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1-12-07季家敏
季家敏
(桐梓县农业农村局,贵州桐梓 5632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关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问题,目前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1]。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各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探索,努力建立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经营利润及效益,与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紧密完善的利益联结关系。
1 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主要联结方式
1.1 市场联结模式 市场经营主体根据自身产业经营需要在市场上购买农户的农产品,农户根据自己了解的市场信息和意愿将种植的农产品卖给符合自己期望的市场经营主体,市场经营主体和农户根据市场需要建立彼此之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产品价格随行就市。这种联结模式比较自由、松散,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根据市场、信息等因素确定,有时会因市场信息的分析错误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无人问津。
1.2 农业契约模式 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与农民签订生产合同或农业订单,农户按照企业要求的产品总量及质量等要求组织生产,企业可统一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生产技术方案等并按照合同约定的农产品价格进行收购,根据产业生产组织总体情况或开展二次返利等奖励措施使农民获得更多的产业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组织生产积极性。这种联结方式解决了农户生产后顾之忧,但如果市场价格和约定价格相差太大,则会出现双方违约的情况,进而影响利益联结关系的稳定持续。
1.3 股份合作模式 农户(或集体)以土地经营权、资金等入股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大户参与农业发展,农户以股东身份获得收益。这种利益联结中如果农户简单地以土地入股,则收益不高,且一旦经营主体经营失败,则会引发一定的社会矛盾。多数农户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并不愿以资金直接入股农业经营主体,有部分农户会在新型经营主体内打工,即所谓的“劳务入股”[2]。农业本身是一个低收入行业,一旦农业劳动成本和工业劳动成本一样纳入成本计算,如果管理不善不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则农业经营会面临入不敷出的问题。
1.4 服务带动模式 服务带动模式主要表现为经营主体通过向特定区域的农户提供生产作业服务、技术服务、农资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各种类型的社会化服务内容,以实现农户增产提质、节本增效和经营主体收入的增加。社会化服务带动在机械化水平高的平原地区有很好的实施条件,但在山区实施效果受机械化水平、地理条件等限制,农户为尽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其接受全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并不高。
1.5 多层次融合模式 多层次融合模式主要表现为多种联结方式并存的混合型模式,其中“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使联结方式可更好地发挥各类型经营主体的优势,可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有助于激发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潜力,可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催生更多新业态。但这种模式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制法规基础上,各主体的法律意识要高,主场及经营管理能力要强,能按照相互约定履行合约[3]。政府应健全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以保障各主体积极发展农业经营而降低非人为风险。
2 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分配合理联结紧密的利益机制建立难 一方面,政府的直接干预并不利于利益机制健康长远有效发展和市场化形成。在怎样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中,政府在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贷款补贴上大量投入政府资金支持,但农民与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的主动性并不高,利益联结松散,随时会因政策的不持续解散,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农业要素和产品的正常市场价格。另一方面,紧密的利益联结建立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之上,农业本身面临着诸多市场与自然风险,而农户承担风险能力不足,在利益机制联结中多尽可能趋利避害,因此在利益分享中只能处于弱势地位。
2.2 现有的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小,能力弱,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 目前,现有的新型企业普遍缺乏创新技术和管理人才,总体规模较弱小,发展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差,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松散,多数只靠市场来建立简单的利益联结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发展较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多,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制度不全不实,无相应的组织机构设置,合作社带头人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组织松散缺乏凝聚力[4]。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不高,不愿入股投资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产业选择及发展持有怀疑,与经营主体之间的紧密利益连结方式很难建立。
2.3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双方利益保障难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法律法规起着调整和保障各方利益主体关系的重要作用,而现今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加之农业经营主体法律意识差、契约精神不强、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一旦市场价格等因素发生变动,毁约、不诚信等行为时有发生,各方利益关系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3 构建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要提升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 农民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开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参与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健全的合作社管理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利益协调、保障和分配机制;要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形成完善的利益关系,使自己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更稳当的利益联结,从而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3.2 要努力发展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使其成为带领农户共同发展的主导者 一方面,龙头企业要主动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打造综合运营平台,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小农户共同发展,促使其发挥好各自的特长及优势,形成联结紧密、共荣共生的利益联结体。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根据市场选好产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动员更多的农户参与发展,共同做大做强产业基础,争取在农业经济活动中享有更多的主动权及利益分配机会[5]。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有效联结,带动农业生产向加工、流通、销售、旅游等二三产业环节紧密连接,加强组织化建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向市场寻找更大的利益空间,使各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3.3 政府要分类施策,努力服务,成为利益联结命运共同体的护航者 政府部门要有目的地帮助农户与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稳定高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对选准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在农业风险防控领域,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农业保险实施力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利益保障和利益调节机制;在法律法规保障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龙头企业和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利益诉求,遵循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程序、开展诚信教育等具体方式,为可持续共赢的企农利益联结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