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画的美学特征
2021-12-08吴琼
吴琼
一般来说,美学就是审美学。那么要想了解明清时期的绘画美学,就要从明清时期的画家、思想家的审美观点出发,再加以自身的品味与评析,客观理性地归纳总结其中精要。明清之际,西方文化在我国的广泛传播,美学思想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部分优秀的画家与理论家在学习前人与创作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绘画主张,从而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美学思想家。他们所著的一系列思想作品,体现出了明清时期别具一格的绘画美学。
明代初期,以浙派为代表的院体画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画家虽未开宗立派,但仍旧在绘画领域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履,明代初期著名医生、美学思想家、画家。王履擅画山水,笔墨遒劲秀丽,绘有《华山图》四十余幅。其自序《华山图序》中的主张“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尤为著名,他的理念与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谋而合。这不仅仅反映出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更反映出了明初的美学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绘画美学思想史。王履的美学思想,主要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法在华山
王履在《华山图序》中提出“法在华山”,说的是想要画华山,就要以华山为师、作为法则。王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物质本身存在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以主观意识去描绘对象,而是要深入体会客观对象。“苟非识华山之行,我其能图耶?”王履结合自身的创作过程,反省自己若非亲自游历华山,又岂能做出如此佳作?从而得出结论:艺术源于生活,并随着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他在《华山图序》中说道:“……彼既出于变之变,吾可以常之常者待之哉?吾故不得不去故而就新也。”进一步做出了艺术与生活的基本联系的论证。
二、意溢乎形
王履对于“意”和“形”的关系有着不同于前人的见解。在《重为华山图序》中首句便指出:“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虽然,意在形,舍形何以求意。故得其形者,意溢乎形。失其形者,形乎哉”。不同于前人“得意忘形” “逸笔草草”和“不求形似”的主张,王履在以“意”为主的基础上并未弱化“形”的作用,他始终在强调“意”与“形”是辩证联系、相辅相成的。“形”是“意”的载体,“意”是“形”的升华。在一幅作品中,其“意”固然重要,倘若“形”不足,“意”只会相去甚远。
王履在崇尚宋代院体画的宫廷绘画与浙派逐渐成为主流的明代初期,依旧能不忘初心,传承前人“心师造化”的主张,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感受为中国的绘画美学史创造了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
明代中后期,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文人画家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写意画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娴熟的技法与广泛的题材不仅为文人们提供了创作素材,更激发了他们对时代的思考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美学。
陈洪绶,明末著名画家,与明代崔子忠并称为“南陈北崔”。他擅长绘画山水、花鸟,尤其精于人物画。在擅画人物画者寥寥无几的明末,陈洪绶等人的出现,使日渐衰微的人物画领域得到了振兴。陈洪绶本人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他虽师古,却不局限于古,他在绘画当中关于如何学习传统的思考与评价,代表了其绘画美学思想。
陈洪绶主张学习古人要从唐代开始,再到北宋,至元代为止,不同于当时的许多画家主张从元四家为起点学习。他重视生活,富有创新精神,其绘画结合了唐代的基础笔墨、北宋的构图形体及元代的笔简意长,他的作品体现出富有思想、别具一格的绘画美学。
三、力倡崇古,独辟师古之道
陈洪绶晚年自述:“如以唐之韵,运宋之板,以宋之理,行元之格,则大成矣”,大致意思是要具有唐人作画的韵致基础,去学习宋人的画,宋画法度严谨,易拘于形体使画面刻板,但只要画得好便是有道理的,这个“理”具体指宋画里描绘事物的合理性、准确性,再以其理去学习与继承元人平淡疏散的格调,画面便会完整。在元四家与南北宗盛行的当时,陈洪绶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对其后如何学习与继承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笔墨构图的韵味美
中国传统文人,喜柔反刚,在绘画中表现亦是柔软舒缓的。陈洪绶尤其厌恶南宋马夏绘画风格,认为:“宋画中,最可恨者马远夏圭,真画家之败群也”,这也不难看出陈洪绶审美观点的好恶。陈洪绶早年间作画也曾运用过铁线描等刚硬笔法,但其晚年绘画风格完全不同,笔法圆润绵长,洒脱灵动,这也与其师古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陈洪绶在其作品《仕女图轴》中,三位仕女缓步前行,表情生动,嘴角含笑。三人皆身着长裙,手拿花束或梅瓶,色泽淡雅,以劲细柔和的线条描绘衣裙的质感,随风而动,充满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他的人物画多为头大身小,带有略微夸装变形的风格,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重视现实生活,艺术源于生活
陈洪绶重视生活,善于观察现实,他的人物画多取材于社会生活和历史故事,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精华。除了作画之外,他还投身于民间版画的创作研究当中。他的版画作品《九歌图》系列中《屈子行吟》一图,结合史诗,以仰视的角度塑造了一个英伟的屈原形象。陈洪绶深刻认识到了艺术源于生活,从生活当中寻找艺术,寻找美,为其创作挖掘出更多的灵感源泉。
陈洪绶在师古人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笔墨构图韵味。同时通过结合历史与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内容丰富,不仅寄托了对家国天下的关怀,更有对优秀历史故事的赞扬。陈洪绶的绘画美学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影响,在艺术美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声誉。
明清之际,朝代的更迭并没有造成艺术发展的中断,而是将前朝的艺术更好地加以融合发展。到清朝初期,画坛景象愈加繁荣,涌现出了包括清初六家许多优秀画家和绘画美学家。他们的绘画著述十分详尽,为后人提供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石涛,本名朱若极,字石涛,号苦瓜和尚,清代著名画家、绘画美学思家。石涛寄情于山水,游遍祖国大江南北,将他心目中的山川景色描绘与《搜尽奇峰打草稿》中,将自己的审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者面前,石涛还在其作品《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谱)中倡导“一画论”,把对山水画创作的思考提高到哲学方面的高度。
六、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主张“师法自然”,以“天地为师”,他饱览祖国各地的山川大河,收集创作所需素材,将其整理绘制为一幅长卷。卷首以“搜尽奇峰打草稿”九字作引,沟壑纵横的群山跃然纸上,山间树木茂盛、烟云缥缈,山谷里小河蜿蜒而下,有渔夫撑船而来,河岸边有村舍人家,高士在屋前席地而坐,生动描绘出了一幅极具生活气息的山水画作品。画面构图运用“三远法”,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运笔流畅,粗笔描绘物体的质感与体积,细笔勾勒结构转折关系,富有节奏感。干、湿、浓、淡墨的反复叠加渲染,使整幅画面墨色苍郁,洋溢出蓬勃的生机。这与石涛寄情于山水、遍观群山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体现出了艺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
七、笔墨与“一画”
石涛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体现,就是他所主张的“一画论”。他不同于前人的画论著作单单局限于对笔墨技法的探讨,而是将笔墨技法与绘画原理相结合,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审美与创作。石涛认为我们无法表现出天地万物,就是因为没有掌握“一画”的本质。石涛所谓的“一画”,指的是宇宙中事物的本源,在绘画当中它指的是绘画的基本功,即笔墨线条以及构图等。要想传神写照,就必须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融会贯通,结合宇宙中的物质本体,最终才能将山水人物、鱼虫花鸟甚至于宇宙万物的生机与活力完整地表现在纸上。
石涛的“一画论”,从本质上来讲是自然与艺术的结合与统一,只有亲身经历观赏过自然风貌中的秀丽风光,“搜尽奇峰打草稿”,结合自身的感悟,方能“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他的作品格调高雅,别出心裁,其艺术风格对“扬州八怪”乃至近现代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清时期的绘画美学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它不仅仅是审美主体的主观印象,更多表现在对于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人文精神等审美客体的重视。明清两朝,在画家与画派新兴的同时,出现了非常丰富的绘画美学著述,这些极具价值的著述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史,更方便了今天的我们研究与学习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进一步将其中优秀的思想加以发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