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种杀菌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试验

2021-12-07罗海林闫佳会魏有海

青海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嘧菌黑痣颗粒剂

罗海林,闫佳会,侯 璐,翁 华,魏有海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农业部西宁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青海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6)

马铃薯粮菜兼用,适生性强,营养价值丰富,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是青海省重要的经济作物[1-2]。马铃薯黑痣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带菌土壤和带病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在甘肃、宁夏、内蒙古、东北等马铃薯主要产区常有发生[3-4]。农业生产中用于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药剂主要有噻唑酰胺类杀菌剂如噻呋酰胺,吡咯类杀菌剂如咯菌腈,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嘧菌酯等[5-8]。惠娜娜等[9]研究发现生物菌剂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化学农药0.3%四霉素AS、复配剂20%烯肟·戊唑醇SC 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有较好的毒力。杨春[10]研究表明沟施45%噻呋酰胺·嘧菌酯SC有效成分量202.5 g/hm2对马铃薯黑痣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冷凉,土壤富钾,是全国马铃薯最佳生态适宜区,也是马铃薯制种区之一,由于其独特的气候,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少,种薯退化慢。但是2018—2019年本课题组调研发现青海省大通县、湟源县马铃薯产区均发现黑痣病,危害品种主要有下寨65、民薯2号、冀张1号,一般田块病株率为5%~8%,严重降低薯块商品性,制约青海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因此本研究采用种薯药液拌种施药的方式,评价不同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青海省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设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斜沟乡马铃薯种植区,海拔2 556 m,东经101°33′55″,北纬36°59′44″,属于低位浅山区,非灌溉区,适合种植马铃薯。

1.2 供试药剂

0.16%嘧菌酯颗粒剂(河北德瑞化工有限公司);3%噻霉酮微乳剂(江苏辉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辽宁壮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浙江泰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9年4月10日进行播种,播前施药,拌种用水量为22.5 L/hm2,各药剂具体用量见表1。肥料施入量为生物有机肥1 800 kg/hm2,磷酸二胺225 kg/hm2,尿素150 kg/hm2,之后进行翻耕、耙匀、起垄、覆膜,使用马铃薯点播器人工点播,播种量2 800 kg/hm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计13个处理,以清水拌种为对照,区组内各处理小区间随机排列,各小区7垄,垄长10 m,垄宽0.7 m,每垄播1行,株间距20 cm,每小区播350株(约40 g/块种薯),小区面积50 m2。

表1 供试药剂名称及用量

1.3.2 调查方法

(1)出苗率调查。5月28日试验区马铃薯齐苗,每小区调查全部植株,记录未出苗株数及未出苗原因,统计出苗率,随机选择20株记录株高,同时观察有无药害现象。

(2)薯块黑痣病调查。每小区“Z”字形5点取样,每点收获4株马铃薯,共收获20株马铃薯。依据薯块病斑面积进行分级,统计各级别病薯。分级标准参照王喜刚等[8]分级标准。

出苗率=(每小区出苗数/每小区播种数)×100%

病情指数=∑(发病级别×相应各级病薯数)/(调查总薯块数×9)×100%

防效=(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数据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SPSS 20.0数据分析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CK出苗率为95%,3%噻霉酮微乳剂(33.75 g/hm2)和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336 g/hm2)出苗率与CK相同;0.16%嘧菌酯颗粒剂(480、540 g/hm2)和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81、240 g/hm2)出苗率均为100%;0.16%嘧菌酯颗粒剂(420 g/hm2)、3%噻霉酮微乳剂(38.25、45 g/hm2)、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120 g/hm2)及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20.0、504.0 g/hm2)出苗率略高于CK。苗期株高数据表明,0.16%嘧菌酯颗粒剂和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的株高显著高于CK,且0.16%嘧菌酯颗粒剂(480、540 g/hm2)和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120、240 g/hm2)的平均株高分别为22.83、24.35、23.59、24.96 cm,与CK相比显著增加31.5%、40.26%、35.89%、43.78%;3%噻霉酮微乳剂(38.25 g/hm2)及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336 g/hm2)的平均株高与CK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0.16%嘧菌酯颗粒剂和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对马铃薯前期生长有促进作用。

表2 供试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

表2(续)

各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为65.31%~88.27%。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240、120 g/hm2)的防效最高,分别为88.27%和87.76%,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0.16%嘧菌酯颗粒剂(480、540 g/hm2)的防效显著高于3%噻霉酮微乳剂(33.75 g/hm2)和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的防效;3%噻霉酮微乳剂(38.25、45 g/hm2)防效显著高于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的3个处理。各药剂处理中,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的防效最低,分别为65.31%、67.42%和70.15%。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产量影响

如表3所示,12个药剂处理与CK比较均有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1.48%~15.49%。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240、120 g/hm2)和0.16%嘧菌酯颗粒剂(540 g/hm2)3个处理的总产量较好,分别为3 401.7、3 328.1 kg/667 m2和3 298.7 kg/667 m2,与CK相比增产率均在10%以上,分别为15.49%、12.99%和11.99%;而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与增产率略有不同,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240、120 g/hm2)的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比例为71.48%和70.48%,0.16%嘧菌酯颗粒剂(540 g/hm2)的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比例为54.91%,低于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81 g/hm2)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比例的68.01%。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336 g/hm2)的增产最低,总产量为2 989.1 kg/667 m2,增产率为1.48%;3%噻霉酮微乳剂(33.75 g/hm2)的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比例最低,为43.42%。综合考虑增产率和经济效益,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240、120 g/hm2)增产率最高,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比例也最高;0.16%嘧菌酯颗粒剂(540 g/hm2)虽然增产效果明显,但其商品薯产量低,经济效益差,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81 g/hm2)增产率略低,但具有较高的商品薯产量,收益高。

表3 供试药剂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孟润杰等[11]研究结果表明,噻呋酰胺和嘧菌酯二元混配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为71.6%,本研究结果中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240、120 g/hm2)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分别为88.27%和87.76%,与CK相比增产率为15.49%、12.99%,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为71.48%和70.48%,这可能是因为三元复配制剂的防效优于二元复配;在文献[12-13]的研究中嘧菌酯颗粒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为54.42%,本研究中0.16%嘧菌酯颗粒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均在75%以上,这与嘧菌酯颗粒剂的有效成分用量有关;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336、420 g/hm2)的防效最低,分别为65.31%、67.42%,与CK相比增产率为1.48%、2.27%,商品薯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为45.08%和47.18%。

综合考虑不同药剂对马铃薯防效、经济效益的影响,建议在生产上使用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81~240 g/hm2种薯防治马铃薯黑痣病。

猜你喜欢

嘧菌黑痣颗粒剂
关于颗粒剂登记
可爱的黑痣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对比试验
嘧菌酯在大豆中的沉积、降解规律及最低有效防控剂量研究
如何用药剂防治稻水象甲幼虫
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扬彩)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分析
8%好米得颗粒剂在寒地水稻秧田的使用方法
有痣不要随意“点”
32.5%苯甲·嘧菌酯防治水稻病害田间药效试验
板蓝根颗粒剂或可影响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