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山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探索
2021-12-07苏志强
苏志强
(德化县第五中学,福建 德化 362500)
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有“过分追求欧洲音乐”的倾向,不利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民间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的地位。尤其是当前的中学,流行音乐成为音乐课堂主要内容,民族民间音乐被忽视,导致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知之甚少。鉴于此,作曲家樊祖萌在全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讲道:“应当确立民族民间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作为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责无旁贷。德化山歌被福建省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它仅在老年人群中传唱,而中青年不大感兴趣,也未充分重视。虽然德化山歌在当地街头、公园、广场等无处不在,但至今尚未进入当地校本课程,不能不说是本土音乐教学的一个缺憾。为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者亟需引领学生走进街头、公园、广场等地,去聆听、感受、欣赏具有地域特色的德化山歌;或者聘请当地“山歌王”进入学校音乐课堂传授山歌演唱技巧,让学生深刻领会德化山歌的韵味与风格特点,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尤其是立足当前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创编,如“建党百年”“中国梦”“防疫、抗疫”“美丽新农村”等主题,充分挖掘德化山歌的“立德树人”功能,传播社会正能量。
一、本土音乐德化山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德化山歌,也称“德化山歌调”,历史悠久,传唱广泛,运用德化方言进行情感交流,语言犀利,章法分明,富有诗意与美感,是当地独特的民间传唱艺术。德化的老年人对其十分痴迷,热衷于随时录制、翻唱,老有所乐,精神充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播者。他们结合之前的新冠疫情,创编和传唱“防疫、抗疫”山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不但使德化山歌更有现实意义、生命力和正能量,也让自己活得更青春、有活力、充满激情,增强幸福感——这正是校本课程的意义所在。
我国著名作曲家马可曾指出:“一切伟大的音乐家总是继承着民间音乐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做进一步的艺术加工,而不是与它的方向背道而驰,任何天才一旦违背了民间音乐的这种传统,他们的作品就会脱离人民,降低价值。”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扎根祖国的西部,著有《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优秀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生动讲述了当地古老的民间传说,在中国大地上广为流传,久唱不衰……[1]
德化山歌,就是校本课程最好的素材之一。其旋律简洁、节奏简单、章法规整,一般每首四句,句句押韵,多以男女对唱的方式进行,以五声调式为主;而且题材广泛、内容凝练、声调简单、韵脚和谐、格律自由,便于方言歌唱和抒发情感。在调动学生学习山歌的热情时,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对所授内容进行精心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民间歌手或编曲人请进课堂,让学生们零距离接触身边的“山歌王”。德化山歌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会说唱本地方言,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还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传统音乐教学氛围,削除“代沟”,加深老幼之间的代际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当前本土初中音乐校本课程教学的反思
当然,在流行音乐充斥的环境中,要学生接受并喜欢德化山歌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引领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当前的本土初中音乐校本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一是基础教学唱得少,分析得少,听得少。长期以来,中学音乐课程普遍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二是体验教学不够。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被束缚在校园内,学校和教师、学生都不大重视本土音乐,很少接触这一领域,更无从谈体验。三是走进民间和创编教学不够。学校和教师一般只满足于完成国家设置的课程,极少带领学生走进本土音乐。虽然本地山歌十分盛行,但几乎没有引导学生唱山歌,或组织学生将山歌创编,这是当前本土初中音乐校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缺失。
三、德化山歌校本课程教学的策略
加强中学山歌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主体意识,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教学传授,更需要课外、校外、社会业余文艺活动的有力配合。
(一)多听、多唱、多分析,开展多形式的基础教学
1.多听。德化山歌在当地街头、公园、广场等无处不在,往往是当地中老年人茶余饭后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这些地方,去聆听他们的山歌对唱、比赛,或是在课堂上播放山歌老艺人现场演唱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德化山歌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多唱。教师将德化山歌融入课堂教学,定期请老艺人进来,把《播田小唱》《打石歌》《挑担号子》等简单山歌搬进课堂,让学生进行多形式演唱,逐步掌握演唱技巧,提升欣赏水平。如一人独唱,多人齐唱或合唱,相互对唱,男女声重唱,同一曲调分不同声部先后轮唱,围绕特定主题的相关歌曲连贯起来的“大串烧”唱,或边唱边做动作的表演唱等。
3.多分析。在本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其表现形式、结构特点、方言特色及用典等深入分析,让学生不只是简单地会听、会唱,而且把握其艺术精髓,达到智育、美育的育人目的。德化山歌,其表现形式大多通过男女对唱来传情达意,是属于集文学和音乐为一体的艺术产物,其形式有劳动号子、小调、田园歌、放牧歌和哭嫁歌等,内容涉及劳作、时政、仪式、婚丧嫁娶、历史传说等。例如,劳动歌类《打石歌》《播田小唱》《挑担号子》;仪式歌类《节令歌》《礼俗歌》《祭典歌》;情歌类《风仔吹来味清香》《娘汝看来君看去》;生活歌类《劝孝歌》《顾牛歌》《园内开花》[2]……
在反复聆听、独唱、对唱、小组唱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把握山歌特点和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由感性到理性,逐渐加深对德化山歌的认识。德化山歌结构有单段式、多段式、长歌式。单段式内容比较单一,篇幅较短,即兴唱作,一般用于对唱,一唱一和;多段式唱词在两段以上,篇幅较长,一般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如《长年歌》[3]:
“后头也有一丛桃,有时开花有时无;会得共娘做尪某,恰好五娘配三哥。
新做烟包红又红,娘仔生水真正人;今日有缘见娘仔,心爱共娘结成双。”
德化山歌的方言和用典也独具特色。《长年歌》歌词中的“尪某”即夫妻;“生水”即漂亮;“娘仔”即姑娘……是典型的闽南语词汇,而且歌词中还借用了流传甚广的“陈三五娘”闽南戏典故,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初次相识试探的典型情歌,它以“一丛桃、新烟包”起兴,语言活泼,前含蓄、后直白,大胆表达男主人公求爱心切之情。
(二)深入开展课外业余音乐体验教学
学校开展丰富的课外音乐体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发展学生个性。
1.在感悟中体验
音乐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工具,不能局限于简单枯燥的讲解,要有情感交流和体验和感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好地回归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民间音乐的魅力,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素材。
2.在参与中体验
在参与音乐体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审美共享,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共鸣,让学生通过音乐进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在创编中体验
学生在学习一定时间音乐之后,随着时间的增长,其本身积累的音乐知识也在不断增多,引导特长学生有针对性地尝试创编体验,以欣赏和放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包括重新改编以及二度创造等,促使学生的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例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德化山歌的认识和喜爱程度,可以在年级中开展班级演唱比赛、山歌独唱或小组唱比赛活动;为进一步挖掘特长学生的潜力,可以组织他们进行德化山歌创编比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定期邀请老艺人进课堂传授;为更好地拓展学生视野,可以在传统节日德化山歌活动频繁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民间音乐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成长。
(三)走进民间、取材传统,开展传承德化山歌的创编教学
1.走进民间,传承德化山歌
为了把德化山歌更好地传承给学生,教师要走进德化山歌的摇篮,进行采风活动。组织学生到葛坑、南埕向畲族艺人学习山歌演唱方法、音律、特点、唱功等;到美湖乡向老艺人学唱汉族山歌。受地域、风俗、方言等方面的影响,德化山歌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因素。长期相对封闭的环境致使德化方言旁支十分复杂,往往“一山前后,方言不同,一沟之隔、土语判然”。因此要传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格的山歌,只有走进民间。
比如,把采风得来的《十条丝线九条红》《播田小唱》[3],搬上课堂,引导学生把握德化山歌风格特点:以闽南语歌唱、句式整齐、韵律规整、通俗易懂、自然朴素、感情丰富、反复咏叹、形象生动、节奏简单、易于传唱,等等。歌词如下:
十条丝线九条红
十条丝线九条红,娘仔生水真成人。
但得一人一块厝,那烩生来隔壁房。
十条丝线九条红,郎君生来真成人。
害朊双目无看路,专看郎君汝一人。
播田小唱
芒种蛤蟆嚎吱吱,播田季节已到时。
作田起底梨耙便,挽秧播田无延迟。
播田技术着讲究,行行尺二恰保守,
密植还着品种好,作田正会得丰收。
2.取材传统,开展山歌创编教学
中学的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还应走出课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民间特色文化活动,让他们结合当前“防疫抗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伟大中国梦”“瓷都德化”等主题,取材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采用德化山歌特点,进行山歌创编。如学生们运用比兴、借喻、拟人、双关、谐音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劳动号子、小调、田园歌、放牧歌等形式,进行集文学和音乐为一体的山歌创作,学以致用。这不仅能检验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学生从当地婚丧喜庆的山歌活动中汲取营养,如从哭丧调、娶嫁歌、庆生曲、节日欢等丰富多彩的山歌,领悟其中创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一切创编、创造都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活动前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如选用德化山歌《播田小唱》,欣赏本歌曲,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勾起学生“想试一试、编一编”的欲望,让他们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尝试着对《播田小唱》进行改编。
其次,创编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进行各种尝试,并二度、三度甚至四度创作,激发创作热情,培养创造思维,并收获成功的喜悦。
最后,教师把学生的创编作品装订成册,在年级中开展成果展示,或进行山歌创编作品的歌唱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课外自由选取创作主题,如“防疫抗疫”“实现伟大中国梦”“瓷都德化”等较熟悉的内容,在传承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使德化山歌艺术发展更贴近生活、更充满活力和富有时代感。
总之,作为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必须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关注中学民族音乐教育,增强学生民族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民间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