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岩画空间结构研究

2021-12-07吴夏楠隋立民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缓冲区岩画新疆

吴夏楠 张 欢 隋立民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岩画指的是制作在岩石上的史前艺术,与国外“岩石艺术”这个名词相似,包括了“画”和“刻”两种艺术形式[1]。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岩画分布较广,根据中国岩画学界泰斗陈兆复和盖山林两位先生对岩画区域的划分,基本上把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出现的岩画界定为北方岩画[2]。这些岩画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作的,堪称中华民族古代艺术瑰宝[3]。

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广西花山岩画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岩画研究不断升温。新疆岩画作为北方岩画的代表之一,除了“康家石门子”等少数岩画群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多数岩画还处于“裸露”状态。但新疆岩画科研研究一直持续,通过在中国知网设置关键词“新疆岩画”进行搜索,搜索结果有111篇,最早的是学者董苏宁(1985)发布的“哈密岩画”,近年也一直有新的研究不断出现。但以往文献对新疆岩画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年代判断[6]、艺术价值[7]等其他方面[8-10],没有将岩画的空间分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我国学者对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研究较多,吴必虎等[4]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全国公布的首批4A级旅游区进行研究,揭示了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潘章虎等[5]基于GIS等技术,对甘肃162个A级景点进行空间分布分析,测算出景点的可达性时间,诠释甘肃A级景点空间结构特征。这些研究都对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及优化旅游景点空间格局提供了科学参考。

基于上述,本研究借鉴国内学者关于旅游区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对新疆岩画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采用GIS10.2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新疆岩画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新疆岩画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础数据为矢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理信息中心公布的1:400万中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新疆岩画数据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编制的《新疆岩画》上下两册书籍的信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以及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后通过GPRS以及谷歌地图详细标定,整理得到的486个样本数据。

岩画通常雕刻在一块石头或一面岩壁之上,暴露在外部自然环境中,受到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影响,外表侵蚀较为严重。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也有少量岩画因外力作用离开原本的位置,本研究中忽略此类情况,将岩画遗产默认为一个点要素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最近邻分析法

最邻近距离法(也称为最邻近指数法)使用最邻近的点之间的距离描述分布模式,形式上相当于密度的倒数(每个点代表的面积),表示点间距离。其中,最邻近点指数(NNA)能很好的反应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方法是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即随机分布时的理论值)的比值,公式如下:

式中:A为区域面积,n为研究对象的数目。

1.2.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用于计算每个输出栅格像元周围的点要素密度,每个计算点的密度值由中心向外逐渐降低,当距离达到一定阀值范围处密度降为0值。[11]点状凝聚程度最高的地区密度值越高。通过核密度分析法,可以直观的看出岩画遗产集中分布的方位以及凝聚区与非凝聚区的数量差异。

1.2.3 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

(1)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地理学中用来描述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可用于反应空间要素的分布。基尼系数计算方式较多,本研究中采用学界认可度较高的学者张建华[12]的计算方式。

式中:G代表基尼系数,n为区域的数量值,wi为累计数量占总数量的比重。

G取值应该在0-1之间,取值越大,表明非均衡性越大,集中程度越高。基尼系数低于0.2属于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属于比较平均,0.3-0.4属于相对合理,0.4-0.5属于差距较大,而0.5以上属于差距悬殊。运用基尼系数值,对岩画在新疆地区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其分布均匀情况。

表1 新疆岩画最邻近指数分析结果表

(2)洛伦兹曲线

为了进一步论证岩画在新疆15个地区非均匀分布情况,将新疆486处岩画个数和所占比例按新疆地州进行统计,并按照从小到大排序,依次计算累计比重(表2)。以岩画所在的市区为横坐标(X),累计比重值为纵坐标(Y),绘制出新疆岩画空间分布的洛伦兹曲线图。

表2 地区岩画数量与地区部分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

1.2.4 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中常用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是对空间特征进行度量的一种重要手段。缓冲区分析是研究根据数据库的点、线、面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在水平方向得以扩展的分析方法。通过arcgis10.2将河流、国道、省道作为地图,再与新疆岩画分布poi数据相叠加并建立缓冲区,进一步分析岩画遗产分布与线状要素分布的关系,分析新疆岩画遗产分布的规律及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疆岩画最邻近指数分析结果

由表1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86个岩画分布点在13个地区,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凝聚态势;A级景区凝聚程度最高的地区有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邻近指数都小于0.4;凝聚程度较高的地区有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哈密市、伊犁州直属县(市)、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邻近指数都大于0.4小于1;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的岩画分布呈均匀型,邻近指数都大于1。

图1 新疆岩画分布图

2.2 新疆岩画密度分析

通过对岩画进行邻近分析,已知区内岩画要素分布为凝聚分布,现通过核密度分析,找到岩画分布的核心区域。利用GIS10.2软件的Toolbox工具箱,选择Spatial Analyst Tools的Den-sity工具对新疆486个岩画要素进行核密度分析。具体操作如下:选择Kernel Density(核密度分析),Search radius(搜索半径)和Output cell size(输出单元格大小)采用默认值,Area units选择km2,最终生成核密度估计图(图2)。根据分布图可以看出,新疆岩画主要呈现“一核、两带”的分布态势,其中“一核”指的是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哈密市三个地区沿博格达山南北两侧分布的岩画群,如乌拉台岩画、东黑沟(石人子沟)岩画等,共计78个。“两带”指的是“哈巴河-吉木乃-塔城-裕民”岩画带以及“富蕴-青河”岩画带,“哈巴河-吉木乃-塔城-裕民”岩画带主要包含以额敏河边防站岩画、窝依加依劳岩画等为代表的58个岩画,“富蕴-青河”岩画带包含查干郭勒水库岩画、达巴特岩画等32个岩画。其余地区岩画分布较为稀疏。

图2 新疆岩画分布密度示意图

图3 新疆岩画分布的劳伦兹曲线图

2.3 新疆岩画分布均衡性分析

观察发现洛伦兹曲线明显下凹,并且仅阿勒泰和哈密两个地区就拥有岩画240个,所占比重达到新疆岩画总数的49.39%,表明新疆岩画在空间上分布具有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通过公式,计算新疆岩画基尼系数为0.585。表明新疆岩画数量在各个地州差距悬殊,分布的集中程度偏高。

2.4 缓冲区分析

新疆气候干旱,少雨,自古以来游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岩画为游牧民族留下的文化遗产,因此其分布有着明显的沿河分布的特征。田玉霞等学者发现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与岩画遗产分布特点一致[13]。

利用gis 10.2软件缓冲区功能,将新疆主要水系矢量图与研究区的岩画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发现在1 km缓冲区内岩画有48项,占总数的9.87%;3 km缓冲区内岩画有83项,占总数的17.08%;5 km缓冲区内岩画有133项,占总数的27.34%;从河流分布情况来看,在博尔塔拉河、乌尔塔克萨雷河、别列则克河、哈巴河、布尔津河、克兰河、查干郭勒河、小青格里河、科克苏河、伊吾河、巩乃斯河、克勒青河岩画分布较为密集,而在其他河流或者水系较少的地方,岩画分布较少。

研究表明,高等级公路作用对西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14]。随着新疆自驾游集散中心项目的启动,一大批围绕新疆自驾游项目的服务体系落地,公路交通作为最亲民、最灵活的出行方式,不仅提高了新疆居民、旅游者的出行质量和旅游体验,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旅游流都产生直接影响[15]。利用gis 10.2软件缓冲区功能,将新疆国道矢量图与研究区的岩画要素进行叠加分析,发现国道1km内共有岩画33个,占总数的6.79%;国道3km内共有岩画134,占总数的27.58%。从国道分布情况来看,G216线北部地区的富蕴县一带以及G312线哈密市、伊犁地区岩画分布都较为密集。而其他国道地区则岩画分布较少或者没有岩画分布。

2.5 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分析

使用SPSS软件将各地区岩画数量与区域面积、人口规模和区内生产总值、旅游景区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岩画数量与上述要素均不相关。其中岩画数量和旅游总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003,接近于0,并且p值为0.992>0.05。岩画数量和A级景区个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114,接近于0,并且p值为0.699>0.05。岩画数量和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304,接近于0,并且p值为0.291>0.05。岩画数量和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185,接近于0,并且p值为0.527>0.05。

3.结论及建议

3.1 结论

本文以新疆岩画分布的486处分布点,借助ArcGIS10.2,运用最邻近分析法、Voronoi图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析其空间布局,得到结论如下:

3.1.1 新疆岩画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凝聚型分布特点,13个岩画分布地区中,11个地区呈凝聚型分布,其中凝聚程度最高的地区有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邻近指数都小于0.4;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和田地区的岩画分布呈均匀型,邻近指数都大于1。

3.1.2 通过核密度分析,新疆岩画分布总体可以概括为“两核、一带、一片区、多点”,一核指的是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哈密市三个地区沿博格达山南北两侧分布的岩画群,如乌拉台岩画、东黑沟(石人子沟)岩画等,共计78个。两带指的是“哈巴河-吉木乃-塔城-裕民”岩画带以及“富蕴-青河”岩画带、“哈巴河-吉木乃-塔城-裕民”岩画带主要包含以额敏河边防站岩画、窝依加依劳岩画等为代表的58个岩画,“富蕴-青河”岩画带包含查干郭勒水库岩画、达巴特岩画等32个岩画。其余地区岩画分布较为稀疏。区内岩画分布差距悬殊,洛伦兹曲线下凹严重,基尼系数为0.585。

3.1.3 通过将新疆岩画与河流、国道进行缓冲区分析,发现岩画分布趋水性明显并且在国道附近分布也较多。岩画分布较多的河流主要有博尔塔拉河、乌尔塔克萨雷河、别列则克河、哈巴河、布尔津河、克兰河、查干郭勒河、小青格里河、科克苏河、伊吾河、巩乃斯河、克勒青河;

3.1.4 通过将新疆岩画在区内各个地州分布的数量与地州的旅游总收入、生产总值、面积、人口、A级景区数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岩画与上述要素不相关。这说明目前岩画尚未被当作休闲旅游资源被开发,没有给当地带来任何生产总值的受益。

3.2 发展新疆岩画旅游的建议

上述研究内容反应了新疆岩画的空间分布情况,对相关部门加大对岩画的保护、开发和岩画文化传承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旅游和文化的不断融合,广西宁明花山岩画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岩画+旅游的模式吸引了更多游客。康佳石门子岩画群作为天山北坡一带岩画分布较为密集以及质量较高的岩画群,吸引着疆内外的游客前去旅游考察。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保护,损毁严重,目前昌吉文物局的保护工作举步维艰。本文认为新疆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应重视以下几点:

3.2.1 新疆岩画分布特征为“两核、一带、一片区、多点”,岩画分布较为密集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吾县、哈密市三个地区应考虑对岩画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合理利用岩画资源,打造好“新疆岩画”的旅游名片。

3.2.2 新疆岩画凝聚型的总体分布情况有利于岩画的保护,有条件的地州政府应将岩画集中起来或设立保护区的形式对岩画进行保护。政府在加大对岩画的保护力度、积极寻求开发岩画可行性方案的同时,做好宣传岩画的保护性的引导,尤其是对岩画现场乱刻乱画等破坏行为的杜绝。

3.2.3 通过加强对河流以及国道附近岩画的保护与开发,结合现在已有的口碑较好的旅游线路,加一个岩画景点,推出新疆岩画遗产旅游资源,点燃新疆的“岩画文化”;也可将部分地理位置较好、保存较好、艺术价值较高的岩画,串成一条岩画旅游线路,吸引对岩画感兴趣的游客。

补充一点,本文的重要难点在于岩画数据的搜集,不足也在于此。尽管已尽全力能将岩画数据进行精准定位,但相信岩画数量依然搜集不够全面,例如克拉玛依市以及自治区直辖县并没有岩画数据,后期有关岩画研究工作应注重数据的统计,自2011年新疆文物第三次普查结束后,岩画普查的官方数据就没有在大面积更新,希望能尽快开展全方位的普查,彻底摸清岩画的分布情况。

猜你喜欢

缓冲区岩画新疆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串行连续生产线的可用度与缓冲库存控制研究*
基于ARC的闪存数据库缓冲区算法①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
岩画系列
初涉缓冲区
新疆多怪
多目标缓冲区生成算法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