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区域黄河文化特点与保护传承发展的思考

2021-12-07

民族艺林 2021年1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宁夏黄河

(宁夏博物馆,宁夏银川 75000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是一个层次多样、结构复杂的有机整体,有其内在的统一性,但具体反映在流域九省区,则呈现出不尽相同的内涵与特色。通过对宁夏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与地域特点梳理,进一步增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使命意识,结合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谈几点思考和认识。

一、对黄河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黄河流域内出现的全部文明成果都是黄河文化的要素,其中文化遗存是最重要的物质载体。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沿黄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文化、核心文化、主干文化,要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的孕育、演进和发展历程,揭示黄河在中华文明演进、中华民族融合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系统研究阐释黄河文化的精神实质,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延续中华文化基因和历史文脉,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黄河文化遗产,不断提高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二、宁夏区域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10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也是中国早期文化形态的主要诞生地。在距今5000~4000 多年前,黄河流域已有比较成熟的旱作农业和一定规模的畜牧业,已普遍出现城址和宗教用品——玉礼器,还有大量的文字符号,表明国家形态已具雏形,黄河流域的夏、商、周三代最早进入文明社会。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大一统时代,黄河流域经历了多元并立和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过程,形成了黄河文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体系在各民族的逐渐统一和融合进程中茁壮成长,文化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黄河文化的内涵,要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需要,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区域的视角对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进行概括和提炼。

(一)黄河文化在宁夏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宁夏遍布着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4 万前,黄河岸边已有古人类生息繁衍;鸽子山细石器遗址发掘和采集的大量石制品和以籽粒为代表的植物性食物,表明距今1 万年前人类食物链扩展与食物广谱化,揭示了人们通过对植物类食物的加工驯化,从而萌生了原始农业。证明位于黄河流域的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黄河文化体系中重要的区域文化组成部分,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二)黄河文化在宁夏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

菜园文化是迄今唯一以宁夏地名命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清水河、葫芦河、泾水等黄河流域先民共同创造的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原始文化,考古发现的窑洞式房屋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早的窑洞式房屋之一,其中最大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窑洞之祖”。表明了这一时期人们已熟练掌握窑洞的挖掘和建造技术,创造了黄土高原地区新的居住形态并一直延续至今。距今4800~3900 年,先民共同创造了以长期居住为依托,从事农牧兼营,辅以狩猎捕捞的一种综合经济。体现了先民遵从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多样化生存方式。菜园文化遗址丰富了黄河流域早期的生产生活居住形态,有助于黄河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探寻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黄河文化在宁夏呈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脉络

宁夏自古就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之成为一个多民族共同生存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与西戎、北狄等民族在此融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共同的地域环境使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都有密切交往,多民族间的生物基因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固原于家庄墓地、杨郎墓地出土的北方系青铜器,是黄河流域最早的农耕文化与草原文明的结晶。通过人口迁徙、战争、贸易和文化交流等,展现了黄河流域“大一统、大融合”的主流趋向,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展现出黄河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气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范本。

(四)黄河文化在宁夏彰显着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独特贡献

宁夏引黄灌溉始于秦汉,这一地区的先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势利导,开渠引水,自流灌溉。在长期的黄河用水、治水实践中,引黄灌溉渠道长度、灌溉面积不断发展,形成的汉代的激河浚渠、西夏的卷埽治河、元朝的更立闸堰、明代的十里长堤、清朝的规模开渠等领先于其时代的治水技术,以及西夏天盛律令治水法律、明代分灌封等可持续性运营管理制度,都是黄河文化中最闪亮的篇章。宁夏引黄古灌区作为黄河干流上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不仅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灌溉工程体系,也是中国古代对大江大河有效开发和利用的范例,彰显出宁夏地区黄河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独特贡献。

(五)黄河文化在宁夏展示着移民开发的历史样本

宁夏是最早开发西北的先行区之一,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以黄河为天险设置44 个县,收复河套地区并大规模移民屯垦、巩固边疆。西汉时期拓展疆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引进中原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和先进生产工具。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此设置郡县,建立有效的行政管辖,维护西北民族地区的稳定。在宁夏地区移民屯田、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商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城镇的发展,移民开发对国家疆域的拓展、民族的融会、地域文化的形成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无限度开垦也造成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和冲突。黄河流域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遵从“天地人和”的思想,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移民开发提供了历史经验。

三、宁夏区域黄河文化的特点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美。加强宁夏区域层面的黄河文化研究,既可为认识黄河文化的内涵拓展新的层面和元素,更能提供不同的视角与方法。

(一)全域性

宁夏地处黄河流域上游,总面积6.64 万平方公里,是沿黄九省区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地区。黄河自中卫市南长滩入宁夏,至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全长397 公里,全区近90%的水资源来自黄河。宁夏按地形分为贺兰山地、六盘山地、宁夏平原、东南部高原,发源于六盘山的黄河支流清水河南北纵横其中,宁夏平原引黄灌溉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自古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也是当代的十大“新天府”。

(二)根源性

黄河文化在宁夏孕育时间早,延续时间长。鸽子山遗址考古揭示出1 万年前,贺兰山下古人类对植物类食物的加工驯化和原始农业萌生,使之成为黄河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在宁夏的主体是农耕文化,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先民们就在此开创了自流灌溉、无坝引水等水利工程奇迹,造就了我国特大型古老灌区之一。宁夏引黄古灌区现有古渠总长度1292 公里,灌溉面积828 万亩,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充分体现了这一地区黄河农耕文明的形成、特征以及变迁发展历史。

(三)兼容性

宁夏处在北方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秦汉时期开启了宁夏大规模移民实边的历史,此后历朝历代皆循此法。凭借和依赖宁夏便利的引黄灌溉地理条件,明朝在这一地区大力发展军民屯垦。历经战国、秦汉、隋、宋、明等历史时期,宁夏遗存可见长城墙体1038 公里,辅助设施1225个,素有“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美誉。长城作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地理分界线,展现了宁夏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冲突、传播、交流、变迁与融合的历史。

(四)融合性

宁夏曾是北朝隋唐时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交通要冲,南部的原州(今固原市)和北部的灵州(今吴忠市)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节点。宁夏作为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固原北周李贤墓、固原南郊唐墓、吴忠隋唐墓地、盐池窨子梁唐墓出土的鎏金银壶、玻璃碗和石刻胡旋舞墓门等国宝级文物,表明这一地区既向外传播扩散自己的文化,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彰显出黄河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特点。

四、宁夏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现状

近年来,宁夏合理统筹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沿黄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推动黄河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立足丰富的文化遗存,讲好宁夏“黄河故事”。

(一)加强文物法规建设,夯实文物保护能力

通过地方性立法的形式加强文物保护,先后颁布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画保护条例》《银川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吴忠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即将颁布实施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是宁夏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具体实践;先后编制完成水洞沟遗址、一百零八塔、董府、鸣沙洲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和南长滩、北长滩、石佛寺村等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保护利用规划;实施须弥山石窟保护修复工程及明长城银川三关口段、青铜峡北岔口段等抢险加固保护工程,为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护和永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考古研究水平,提升展览展示手段

通过对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姚河源遗址等进行持续、系统、科学的考古工作,不断揭示宁夏地区黄河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鸽子山遗址、姚河源遗址考古成果分别获得2016 年度、2017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固原博物馆基本陈列“千年固原丝路华章”、宁夏博物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分别获2016 年度“精品奖”、2019 年度“优胜奖”。宁夏文博机构与澳门、贵州、浙江等地博物馆联合举办各类展览,推出“丝路古忆——西夏文物精品展”“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青铜之路——宁夏固原两周时期北方青铜器特展”“宁夏贺兰山岩画拓片精粹展”等特色精品文物展览,集中展示了宁夏黄河沿线文物的艺术魅力、深厚的文化内涵。

(三)加强文博机构合作,创新文化传播方式

由宁夏博物馆参与发起成立的“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在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文创开发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沿黄九省区首批48家文博机构先后在郑州、北京召开研讨会,形成“博物馆自觉担当起黄河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见证者与参与者”的共识;与央视“国家宝藏”栏目合作推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以文物为载体,以文艺为形式,讲述黄河故事。宁夏博物馆馆藏国宝“石刻胡旋舞墓门”通过乐舞表演勾连融会,更是激发了观众、网友对黄河文化的认同和情感共鸣;沿黄九省区博物馆在疫情防控闭馆期间,联合推出“云探国宝”腾讯直播活动,9 家博物馆在三天直播活动中吸引超1200 万网友在线观看,宁夏博物馆通过“云端”观展方式,进一步拓展了黄河文化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

(四)加强文旅深度融合,传承发展黄河文化

宁夏与内蒙古文化旅游部门共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品牌,双方签署了《蒙宁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4+4 沿黄城市文旅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宁蒙两地沿黄流域在黄河文化资源挖掘、生态保护、文脉传承、共推共建等区域合作。依托宁夏黄河沿岸的水洞沟遗址、一百零八塔、石空大佛寺、中卫高庙等文化遗产资源,融合黄河楼、大禹文化园、中华黄河坛、宁夏水利博物馆、稻渔空间等现代人文景观,全力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中卫黄河宿集在保留当地民居夯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把黄河文化融入人们向往的旅游生活方式和场景中,推动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增强了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展望

自古以来,黄河水滋养着宁夏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宁夏各族人民。宁夏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先行先试中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以感恩之心尽好保护黄河之责,以奋进发展之势推进美丽新宁夏建设。

(一)加强黄河文化的资源梳理和顶层规划

开展黄河文化资源的研究梳理,摸清并掌握宁夏黄河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等。建立权威的、动态的,涵盖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围绕规划编制、任务落实、项目推进等,进一步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协调机制。

(二)强化黄河文化的内涵阐释和宣传教育

规划一批关于研究黄河文化物质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的课题项目,采用多学科联合攻关、分阶段实施的方式,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化对黄河文化的内涵阐释和定性解读。引导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文化旅游景区,充分利用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文化遗产资源,精心推出一批黄河文化专题展览和文化体验等活动。

(三)深化黄河文化的交流合作和传播推广

加强沿黄九省区相关行业部门交流合作,协同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持续开展“黄河故事”的挖掘整理和传播转化。提高大众传媒的科学性、吸引力和影响力,发挥新媒体传播平台作用,利用全景展示、云直播、短视频、H5等方式,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播渠道。探索形成多样态、多渠道、多元素的黄河文化传播推广体系,让黄河文化深入人心。

(四)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弘扬渠道

挖掘深厚的黄河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以黄河楼、中华黄河坛、宁夏引黄古灌区等文化景观为节点,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拓展文化遗产的教育、旅游观光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文化传承载体。做好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度开发演艺、节庆、展会、赛事等活动,拓展黄河文化弘扬渠道。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宁夏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宁夏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宁夏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