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勤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
2021-12-07周自政马祥元
陈 燕,周自政,马祥元
甘肃省民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甘肃 民勤 733300
为有效提高农民素质,近年来,民勤县委、县政府整合涉农培训资源,精心打造为农培训服务平台,多措并举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探索出了一条适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有效途径,在推动新型农民素质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县域现代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一、整合资源,成立培训机构,健全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民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把培训工作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一项战略工程来抓,整合涉农部门、单位的条件、师资、设备和项目资源,投资100万元,在县农广校挂牌成立了民勤县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建成了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民培训平台,学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不断完善县、乡、村、社四级培训网络,做到了培训有场所、教学有设施、下乡有工具、实习有基地。
学校现有专职教师12名,兼职教师38名,建成多媒体教室2个、各种培训实训室500m2、实习设备150多台(件)、学员宿舍240m2、学员餐厅200m2、农民图书馆1个(图书20000余册)、科技长廊1间,购置农民科技培训电脑200台、科技直通车1辆、实训设备200台(件),搭建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1个,供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使用。
二、立足实际,加强培训体系,提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能力
为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县农广校不断完善四级培训网络、强化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县校农民教育培训的龙头作用,活化培训载体、创新培训机制,全方位、大力度的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有效提升新型农民科技文化水平。
(一)组建师资队伍
根据培训需求,学校从涉农部门、单位筛选一批业务精、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培训师资团队,负责新型农民的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巡回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二)打造实训基地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学校在全县现代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好的乡(镇),建设培训实习实训基地,供新型农民进行现场培训、实习实训。
(三)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需求,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主管培训教师为成员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型农民培训事宜,编制《新型农民培训实施方案》,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强化制度建设
为确保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培训工作执行方案,明确岗位职责和考核要求,同时,进一步完善学员培训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评优表彰办法,有效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五)编印培训教材
为使培训工作实际、实用、实效,学校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编印了《民勤县新型农民培训教材》《图文讲解日光温室建造及栽培管理技术》《民勤县畜禽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特色林果栽培技术》等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地方教材。
(六)做好宣传发动
为让农民知晓培育工作事宜,积极主动参与培训,学校在县政府网站、《民勤新农村资讯》、手机科技短信平台等载体和乡村社会议,宣传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内容和要义,做到培训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搭建平台,创新培训载体,彰显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优势
为普及实用技术,民勤县搭建了由县农广校负责运行管理的县级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县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集成《民勤新农村资讯》、手机短信、专家热线、电视讲座、农业科技直通车、多媒体室等“六位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信息服务。
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为新型农民搭建了一个常学习、常提高、常受益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平台,使新型农民经常接受培训,同时也发挥了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渠道作用,促进了农村实用技术普及,提高了科技入户率。
四、结合农时,活化培训方式,发挥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作用
(一)抓好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工作
根据中央农广校农民中专学历教育教学计划和安排,县农广校结合全县实际,依托中央农广校卫星远程教育系统,采用集中面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民中专生进行教育培养,以此为农村培养了一批有学历、靠得住、用得上的“科技财神”,在农业生产一线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技术指导服务。每年在校生都保持在100人以上。
(二)开展农民技术员技术提升培训
县农广校根据县域产业发展实际,适时对全县农民技术员分区域、分产业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通过采取集中理论授课、现场实习实训、基地观摩学习、能力提升等形式培训,使农民技术员掌握关键技术要领和技术指导服务水平,指导和带领农民科学开展农业生产。学校每年举办农民技术人员培训班6期、12班、800人(次)。
(三)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专题技术培训
为有效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根据新型农民需求,学校在每年农闲时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骨干农户、示范农户、种养大户等成员集中进行种养理论知识培训和生产技能培训;在日光温室扣棚定植、越冬管理,暖棚进畜、疫病防治,特色产业种植、经营管理等关键时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村庄院落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帮助生产农户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学校每年举办专题培训班40余场(次),培训从业农民4000余人(次),利用大众媒体培训12万人(次)。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了从业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助推现代农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四)组织实施职业农民项目培育工程
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要求,县农广校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工作,通过集中理论知识授课、生产实践实习实训、外出参观学习、考核认定管理、跟踪服务指导等环节进行培育,使他们实现了“进棚会操作、进圈会饲养、进园会管理”。学校每年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10余期、20余班(次)、300余人。
(五)发挥平台优势,及时为新型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1.发挥《民勤新农村资讯》指导生产、提高农民实用技能应有的作用。根据农民需求,增加《资讯》栏目,增大《资讯》容量,使《资讯》栏目达到40多个,内容更加贴近农时农事,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督促《资讯》按时入户,为农民及时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服务。年编发《资讯》36期、212.4万份、420余万字,免费发放全县5.8万农户。
2.及时解答热线电话咨询,第一时间解决新型农民的技术需求。服务热线坚持每天早8点至晚间9点不间断为来电农户提供快捷、迅速、高效解答服务,帮助农民及时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年接答农民来电技术、信息咨询400余(次),派农业科技直通车现场解决100余场(次)。
3.发送科技短信,为从业农民提供周到及时的科技指导服务。平台将全县3.9万农村手机用户号码纳入普通群、核心群,根据农时农事,适时发送科技短信(普通群2天1条,核心群3天1条),为农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技术指导,有效预防了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年发送技术信息350余条。
4.发挥农业科技直通车田间流动课堂职业,适时开展现场指导服务。根据农民需求和产业布局特点,针对新型农民生产经营中凸显的热点、难点技术问题,学校派直通车深入田间地头、温室暖棚集中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年出动科技车100余场(次),培训农民3500余人(次)。
5.开办《绿洲科技》栏目,为新型农民进行现代远程培训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学校组织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在县电视台进行的农业技术专题讲座,每周1个专题播讲2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办法,提升培训效果
为了加快农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示范带动周围农户科学种植管理,县农广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省、市、县技术专家,在设施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到该县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同时还组织农民技术员、新型职业农民等骨干开展异地技能提升培训。
通过开展集中培训、技术轮训、基地实训、外出参观学习、现代媒体培训等多培训方式,进行农民培训。提高了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效带动了县域农业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