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朘痛”病名考*

2021-12-08成都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610041何莉莎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灼痛要诀心法

成都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610041) 宋 攀 何莉莎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著作之一,是一部具系统性的外科专书,该书汲取诸家之长,内容丰富,切于实用[1],是学习中医外科学的必读古籍之一。我们在学习该书的过程中,发现该书“发无定处”一节,记载了一种疾病,名为“朘痛”(见图1),但我们翻阅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武英殿版排印本时,发现书中却将该病写作“痠痛”[2],之后“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中的《医宗金鉴》则径直改为“酸痛”[3]。这说明“朘痛”这个疾病的含义还不清晰,并未被大家所了解。本文试图通过文字释义,并结合现代皮肤病学的相关知识,对“朘痛”这个疾病的含义进行简单的考证。

外科著作的记载

首先,我们来看《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的原文描述。书中卷七十四“朘痛”记载:“此证系暴寒侵袭肌肤之中,寒郁不行,偶犯衣触或以手捺,疼痛连心,似乎如无皮之状。法宜胡椒四钱,烧酒四两,共入磁碗内,重汤炖煮,以软绵蘸酒,温溻熨痛处,即效。”即该病的病因病机为暴寒侵袭肌肤导致的寒郁不行;其临床表现为衣服或手触摸患处时,会有剧烈的疼痛感,好像患处没有皮肤一样;其发病部位未提及,因《外科心法要诀》将其归在“发无定处”一节中,意即指该病周身均可发病;其治法是用胡椒、烧酒等温热药物,温熨痛处,即可取效。可以看出,《外科心法要诀》对于朘痛的论述非常详细,同时具备较高的临床可操作性。

图1 清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刻本之书影

接下来,我们按照《中医外科医籍存佚考》中所列古籍目录,逐一查考记载有“朘痛”这一病名的外科文献。发现最早记载“朘痛”的外科著作是明代陈实功编著的《外科正宗》。该书卷四《朘痛第一百二十三》记载:“朘者,皆起于手足,乃风寒气郁于皮毛,致血不荣于肌表,谓皮槁则多痛,似无皮之状,是朘苦生焉。将患上葱汤浸洗良久,随以润肌膏擦之,就暖勿见风冷,自愈。又每久逢冬即发者,须三伏时晒捣烂大蒜,间擦三次,不再发,谓寒因热治,其理甚明矣。”[4]进行对比阅读我们发现,《外科正宗》论述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与《外科心法要诀》大体一致,不同之处是《外科正宗》明确了朘痛的发病部位是在手足。

此外,还记载有“朘痛”的古籍有:

清代顾世澄在其著作《疡医大全》卷十九“腋臂指掌部”中全文转载了《外科正宗》的论述[5]。

清代鲍相璈编辑的《验方新编·卷十四·筋骨》中的“皮肤偶触衣物痛彻连心似乎无皮之状”载:“此名朘痛,乃暴寒袭入肌肤故也。用胡椒四钱(研),好烧酒四两,煎滚,用布蘸酒,乘热搽之。”[6]

清代郑玉坛所著《彤园外科·卷之四·发无定处》中“杂证门”载:“由暴寒侵袭肌肤之中,寒郁不行,偶犯衣触或用手捺,疼痛彻心,似乎无皮之状者。研胡椒四钱,入酒壶内浸烧酒四两,烫热,用软绵二块蘸酒,乘热轮流湿浸熨痛处。或服五积散。”该书的论述与《外科心法要诀》大同小异,不同的是补充了内治法,即“服五积散”[7]。

清代易凤翥所著《外科证治方药备要·卷二·证治》中“发无定处”载:“由暴寒侵袭肌肤之中,寒郁不行,偶犯衣触或以手捺,疼痛连心,似乎无皮之状。法宜胡椒四钱,入酒壶内,烧酒四两,烫热,以软绵蘸酒,溻熨痛处,即效。或内服五积散。缩肉为朘(音先)。”可以看出,该书亦承袭《外科心法要诀》的论述,且与先行刊刻的《彤园外科》(刊刻于1899年,《外科证治方药备要》刊刻于1904年)一样,有内治方药。不同之处是易氏对该病的字义作了解释[8]。

清代许楣在订正徐大椿评点的《外科正宗》时将“朘痛”改为“皴痛”,其理由是:“皴原本作朘,误。字书:皲,手足坼裂也。今通作皴。”[9]可以看出,许氏认为“朘痛”是手足皲裂而致疼痛的一类疾病,其理由可能是依据《外科正宗》“皆起于手足”的说法。

“朘痛”的文字释义

“朘痛”到底是什么含义,重点其实就在“朘”字上。查阅字书,《说文解字》载:“朘,赤子阴也。”即男孩的生殖器之意。如《老子·五十五章》载:“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10]除此之外,“朘”字还有一义,《集韵·卷之三》载:“朘,缩也。”[11]《古今韵会举要》载:“俗语谓缩朒为朘缩。”《外科证治方药备要》载:“缩肉为朘。”《景岳全书·卷之二·传忠录(中)》“天年论”篇载:“盖财本通神,不容朘剥,积则金精祟作。”[12]即减缩之意。

综上,可见“朘”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生殖器,读音为zuī;二是减缩,读音为juān。那么“朘痛”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结合前文列举的古籍论述来进行讨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许湄改订的“皴痛”虽有一定道理,但是却不符合疾病本意。因为手足皲裂一病,在古籍中已有专门名称,如“手足皲裂”(《外台秘要方》《太平圣惠方》)、“手足破裂”(《外科正宗》)等,它与朘痛是两种疾病。其次,现今通行的排印本改作“痠(酸)痛”,也是错误的。“痠”与“朘”虽字形相似,但却是读音、字义均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广雅》载:“痠,痛也。” “痠(suān)”与“朘”也无互相借用以通假的先例。

我们如将“朘”理解为生殖器之意,“朘痛”即指生殖器部位的疼痛,但《外科心法要诀》明确地将“朘痛”归在“发无定处”一节,并未特指某一部位,故不是非常准确。我们结合现代皮肤病学相关知识,倾向“朘痛”中的“朘(juān)”为减缩之意,具体理由请见下文。

与“朘痛”相关的皮肤疾病

其实,“朘痛”是一种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在现代皮肤病学中,皮痛、灼痛、痛觉过敏、感觉异常性背痛、股外侧皮神经炎等诸多归属于“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中的疾病,都可以仅仅表现为皮肤的疼痛而看不到皮肤的异常改变。其中最符合“朘痛”特点的疾病,我们认为可能是灼痛(causalgia)或皮痛(dermatalgia)。

灼痛,又名灼性神经痛、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表现有烧灼痛、感觉过敏和营养障碍,多见于一侧上肢,尤以指(趾)端、手掌或足底最为剧烈。这一点与《外科正宗》“皆起于手足”的描述非常符合。灼痛的疼痛部位非常敏感,轻微刺激,如摩擦、轻叩等,即可加剧。病因是由于周围神经损伤后所产生的一种局部刺激现象[13]。

皮痛,又称皮肤神经痛,表现为皮肤无明显的损害,却有疼痛的感觉。通常见于头皮、掌跖、脊柱及腕部等部位。病因尚不清楚[13]。

治疗则多是对症治疗、心理治疗、神经传导束切断术等[13]。

所以,“朘痛”中“朘”字的含义,我们倾向于取“减缩”之意,引申为缺少皮肤后的疼痛。医学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外科心法要诀》的编纂者们在《外科正宗》的基础上,发现该病不仅能累及手足,而且周身各处均可发生,故删去了关于部位的论述,这是非常符合临床表现的正确修正。之后的顾世澄、许湄等可能缺少该病的相关临床经验,而仅仅承袭文本作出论断;排印本编辑则可能看到朘痛的病因病机是寒郁不行,推测可能是感冒受寒导致的肌体疼痛,这种疼痛的感觉则多以酸痛为主,故径改为“痠痛”。这些终归是脱离临床实际的。

临床病例举隅

我们于皮肤科临床常遇此病,在明确诊断后,依据《外科心法要诀》所述病机及治法施治,疗效肯定,试举一例。

王某,男,26岁,初诊日期:2019年9月1日。主诉:自觉阴囊皮肤疼痛3周。皮肤科查体:患处皮肤正常,未见明显原发皮损。2型糖尿病病史,用药血糖控制良好。西医诊断:灼痛;中医诊断:朘痛,证属寒郁肌表。嘱患者用花椒15 g熬水,趁热以纱布浸湿后外敷患处(注意勿烫伤),每日2次,每次10分钟。3日后患者复诊,诉疼痛大减。嘱患者继用之以巩固疗效。

(本文承蒙江南中医师、王彤中医师、陈涧昱博士分享观点及资料,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灼痛要诀心法
探讨复方甲硝唑阴道栓治疗阴道炎的疗效
陕建的“要诀”:无限扩充动能——国企党建如何“推波助澜”
九曲
我们终会消失不见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小模大样
《杂病心法要诀》对《金匮要略》的继承与发展
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心法
提升魅力有要诀
停电,并且大雨倾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