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尔木藜麦覆膜与露地种植对比试验研究

2021-12-07雒维萍祁贵明蔡玉琴李海凤

青海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发育期播种期露地

雒维萍,祁贵明,蔡玉琴,李海凤

(1.格尔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青海 格尔木 816099; 2.格尔木市气象局,青海 格尔木 816099)

藜麦(Chenopodiumquinoa)是藜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植物,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含量在16%左右,与小麦(17%)相当,高于水稻和玉米,藜麦籽粒中氨基酸总量为9.81%~12.68%,平均为11.17%,且易于人体吸收,脂肪、粗纤维、不饱和脂肪酸等其它营养成分含量也十分丰富[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藜麦为唯一可满足人体全部营养需求的作物,被誉为“营养黄金”[2]。刘洋等[3]研究表明青海藜麦的淀粉、脂肪、粗纤维、蛋白质等含量高于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藜麦主要种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发育周期在150~180 d,且适宜于高海拔,盐碱度大的地区生长。李雅楠等[4]研究发现盐胁迫对藜麦根干重的影响较大,但盐胁迫下藜麦株高、叶干重及籽粒产量都增加,对生育期基本没有影响;张德芳等[5]研究认为种植耐盐碱的作物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碱化,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姜奇彦等[6]研究得出藜麦在芽期和苗期具有很强的耐盐性,具有改善和延缓土壤盐碱化的作用。

格尔木市地处柴达木盆地,热量资源、光照资源丰富,土壤属灰棕漠土,土质大部分为沙壤土,土壤盐碱度较高,有利于培育抗碱耐旱的优良品种[7-10]。目前,格尔木市大面积种植不同品种的藜麦。李成祖[11]研究了适应格尔木市藜麦种植模式,格尔木市藜麦种植技术已有重大突破,目前格尔木藜麦产量可达到3 616.5~5 577.0 kg/hm2。周建峰[12]进行不同品种播种试验,藜麦(西宁)品种的产量高达8 715 kg/hm2。雷玉红等[13]总结了适宜格尔木市露地种植藜麦的气象条件。在土壤环境和品种一定的条件下,改进种植方式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是促进增产的重要措施。覆膜技术就是一项提供热量资源和改进农田耕作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格尔木市将藜麦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对覆膜与露地两种种植方式下的藜麦产量、长势、发育期进行研究,以期得出覆膜种植较露地种植的优势,为格尔木市覆膜种植藜麦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本试验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河西农场八连,是格尔木市藜麦主产区。地理位置为36°23′N,94°33′E,海拔2 804.1 m。年日照时数3 083.5 h,年日照百分率70%;年平均气温为5.8 ℃,最大日较差30.6 ℃,年较差26.9 ℃;年降水量45.1 mm,年蒸发量2 367.9 mm。平均无霜期为219 d。试验田面积约0.2 hm2,该试验田灌溉便利,地形平整,土质为沙土,土壤pH为7.85,呈弱碱性,前茬作物为青稞。

1.2 试验设计

藜麦选用大白藜(雪藜)品种,在3个播种期进行播种。2019年4月10日为第1播种期;2019年4月20日为第2播种期;2019年4月30日为第3播种期。试验田覆膜种植和露地种植同期进行。覆膜的具体规格:膜宽120 cm,播种株间距40 cm,行间距60 cm;露天种植区近邻覆膜种植区,播种面积,株、行间距均与覆膜相同。播量为3~4.5 kg/hm2。播种方式采用人工膜下点播和露地沟播。并在藜麦3个播种期对露地和覆膜种植进行平行观测;每7 d进行藜麦长势和发育期观测。实际露地试验中为了防止发芽率低造成缺苗,点播数量每穴播种粒数在2~3粒,到6或8叶期进行间苗,确保每穴有壮苗1株。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1)藜麦发育期。参照任永峰等[14]相关研究,将藜麦全生育期划分为播种—发芽(萌芽期)、发芽—八叶(出苗期)、八叶—分枝(分枝期)、分枝—显穗(显穗期)、显穗—开花期(开花期)、开花—灌浆(灌浆期)、灌浆—成熟(成熟期)7个发育期。

(2)藜麦植株高度测量。按照藜麦不同播种期对覆膜和露地进行比较,从开花期开始,选取10株代表性植株,测量植株高度,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发育期试验区藜麦高度,直到藜麦成熟期结束。

(3)藜麦分枝数测量。按照藜麦不同播种期将覆膜和露地进行对比分析,从分枝期开始,选取10株代表性植株,数分枝个数,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发育期试验区分枝数,直到藜麦成熟期结束。

(4)分枝穗数(穗/株)。藜麦成熟收获时,按照不同试验处理,每处理选择4株藜麦样本,数分枝穗数的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本小区分枝穗数。

(5)藜麦产量测量。藜麦成熟收获时,对不同播种期不同种植模式的处理,分别采样,从不同处理的定株观测样本中随机抽取4株进行阴干处理后,对千粒重、单株重和茎秆重称重,设4次重复,取其平均值。

(6)经济系数。按照不同试验处理,计算单株穗重与茎秆重的比。

(7)气象数据。藜麦试验期降水量、日照、温度等数据,采用2019年格尔木市国家基准观测站地面气象资料。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采用Excel 2010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藜麦发芽率

将选用的藜麦品种在玻璃烧杯中放入100粒,进行为期1周观测发芽率。表1为在3、5、7 d的发芽率状态。

表1 藜麦试验品种发芽率

由表1可知,藜麦品种3 d时发芽率为50%,5 d时发芽率为75%~85%,7 d时发芽率为99%~100%,一周后藜麦平均出苗率达99.7%,说明该品种具有良好发芽率,藜麦种子质量达到试验要求。

2.2 藜麦发育期

表2为不同播种期不同覆膜方式下藜麦的发育期,统计萌芽期、出苗期、分枝期、显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7个发育期的时间顺序。

表2 覆膜和露地藜麦发育期

由表2可以看出,4月10日第1播种期覆膜较露地种植发育早0~15 d,其中,萌芽期覆膜与露地一致,出苗期、分枝期覆膜比露地分别早11、15 d。可见在藜麦出苗前期覆膜的增温保墒作用较为显著。随着生长时间增加,覆膜与露地在显穗期、成熟期等发育期的时间差逐渐缩小,但整体上覆膜较露地发育天数缩短7 d。

4月20日第2播种期覆膜较露地种植发育期早2~8 d,其中,萌芽期早2 d,出苗期和分枝期分别早7、8 d。进入显穗期覆膜比露地发育天数提前6~8 d。与4月10日第1播种期相比,所有发育期呈现覆膜比露地提早的程度明显减少。

4月30日第3播种期覆膜和露地种植发育期相差4~8 d,其中,萌芽期早5 d,出苗期和分枝期分别早4、8 d。进入显穗期覆膜比露地发育天数提前5~8 d。所有发育期覆膜比露地提前的程度与第2播种期相差不大。从藜麦不同播种期平行比较中可以看出,4月10日第1播种期播种的藜麦覆膜比露地具有明显的发育优势。

2.3 气象条件及产量结构

藜麦试验期间,日平均气温16.0 ℃,≥0 ℃积温3 233.3 ℃,≥5 ℃积温3 144.4 ℃,≥10 ℃积温2 880.7 ℃。日照时数为1 412.5 h,较历年少238.6 h,其中,5月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明显,减幅为64.2 h,9月减幅为10.5 h。生长季期间降水量为42.1 mm,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15 d,出现在5月11日至5月25日。其中,6月降水量最大为9.8 mm,8月降水量最小为3.4 mm。

表3为格尔木市藜麦覆膜与露地试验田气象条件、产量结构要素及经济系数结果。对覆膜和露地两种耕作方式平行统计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0 ℃积温、≥10 ℃积温、千粒重、单株籽粒重、茎秆重、经济系数。

表3 藜麦覆膜与露地试验田气象条件、产量结构及经济系数结果

由表3看出,藜麦覆膜种植较露地平均发育期缩短约8 d,有效提高藜麦对气候资源的利用率。≥0 ℃总积温覆膜较露地减少80.9 ℃,说明藜麦在覆膜条件下,可有效缩短整个发育时间。从藜麦≥10 ℃有效积温来看,覆膜较露地总积温减少59.1 ℃,可见藜麦覆膜技术能有效提高温度的利用率。在整个发育期,藜麦覆膜种植需要的日平均气温较露地种植下降0.2 ℃,这使得对藜麦成熟温度界限的要求有所降低。藜麦覆膜种植较露地可以确保晚熟品种的成熟几率,同时可以通过晚播覆膜措施,避免高原晚霜冻和春季低温对藜麦种植影响。

从产量结构看,藜麦覆膜种植较露地分枝数增加2.3个,单株重增加44.2 g,增加的分枝数和单株重是覆膜种植产量增加的直接因素。覆膜比露地藜麦株高高出2.3 cm,茎秆重提升39.5 g。4月10日,覆膜种植藜麦单株籽粒重达135.1 g,比同期露地高出60 g,高于3个播期覆膜平均值18.5 g,高于3个播期露地平均值62.7 g,藜麦覆膜种植经济系数均在0.81以上,藜麦覆膜种植的经济系数较露地种植提高了11%。

藜麦生长发育的前期对温度敏感性较强,尤其在四叶—分枝—显穗发育期对温度条件最为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日均温度能够影响藜麦的分枝和显穗。16.0 ℃左右日均气温最适宜藜麦麦穗形成和开花,17.0 ℃左右日均气温最适宜藜麦成熟期生长。覆膜种植的藜麦单株产量和茎秆重高于露地,说明藜麦覆膜种植有利于藜麦提早成熟,茎秆粗壮、穗头大,提高产量。因此,选择适宜的播期,采取覆膜种植措施,能使其发育期处于最适宜的藜麦各生长发育期需求的热量条件下,从而得到高产。

3 讨论与结论

目前,覆膜种植广泛应用于水稻、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具有明显地“增温保墒”作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15-17]。本研究得到,藜麦出苗前期覆膜的增温保墒作用较为显著,整体上覆膜比露地发育天数缩短7 d,且产量增加。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使藜麦早春生长环境变得有利于苗期生长,出苗齐、全、快,充分利用了早春的热量条件,发育进程加快。发挥地膜覆盖“增温保墒”的农田小气候效应,使膜下点播方式的藜麦增产、节水[18]。通过覆膜种植藜麦,能使地温提高2~4 ℃。覆膜相对于露地需要的≥0 ℃、≥10 ℃的总积温更小,并使土温最低值的出现时间向后推移,保证了整个发育期顺利进行,并相应的缩短了整个生长期时间。可见覆膜种植在低温冷凉地区起到了明显的增温效果。在产量结构因素上覆膜明显优于露地,藜麦覆膜较露地分枝数增加2.3个,单株重增加44.2 g,植株高度高出2.3 cm,茎秆重提升39.5 g,经济系数提高了11%,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此外,4月10日第1播种期藜麦覆膜种植的单株籽粒重较同期露地,3个播期覆膜和露地的平均值分别明显提高60、18.5、62.7 g。因此,在格尔木市早春进行藜麦覆膜种植有利于增温保墒、增产增收。

猜你喜欢

发育期播种期露地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蔬菜创新团队启动会成功召开
镇平县依据冬前气温变化对小麦播种期及播种量的调整探索
抗旱保水剂在马铃薯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露地甜樱桃雹灾前后的管理措施
江西省双季早稻直播适宜播种期的区域划分*
门源县油菜花期预测研究
阿勒泰市农作物播种期和发育期天数特征分析
2016—2017年徐州市冬小麦发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豫南地区适当推迟播种期有利于提升稻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