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打破思维壁垒”下的跨学科《实验性设计》课程
2021-12-08周雯
周雯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随着时代发展,设计维度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设计时代正式到来。学科与学科之间也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学科之间的交叉使得艺术设计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本学院开设的《实验性设计》这门课程则正是在大设计背景下的,启发学生用跨学科知识进行设计与探索,从而开拓思维的一门课程。
一、课程属性及目标
《实验性设计》课程是本学院基础大平台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也是专业分流前期课程,共计128学时。该课程掌握以跨学科思维角度思考问题,完成实验性设计的尝试,更好地为各专业课程做好的衔接教学。目前国内主要的三种方式跨学科方式:一是研究生阶段的跨学科教学,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二是贯穿四年的工作室制跨学科教学,比如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另还有基础阶段的跨学科通识教育,如大连工业大学。而我们的授课对象是分流之前,并未进行过任何专业性训练的学生对象,那么如何在已有基础上进行跨学科设计训练?便成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在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了解那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真正跨学科,再进而了解跨学科的本质又是什么?国外某大学的材料研究团队的一个跨学科案例,设计了一种由纳豆提取分子属性合成一种特殊材料。这种结构式的分段式的生物材料细胞结构,结合人体的运动特性,形成一种开合效果,可以因为人体背部出汗加热,进行放大收缩。最终,设计出与人体完美互动与贴合的服装。这个研究项目打破了常规概念中的服装设计,而是充分利用:概念设计、交互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计算机模拟、生物与材料科技。等多重学科之间的合作,达成最终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跨学科指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通过不同领域之间的多种方式、手段、材料、观点的相互碰撞,激发出新的可实践领域,推动拓展艺术设计的发展。它是为了解决问题另辟蹊径,使用自己学科传统模式以外的技术或思维,最后使设计结果呈现更丰富的一个自然推进结果。
图1 课程阶梯图
而《实验性设计课程》大平台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一个桥梁性性课程。大平台基础课学习了造型基础、形式法则、语义表达、审美素养等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这个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基础性思维,而实验性设计课程则是依托于学科原理进行思维拓展,上升到的一种“高阶思维”。这种高阶思维,可为后续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广泛的综合性思维结果,从而使得解决专业问题时,打破思维禁锢,出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时的学生,因还没有步入各专业学习,各专业的完整性还不具备。但思维因没有受到过多的专业学科的思想束缚,思维活动也更具开放性和实验性。因此,对我基础阶段学生而言,跨学科的学习不在于专业或学科本身,这一动作性。而是因更应该注重的跨学科思维性。所以说,跨学科设计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会使之打破思维壁垒,培养思维方式的进一步提升。目的是软化学科边界用另外一视角去解读和完成设计。 启发学生用开放的、多元的、系统的、联系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二、课程内容
课程整体分为三大部分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第一步是跨学科思维意识建立阶段,第二步是跨学科思维策略建构阶段,第三步跨学科思维物化呈现阶段。并且一开始就以“项目问题”导入,直至课程结束。
第一部分为跨学科思维意识建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跨学科思维意识的导入下,学会建立学科知识网络地图。从而联系性思维看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基础平台课程基础认知之上,引导学生从人、自然、社会三个维度让学生形成学科网络面貌的整体认知。主要是从基础与专业学科之间、艺术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进而牵引到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之间、以及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上。具体教学中,我们更多是从基础平台现有的知识节点出发,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系与拓展。比如在后期的课题方向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现有基础知识上与其他学科之间连通,进行跨学科思维。这种方式类似与中央美院的课题“新图案”的生成方式实验中,不再是将制造巧妙地看不见的接头作为高级技巧。试图打破图案与图形、图像、图画之间的隔阂,去建立新的视觉图式。它从解构主义、蒙太奇、舞谱、分形原理及运动方法、序列音乐中寻找构成语法。从而探索实验图案的新的表现途径与视觉情景。又如类似“陶器实验性音乐”这样的课题,收集陶器在烧制过程中会发出声音,利用找到工艺与人类联觉之间的关联,融合音乐表现的方式,根据这个声音做了一个实验性音乐,创造沉静式的空间来刺激人类的多重感官,最终根据声音形出视觉信息的输出和甚至具体应用。又比如类似德国的《构字》课程中对文字与建筑的内在关系进行授课,同时融入对声音、图像、文字嗅觉、光效等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在跨学科中去寻找表达,形成了综合性、交叉性、作业效果。我们可以看到以上这些,均是从基础学生更为理解和驾驭的知识体系出发,进行跨学科的尝试与建构。因此,此部分教学,主要解决两个层面问题:一是意识层面:对当下视觉设计内核有新的基本认知,即艺术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二维静态层面的传统认知,而是其他学科的多维与交融;二是问题导入层面。即在上述交叉学科意识层面的认知下,如何发现和审视目前的现象,引发思考,并提出设计问题。
第二部分为跨学科思维策略构建阶段。侧重于跨学科的具体策略构建行为与思维构建。课程主要从引导学生对主题进行多维解读,从而选择中心主题,进而搭建知识网络后,学会从中提炼实质问题,开展教学。首先是对主题进行多维解读,即抛出一个中心议题,比如在可持续性设计大主题下,我们用“心智图”“头脑风暴”等思维脑图工具,让学生用不同视角去发掘这一大主题下的多种解读方式,发现不同现象提出不同问题。其次是选择中心主题,即是在以上诸多视角下,选择感兴趣的中心视角,确定想要延伸和解决的中心问题。然后,搭建知识网络,则是从中心问题出发,进一步搭建知识网络图,把涉及到的学科与中心问题相连。把“中心问题”放在网络的中心,进而,用“六顶思考帽”“设计简报”等思维工具,让学生发现它与不同学科密切而多样的联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学科中多视角地反复认知同一概念,从而使他们对这个中心问题或主题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最后,提炼实质问题,也就是围绕中心问题,最终选择出来具体明晰的跨学科方案。用到“甘特图”“后果轮”“情绪版”“用户旅程图”等思维工具,并以此进行概念分析、逻辑优化和设计梳理。
图2 跨学科构建图
第三部分为跨学科思维成果物化阶段。
本部分立足于理论基础,重点教会学生通过相适应的应用手段,将整理的设计逻辑、进行最终实物展示。学会用创意性思维寻找切入的视角点,学会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物或图的转译生成过程,最终以信息的呈现与传达,呈现多元化、多维度的特点。当然,不同设计学科,因为承载最终结果的媒介不同,所有跨学科项目最后的指向性可能是任何形式的结果。如2017金点新秀设计奖“100%污水做的冰棍”设计团队,走访台湾各地100个受污染的环境水源地,取样后藉由「慢速冷冻」方式,以Poly树脂1:1复刻成模型外型亮丽,本质却是由垃圾、废弃物所组成的污水产品冰棒,透过美丽包装与内容物的反差感来传达纯净水的重要。这个小的设计项目,没有特别界限分明的设计专业属性倾向,而是充分利用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跨学科思维,对生态环境进行了关注。
三、课程管理
在课程中,我们采取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入课程进行授课与辅导,这种多师模式不仅仅停留与不同专业内部的1+1=2简单结合,而是形成学生跨学科的学科意识和多维思考。在此授课方式之下,积极采取课程评估与分析,如达成目标课程分析与学习对象学情分析、管理与评价工具设计、评价指标设计等。注重课程资源方面的应用与管理,如院系资源管理、思维工具启动、学习资源推送与共享、信息搜索工具,除此之外,还包括课程纲要、小组分工协作设计、工作计划制定、流程报告整理等等。
图3 课程执行图
因实验的内容具有复杂性和探索性,它不仅需要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还会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需要有相对综合型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实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综合考虑问题,达到思维扩散,以最便捷有效的方法处理面临的问题,汲取其他有助于本专业的精华内容,为我所用,使专业课程的发展不断呈上升趋势。 因此,以上主要是围绕学习对象学情分析以及达成目标课程分析上的“课程内容”方面进行的一定的设计与思考。在课程具体执行和规划中,具体则积极贯穿如何从中心议题出发,充分利用课程工具”与“资源设计”以及活动涉及具体展开教学。这些不同阶段的思维工具和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我们希望,锻造学生开放状态下的无限可能,将探索态度与创新精神的生成视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教给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去解读万千现象,以艺术的视线去扫描设计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