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新实践

2021-12-08张晓庆

法大研究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斯大林恩格斯

张晓庆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研究视野立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他晚年把研究世界历史的关注点从西欧资本主义转向了东方社会,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资本不断向世界扩张,形成了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实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41 页,“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无序扩张,也带来很多世界性问题,如经济危机、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究竟是应当由国际资本主导,服从于资本扩张的目的,还是应当由全世界人民来主导,服从于造福全人类的目的,这一直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在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的世界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实践和发展。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哲学基础。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其经济发展的规律,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在科学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他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人类普遍交往的发展,各个民族和国家定会进入世界历史阶段。

(一)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1 页。马克思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表面,而是透过社会历史的表象,揭示了其发展“动力的动力”。他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形成,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全部历史的基础”〔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3 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改变了自己的生产方式,建立了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适应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6 页。,给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驱使着他们奔走于全球各地,建立世界市场,进行国际交换,促进国际分工。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66 页。。它“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80 页。,“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41 页。。

(二) 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同经济发展相联系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1 页。,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大工业的快速发展,美洲的发现,新航道的开辟,市场的扩大,需求的增加,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使得资产阶级同等程度地发展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客观地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3 页。,它创造了“资产阶级时代”〔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2 页。,主要表现在:一是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6 页。,资产阶级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同时资本无限地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资本家之间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二是开拓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各民族封闭的状态。“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5 页。。资本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使其“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1 页。。三是促进了政治集中和文化融合。资产阶级逐渐地消灭了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使其日益集中起来,结果就形成了政治集中和文化融合。“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6 页。,并且使“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5 页。,可以说资产阶级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作用,其根本动力是资本,资本以增殖为目的、以交换为手段、以市场为中介,决定了它的生产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这就需要不断扩大市场,进而开拓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历史。

(三) 东西方不平等性交往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以及新航道的开辟,资本向全球扩张,打破了各大洲之间隔绝的状态,打通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各民族、各国家之间主动或被动发生交往。“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40~541 页。西方资本主义通过殖民贸易和殖民战争等手段将世界上一切野蛮的和半野蛮的国家都强行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在殖民扩张中形成了世界历史。一是殖民贸易的发展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快了世界历史进程。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开辟新的市场,以推销其大量商品,欧洲列强开始不断开辟殖民地,开展全球掠夺,使东方被迫卷入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正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 和确立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随着加利福尼和澳大利亚的殖民地化,随着中国和日本的门户开放,这个过程看来已经完成了。”〔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66 页。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是殖民与被殖民的过程,是东西方民族国家之间不平等交往的过程,是充满着血腥的侵略过程。二是殖民战争挟持东方社会进入世界历史。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是政策的另一种手段。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维护殖民利益的战争是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政策必然产物。“欧洲各民族对殖民地亿万居民的统治完全是靠连绵不断的战争来实现的。”〔3〕[苏] 列宁:《列宁全集》(第30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79~80 页。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90 页。。西欧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凭借刀与火的优势强行把东方社会拉入世界历史当中,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痛苦和灾难,与此同时也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四) 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建立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

世界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并且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它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3 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普遍交往,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它“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57 页。,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它没有能力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57 页。。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者变更生产关系,呼唤新的生产关系。同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财富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基础。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它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是“真正的革命的阶级”,“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3 页。,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和更高的制度形态,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结合,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状态。“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71 页。,这种联合是“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66 页,“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人类“真正的共同体”〔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48 页。。

二、“一带一路”建设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实践

当今的世界处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预见的世界,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10 月18 日),载《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年版,第46 页。。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市场和全球的高度,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根据现实情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在2013 年9 月和10 月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各国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实践。

(一)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了生产力发展更高水平的要求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2 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形成了万物互联互通的网络化状态。在全球形成跨国界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各个国家之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共同利益和全球利益日益增多。“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国家参与分工,整合优势资源,扩大了交往范围,加快培育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使沿线国家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联合国和一些区域、次区域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响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推进,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是挖掘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 “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各参与国家主体之间的平等性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能量不断释放,全球经济格局和治理体系酝酿新的变革。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世界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国际局势不稳定因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国际大势,结合中国发展和国际合作大局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立足于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着眼于当今世界各国共享发展的需要,是积极应对各国共同挑战、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目的是推动各国加强发展战略对接,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1〕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16 年9 月4 日,第3 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2〕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16 年9 月4 日,第3 版。为此,中国提出“求同存异、聚同化异”〔3〕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载《人民日报》2016 年9 月4 日,第3 版。,共同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推动各国携手发展。各参与方充分肯定和支持这一提法,同意在伙伴关系引领下,本着多边主义精神,合力推进全方位互联互通。7 年来,15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实现了联动发展,推动全球经济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三) “一带一路”建设注重各参与国家“共商共建共享”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在当代继续引导着世界人民,在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每一个参与世界市场的国家都应该慎重思考危机的应对方案,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是根据现阶段的国际发展新形势和我国所处的新时代,为了加强与各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引领世界走向合作共赢而提出来的。马克思在研究亚洲问题的时候曾提出使世界市场服从于各民族、各参与国的“共同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注重各参与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年10 月18 日),载《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年版,第49 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推动各方各施所长、各尽所能,通过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等各种方式,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91 页。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实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国家进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真正的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是要世界各国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利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利益的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命运共同体”不仅强调经济上的合作共赢、利益休戚与共,在政治上倡导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文化上提倡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在安全上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在国际秩序上坚持和平共存、和谐相处,从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3〕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载《人民日报》2017 年12 月2 日,第2 版。,“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坚持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实践平台,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 “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面对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71 页。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逐步加深的趋势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区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构建一个能够共同解决问题、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应对挑战的人类共同体,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的国际合作平台,是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时代要求的国际公共产品,是顺应各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强烈愿望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夯实了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一是理论基础。“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是高度契合的,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理念,以及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都是内在一致的。二是物质基础。“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为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流通等搭建广阔平台,建立了多领域常态化合作机制,充分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实现了全球经济互联互通。三是制度基础。“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地域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为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11 页。,为建立公平、正义、均衡、普惠的国际新秩序提供了制度支撑,各国逐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3〕习近平:《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在二十国集体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载《人民日报》2018 年12 月1 日,第2 版。。

(二) “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

当今世界处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时期,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依赖程度日益增强,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在慢慢衰弱,而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在逐渐崛起,并积极参与世界秩序的制定。“一带一路”建设是应对各国共同挑战的中国举措,目的是推动各国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1〕习近平:《登高望远,牢牢把握世界经济正确方向——在二十国集体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载《人民日报》2018 年12 月1 日,第2 版。。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载《人民日报》2017 年12 月2 日,第2 版。。“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构建“一带一路”实践平台,推动世界各国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共同决策,沿线国家实现了战略对接、优势互补,符合各国共同利益,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坚持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3〕习近平:《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载《人民日报》2020 年6 月19 日,第1 版。他还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互利共赢。我们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通过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习近平:《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载《人民日报》2020 年6 月19 日,第1 版。

(三)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在当前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国家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平衡性并且日益分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领着全球现代化的“高地”,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因其起步晚、底子薄、速度慢而处在边缘地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 年7 月2 日,第1 版。,这个“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39 页。。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33 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中国道路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建立的一个新的现代全球发展体系。它是应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两极分化、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国际和平事业和国际新秩序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契合了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愿望。“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习近平:《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载《人民日报》2020 年6 月19 日,第1 版。,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当年,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国家进行批判的时候,发现了“真正的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目标是共产主义,创造“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表现形式,是应对全球化问题的理性选择,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了世界上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和愿望,因而一经提出,不仅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热烈拥护,也为多数发达国家所认同,真正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共识。而“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正是要世界各国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利益成为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局面。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正是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途径,是创造新的世界历史的最为强大的动力,是通向全人类幸福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斯大林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斯大林看电影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