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版《高僧传》注译错误类型探析
2021-12-08曹婷
曹 婷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梁代慧皎《高僧传》是目前完整保留下来最早的僧人传记,为研究中古汉语的宝贵语料,既有的研究成果对《高僧传》的语词注释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有可商之处。以陕西人民出版社的《高僧传》注译本为例进行考察,归纳出古籍注释中五种主要的错误类型,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一、不明中古词义
《高僧传》的语词颇具汉魏六朝的时代特色,为求确诂,应注意鉴别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词新义。译本的注释,多有因不明中古词义而致误,现试举几例:
(一)经停
闻什公在关,负笈从之。既至见什,什问:“沙弥何能远来?”答曰:“闻道而至。”什大善之。于是经停务学,慧业愈深。(卷七《释昙无成》)[1]421
译本释“停”为“犹静,指精心学习钻研”。
按:译者云“停,犹静”,似无根据。这里“停”义为停留或久住,与“静”的意思相差甚远。“经停”指经过停留,多与时间连用,如《高僧传》卷三《求那跋摩》:“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于是复勅州郡,令资发下京。路由始兴,经停岁许。”《北史》卷五七《周宗室传》:“宝掌军营在唐城内经停三日,宝掌所掠得男夫女妇可六七千人,悉送向京。”所以文中“经停务学”即表示经过停留一段时日来专心务学。盖“经”表示经过,和表示停留的“停”,均可与一段时间搭配使用而连用。“经”“停”也可单独与时间等搭配,例如《续高僧传》卷二《达摩笈多》:“又经二年,渐至高昌,客游诸寺,其国僧侣多学汉言,虽停二年无所宣译。又至伊吾,便停一载。”古籍还可见“经住”“经留”等词,与“经停”含义相似,也证“停”犹住、留。
(二)敬异
什乘隙而挫之,外道折伏,愧惋无言。王益敬异,日给鹅腊一双,粳米面各三斗,苏六升。此外国之上供也。(卷二《鸠摩罗什》)[1]79
译本释“敬异”为“以其为异而敬重”。
按:译本将“敬异”理解为因其奇异而敬重,似不符合语法,其实“异”中古已有尊敬、器重义,可与“敬”同义并列。方一新(1997)已论述“异”由“奇异、不一般”引申可指“敬重、器重”,并举中古史书中“异”“敬异”“器异”等用例。如《史记》卷九六《张丞相列传》:“赵人方与公谓御史大夫周昌曰‘君之史赵尧,年虽少,然奇才也,君必异之,是且代君之位。’”《三国志》卷十八《魏志·臧霸传》:“沛国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2]165-166因此,“敬异”应为同义或近义连文,这里直译为“敬重”更为妥当。
(三)当
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过目必能,一闻则诵。且体有赤黡,法生智子,诸国娉之,并不肯行。及见摩炎,心欲当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怀什。(卷二《鸠摩罗什》)[1]78
译本释“心欲当之”为“欲为之妻而承当之”。
按:“当”虽有“承当”之义,但释“当”为“为之妻而承当”并不准确。“当”本有匹敌、对等之义,而后由此引申指匹配、婚嫁。如《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晩,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八》“尚鲁元公主”议及此处云:“此尚字即当字也,与尚公主之尚不同。故一本作当,《广雅》:‘配,当也。’当可训为配,尚则不可训为配。”即“尚”因与“当”相同而有相配之义,可指婚嫁。又《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列传》:“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心说而好之,恐不得当也。”颜师古注曰:“当,谓对偶之。”皆证“当”有匹配、婚嫁之义。
(四)雇
王密令左右求买,雇三十万。(卷七《释慧睿》)[1]388
译本释“雇”为“大正藏本作‘酬’,以‘酬’为宜”。
按:“雇”在中古有“给价、付报酬”之意,时贤也早有论述。如《后汉书》卷七十八《张让传》:“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因强折贱买,十分雇一。”李贤注:“雇谓酬其价也。”[3]168因此,“雇”“酬”均有付钱义,在中古均有用例,不能据此判断以谁为宜。《大正藏》校勘记:“宋本、元本、明本作‘雇’”。《中华大藏经》校勘记云:“资福本、碛砂本、普宁本、永乐南藏本、径山藏、清藏作‘雇’”。似用“雇”更佳。
二、不明佛教用语
《高僧传》行文多涉及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用语,只有对佛教知识多加了解和关注,才能准确解释其中含义,不能妄作解释。译本注释中也出现了一些因不明佛教用语和佛经特殊语词而致误释的例子。
(一)理味
魏主元宏闻风餐挹,遣使征请。既达平城,大开讲席。宏致敬下筵,亲管理味。(卷八《释昙度》)[1]463
译本释“亲管理味”为“亲自料理膳食”。
按:“理味”中古常见。如《世说新语·栖逸》:“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居研讲,希心理味。”梁宝唱《比丘尼传》卷一《洛阳城东寺道馨尼传》:“及年二十,诵法华维摩等经,具戒后研求理味,蔬食苦节,弥老弥至。”“理味”多与动词“研求”“考寻”搭配,且“理”“味”均有“意义、旨意”的意思,“经理”“经味”均可指佛经的意旨,“理”“味”连用可表示佛经的义理。所以隋吉藏《百论疏·序》云“理味沙门即解义之流”。其“解义”即为“义解”,指对佛经的进行解释、阐发。《高僧传》《宋高僧传》等设有“义解”一科,是为对佛经进行释义、阐发的僧人作传。
译本把“理味”说成“料理膳食”,或许是因为错将前文“下筵”理解为吃饭的宴席。“下筵”指“筵席的下位,指职位低的人”,在佛经中,“下筵”多表示讲席的下位。如《续高僧传》卷五《释僧旻》:“年二十六,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文中此句是指太子宏坐在下位表示自己的尊敬,并亲自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解释。
(二)调风
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行二百余里,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众人方悟其神,咸师事之,听其进止。后遇便风,同侣皆发。(卷二《佛驮跋陀罗》)[1]114
译本释“调风”云“即条风,东北风,或东风”。
按:“调风”应指助人快速前行的顺风,与“便风”意义相似,并不确指某一风向,与指东北方的“条风”不同。佛经中有“五风”:“一曰持风、二曰养风、三曰受风、四曰转风、五曰调风。”(《长阿含经》卷二二)《佛光大词典》释“日行五风”中第五种风:“(五)将行,谓日宫殿因风将助,能于空中速疾而行。”“调风”即为“将行”风,盖由“调”有适宜、调和之义,而可谓能于空中速疾而行之风。
“调风”又名“行风”“将行”,即形容风可助人前行。《高僧传》卷三《求那跋摩》:“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先已随商人竺难提舶,欲向一小国,会值便风,遂至广州。故其遗文云:业行风所吹,遂至于宋境。此之谓也。”“行风”“便风”换用,亦指助人快速前行的顺风。
(三)具足
敬后为供养众僧,乃舍具足,专精十戒云。(卷十三《释僧翼》)[1]755
译本释“具足”为“具备满足。《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俱足。’”
按:此处“具足”当指具足戒,指僧人受持全部的戒品。《佛光大词典》“具足戒”条:“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可见“具足”即指具足戒,与十戒相对,所以引文云“乃舍具足,专精十戒”,指释道敬舍弃修行具足戒,而改为专精十戒。
三、误判通假
通假为古书常见现象,但判断通假时,要结合其时代用例和上下文语境等审慎对待。译本较多地用通假去解释词义,或有随意注释之嫌。这类错误颇为常见,下文酌举几例。
(一)希风
遁淹留京师,涉将三载,乃还东山。上书告辞曰:“遁顿首言:敢以不才,希风世表,未能鞭后,用愆灵化。”(卷四《支遁》)[1]219
译本释“希风”为“希望能在世外歌诗逍遥。风,通‘讽’,歌唱”。
按:“风”应指“风操”,并无通假。“希风”的字面意思就是“仰慕风操”,是个动宾短语。例如《南齐书》卷二八《崔祖思刘善明等传论》:“青冀豪右,崔刘望族,先睹人雄,希风结义。”化振红(1999)列出“钦风”“倾风”“欣风”“宗风”“仰风”“趋风”“向风”“餐风”等,与“希风”相类,都是动宾结构[4]。“希风”后来发生词汇化,凝固成了一个动词,表示“钦慕、追随”。如《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文中“希风”也表示“钦慕、追随”,“希风世表”即羡慕世外的生活,不愿继续留在京师。
(二)响附
元嘉七年,新兴太守陶仲祖,立灵味寺。钦含风轨,请以居之。含勖众清谨,三业无亏。后西游历阳,弘赞正法,江左道俗,响术如林。(卷七《释僧含》)[1]423
译本释“响术”为“术,通‘述’。响术,犹响述,因响而述”。
按:“响术”“响述”不辞,查《大正藏》及其校勘记所提各本皆作“响附”,《中华大藏经》此处校勘记中仅碛砂本、普宁本、永乐南藏本作“术”。“响附”指“响应归附”,《文选》卷五六《陆倕〈石阙铭序〉》:“龟筮协从,人祇响附。”张铣注:“响附,如响应声也。”中古不乏用例,如《宋书》卷九五《索虏传》:“北地盖吴,起众秦川,华戎响附,奋其义勇,频烦克捷,屡遣表疏,远效忠款,志枭逆虏,以立勋绩。”这里应为“响附”,指响应跟随释僧含的江左道俗很多,如木成林。此例亦是释义者不考异文又以通假之论解释。
四、释义不确
对上下文语境理解的偏差会干扰对句义乃至词义的理解,译本也有相关的错误需要注意。同时,模糊或不精确的解释很容易造成读者理解文意的障碍,准确解释古籍中字词的意义,对于我们理解文意以及提取汉语史词汇信息都十分重要。考察译本涉及《高僧传》语词的注释,也有释义有待完善。
(一)画然
猛于奇沙国,见佛文石唾壶,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际画然。猛香华供养,顶戴发愿。钵若有应,能轻能重。既而转重,力遂不堪,及下案时,复不觉重,其道心所应如此。(卷三《释智猛》)[1]175
译本释“四际画然”为“为佛钵四周有图案装饰。画,《出三藏记集》作‘灿’。”
按:“画然”为明察貌、分明貌。据吴支谦《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载,“佛陀初成道时,四天王各献頞那山之石钵,佛受此四钵,置于左手中,右手按其上,以神力使合为一钵,故有四际分明”。这一“四王献钵”故事于佛经中常见记述,又如西晋竺法护《普曜经》卷七:“佛受钵已,累左手中,以右手按上,即合成一,令四际现。”佛经中也有用“四际分明”来形容钵的,如东晋法显《佛国记》:“日将欲中,众僧则出钵,与白衣等种种供养,然后中食。至暮烧香时复尔,可容二斗许,杂色而黑多,四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可见“四际”为四个边角,并非“四周”,“画然”表分明义,而非指图案装饰。《出三藏记集》此处作“灿然”,亦言分明貌。
(二)总持
讽诵之利大矣,而成其功者希焉。良由总持难得,惛忘易生。(卷十二《论曰》)[1]744
译本释“总持”为“即是佛法”。
按:“总持”为梵语陀罗尼的意译,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亦指咒语。西晋竺法护《普曜经》卷一《论降神品》:“已过世间诸所有法,神通自娱,逮致总持,独步三界,犹如日光。”东晋鸠摩罗什《维摩经·佛国品》:“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均是“持善不失,持恶不生,具备众德”之义。译者释其为“佛法”,有失准确。
五、校勘有误
古书经过历代传抄、刊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讹误,选用合适的底本并与其他诸本进行比勘,可以尽可能地还原古籍原貌,也有利于准确理解古籍文献。《高僧传》自问世以来,均有传抄,产生了藏本、单刻本和整理本等多种版本,忽略古籍校勘会导致释义不当。
(一)八关长夕
博学多闻,尤长转读。声至清而爽快,若乃八开长夕。中宵之后,四众低昂,睡蛇交至,宗则升座一转,梵响干云。莫不开神畅体,豁然醒悟。(卷十三《释智宗》)[1]781
译本释“八开长夕”为“慢慢长夜中,忽然天地一片光明”。
按:他本“开”均作“关”,“八关”即为“八关斋戒”,《佛光大词典》有释“八关斋戒”:“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高僧传》卷十三《论曰》:“何者?至如八关初夕,旋绕行周,烟盖停氛,灯惟靖耀,四众专心,叉指缄默。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法苑珠林》卷十一引《冥祥记》:“至日道产设八关,然灯通夕。”因为八关斋戒要一日一夜,所以要彻夜进行,上述均为其例。因此,文中的“八关长夕”即是佛教用语,指设八关斋戒之长夜。汤用彤校注版《高僧传》在“声至清而爽快”后加句号,文意更畅[5]500。即在八关斋戒之长夜的中宵,智宗的转读声可以撤人神体。
(二)微吟
故支遁为之像赞云:“护公澄寂,道德渊美,微今穹谷,枯泉漱水。”(卷一《竺法护》)[1]37
译本释“微今”为“稍稍发令”,校勘“今”云“金陵刻经处本作‘令’,是”。
按:大正藏本“今”作“吟”,“微吟”即为“低声吟唱”,《汉语大词典》有释“微吟”:“小声吟咏”。《汉书》卷五三《中山靖王刘胜传》:“雍门子台微吟,孟尝君为之于邑。”宋陆游《一笑》诗:“半醉微吟不怕寒,江边一笑觉天宽。”《法苑珠林》卷六三:“护公澄寂,道德渊美,微吟空?,枯泉还水。”也与《高僧传》文意相类。
六、结论
前文仅是举例分析陕本《高僧传》错误释义的主要类型,其中尤以不明中古词义、不明佛教用语和错用通假为多。有些释义不当是多种因素而致,如“响附”“八关长夕”条均是不考文字又错误利用通假而进行释义,错解“理味”既是错误理解语境也是不明佛教用语而致。
解释古籍应了解其成书时代和作者知识结构等背景知识,上文所释也很难保证没有纰漏,如有不当,敬请方家指正。同时也要结合异文、典故和文中上下文的语境等详加考证,对词典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有效择取,务求准确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