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德育价值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21-12-07刘莉
刘 莉
中共临泉县委党校,安徽 临泉 236400
在党校的人才培育教育中,政治理论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和谐以及爱国主义融入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创新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对于提高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培养高水平学员具有重要影响。
一、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党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是各行业的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其思政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因此提高党校的思政教育质量,培养各行各业的优秀干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用重大。然而在当前的多元化社会中,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加快,多元化文化思潮涌现,党校学员也在面临多种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中的普遍乱象也会对学员的价值观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面对现实问题,通过多种手段和措施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授课质量,积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丰富德育资源。[1]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风骨,不仅能延续历史,弘扬精神,更能推动时代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发掘和重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能让新时代人民触摸民族脉络,更能为新时代的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构筑专属中国的民族精神、价值取向。
(一)仁爱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艺术美学、哲学思想、道德教化、文学历史等多种内容,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尤其是仁爱文化为代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道德指导意义。
仁爱文化强调仁、义和爱,尤其是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念反映了传统儒家教育中,以家庭为单位的核心理念和人格理想,将个人道德修养融入到社会生产发展中,从而引导通过个人道德,家庭道德,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2]可以说仁爱道德文化引导并规范着个人和个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并在社会范围内构建了人人讲道德、尊道德、有道德的社会范围。
(二)爱国文化、集体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家国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精神、集体主义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传统道德文化强调克己奉公,为国为家,公而忘私,将家国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崇尚个人为民族、国家利益尽职尽责,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的个人价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等,都强调了普通人在国家民族利益中的价值作用。
(三)民本理念构建社会和谐,推动道德情感延续
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延续着中国历代劳动人们的价值追求、人生理念、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感。其中民本理念和当代的以人文本的人本主义在内在逻辑上一脉相承,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推崇知行合一,强调人的德行、人际交往、社会生产行为要和当时的社会时代特征相吻合,不仅要顺应时代,更要推动时代发展。另外,以血缘、地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文化根基,延续了中华民族历代的道德情感,具有强大的情感感化作用,即便在新时代,依然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生活和社会情感氛围提供文化和思想支持,营造家庭和谐、国家富强的共同价值取向,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最简单、最质朴的情感需求。
(四)文化自信推进社会公德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不仅能对个人道德标准、行为规范起到引导作用,更能推动社会安定和谐、政治经济稳步发展,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身立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保障,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当前的多元文化体系中保持和形成中国人的符号象征,保持中国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仁、德、文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中国文化特色,能推动社会进步,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构筑中国特色,构建中国文化、思想和精神文明体系,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3]
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价值理念相契合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精神追求的结晶,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论是儒家倡导的仁爱道德文化,还是道家倡导的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都展现了人们崇高的道德、精神追求,对教育人、感化人、引导人、规范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立德树人,塑造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提高个人思想品格,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在价值理念上有共同追求。
(二)教育形式和理念上的相似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向来注重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统一性。尤其是其中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仁爱思想、民本思想的教育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提炼,更注重对文化内涵的践行和实践。而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理论教育,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行动中的消化和吸收,强调教育中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务实稳重,因此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具有相似性。
(三)教育内容的相容性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的道德文化、道德情感、道德修养等都对个人和社会有较大的教育作用,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员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国家观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通,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
(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普遍面临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增强理论教育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大挑战[4]。因此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引入到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通过传统优秀文化来吸引学员,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传统的道德文化、道德情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吸引力,让理论课不再枯燥、乏味、单调,而是充满了各种历史文化故事,并且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帮助学员理解、消化和吸收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精华,推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精华,囊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仁爱思想、民本思想、家国情怀等思想文化。在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改革的关键阶段,将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教育资源融入进去,加强学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员个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个人道德建设,更能提高学员的政治素养、政治觉悟,塑造学员更加健全的人格,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重视德育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
在党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要重视德育的重要性,积极挖掘德育对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强化德育的感染、引导性能。在有关课程中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同时遵循以问题为根据,以话题为引线的教学改革思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员创设模块化的教学格局。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打破传统思政教学中的链条化教学思路,将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组织到一起,重新安排教学,并将其中所蕴含的德育价值进行挖掘、对比和整合,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中感受道德文化、道德情感,并将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引入到课堂中,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模块进行针对性授课。
(二)在教学实践中增设优秀传统道德修养课程,践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价值体现和彰显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党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当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强化理论学习,改革实践教学,促使学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5]。
首先,在教学中要回归学员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更多强调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单向理论灌输为主,而在党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更加强调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直接决定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次,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强化学员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学员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有积极作用。党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实践活动基地,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实践教学渠道,积极组织学员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注意传统优秀文化的引入。另外,开展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著作导读活动。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存在于口耳相传中,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历史名著中。因此在教学中,为进一步加大党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党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名著导读活动,根据党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对导读活动进行安排和设计。
(三)注重引导,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特征,道德本身就有感染力、引导人的特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情感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具有强大的情感感染作用。
党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当注重情感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更多的利用情感作用,将传统道德文化潜移默化为学员的主体意识。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和骨血,是先贤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的德育价值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推动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作用,因此其和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纷繁复杂的当下教育环境,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要进行深化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6]。作为党校教师,更应当肩负历史使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教学资源,通过德育创新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运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员更深层次地接触、学习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