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息居饮食谱》食材外治之特色探析*

2021-12-08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杭州310005吴妍静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治性味外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杭州,310005) 吴妍静

《随息居饮食谱》(以下简称《饮食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出版)为浙派中医著名医家、清代名医王士雄[1]所撰,成书于1861年。该书为营养与食疗方面的专书,并记载有大量食材用于外治的内容。对其进行整理归纳,揭示其特色和优势,对研究中医药食两用、食材外用防病治病的简便验廉传统方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食材外治分类统计

1.外治食材载录概况

《饮食谱》将饮食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七门,列食材330种,分别释名并阐述其性味、功效、宜忌、单方效方,亦涉及制法、不同产地食材优劣比较等。其中明示食材外用的101种,占总数的30.6%;记载外治频次数239次。二味以上食药物计复方有28首,具体见表1。

表1 《饮食谱》外治食材载录统计 (种)

2.外治食材性味特质统计

以明示的食材性味归纳,平性26种(甘平18、咸平2、甘咸平2、辛甘平1、甘酸平1、酸平1、苦平1),温或热性43种(甘温16、甘辛温6、辛温6、辛热或辛烈4、甘酸温4、辛甘苦温2、酸温2、酸咸温1、苦温1、甘苦温1),寒或凉性26种(甘凉13、甘寒7、苦寒2、甘咸凉1、甘苦凉1、甘咸寒1、辛甘凉1),明示有毒性外治食材8种,对其食材部位、毒性程度等特质表述也各异,有“微毒”“有毒”“蟾蜍眉间白汁有大毒,名蟾酥,为外科要药”等。因有诸多外用药材尚未注明性味,故统计不足盖全。

3.食材外用剂型统计

食材外治的剂型大都是原生态的,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外治食材可归属有12种剂型,另设药汁、药渣、药罐、其他(直取原材即用者)类。具体统计频数:糊剂66、散剂36、煎剂23、油调剂12、血液剂11、药汁10、油(脂)剂8、药包6、酒剂4、膏剂3、浸搽剂3、水剂3、熏剂3、药饼2、药渣2、其他46,由上可知,频次最多的3种是糊剂、散剂、煎剂。

4.食材外用基质统计

按原文,所述食材外用的基质有油脂(菜油、茶油、麻油、羊脂等),醋,酒,蜜,面粉,饴糖,盐,蛋清等10余种,十分接近现代外用制剂基质特点。

5.食材外用炮制方法统计

按原文,食材外用的炮制方法所述极简。在修治中有捣、碾、研、磨及切制等;在水治中有漂洗、浸泡、喷洒、水飞等;在火制中有炒、炙、烫、煅、煨等;在水火共制中有蒸、煮、炖、淬等方法;其他制法有发酵、药拌等。

外用食材主治功效统计

1.食材外治疾病统计

按原文用语及出现频次归类,主治病症大致可分为15类,其中,对出现频次极少的几种主治病证统一归属其他类。

2.食材外治功效统计

按原文记述用语统计,大致可分为13类功效,对出现频次极少的,只述用法、病名,未明示功效的归属其他类。其中一些食材因所用剂型、基质、外治方法、作用部位的不同,显现出对不同疾病的多种作用。

主要功效归类统计:(1)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止痛,53次;(2)清热润肤、润燥生津、泽肌,13次;(3)活血散瘀、消肿定痛,13次;(4)排脓、拔毒、愈疡,12次;(5)温阳散寒、温通下气、祛寒除湿、消肿通痹、祛风生肌防冻,12次;(6)清热明目去翳、散风清头目,9次;(7)杀虫解毒,8次;(8)渗湿利水,6次;(9)辟秽瘴气,6次;(10)益气养血息风、悦颜润发,4次;(11)涤垢、除臭,4次;(12)清热消暑除烦,2次;(13)其他及未明示功效,97次。

外治方法统计

1.食材外治方法统计

按原文治法表述用语归类统计,涉及外治方法计40种。其中有些方法相似。无法归属的另设其他类。记载频次较多的前3位是:涂法、敷法、贴法。体现出食材外治方法简单、操作便捷、直接作用于局部取效快、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的独特优势。

食材外治方法统计:涂法54次,敷法52次,贴法22次,洗法14次,擦法6次,搽(抹)法 6次,罨法6次,滴法6次,吹(吹点)法5次,佩(挂)法5次,熏(熏洗)法5次,塞法4次,纳法4次,点法4次,摩(摩擦)法4次,封法4次,啧(喷)法4次,扫(搔)法3次,沐法3次,合法3次,熨法3次,垫法3次,刺法2次,浸法2次,裹(围)法2次,拓法1次,漱法 1次,扑法1次,嗅法1次,坐法1次,灸法1次,刮法1次,其他3次。

2.一食多用频次统计

按原文一种食材多种外治出现频次统计,有62种食材载有2种以上的外治方法,前3位的是莲叶、鸡内金9次外治,葱8次外治,丝瓜、鸡冠血7次外治。显示出食材灵活变通的外治法,以及简便廉验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方法。

一种食物多种外治法统计:一食二法的食材有34种,为淡巴菰、薄荷叶、糯米、饴、小麦面、麸、荍麦、黄大豆、豌豆胡麻、菜油、胡椒、玫瑰花、甜菊花、韭、云薹、羊角菜、苋、姜莴苣、茄、冬瓜、黄瓜、南瓜、芋、豆腐、桃、橘、龙眼、藕、虾羊脂、羊胆、黑鱼;一食三法的有13种,为赤豆、醋、川椒、丁香、紫苏叶、芫荽、木瓜、石榴、银杏、橄榄、猪肝、象肉、鳝;一食四法的有4种,为芝麻油、葫、梅、杨梅;一食五法的有2种,为烧酒、田螺;一食六法的有4种,为绿豆、盐、杏、猪胆;一食七法的有2种,为丝瓜、鸡冠血;一食八法的有1种,为葱;一食九法的有2种,为鸡内金、莲叶。

讨 论

1.探析食材外治之意义

近年来诸多学者和养生家研究《饮食谱》的方向,大都涉及其养生思想[2]、养生特色[3]、食疗特色[4]、食材食养观[5]、特性功效食物[6]等。然而《饮食谱》中记载的食材外治内容十分丰富。“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7],该书跋(一)简言其意义道:“是编之纂,直胥天下后世,而饮食之、教诲之,顾可以养生、却病,一端视之哉!”因此,深入研究食材外治对传承探索食材药性药理作用、外治诸法效验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2.整理归类统计食材外治之口径

本着尊重原著、体现清代及以前中医发展术语原貌的原则,对食材外治的界定,及其剂型、介质、主治病症、性味功效、治法等的分类,均按原文用语表述,或出现频次计进行归类。对疑似外用但未明示外用方法的,未纳入统计范围,如冬瓜叶仅述“疗蜂蛰、恶疮”而无方法之类。书中肉食材有涉及珍稀保护动物,如虎油脂“涂白秃、冻疮、痔疮、狗咬疮”,象皮煅灰涂下疳等,整理中未作遴选甄别处理,以保持该书原貌。

3.解析显示食材外治之特色

一是外治法适应症广,有用于外、妇、儿科疾病的,也有用于骨伤、眼耳鼻口腔、肛痔疾病、皮肤美容等病的。二是使用手段极为灵活多变,有外病外治,有内病外治,有急病急用,有防治结合,具体方法描述的有40种之多。三是食材来源丰富,依据常用的食材品种作了水饮、谷食、蔬食、果实、动物等分类。所用食材多数来源于常用膳食,取材便利。有仅用食材的,如生银杏杵烂涂擦头面癣疮、手足皴裂等;也有药食配伍的,如暑月痱疮,以绿豆粉、滑石和匀扑等。四是外治食材繁简灵活,多为单味使用,也有复方配伍如罩胎散,有的直接使用原生态食材,有的咀嚼出汁液或糊状即可使用,有的须予调和或制作而后使用。统计显示诸多剂型、介质,以及炮制法等已接近现代外治用药。

4.《饮食谱》食材外治之优势

中药外治法源远流长[8],王氏以记叙食材外用主治和方法为主,书中蕴含着传统简易疗法的临床经验,虽无遵经重典之论述,但非常接地气、合民生。体现了因时因地制宜、食材资源丰富,用药清鲜轻灵、简便验廉等中医优势。诸多简易的食材外用疗法,至今仍在民间传授、沿用,且安全有效。如菜油“惟外用涂汤火伤,刮痧,调疮药,皆妙”;盐“擦牙固齿,洗目去翳,点蒂钟坠,敷蛇虫蛰,吐干霍乱,熨诸胀痛”;“捣蒜贴涌泉穴治鼻渊、鼻衄不止”等。

5.《饮食谱》食材外治之缺憾

由于受当时的医学条件和科学水平限制,书中所用食材的性味、功效少数尚有不明确记载而空缺,某些功效记述尚缺乏依据。某些外治采用珍稀保护动物如虎肉、象肉,在现代已失去了研究其疗效的价值和实用性。有个别记载的外治方法有巫术、迷信之嫌,读者当明辨以去其糟粕。

猜你喜欢

外治性味外用
消淋巴结核的外用有情方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鼻窦炎中医外治十法
川芎外治 止痛功良
中医外治杂志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自拟黄芪红花膏外用治疗感染性创面50例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