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报告?
2021-12-08王文
摘要:[目的/意义]多年来,中央决策层都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智库国际影响力的打造。然而,打造具有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与智库建设的任务至今仍然很重,具有广泛国际传播力的中国智库报告与研究成果的产出频率偏低。这为智库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与建设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与案例分享的空间。[方法/过程]本文以《“美國第一”?!美国抗疫真相》报告为分析案例,以牵头发布人的亲历者身份复盘该智库报告的始末。[结果/结论]在梳理总结其中值得其他智库借鉴的特点与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官方指导+创新运营+重大话题+精准时点”的新型传播模式,并设想中国智库国际影响力的更高绩效目标,以期为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提供未来可参考的理论指引。
关键词:国际影响力 中国智库 美国抗疫真相 经验总结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首次进行集体学习,并明确强调“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强调“要更好地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的能力”[1]。早在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史上首个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曾明确指出,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须“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2]。然而,目前,打造具有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与智库建设的任务仍然很重,具有广泛国际传播力的中国智库报告与研究成果的频率偏低。这为智库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与建设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与案例分享的空间①。
2021年8月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太和智库以及海国图智研究院三家智库共同发布的《“美国真相”?!美国抗疫真相》研究报告,引起5亿多的点击阅读量,在全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惊动美国白宫。据悉,一份权威的评价文件称,这份报告“创造了多年来智库国际传播效果的新高度,更是开创了‘官方指导+创新运营+重大话题+精准时点的新型国际传播模式”。作为该报告的牵头发布人,笔者复盘该报告的起草、发布与影响力的始末,以期为决策部门、智库同行以及相关从事国际传播的机构提供一个可借鉴、可参考的案例,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研究进程保留一段可供追溯的历史记录。
1 《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报告的始末
2021年5月底,美国总统拜登指令中央情报局在90天内完成疫情溯源报告,找出这场影响全球变局的新冠疫情的真正源头。接着,美国媒体就疫情源头在中国、美国抗疫领先世界等话题开始造势,试图引导国际舆论压制中国,其中最典型的是2021年6月底美国彭博社推出全球53个经济体所谓“全球防疫韧性排行榜”,将美国排在全球第一,而中国仅排全球第八。
对此,中国官方、媒体、智库均对由情报部门推出美国溯源报告的指令与彭博社可笑荒谬的抗疫排名,进行了大量的批驳和舆论反击。在这些批驳中,尤其以《“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智库报告引起的全球反应令人印象深刻。
2021年8月9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人大重阳牵头,在短时间内撰写完成,并联合另两家知名智库发布全球首份美国抗疫真相的智库研究报告《“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这份报告分为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四个版本,全文约2.3万字,采用严谨的研究、真实的数据、客观的论述、精细的脚注,全部引用美国方面发布的英文资料,全面复盘美国抗疫的进程,批驳彭博社在2021年6月底发布的所谓“美国抗疫全球第一”的荒谬结论。该报告得出的“客观的事实已表明,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抗疫失败国、全球第一政治甩锅国、全球第一疫情扩散国、全球第一政治撕裂国、全球第一货币滥发国、全球第一疫期动荡国、全球第一虚假信息国、全球第一溯源恐怖主义国”的结论,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作为牵头发布机构,人大重阳对120多家驻华使馆的600多位各国驻华外交官发出电子版报告并邀请其参加该报告的现场发布会。鉴于疫情,来自欧盟、俄罗斯、德国、印尼、伊朗、荷兰、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巴西等9个国家的驻华使馆/使团的12名代表现场参会。纽约时报、彭博社、南华早报等9家外国媒体到场听取了该报告的发布。人民日报、CCTV、新华社等国内31家媒体共53人到场进行了报道。在头条、微博等10多个直播平台同时直播,约100万人现场收看了该发布会。此次报告发布会还邀请了英国、美国、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社科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者现场进行点评。
英、美两位学者的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现场就报道内容在线讲述道:“彭博社公布所谓‘防疫韧性国家排行榜上,美国赫然居位其上,名列榜首。这是见过的最为荒谬的排行榜了……中、美两国的抗疫能力根本就是天差地别……拜登虽然没有继续特朗普的做法,但制造了‘实验室泄漏论这样的指责,所以,我不认为情况会有所好转。新冠疫情被美国赋予了冷战的论调、冷战的语言和冷战攻击的政治色彩,而这种情况将会继续下去。”
美国《全球策略信息》杂志社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在现场连线时说:“非常荣幸来参加今天的报告发布会……美国跟中国玩推卸责任的游戏,导致世界离战胜疫情的目标越来越远。现在的努力方向应该是拯救人们的生命,并在全球范围内消灭病毒,各国必须要共同努力,而不是相互对立。其他的都必须服从于这场斗争。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就能够朝着习主席所倡导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目标迈进了。如果世界能够团结起来,我们也有机会共同努力,处理我们仍然存在分歧的一些其他问题。”
报告内容的高质量,国际听众的广泛,网络直播的技术手段,均奠定了该报告此后引起全球关注的基础,也为报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提供了运营范本。
发布会的当天,国际传播效果已经相当明显。多国外交官索要多份报告印刷版。作为报告牵头发布人,笔者在台上讲述“美国疫情死亡人数已超过过去一百年来美国所有战争的死亡人数,是一场人间悲剧”时,场下多位外交官频频点头,有的还微微报以掌声。美国驻华使馆也第一时间来函,与相关发布人深谈。彭博社驻华记者慕克仑(Colum Murphy)多次举手欲提问,索要相关报告原文。在会后,笔者接受了慕克仑长达半个多小时的专访,问题涉及从本次报告的背景到近期中国抗疫进展,从中国抗疫经验再到中美未来的博弈。次日彭博社报道引述了该报告。
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以长达2分钟的时间报道了该报告,此后连续8天国际锐评刊载该研究报告“八个第一”的内容。《人民日报·海外版》(11篇)、《光明日报》(4篇)、《经济日报》(5篇)分别连续刊发相关系列评论文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环球时报、澎湃新闻、北京日报等几乎所有主流媒体及其相关公号均对该报告进行了报道,数十个公众号阅读量均超过10万,微博、今日头条均连续两日上热搜。据初步统计,海内外阅读流量逾5亿,约数万条评论,均为正面。
在国际传播方面,许多国外主要媒体都较为积极正面地进行了报道。美国彭博社报道坦承自己的各国抗疫排名受到了中国智库报告的严厉批评[3]。美国《新闻周刊》长篇报道该报告的观点,还透露专门就此報道质询白宫,白宫不予置评[4]。英国《独立报》则大篇幅地以《中国智库批评美国是新冠来源国和抗疫失败国》为题,从头到尾引述报告中的核心内容,并借报告之口批评彭博社的抗疫排名“罔顾美国民众的生命”[5]。香港《南华早报》、美国知名全球数字媒体平台Insider、菲律宾《马尼拉日报》等均做了翔实的报告。发布方人大重阳还给4,000多位全球政要名流发送邮件,估计包括各国驻华使馆圈、国际公众、国际学术界在内,约有1,000万国际人士收视、收看到这个报告的相关内容。
这份研究报告“惊动白宫”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一系列中国对美舆论的反击(如《环球时报》征集“中国网民要求世卫组织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实验室联署公开信”,签名人数超过2500万,震惊世界;又如,CGTN智库用联合国6种官方语言,在全球新媒体平台上展开调查问卷,约10万名参与者中,83.1%认为“是的,应该对美国进行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等),迫使美国情报部门在2021年8月底发布的所谓“病毒溯源报告”,最终草草收场[6]。很明显,这场就病毒溯源议题为中心的中美舆论战,在官方、智库、媒体与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方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2 “官方指导+创新运营+重大话题+精准时点”:新型智库的国际传播模式
此次报告发布后,各界广泛关注该报告的背景。在一些交流与研讨会议上,许多同行也问起报告的经过、背景与相关经验,鼓励笔者围绕该智库报告梳理可借鉴的经验,一来为智库思想史保留可查询、可参考的历史资料,二来也是为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建设提供案例借鉴。因此,笔者尝试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2.1 具有国际传播力的智库研究报告离不开官方指导
官方指导,势必会将官方的各类资源注入智库研究报告的传播进程,形成官学共鸣的双重叠加势头,将极大地助推智库研究报告的影响力。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学界对智库的理解都受到了美国学界的误导,以为智库的重要特质就是“独立性”,甚至有学者认为智库离政府越远越好。事实上,美国学界所说的“独立性”是一种具有隐蔽性、利益性和复杂性的政治话语,远比中国学者理解得更加复杂。自20世纪中叶冷战爆发以后,美国越来越多的智库被看作是“签约研究者”,不论在法律、资金还是管理上,它们都从美国政府接受了慷慨和直接的支持。鉴于此,将智库看作是完全独立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似乎有些天真[7]。中国学者曾通过严谨的董事连锁网络解构了美国智库所谓的“独立性”,并认为美国顶级智库处于复杂而庞大的董事连锁网络之中,与企业界、政界、媒体、大学均存在密切的联系,其“独立性”难以经受住历史和事实的拷问[8]。以笔者实地调研数十家美国智库的经验来看,不排除有一些智库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一般来看,美国智库那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报告的背后,往往都有政府背景或某特殊利益集团的助推。
同样,中国智库想要生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报告,需要知晓官方的需求,寻求官方的指导,获得官方的支持,与官方合作一起扩大研究报告的影响力。智库本身就是一种为政府决策咨询而产生的行业,不必讳言与政府的合作、协作甚至是服务的关系。从实践本质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智库能够生产出与本国政府无关联、却又能产生对本国国家利益具有正面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报告。
2.2 具有国际传播力的智库研究报告离不开创新运营
据悉,一份权威的文件评价称,《“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研究报告是一次官方与智库尤其是社会智库合作,创造国际话语权的重大创新。
这些重大创新源于新型智库本身。在运营创新上,从撰写质量的把控到报告发布机构的选择,从发布流程的安排到内容传播的推广,都体现出了重细节、精准度、广泛度、独立度相结合的特点,为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传播该报告奠定了基础。在内容创新上,同样讲求智库本身的民间独立创作与创新思维。该报告中美国“八个第一”的内容广为流传,直击要害,对内既起到进一步凝聚民心、提升社会士气的作用,对外则引发国际热议、公众共鸣。在时点创新上,报告目标明确,时点精准,直接针对美国总统拜登下令中情局90天内拿出病毒溯源报告,还原美国抗疫真相,对此后中情局试图甩锅中国的结论起到了先发制人的威慑作用。
该报告的起草时间很紧,但承担任务的几位学者战斗力很强,笔者本人也是连续奋战多个日夜。加之选题准确,充分吸收了相关领导、专业人士的建议,数据精确,用语与观点极具国际传播力与全球吸引力,有力书写与还原了真实世界的美国抗疫真相,重新设置国际议程,形成了难得的传播效果。
2.3 具有国际传播力的智库研究报告离不开重大话题
若没有国内外都关切的重大研究选题,就不可能引起国际的广泛关注。只有聚焦在关系当下全球演变、国计民生重大话题的智库研究与成果,才会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报道与转述。
2021年夏季,美国拜登就病毒溯源问题命令情报部门率先发难中国,促使全球关注病毒溯源的走向,中国智库奋起还击,自然会吸引国际社会的眼球。事实上,后疫情时代,全球面临着从百年未有之经济衰退、病毒冲击中艰难复苏的境遇。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如下重大议题:中美博弈未来走向如何?国际抗疫合作的长期解决之道在哪?全球化休克后是否能够恢复如初?世界经济的动能在哪?国际投资贸易的趋势怎样?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对世界的冲击如何防范?作为抗疫最成功、复苏最早的中国,智库应当抓住在重大问题上世界高度期待中国的重大战略机遇,拥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抱负,瞄准世界变局,全力向世界阐明中国答案、中国方案[9]。
2.4 具有国际传播力的智库研究报告离不开精准时点
一份上佳的智库报告不一定是最学理化的研究成果,但一定是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发布的思想产品。
许多学者常以“十年磨一剑”的方式去看待研究成果的质量,这对学术研究可能是有效的,但对智库研究来讲,则并不适用[10]。智库成果的研究周期很难以“年”来计算,用“月”来计有时都显得低效,许多时候甚至是用“天”“小时”来计算。2021年拜登执政以来,美国就病毒溯源问题不断施压中国,2021年8月底美国情报部门的溯源报告公布在即前的三周,中国智库的“美国抗疫真相”报告可谓恰恰击中了美国想甩锅中国、推卸责任的要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强调,传播优势在于“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一份具有国际传播力的智库成果同样须遵循新闻舆论的“时、度、效”的传播规律。世事变迁,机会稍纵即逝,这就决定了决策者对信息把握的即时度。同样,在国际舆论战中,智库需要在关键时间点发射出“思想炮弹”。
综上所述,《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智库报告突显的“官方指导+新型智库+重大话题+精准时点”国际传播新模式,是笔者根据现实情况梳理与总结的经验和结果,希望能够对未来智库运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3 新时代的中国智库,志当存高远
与此同时,《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智库报告的国际影响力也引起了个别学者的不理解。在中国,有些人将智库工作理解为“做研究、报内参、拿批示”。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定义为“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2]。“做研究、报内参、拿批示”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推进的今天,仅仅从内部咨询的角度理解智库工作,肯定是片面的。
事实上,《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的一段关于“国家软实力”的阐述往往被人忽视。文件中讲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2]。
在美国,关于智库对外交的策应、推进,以及在国际舆论战中的作用早有阐述。冷战时,美国政府把资源分配给智库研究者,将思想资源投入到冷战的国际竞争中,使思想不只是一种文字“存在”(being),更是一种实践“行为”(doing)[11]。冷战结束以后,智库出现了“意见掮客”(idea broker)的别名,意指通过“意见的战争”向学术界以外的政治与外交世界拓展,进而实现其功用主义的目标[12]。著名外交政策学者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更是毫不讳言地承认,智库在美国外交政策中承担着重要功能,并且这种功能的兴起与美国作为全球领导者兴起的轨迹基本吻合[13]。
由此可见,一个大国的崛起,既需要有经济、金融、军事等硬实力的提升,也需要有思想、文化、观念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良好形象树立,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观念价值走向全球,智库势必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智库首先应当志存高远,在全球大国博弈的高度上思考自身在新时代下的任务与使命。
3.1 新时代的中国智库应有敢于并善于国际斗争的意识
中外舆论战已经进入白热化,智库理应成为国际舆论斗争的主力军之一。当前,西方政客、智库、媒体对中国的抹黑、歪曲以及对“中国威胁”的渲染已进入了高频期,尤其是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每五年一轮回,对华舆论攻击会进入新的高峰期。如何应对西方舆论对中国换届的歪曲?如何对外讲好过去十年的中国新时代故事?中国智库学者理应具有敢于、善于对外斗争的心理准备与国际传播的时间投入、思想预案。
3.2 新时代的中国智库应有更高国际影响力指标绩效的标准
国内智库通常是以拿到领导批示为研究成果的主要绩效指标,相比于过去,这已有明显的服务决策意识的转变。然而,诚如美国智库报告、学者文章时常都能被中国决策者批阅,已成为全球强国的中国,智库理应有能力让其研究报告和文章被传阅到白宫、克林姆林宫、爱丽舍宫等各国元首办公地,或者得到其他大国内阁成员的传阅。此外,中国学者也应有更频繁在西方一流媒体上刊文、在国际知名广电频道发声、在国际顶级论坛发言的实力与新目标。
3.3 新时代的中国智库应有解构西方话语体系的雄心
近年来,西方所谓“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的话语陷阱已经被识破,但西方话语体系仍具有坚韧性。中国智库应当花大精力,像破解“哥德巴赫猜想”那样解构西方,形成釜底抽薪的话语与思想力量。中国智库应该就像西方媒体常炮制“历史的终结”“文明的冲突”“软实力”“债权帝国主义”等全球流行概念一样,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一带一路”等宏大倡议上破题,设置国际议程,引领全球思潮。这考验中国智库界的国际传播布局与研究战略雄心。
3.4 新时代的中国智库应有推动国际传播观念创新的智慧
国际传播需要一系列的深化组织管理、经费管理、成果评价、国际交流等改革,还需要一批研究选题、聚焦内容的创新。一方面,需要撬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者“百万大军”投入到智库的国际传播事业中[14];另一方面,中国智库需要提前布局,设置与时俱进、更有战斗力的新课题。例如,2022年,不妨设置党的二十大前的国际重大涉华舆情24小时追踪、预警与即时反击项目;解構美西方主要“话语陷阱”及对外传播项目;追踪与揭破美方、西方抹黑中国机构、学者项目;重塑中国人的美国观及压制国人溢美、恐美情绪的传播项目,等等。
3.5 新时代的中国智库应有跨国运营配置资源的能力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智库进行了战略调整,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市场的全球化,采取跨国运营的策略,以提升新世纪本机构的全球竞争力[7]。对于新时代的中国智库而言,其同样需要有在全球层面配置资源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在本国构建各国驻华使领馆、主要国际大企业、外媒驻华记者的日常联系网络,还要推动与境外智库、学者、媒体的联系,更要深化在研究议题、会议承办、报告发布、信息共享等事务上的跨国合作与国际推广。
4 结论
“智库”英文“Think Tank”的直译是“思想坦克”,折射了19世纪一批知识分子推动新行业问世时的雄心与抱负,即思想应像坦克那样具有冲击力。2013年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确推动了中国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智库本身的使命拓展[15]。但正如国际知名智库评价专家詹姆斯·麦甘(James McGann)所倡导的智库三种角色(学者、咨询顾问与倡导者)[16],中国智库在对全球层面上的理念推广上仍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提出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方案,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关系等,以及面临西方话语强势与西方媒体歪曲的大背景下,中国智库对国际社会的叙事力、倡导力以及战斗力仍需要加强。
本文试着从研究报告《美国第一?!美国抗疫真相》的有效案例出发,通过亲历的感受分享,归纳可借鉴的经验,希望能够激发新时代中国智库更多的全球雄心与能力。正如全球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Stiglitz)所言,如果智库在当今全球政策环境下要有效运作,那么必须进行全球性的考察与本地化的重塑[17]。21世纪以来,全球智库都在采取全球布局、全球视角和面向全球民众的发展战略[18],中国智库也必须紧跟潮流,不可错过新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 (2021-06-01) [2021-09-0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351690005252206&wfr=spider&for=pc.
[2]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5(4): 4-8.
[3] Bloomberg News. Chinas Covid-Zero strategy risks leaving it isolated for years[EB/OL].(2021-08-09)[2021-09-20].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1-08-09/china-s-covid-zero-strategy-risks-leaving-it-isolated-for-years.
[4] FEARNOW B. China says GOP, democratic infighting caused U.S. to be “number one in pandemic failure” [EB/OL]. [2021-10-15]. https://www.newsweek.com/china-says-gop-democratic-infighting-caused-us-number-one-pandemic-failure-1617516.
[5] SINGH N. Chinese institutes accuse U.S of being source of Covid-19 and “fail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EB/OL]. [2021-10-15]. https://www.independent.co.uk/asia/china/china-america-covid-pandemic-source-b1899898.html.
[6] 中国青年网. 美国出炉“溯源报告”!so what?[EB/OL]. (2021-08-29)[2021-10-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425855852232094&wfr=spider&for=pc.
[7] 詹姆斯·麦根, 安娜·威登, 吉莉恩·拉弗蒂. 智库的力量: 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如何促进社会发展[M]. 王晓毅, 张倩, 李艳波,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16.
[8] 關琳, 李刚, 陈媛媛. 美国智库“独立性”拷问: 基于董事连锁网络的实证考察[N]. 光明日报, 2015-06-17(16).
[9] 王文. 中国学人应有全球抱负[J].对外传播, 2020(5): 28-29.
[10]王文.论智库与学术的异同[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7, 2(2): 24-32.
[11] MARCUS G. Raskin, being and doing[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1: 2-4.
[12] SMITH J A. The idea brokers: think tanks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policy elites[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1: 35-37.
[13] HAAS R N. Think tanks and U.S. foreign policy: A policy-makers perspective[J]. Foreign Policy Agenda, 2002, 7(3): 5.
[14] 王文. 调动“百万大军”: 论中国智库对外传播的进展、困境与政策建议[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 6(1): 12-21.
[15] 王文. 重建中国智库[J]. 文化纵横, 2014(5): 84-88.
[16] 詹姆斯·麦甘. 美国智库与政策建议: 学者、咨询顾问与倡导者[M]. 肖宏宇, 李楠,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3.
[17] STIGLITZ J. Scan globally, reinvent locally: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knowledge[C]// In Banking on Knowledge: The Genesis of the Global Development Network, Edited by Diane Stone. London: Routledge, 2000: 24-43.
[18] 詹姆斯·麦甘. 第五阶层: 智库·公共政策·治理[M]. 李海东, 译.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8: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