库对行业研究的聚焦程度不够,专门化、专业化、特色化明显不足,呈现研究内容同质化现象。由于旅游研究涉及范围较广、内容体系繁杂,旅游智库在自身定位时难免会出现定位重复的状况,大多数智库未能结合自身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体系。另外,在挑选研究方向上,包括旅游智库在内的所有研究机构都一贯喜爱“跟风”,选择热点问题作为研究方向。大多旅游智库偏重解决呈短期性的具体问题,而关乎我国旅游业发展走向的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由于耗时较长、资金需求量大的原因,容易被各级、各类旅游智库忽略。从整体而言,我国旅游智库缺乏差异化分工。
2.2.4 联盟机制呈空白化局面 现阶段我国旅游智库仍处于资源分散、各自为政的状况,各级、各类旅游智库之间缺乏统筹整合,缺乏深入合作,从而导致旅游智库整体凸显研究效率低、竞争力弱的问题。目前,国内有关旅游智库的联盟还未成立,管理机制尚不成熟,整体呈现联盟管理机制空白化状态。现有影响力较大的智库管理平台也只停留于数据管理层面。例如,南京大学CTTI、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以及中国智库网,这些平台主要是以智库搜索引擎、智库数据管理和智库在线评价等功能为主,不具备整合旅游实时信息、分配旅游研究资源、引导旅游智库合作的能力,无法实现制订研究计划、推动智库合作、共办行业论坛、实现成果共享等必要的需求。
3 我国特色新型旅游智库发展对策
从服务政府旅游管理与决策、解决旅游行业问题、促进旅游理论体系形成、提升中国旅游国际影响力角度而言,我国特色新型旅游智库能力还有较大差距。其建设与发展任重道远,急需加快培育步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补足短板、破除瓶颈,从而发展成为符合政府政策导向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行业前行,推动学科发展,具备竞争能力的创新、可行、独特、亮眼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3.1 “新”在“独立性+自主型”发展
独立性和自主型发展是我国旅游智库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特色新型旅游智库被寄予“独立性+自主型”发展的期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决策研究独立发展。由于“官本位”的管理体制或利益关系的约束,智库提出政策主张时,难免会存在为迎合当局决策者意愿而失去独立思想的现象,这种情况使智库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往往是为当政者已有思想主张做注释和提升解读,从而变成了在既定的方向下对现有政策的深度挖掘、延伸拓展。因此,特色新型旅游智库在决策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现有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更要敢于用批判的眼光论证既定方向的可行性,必须以客观的态度、求真的精神、科学的方法为决策者提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第二,理论研究自主创新。旅游智库不仅要承担问题探讨、建言献策的任务,而且要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科学概念和成熟理念。因此,特色新型旅游智库主动从事旅游理论研究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以期旅游学科理论能够从无到有、从借鉴引入到自主创新。
3.2 “行”于“纵横型+内外化”合作
我国特色新型旅游智库的建设,需要各级、各类旅游智库纵横型和内外化合作,这是决定我国特色新型旅游智库是否能够赶超国外旅游智库的关键因素。国内现有旅游智库对话交流的空间有限,专注领域往往较为分散,彼此的促进作用无法得以发挥;专注于同一领域的旅游智库,也会由于缺乏交流而产生研究课题重复、智力过度浪费的问题。因此,从纵向层面来看,我国旅游智库应该整合现有资源,把握现有渠道,汇聚学界、政界、业界旅游人才,通过学界理论研究、政界引导诉求、业界经验总结的方法完成纵向合作;从横向层面来看,各级、各类型智库应该加深彼此认知,把握自身及对方优势,扬长避短,将竞争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利用横向合作的方法解决各智库之间选题重复的问题,既能减少不必要的智力浪费,又可以使各旅游智库能力发挥至最大化。从内部和外部关系来看,既要与其他旅游智库合作,与国内智库合作,又要与非旅游智库合作,与国外智库合作,通过旅游智库内部化及外部化的合作,以解决“+旅游”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新路径问题,以符合旅游产业涉外性交往、跨文化交流特性,并成功实现跨国经营和国际发展。
3.3 “特”自“聚焦型+突破式”研究
特色新型旅游智庫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性,而智库的思想性和研究性决定了智库的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力[15],因此,“聚焦型+突破式”研究是旅游智库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法宝。作为实践性和应用型极强的学科,旅游科学涉及的研究范围广泛、研究内容繁杂,故旅游智库可研究的问题众多。但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各智库就要根据自身的研究专长、区域状况与资源特点,在众多研究领域中,聚焦某一领域或方向开展长期研究。即使旅游智库之间研究领域相同,也要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其研究方向表现出不同的侧重。同质化研究的减少,将有利于旅游智库形成自身特色,使各旅游智库可以保证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某一细分市场、某一特定问题,真正形成自身立世的资本和优势。同时,可以集中力量开展某一重要旅游领域的研究,形成专属研究方法、技术与手段,从而得到具有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智库成果、硬核智库产品,形成解决智库问题的突破口,最终成长为被政界、学界、业界认可的有实力、有品牌的专业化、特色化新型旅游智库。
3.4 “亮”以“大数据+第三方”潮流
从客观考量和公平竞争角度来看,“大数据利用+第三方”介入是各行业创新的关键支撑,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独特的数据资源和研究模型是智库开展政策咨询研究的内在竞争力[12]。因此,特色新型旅游智库的建设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政策研究、智库管理以及成果分享的过程中,要结合大数据加速发展。大数据是一个客观存在,要将大数据作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全能工具,通过“旅游+”“互联网+”等途径,凭借大数据的客观性强、容量大、速度快、种类多及价值高的优越特点,为特色新型旅游智库提供精准的信息来源、强大的技术支撑以及科学的研究工具,使旅游智库的建设进入高效、智能的发展阶段。同样地,第三方是基于客观、公平而产生的市场竞争的独立主体,智库就是要保证拿出不偏不倚的问题解决方案,与大数据客观性一样,大数据是用数据事实说话,而第三方是用思想实际说话。亮出“大数据”和“第三方”,不仅是智库成果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的体现,更是智库运行的新途径、新趋势、新潮流的体现。
4 结语
近年来,我国各类旅游智库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从旅游智库作用发挥和智库建设现状而言,与特色新型旅游智库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旅游智库应坚持“独立性+自主型”创新发展基本原则,采取“纵横型+内外化”多方合作新型模式,攻坚“聚焦型+突破式”等研究领域,紧跟“大数据+第三方”先进时代潮流,加速向特色新型智库迈进。
参考文献:
[1] 刘锋. 如何打造创新型旅游智库[J]. 中国旅游评论, 2016(3):1-3.
[2] 石培华. 旅游智库发展仍有较大空间[N]. 中国旅游报, 2015-05-13(4).
[3] 杨瑞仙, 权明喆, 魏子瑶. 国外顶尖智库发展经验探究[J]. 现代情报, 2017, 37(8): 167-170, 177.
[4] 薛澜,朱旭峰. “中国思想库”: 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科学学研究, 2006(3): 321-327.
[5] 郅庭瑾, 吴晶. 美国智库教育政策研究及其启示[J]. 教育发展研究, 2014, 34(23): 6-11.
[6] 徐万佳. 中国旅游智库成立并召开首次咨询会[N]. 中国旅游报, 2015-08-31(1).
[7] 郭鹏. 俄罗斯智库的建设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0, 5(5): 66-72.
[8] 甘晨卉. 智库建设论坛: 海南民间智库奇缺 缺乏国际话语权[EB/OL]. [2021-09-15].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4/04/26/016629812.shtml.
[9] 吴巧红. 旅游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 旅游学刊, 2017, 32(11): 8-10.
[10]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 2002 (1): 1-6.
[11] 吳必虎,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R]. 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出站报告,1998: 74-80.
[12] 王莉丽. 智库公共外交: 概念、功能、机制与模式[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 33(2): 97-105.
[13] 文旅学者. 文旅学者笔谈: “后新冠”时期文旅产业重振策略[EB/OL]. [2020-03-03]. https://m.jxnews.com.cn/jxtour/system/2020/03/03/018789706_01.shtml.
[14] 品橙旅游. 停摆四十天, 旅游景区的闯关记[EB/OL]. [2020-03-0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0673457284615155.
[15] 张庆晓, 蒲蕊. 高校智库质量建设: 导向·主体·突破点[J]. 新世纪图书馆, 2020(11): 27-33.
[16] 龚会莲, 孙永祺. 智库与政府间政策产品交易的互动模式、困境及治理策略[J]. 领导科学, 2020(24): 24-28.
[17] 杨亚琴.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智库影响力评价为视角的分析[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1): 70-78.
作者贡献说明:
黄细嘉:确立选题,编写提纲,提炼观点,修改并审定论文;
赵 恒:查阅资料,进行数据统计,撰写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