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地基处理技术实践与研究
2021-12-07刘必旺
刘必旺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0)
0 引言
地基处理技术是水利工程施工的基础,决定着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因此探讨、分析地基处理技术极为必要。当前阶段,水利水电施工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在施工时结合施工方案规定的标准与要求,合理开展施工作业。其中,在处理地基时,施工单位要细致分析施工条件,明确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合理的施工技术处理地基,以此达到最优效果,保障工程整体质量。此外,在处理地基前,施工单位要立足整体,严格开展准备工作,选择高素质、能力强的施工队伍。在施工验收阶段,相关部门需结合国家规范,严格开展质量验收工作,保障工程整体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加强水利水电工程的附加值,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 地基处理方法概述
处理方法即施工技术、管理流程。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地基处理方法包括多种项目,如施工技术、工程标准、管理要求等。其中,施工单位要结合项目要求引进施工设备、确定施工技术,在处理不同地基时,要合理有效的结合地基情况做出调整,保证地基结构稳定、坚固。此外,施工人员要保证地基的硬度与承载力,应着重考虑地基防潮性、防腐蚀性、抗冻性、承载力强等要素,以此为前提开展地基处理工作。
2 不良地基施工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影响分析
与普通基础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的复杂性更强,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更为严格。其原因在于,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具有显著的多样化、复杂性特点,在施工中极易受到不良地质的影响,容易阻碍施工作业的推进、影响施工建设质量、不利于水利水电工程发挥其基本功能。其中,不良地基对水利工程施工作业的影响分两个方面:一是多数地基的地质问题较多,导致地基不具备良好的抗滑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是由于地基岩石结构面导致的,使其不具备良好的抗滑性能,且局部地基存在剪切破坏问题;二是地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渗漏量问题,部分地基的空隙过大,导致漏水问题严重,容易出现地基受损情况。
3 水利水电工程中主要的地基处理技术
开展水利工程地基施工时,施工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应用哪类施工技术。其中,地基处理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不良地基施工技术,即浅土层施工技术、换填与强夯技术、淤泥特质软土层施工技术、软弱特质夹层施工技术;二是软土特质施工技术。在实际作业中,施工单位要结合地质情况与施工要求,针对性应用上述的施工技术,通过规范化操作、加强质量控制,在整体上加强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下文分析了两类地基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
3.1 不良地基施工处理技术
3.1.1 液化施工浅土层施工技术分析
在施工作业期间,施工人员会遇到浅土层地基。具体而言,浅土层包含较多的砂土与粉土,经过地下水的长期影响,砂土与粉土会呈现出饱和状态。当施工人员处理浅土层地基时,若未科学处理,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地基的施工质量,如后期的地基沉降问题、地基结构受损、地基结构不平衡等。对此,施工单位在处理浅土层地基时,应针对性选择合理的施工处理方法,即液化施工浅土层处理技术。其中,施工人员需要借助挖土机挖出液化浅土层,随后准备防渗水填充型材料,将其回填到地基中。在填充防渗水材料时,施工人员需要将材料放在干化土层上,以此有效隔离液化层。
在完成填充工作后,施工人员应进行打桩处理,如砂桩施工等。期间,在进行打桩处理时,应利用混凝土加强桩体的稳固性。最后,在填充混凝土时,施工人员要进行振动及压实处理,通过此种方式,进一步加强混凝土施工质量,顺利完成浅土层施工作业。
3.1.2 换填及强夯施工技术分析
换填及强夯施工旨在加强地基的承载力,提高地基施工水平,保障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具体而言,当施工人员挖掘地基土方时,针对其中的浅土淤泥,需要施工人员将其挖出后,及时进行换土回填处理,以此有效加强地基土层的透水性。同时,通过换土回填,能够重新改造地基施工结构,有助于地基施工质量的提升。
此外,在施工人员清理淤泥后,需要更换填土进行回填。其中,最为常见的填土分为四种:一是砂土;二是水泥;三是粗砂;四是灰土。通过这四类填土的应用,可以显著加强回填质量,能够加固地基。但需注意的是,尽管换土回填可以加强地基承载力与透水性能,但为了强化这一功能,施工人员需在回填后进行夯实处理。其中,施工人员要使用机械锤,对回填土进行夯实处理,以此保障地基的承载力更强。
3.1.3 土层施工技术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针对淤泥特质软土层地基,施工单位需给予高度重视,严格处理此类型地基。其原因在于,淤泥中含有大量水分,长时间堆积会严重影响地基基础的抗压性能,甚至导致地基抗剪性下降,使地基底层内部存在大量孔隙。同时,淤泥堆积会影响施工凝结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施工质量。对此,施工单位要明确淤泥软土层的缺点,在作业期间针对性应用施工技术加以处理,以此提升地基施工工程的稳定性。
在施工期间,施工人员要清理干净地基基础的淤泥,在清理后借助桩基夯实淤泥下层,使下层的稳定性更强。随后,施工人员要通过抛石施工排出其中的淤泥,或借助其他的机械设备完成此工作。最后,施工人员需要对地基底部进行封闭处理,可以采用板桩砌筑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地基底层的抗滑性能。
3.1.4 软弱特质夹层施工技术分析
在地基施工过程中,软弱特质夹层地基是常见的地基类型,这也是施工期间重要的地基处理问题,其难度更高。对此,施工人员在作业期间,要结合此特质的地基进行针对性处理,以此加强施工质量。当前阶段,针对软弱特质夹层地基的施工技术可分为四种:一是置换施工技术,即换土处理;二是振冲施工技术,需要借助振冲设备;三是灌浆施工技术,需要施工人员进行灌浆处理;四是硅化加固技术。在施工期间,前三种技术的应用最为常见。
其一,置换施工技术的本质,即更换原有土质,将地基内的软弱土质更换为新的土质。在实际操作中,施工人员需要注意判断软弱土质的深浅程度,若土质层较浅,则可以进行置换施工;若土质层较厚,则避免采用置换施工技术,以免花费过多的施工成本,不符合施工成本控制要求。同时,在置换施工时,施工人员需高度重视夯实处理环节,应明确规定夯实次数,以此加强夯实稳定性。
其二,在应用振冲施工技术时,需要施工单位准备振冲机械。针对振冲机械的构造而言,其包含上下两个水孔,在操作中需要施工人员将振冲设备放置到混凝土中,在设备的冲击力下,混凝土也会产生一定冲击力,随后实现基础成孔的效果。在完成此步骤后,施工人员需要将砂石填充到各个成孔内,最后进行夯实处理,以此巩固施工稳定性。
其三,应用灌浆施工技术,具体而言,需要施工人员处理黏土或水泥砂浆,转变砂浆性质,将其在液化状态下,灌注到软体地基与缝隙中,加强其稳定性。例如,针对软土地基进行灌浆处理时,施工人员需要布置单排孔。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在灌注期间会设置三个孔进行作业,针对第一孔序,需要施工人员灌注处理三次,随后灌注第二孔序,二者之间轮流作业。最后,当灌浆灌注至坝顶周围时,施工人员需要进行第三孔序灌浆。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弥补第一、第二孔序作业时的缺陷,在整体上加强灌注质量。但需注意的是,施工人员应加强孔洞距离的控制,以此保证施工流程符合标准要求。
其四,硅化加固处理技术,也称作电动硅化法。通过硅化加固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强土壤颗粒的黏结性,减少颗粒中的缝隙。但硅化加固处理施工所需成本较高,且能源消耗巨大,因此相较于其他处理技术,硅化加固技术的应用次数较少[1]。
3.2 水利水电工程软土层地基工程处理技术
在处理软土层地基时,排水砂垫层法与土工结合施工技术较为常见。上文已分析了换土技术与强夯施工技术,而针对排水砂垫层法,需要施工人员应用到淤泥黏性土或泥炭土处理环节中。在实际操作中,施工人员应准备砂垫层材料,将其填充到软土地基中。在选择材料时,应结合实际预算,选择防渗水性能较好的砂垫层,将多余的水排出后,加强软土地基的强度。同时,为了避免回渗地下水的问题发生,施工人员需要在砂垫层上放置黏土层,以此强化施工效果。一般情况下,粗砂与卵石是主要应用的砂垫层材料,可以保证留有较大缝隙。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人员要结合相关要求,充分搅拌材料,在夯实底部分层后,做好排水槽预留,以此保证多余水分尽快排出。此外,土工合成技术也就是钢筋加固技术。通过钢筋加固,可以加强地基基础的稳定性,避免外力扩张,在整体上加强地基的承载性能。不仅如此,加筋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常见。
其中,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重点施工位置上增加钢筋,不断加强施工流程的规范性,确保地基更为稳固,加强其抗拉性能。并且同土层钢筋之间具有特殊摩擦力,通过加筋,可以进一步提升基础稳固力度,使地基的承载强度更大[2]。
4 水利水电工程地基施工要点分析
4.1 严格落实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在开展地基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好征地工作,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水电、通信及其他设施,保证后续作业稳定开展。同时,施工单位要结合施工标准、工作内容,合理组建施工队伍,明确划分施工职责、施工时间,包括施工物资采购、施工设备租赁等问题,应细致开展每一项工作,保证地基施工质量。
最后,施工单位应联合监理单位,严格管控、监督施工过程、作业环节,使监理单位指导施工队伍,高效应用地基处理技术,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地基施工质量[3]。
4.2 严格落实工程地质勘探工作
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地质勘探是其重要内容,勘探质量直接影响后续施工。具体而言,地质勘查即调查施工区域内的地质情况,结合遥感照片、水文地质检测报告等资料,测验岩石情况与周围土质。同时,地质勘探需要观测施工现场原型、进行岩体学试验,通过多项测试工作的开展,编制详细的勘查报告。
随后,施工单位需要结合此报告内容,分析实际的地质条件,在详细判断后,确定是否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此外,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要结合建筑物的相关结构、实际要求、设计等,选择最为合理科学的地基处理技术,以此加强地基施工质量[4]。
4.3 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施工技术
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前,施工单位要结合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针对性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技术。只有结合工程区域内的地基情况,选择相应的地基处理技术制定施工方案,才能保障施工质量,对延长地基寿命、及时解决施工故障具有一定帮助。并且,施工单位要总结以往经验,确定需要注意的施工重点,在细致考察后,明确施工适用条件,加强工程项目质量。同时,施工单位要结合各个方案进行预算规划,应综合考虑施工所需机械、施工材料的成本,在综合分析各方因素后,制定出高效可行的施工方案,严格维护地基处理效果[5]。
4.4 加强工程后期技术维护工作
一般情况下,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规模较大,涉及的施工人员较多,其施工整体需保持良好的连续性与专业性。其中,施工单位不仅要严格落实开凿、运行、检测工作,还需保证施工材料符合标准要求,在施工预算范围内。此外,施工单位要做好验收工作,结合施工要求评估地基处理流程,加强后期的技术维护工作,以此延长地基使用期限,保证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运行[6]。
最后,施工单位要全过程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施工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地基处理技术在应用期间,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
5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单位要严格把控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其中,施工单位要着重关注地基处理技术,加强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和探究,明确不良地基施工对水利工程整体的不利影响。同时,施工单位要结合施工情况,针对性应用各项地基处理技术,通过明确地基处理注意事项,加强施工质量把控,提升施工队伍素质水平,使施工作业流程更为科学、标准,符合施工基础要求,在根本上保障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使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