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生产中的常见问题与处理对策之我见
2021-12-07佘柳涛
佘柳涛
(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江苏如皋 226500)
家蚕在饲养过程中常会发生各种异常问题,轻者出现少数家蚕生长发育异常,重者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严重时甚至造成家蚕大批死亡或不结茧。一般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的常见蚕病如血液型脓病、细菌病、真菌病等,大多能根据病蚕的典型症状很快得到明确的诊断,并通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1]。然而,一些由非病原菌引发的诸如孵化不良或孵化过程中蚁蚕死亡、小蚕眠起不齐、大蚕食桑不旺、家蚕个体间发育开差大、眠座浮丝过多等造成中毒、死亡、不结茧等异常情况时,蚕农往往无法自己从养蚕过程中找到问题的源头,需要技术部门进行鉴定或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权威解释,如为何会出现异常情况,能否继续饲养,能否上蔟结茧等。因此,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养蚕现场寻找引起异常的蛛丝马迹,追踪有价值的线索和根源,妥善处理好此类问题,成为考验基层蚕桑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为此,本文将40年来于基层一线处理类似问题的实际经历及心得体会进行归类小结,供广大蚕桑从业者参考,不完善之处,还望广大读者斧正。
1 养蚕生产上的常见问题
1.1 蚕种分发后出现的问题
蚕种分发后,在补催青、收蚁及1龄期易出现孵化不良如一日孵化率低或转青卵不孵化、孵化后蚁蚕死亡或收蚁后蚁蚕死亡、疏毛不齐或出现曲霉菌感染及不眠或迟眠等问题。
1.2 家蚕2~3龄期出现的问题
家蚕2~3龄期除常见的急性农药中毒外,还易出现眠起不齐或眠中浮丝过多、蚕向蚕座四周爬行、蚕体扭曲等微量中毒现象。中晚秋小蚕期还易发生白僵、绿僵等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
1.3 家蚕4~5龄大蚕期出现的问题
家蚕4~5龄大蚕期,因为家蚕体型较大,发生急性农药中毒或蚕病后,一般根据中毒蚕或病蚕症状能很快作出诊断。3、4眠眠起处理时特别是4眠眠中,在迟眠蚕和落小蚕中极易发现蚕蝇蛆引起的黑死蚕及一些僵病、细菌病及血液型脓病病蚕。晚秋4、5龄期特别是5龄饷食后易出现家蚕体色暗不转青、大小不齐或空头、下痢等细菌病或中肠型脓病等问题。近些年5龄期血液型脓病病蚕较为常见,如高节、流脓、狂躁爬行等。在蚕种生产、经营完全走向市场化后,要更加重视杂交种微粒子病的防控和监督检验。
1.4 其他常见问题
1.4.1 工业污染 在蚕室或桑园附近新增工矿企业或原有企业在更改设备及生产流程等后发生的家蚕生长异常情况等。
1.4.2 生物农药污染 因生物农药的广泛使用诱发,如桑园周围种植较大面积的蔬菜、瓜果等作物,容易引发大面积家蚕中毒事件。
1.4.3 不结茧 熟蚕上蔟后不结茧,是影响蚕农养蚕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2]。
2 调查处理方法
2.1 面上常规情况的处理方法
2.1.1 了解发生状况,确定调查范围 首先在接到镇村或农户反映具体情况时,要对发生的异常情况做一个大致了解,如询问家蚕的发育阶段及发育状况、开始出现异常的时间、家蚕的具体表现症状、异常情况涉及的范围(即有多少农户或多少蚕种或桑园面积)等,对报告的情况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即是单一农户异常还是较大面积的危害,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蚕病还是农药或其他污染引起的中毒,有无区域性发生的特点等,以确定现场调查范围。
2.1.2 进行现场调查,耐心询问病情、病因 到现场后按“望、闻、问、切”的顺序进行调查。首先要“望”:看蚕室位置、看室内外大体格局、看蚕室卫生状况;看蚕座中大批蚕的发育整齐度、表现症状,特别要看落小蚕,有无病斑及病斑特点;看桑树长势、桑园分布情况及周围农作物品种、有无工矿企业等。其次要“闻”:闻蚕室有无异味,是蚕药味、桑叶味还是臭味或其他异味等。再次要“问”:要与养蚕人员交流,可按家蚕生长的时间顺序问,了解家蚕发生异常现象前后的具体情况,如怀疑桑叶有问题,则桑树生长全过程中所有的管理都要问,询问过程要尽可能详细,特别是对于少数不予配合的农户,更要耐心,对有怀疑的地方要反复问,帮助农户找到原因,以防危害进一步加重。最后要“切”:解剖疑似病蚕,看血液、看中肠、看丝腺等有无特定病变。通过现场调查基本能判断是蚕病还是中毒、是单一零星户散发还是较大面积为害,以决定是否需要开展下一步针对性调查。
2.1.3 弄清中毒原因,做好说服化解工作 对于单户蚕农发生的家蚕中毒事故,多数情况下比较容易查明情况并妥善处理。通过进蚕室查看现场及对当事人进行询问了解,一般很快能搞清楚中毒原因,即清楚到底是通过食下带毒桑叶引起的中毒还是蚕室内外环境中农药污染桑叶引起的中毒。养蚕人在家蚕发生中毒后,大多自己也有大致的怀疑目标:比如刚换了地点采桑叶或采叶位置下移或是家蚕分匾后换了饲养场所和饲养设备,或是自己从事农作后未洗手及换衣服以及室外农田治虫时打开了蚕室门窗等。另外,在协助农户查找中毒原因时,首先要分清家蚕是急性中毒还是慢性中毒;其次要结合中毒家蚕在蚕匾上的分布特点,即是大批量发生的还是零星块状发生的;要根据中毒家蚕的症状推测是由哪类农药引发的,进行有针对性的问询,在分析查找桑叶毒源时,既要分清是由于桑园管理上治虫、施肥、除草等出现疏忽造成的,还是由于周围环境治虫时的污染造成的;是由于家蚕添食时使用的工具出现了问题、使用药物不慎引起的,还是由于水稻田治虫后的水流入桑园造成的等。多数情况下对家蚕中毒事故的处理,关键是找出中毒毒源。个别农户蚕病发生的原因是比较容易调查得出的。一般这些发病养蚕户的家蚕饲养管理比较粗放,入户调查时只要从蚕室外走进蚕室就能找到问题所在,比如桑叶的堆放比较随意,贮桑场所比较杂乱;蚕室卫生状况不太好,室内异味重;蚕座中大小蚕混育、家蚕发育不齐或病蚕病症明显等。此时应指导农户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蚕病进一步蔓延发展。但是快要上蔟的家蚕出现中毒,对蚕农造成的损失最大。由于发生中毒,即使原因明确也无法挽回损失,所以发生中毒后的主要工作是做好说服化解蚕农情绪的工作,避免其采取过激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2.1.4 扩大调查范围,找出发生原因 对于在较大范围内发生的家蚕异常现象,则要扩大调查范围,仔细调查。或以蚕室方位,东西成排或南北成队,一户不漏逐户走访;或以桑园为主,成片调查该片桑园内的所有农户家蚕的生长发育状况。在调查时既要了解养蚕人的说法也要了解非养蚕人的说法,还要调查既往养蚕史。要搞清楚发生异常情况的时间节点,并了解节点前后的天气、风向、周围农田治虫的时间、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周围有无新增加的工矿企业或老企业是否新增了设备或工艺流程,是否存在企业排污或大规模治虫、秸秆焚烧等情况。调查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分析,看出现这类异常现象的是以蚕品种、批次为主的还是以农户居住地方位为主的,亦或是以同一处桑园为主的。在分析、查找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到引发家蚕不正常的主要原因。因为蚕病的发生除与饲养管理有关外,长期慢性微量中毒亦会造成蚕体虚弱,引发蚕病。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才能对症下药,才能确保给出的结论符合逻辑,并能解释大多数群众的疑问,获得群众的信服。
在丝茧育上出现较大面积蚕病暴发时,多数情况下家蚕已发育到4、5龄期。此时一边要解剖、查看病蚕症状,一边要按上述要求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主要是搞清楚发生蚕病的农户的蚕种来源,是否是同一品种或同一蚕种场生产的同一批次,亦或是同一发种人。一般一代杂交种暴发微粒子病,通过解剖病蚕看丝腺即可确诊。
另外,近年来因生物农药的大面积使用,蚕区常发生较大面积的白僵病、卒倒病及核型多角体病等,需要我们在排查时,根据蚕室或桑园周围农作物品种的治虫特点及时期、病蚕的症状等,进行仔细认真的调查。
2.2 几种特殊时期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
2.2.1 蚕种分发后出现的不孵化或孵化不良情况的处理 在调查蚕种孵化问题时首先要查看蚕卵转青情况,因未转青或转青不全导致孵化不良的,建议将蚕种重新黑暗保护在适当的温、湿度环境中过几天再收蚁;对于已经转青但不孵化的则要看卵面,如果存在卵面太干即卵面凹陷、蚁蚕失水或存在卵面太湿即卵面有水滴堵塞蚕卵呼吸孔等使蚁蚕窒息死亡的,就要建议蚕农重新购买蚕种。
2.2.2 蚁蚕孵化后死亡情况的处理 如出现蚁蚕孵化后不久就死亡的,主要有2种可能:一是未吃桑叶即中毒死亡的,可能是收蚁材料污染了农药或收蚁环境内存在农药污染引起的;二是收蚁后蚁蚕死亡的,则可能是因收蚁用桑叶有毒引起的。建议根据具体情况,更换收蚁环境或收蚁桑叶。
2.2.3 蚕期异常情况的处理 近几年发现在春蚕的3~4龄期间,如遇环境低温时家蚕在3~4眠的眠中或眠起时出现螺丝状扭曲、向蚕匾周边爬行等中毒现象,一般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家蚕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好转,对后期结茧、产量没有太大影响。小蚕期除中毒外,一般还会出现曲霉病或僵病,其中曲霉病的发生多数与蚕室有关,如新换的小蚕房或蚕具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霉变;本地中晚秋蚕2~3龄期僵病也较常见,中秋以白僵病为主,晚秋则以绿僵病为主。可通过加强眠起处理、及时淘汰迟眠蚕、落小蚕、每天使用新鲜石灰粉等措施控制蚕病的扩散蔓延,减轻蚕农的损失。另外,小蚕饲养期间为保温保湿,蚕室都要求关门关窗,但进入大蚕期,一般要求蚕室要开门开窗,保持通风透气。在处理家蚕中毒事故时,多数情况下是要求蚕农要及时打开门窗,通风透气排毒的,但如果是由于蚕室周围大田作物治虫用药导致的家蚕中毒则要赶紧关门关窗,防止有毒空气进入蚕室。
2.3 几种病害及工业污染的处理方法
2.3.1 微粒子病的调查确诊 面上丝茧育因微粒子危害出现明显症状,一般要到蚕眠大眠或5龄期,当家蚕发育严重大小不齐时才会引起蚕农注意,此时解剖可疑蚕看丝腺症状即可确诊。
2.3.2 家蚕蝇蛆病的控制 家蚕蝇蛆病的为害一般是可控的,为害后的症状也很好识别,只要蚕农在饲养时按要求正确使用灭蚕蝇(蚕用)即可。如2013年秋季如皋市家蚕蝇蛆病大暴发,大多数蚕农的损失都在20%左右,我们研究分析认为,蝇蛆病大暴发除与当年气候有关外,还与蚕农长期防蝇思想松懈及灭蚕蝇(蚕用)使用不当有关[3]。
2.3.3 工业及其他污染 氟化物污染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有发生,主要发生在窑厂周围,危害程度与桑园和窑厂的距离及烟囱高度有关。家蚕长期吃了被氟化物污染的桑叶后会出现发育不齐、大小开差较大、部分蚕在节间有环状病斑等典型症状[4]。最近20多年这类病蚕基本上看不到了。进入21世纪,因大环境污染引发的不结茧现象发生普遍,正常年份损失都在5%左右。2010年前后,不结茧蚕发生率超过30%,有些地区加上农药污染的叠加效应甚至导致蚕农颗粒无收[5]。造成不结茧的原因很多,主要看不结茧蚕的丝腺发育情况及有无异常。有些蚕是5龄食桑时间延长且丝腺发育不良,有些熟蚕丝腺发育正常就是上蔟后不排尿,也有吐平板丝或结薄皮茧的。近些年因生物农药污染导致蚕病暴发情况时有发生。
3 几点体会与建议
3.1 分清致病病原 对症处理
对因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蚕病,在做好分批隔离淘汰病小蚕的基础上,根据致病菌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加强蚕体蚕座消毒,杀灭病原菌;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抵抗力等能控制病情蔓延,减少损失。
3.2 查明中毒原因 妥善处理
对农药中毒事故的处理,一定要在找到中毒原因的基础上提出[6]。一般小蚕期中毒后,在加强饲养管理,给予新鲜无毒桑叶的前提下,根据中毒药剂类型,适当添食肾上腺素或阿托品解毒,有一定的效果。但4~5龄大蚕在农药中毒后,是否能继续饲养要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估,因为现在市售农药大都是复配农药[7],且绝大多数农药中毒后会影响家蚕结茧。对于因邻里关系不睦导致的投毒事故在处理时一定要慎重,处理不好往往会导致类似中毒事故一再发生,造成的损失反而会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激化。除非证据确凿,一般情况下不建议受害蚕农采取报案的激进做法。
3.3 严控环境污染 多措并举
对环境污染桑叶引发家蚕慢性微量中毒的现象,往往无计可施。一方面在饲养过程中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并根据天气情况在久旱无雨时告知蚕农要喷洗桑叶,降低叶面污染物;另一方面,为维护蚕农利益,建议政府出面协调有关单位,采取季节性停产措施[8],减轻污染危害。
·书 讯·
《蚕学精义丛书》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原所长、国际著名家蚕生理病理学家和昆虫分子病理学家吕鸿声教授近年倾心编著的《蚕学精义丛书》,已出版发行。
丛书共5部。第1部《栽桑学原理》阐述优质高产桑叶生产的方法和原理,第2部《蚕种学原理》讲述“无毒”蚕种生产的方法和原理,第3部《养蚕学原理》论述优质制丝原料茧生产的方法与原理,这3部专著共同构成了广义养蚕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丛书第4部《昆虫免疫学原理》在全面深刻阐述昆虫免疫学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现代昆虫免疫学研究的范例,包括蚕体免疫学研究的成果。丛书第5部《家蚕性别控制原理》译著(原著作者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原苏联遗传学会会长斯特隆尼科夫)阐述家蚕生殖遗传、性别控制原理与杂种优势利用。
丛书内容丰富,写作规范,文句流畅,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从宏观到微观,既深刻阐明了基本理论,又详尽地介绍了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不仅可以作为大专院校蚕学专业的教科书、科研院所蚕业科技人员的参考书,也适合农村广大蚕桑生产者、各级蚕业生产管理干部学习。
丛书定价均为60元/册,邮寄费10元/册;可以整套订购,也可单册购买。邮局或银行汇款均可,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开户行:江苏省镇江市工行润州支行,帐号:1104055109000013982。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长香路江苏科技大学 蚕研所生物技术学院(17#楼)
邮编: 212100
联系人:王钠电话:0511-85616612、85628183
电子邮箱: elva2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