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021-12-07黄倩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美育双减思政

黄倩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文化产业系,福建 福州 350117)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纵观中国共产党100 年的发展历程,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根据具体情况和工作重心出台了各项教育方针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体现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进入新时代后,从“破五唯”的评价改革、“五项管理”再到2021 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频频出台的教育政策导向直接指向“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教育本质。[1]高校是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基于“双减”政策的育人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共识,“双减”政策出台的政策导向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双减”政策的主要内涵

“双减”政策旨在通过压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总时长,减轻作业负担;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减轻学生校外培训的负担,达到缓解教育焦虑、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2]“双减”政策的内容包括其理念、价值取向及方法论。“双减”政策主要理念是“减中有增、增中有提”。在减负的总基调中增加的是中小学的课后服务和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和保障能力。[3]“双减”政策倡导义务教育从唯分数论等应试教育中剥离出来,逐步转到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双减”政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识

(一)理念共识

“双减”政策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追求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理性取舍,改革创新,扩大思政教育范畴,构建“大思政”格局,提高育人质量与实效。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相比,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的内容、媒介、方式都有了质的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应是将新媒体时代与传统教育模式取长补短,批判继承,也就是减少使用传统内容、方式中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一方面坚持和继承传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势,另一方面要享受新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的便利、实效性,提高育人质量。这与“双减”政策“减中有增、增中有提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价值取向共识

“双减”政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于“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立足点一致。“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我国教育格局的重要变革。通过对“双减”政策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其导向是对教育过于功利性的纠正,强调的是教育要更重视育人,直接指向“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教育本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简要回答了这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尽管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有着明显的年级差距,社会阅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但回归到教育本身,其立足点是一致的,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打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家长“唯分数”论的重要标志,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德智体美劳教育,形成协同效应,注重丰富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三全育人。

(三)方法论共识

二者遵循的方法论一致。“双减”不是减少学习内容,而是以培养学生自身能力为宗旨,回归学习本身,以生为本,遵循规律,提倡高效且有质量的教学。换句话说,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量不变,学习目标提高了,但是时间减少了,因此科学的方法论是关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也指出“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在思政课教育中做到“三贴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

三、“双减”政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理念启示

1.理性批判继承,拓宽育人平台

“减中有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理性取舍,改革创新,扩大思政教育范畴,构建“大思政”格局,发挥新时代新媒体的优势,拓宽育人平台。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减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中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充分发挥和提高新媒体等网络思想教育阵地的优势,增加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通过大数据的力量,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实际需求,从而教育者能够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影响力得以提高。

2.加强理论滋养,提升育人成效

“增中有提”,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理论滋养,提升育人成效。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建设。在教材的内容上,要将民族风格、时代特色纳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的案例贯穿于其中,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性。二是大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和理论功底,鼓励其关照现实、联系历史,立足中外,讲好中国故事,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二)价值启示

“双减”政策的育人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构筑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发挥“十大育人”体系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明大志、立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双减”政策的另一个导向即“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4]随着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化落实,顺应当代大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社会各方都要极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观念。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优良的育人环境,落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从而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开放性发展。

(三)方法论启示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减少传统方式中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中不相适应的部分,又要保障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实效性,这就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新的元素,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贯彻实践育人,推进劳动教育

“双减”政策指出要压减作业时间,科学利用课后时间来引导学生从事劳动。在国家层面来说,一方面,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一过程,需要一大批素质高超、技能熟练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脚踏实地、只争朝夕的建设者。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高校急需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实际,凭借教育链对接创新链、创新链重塑教育链的理念,实现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及构建,翻转第一、第二课堂,通过军事训练、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真正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5]

2.挖掘体育文化,践行以体育人

在“双减”的范畴中,两个部分都涉及“体育”。一是在压减作业时间,提出要科学利用课后时间来引导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二是在“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减轻校外培训”中只对学科类培训有明确的禁令,对体育这门非学科的培训是认可的,可见国家对于体育育人作用的认可与提倡。体育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元素,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体育文化,践行以体育人理念,在体育课程与体育活动中融入、整合或挖掘思政元素或思政资源,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现代大学生:把爱国主义渗透到体育活动、教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在体育课程与体育活动中注重体育精神的培育。遵循体育规则和机制是保证竞技体育运动顺利发展的必要保证,这种制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具备一定的意义。

3.探索“美育思政”,实现以美育人

与体育学科类似,在“美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美术、音乐等非学科类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美育纳入育人全过程和各阶段。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心灵教育,它是一种面向人人的素质教育。美育不仅限于传授美术、音乐等专业技能,它还立足于尽善尽美的人格的养成。美育作为一种心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助推剂。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要在原有的方式上守正创新,融合美育教育理念,探索“浸入式”美育思政模式,把美育有机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课程与实践中,结合各种美学作品以及文艺作品展演引导并影响学生;通过在党建活动、学科建设中融入“美育”、改造富含文化的宿舍楼宇、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美育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发掘先进的模范实例,形成浓厚的校园美育氛围,以美立人,用美树德,以培育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大学生思想上的情感共鸣。

4.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长,“就业难”成为高校和毕业生共同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许多学科类的培训机构退出市场,其中不乏一些上市的培训机构,这就意味着就业的岗位在急剧减少。而现如今,高校毕业生入职培训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已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而言之,“双减”政策的落地,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及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等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善于将自身的优势转换为手中的利器,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以直面外部环境的挑战。对于体育、美术等专业学生,加强利用“政策红利”的能力,在市场中寻求机遇。此外,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制度和支持体系建设,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优化课程和实践体系,增强创业型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联系密切度,以期实现创业教育更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6]

5.构建联动机制,齐心协同育人

“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离不开国家、社会、家长以及学生的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亦离不开全社会构建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三全育人”。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非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而是学校所有部门以及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7]

四、结语

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改革政策,高校及教师应及时并充分对政策进行研究。对于“双减”政策,要深入剖析其价值导向,汲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导向,这将有利于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现代大学生,助力高校贯彻和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同时,要完善育人的机制,提升育人实效,真正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猜你喜欢

美育双减思政
论公民美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