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反贫困思想初探

2021-12-08薛美芳张文婷

法大研究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资本家工人阶级手稿

薛美芳 张文婷

贫困问题是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的重要维度,对马克思的实践理论、阶级理论和历史观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青年马克思在巴黎居住时所写,1932 年第一次以德文全文公开发表,同时也是青年马克思思考和探索贫困问题的一本重要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反贫困思想。在《手稿》中,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立足于对资本和私有制的批判,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贫困的表现及原因,科学阐述工人阶级反贫困的现实进路,系统提出反贫困的目标指向,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和世界贫困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对于推进中国反贫困以及世界减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贫困的表现及原因

(一) 贫困的表现

第一,工人的工资水平低。这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困最直观的表现。工资是工人阶级劳动成果的呈现,本质上是工人阶级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工人阶级收入的主要形式,也是工人阶级维持生存的唯一来源。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给工人阶级的工资十分微薄,仅是工人所创造价值的极少部分。对此,马克思在《手稿》中作出了明确阐述:“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牲畜般的存在状态相适应的最低工资。”〔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15 页。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劳动低廉,仅能获取工人最必需的、最悲惨的肉体生活的基本工资。资本家给工人工资,目的是繁衍工人,而不是繁衍人类。

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工资水平低?马克思在《手稿》中作了深入分析。一是从工人阶级所处的地位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获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常见的和有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2〕《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15 页。简言之,工人在与资本家斗争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总是维持在满足或稍微超过劳动者基本需求的程度,即维持工人“牲畜般”的生存状态。二是从工人作为“商品”的角度进行分析,马克思指出,与其他任何商品生产的情况一样,对工人的需求必然调节工人的生产。如果工人的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么必然会有一部分工人沦为乞丐或者饿死。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市场上可供交换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涨。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大量产业后备军,这使市场对工人的需求远大于工人的供给,所以工人的工资水平低。

第二,工人的处境艰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深层表现。在《手稿》中,马克思考察了三种社会状态中工人阶级的处境。第一种是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马克思认为,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么工人遭受的痛苦是最大的。因为即使在社会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得到像所有者阶级得到的那么多好处。可以说,没有一个阶级像工人阶级那样,因为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第二种是财富正在增长的社会。马克思认为,这种社会状态对工人是有利的。因为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财富,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而这种激烈竞争的后果是,资本家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马克思指出,由于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由于资本积累使得“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由于“工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使得“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使用和富人的兴致”,由于工人的人数增加、竞争加强,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和资本的奴隶。第三种是社会财富增加到顶点的状态。马克思认为,在这种状态下,工人为了就业,就会进行非常激烈的竞争,从而导致工资缩减到仅够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这就意味着,超过现有工人人数的那部分工人“注定会死亡”。在考察完三种社会状态中工人阶级的处境后,马克思总结说:“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增长中,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社会财富增加到顶点的状态中,贫困持续不变。”〔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22 页。这就是说,无论工人阶级处在何种社会状态,他们始终处于贫困境地。

(二) 贫困的原因

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分析了工人贫困的表现,而且还深入剖析了工人贫困的原因,既科学阐释了工人阶级贫困的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又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贫困的社会制度根源。

第一,资本对劳动的统治是工人阶级贫困的重要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劳动始终处于对立关系。由于工人只能向资本家出卖劳动来维持生活,资本家在这种对立关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就是“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30 页。,具体表现为工人的商品化、资本化。工人商品化就是工人成了商品,工人资本化就是工人成为一种活的、贫困的资本。工人资本化、商品化的结果是,工人成为资本追求利润的一种手段,完全依附于资本和资本家,屈服于资本家的一切要求。工人的商品化、资本化表明,资本已经完全掌控劳动和工人,操控工人的全部生活。这不仅导致工人现实劳动的不自由、劳动缺乏创造性,也使工人丧失尊严和幸福。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说的那样,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59 页。。工人的这种“否定自己”“不幸”和“精神遭摧残”,就是一种贫困,因为“贫穷现象不能仅仅简单化为物质的剥夺和身体的灾难,它还是一种境况和心理境况。……贫穷意味着被排斥在正常生活之外,这必然导致穷人的耻辱感、内疚感以及自尊的沦落”〔3〕[英]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仇子明、李兰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年版,第13 页。。

第二,异化劳动是工人阶级贫困的直接原因。《手稿》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异化劳动。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异化劳动,揭示出了工人阶级贫困的原因。马克思指出:“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55~56 页。“现代劳动”是什么呢?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这就是说,工人阶级的贫困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产生出来。那么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又是怎样产生贫困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马克思借用“异化劳动”概念。异化劳动是相对于一般劳动而言的,是一般劳动的特殊形式,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过程变异的表现,是“片面的、抽象的”,“有害的、招致灾难的”,“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相异化。异化劳动导致的结果就是,工人遭受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物质方面,工人与自己生产的产品相异化,导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就越贫穷。精神方面,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相异化,摧残了工人的精神,扭曲了工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58~159 页。劳动所创造的“物的世界”越富饶,工人自身的世界就越贫乏。也正因为劳动使工人遭受双重贫困,所以只要外界强制一停止,工人立即像躲避瘟疫那样躲避劳动。但迫于生存压力,工人阶级又不得不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成为资本家创造财富的劳动工具,不可避免地陷入贫困怪圈。所以,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2〕《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24 页。也就是说,异化劳动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困。

第三,私有财产制是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异化劳动是工人阶级贫困的直接原因,那么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是什么呢?对此,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均未触及,而国民经济学家不仅没有触及,反而认为,工人阶级的贫困是自然秩序,是社会“公正”的体现,易言之是合理的。与他们不同的是,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中去寻找。“贫穷是现代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离开这一点,只能找到贫穷的某种表现形式的原因,但是找不到贫穷本身的原因。”〔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561 页。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得出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是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的结论。在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下,工人自身的劳动力和生产商品所需的生产资料是分开的,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工人一无所有,因此只能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由此,资本家迫使工人“通过那种伤害身体、使道德和智力畸形发展的紧张劳动”,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能勉强养活自己,“而且他们甚至不得不把找到这样一种工作的不幸看作是一种幸运”。〔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26 页。不仅如此,在私有财产制条件下,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把剥削得到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扩大再生产,这使得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这就导致劳动者就业困难,产生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这些相对过剩人口,无法通过劳动谋取生活资料,变得一无所有,所以被迫沦为赤贫者。可见,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一方面为资本家生产财富,另一方面为工人制造贫困。工人阶级要摆脱贫困,就必须扬弃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

二、反贫困的现实进路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阐明了贫困的表现和原因,还深刻指明了工人阶级反贫困的现实进路,即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扬弃异化劳动,最终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

(一) 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

什么是资本逻辑?简而言之,就是资本主宰一切。具体到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主宰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使其服务于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并且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在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存在,而工人仅仅是资本追求利润的一种手段,甚至是“一种活的资本”,整个社会生产都是以资本增殖为目的。显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受到资本逻辑的支配,只能陷入无穷无尽的贫困。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工人阶级要摆脱贫困,就必须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那么,工人阶级如何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呢?关键是要摆正人与资本的关系,使资本为人服务。要做到这一点,马克思认为,必须扬弃私有财产。这不仅是要扬弃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私有财产,扬弃以生产关系的方式存在的私有财产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最根本的是,要扬弃以观念形态存在的私有财产。在《手稿》中,马克思之所以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是毫无思想的、尚未完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共产主义受私有财产观念的制约,从而使它们不管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还是对人本身的理解,都是以私有财产的观念来理解。“物质的直接的占有是生活和存在的唯一目的;工人这个规定并没有被取消,而是被推广到一切人身上。”〔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3 页。所以,马克思得出结论:粗陋的共产主义,主张的不是真正地扬弃私有财产,而是要把私有财产关系普遍化。工人阶级要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为什么要扬弃私有财产呢?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2〕《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6 页。也就是说,只有积极扬弃私有财产,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进言之,当实现了人的本质的复归,就能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也就可以摆脱贫困。

(二) 扬弃异化劳动

如上所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异化劳动,是工人阶级陷入贫困的直接原因,那么扬弃异化劳动,就成为工人阶级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工人阶级摆脱贫困为什么要扬弃异化劳动?对此,马克思作了深入的分析。在他看来,一旦扬弃了异化劳动,那么“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37 页。。换言之,人不仅确证了自己的个人本质,同时也确证了自己的社会本质。那么,扬弃异化劳动为什么能确证人的个人本质和社会本质呢?一方面,通过扬弃异化劳动,人能够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能享有表现自己个性和生命的权力,因而也就是能确证自己的个人本质;另一方面,通过扬弃异化劳动,人在劳动中积极肯定自己,感到幸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生产出真正的“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确证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概言之,扬弃异化劳动,就能使人在劳动中不断肯定自己和他人,从而肯定整个社会生活。

如何扬弃异化劳动?马克思虽然在《手稿》中没有明确回答,但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自发分工”造成异化劳动。这意味着,扬弃异化劳动,必须扬弃“自发分工”。“自发分工”实际上是工人阶级不自愿的分工。而这种不自愿的分工是由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分工形式造成的。具体而言,在资本主义分工体系中,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工人长期从事同一生产环节的工作,只专注某一技能,很难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其他技能。这样的分工,阻断了工人阶级发展其他的谋生方式,从而加深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因此,扬弃“自发分工”,必须扬弃不合理的分工形式。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扬弃不合理的分工形式,必须建立新的社会分工体系。马克思还构想出新的社会分工体系,那就是每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劳动,并且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工人阶级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显然,这样合理的分工体系,使工人阶级避免了只有一种谋生技能,从而避免了工人阶级只依附于资本家的原有状态。

(三) 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发现,私有财产制是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要改变工人阶级的贫困现状,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

粗陋的共产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最初形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为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将人非人化;在人与物的关系上,表现为对物质财产的直接占有。粗陋的共产主义,主张用私有财产的普遍性取代私有财产的少数人占有,实质上是一种平均主义。也就是说,粗陋的共产主义,不是要消灭私有财产,而是通过均分私有财产来反对个别的私有财产,转移财产所有权,以达到私有财产的平均化。很显然,粗陋的共产主义,既没有看到私有财产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会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前提。所以,马克思指出,粗陋的共产主义,“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倒退,是向简陋的原始生活倒退。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α) 还具有政治性质,是民主的或专制的;(β) 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5 页。这就是说,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包括废除国家的和不废除国家的两种形式。马克思接着指出,这两种形式的共产主义虽然都已经认识到,自己是人向自身的还原或复归,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由于既没有认识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人的本性,因此仍然无法摆脱私有财产的束缚。

在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阐明了真正的共产主义。他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5 页。在真正的共产主义中,由于扬弃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就会向“一般的人类劳动”“复归”,从而真正成为劳动者自己的劳动。当工人的劳动真正成为自己的劳动时,工人就能够全部地、彻底地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就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能够真正体会到劳动的幸福和快乐。换言之,工人阶级就会彻底地摆脱贫困。在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中,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实现了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那么工人阶级也就会从贫困的感觉中彻底解放出来。总之,真正的共产主义能彻底消灭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

三、反贫困的目标指向

马克思在《手稿》中不仅论述了贫困的表现及原因,而且阐明了反贫困的现实进路,更重要的是,还确立了反贫困的目标指向,这就是实现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 实现美好生活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批判与反思工人阶级贫困的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是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构建了人类美好生活的理想图景。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美好生活包括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和解,精神生活多样化且不断被满足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实现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毫无疑问,美好生活首先要建立在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之上,如果连这个条件都得不到满足,那么精神和情感的需要就更加难以满足,这样的生活不可能是美好生活。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物质条件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阶级一直处于无穷无尽的贫困之中,所以不可能实现美好生活。那么,已经占有大量财富、拥有丰裕物质生活条件的资本家,能否实现美好生活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资本家所拥有的财富来自对工人阶级劳动的剥削,而这种财富又只用于资本家自身的挥霍。资本家还认为,工人阶级是随时可为资本增殖牺牲的无价值的存在物,所以资本家在占有财富、挥霍财富的同时,失去了自我,也丧失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能性。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能实现美好生活呢?马克思认为是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共产主义“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5 页。。二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和解。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美好生活,不仅包括丰裕的物质生活,还包括良好的社会关系,而良好的社会关系则表现为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和解。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对立,指出要实现美好生活,必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就要在科学把握人与自然本质联系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那么,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把自然界看作是自己的对象性存在,一方面自然界为人提供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人在对象化活动中把自然界变成自己无机的身体。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解,就是通过对象性活动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个人具有社会性,而个人的这种社会性“直接体现他的个性的对象如何是他自己为别人的存在,同时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而且也是这个别人为他的存在”〔2〕《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7 页。。换言之,人的社会性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这种对象性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紧密相连的“社会”存在,而“社会”又为个体发展提供条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解,就是指人在对象性关系中,不断确证自身的类本质。马克思认为,人是类存在物。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也通过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直观自身、发展自身。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中,人不断确证自身的类本质,并自觉、能动、积极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三是满足精神生活多样化的需要。当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较为充分保障的时候,不断满足精神生活多样化的需要,就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而精神需要是较高层次的。以此为基础,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社会交往和文化活动等方面揭示了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并进一步指出,仅满足人的吃、喝、穿、住等较低层次的生存需要,是片面的和单向度的需要。只有满足人的多样化的精神需要,人的需要才是全面的、多样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对应的是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美好生活的特征之一就是使人作为人而具有完整的人的需要,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

(二)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手稿》反贫困思想的落脚点。无论是分析贫困的原因,还是提出反贫困的现实进路,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消除贫困来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强调,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因为,其一,共产主义扬弃了异化劳动。如前所述,异化劳动是工人阶级贫困的直接原因。而共产主义就是对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共产主义扬弃了异化劳动,也就意味着,劳动产品真正归劳动者所有,劳动真正成为劳动者自主的、有意识的感性活动。进言之,在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也就真正摆脱贫困,从而实现了自我发展。其二,共产主义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种占有是指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89 页。换言之,通过人自身的能动的视觉、嗅觉、听觉等个体器官,人对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种对象性关系,包括人的自我价值,都能得到实现。总之,共产主义,既能够使人摆脱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压榨,又能够使人占有“人的本质”,从而使人真正成为智力与体力、物质与精神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总之,《手稿》作为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重要文本,蕴含着丰富的反贫困思想。一是贫困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工人工资水平低和生存处境困难。二是贫困的原因,主要有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三是反贫困的现实路径,即摆脱资本逻辑的束缚,扬弃异化劳动,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四是反贫困的目标指向,就是实现美好生活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手稿》中的反贫困思想在《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手稿》诞生于一百多年前,但其蕴含的反贫困思想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一,《手稿》从工人阶级的工资水平和生存处境分析贫困的表现,从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贫困的原因,为我们认识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分化问题,理解全球化中的贫困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其二,《手稿》从摆脱资本逻辑束缚、扬弃异化劳动、建立真正的共产主义阐释反贫困的路径,从实现美好生活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阐释反贫困的目标,为我们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治理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资本家工人阶级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手稿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