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幼儿父母家庭教养观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07段晓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二孩教养家庭

段晓璇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吉林市 132013)

一、问题的提出

1.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背景

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20 世纪70 年代起中国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0 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2 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由此,“2+1”家庭模式在我国“遍地开花”。在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人口结构大面积失调,人口老龄化和男女比例失调等社会问题越发尖锐。为应对这一系列问题,2013 年12 月,我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 年10月,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冲击与挑战

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实施30 多年以来,“2+1”家庭模式已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模式之一。“2+1”家庭是指2 个大人(即父母)养育1 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模式中,孩子成为家中独宠,尽享物质资源和情感呵护。家庭亲子关系较为单纯。而在“2+2”(即一对夫妇和两个孩子)家庭模式中,随着二孩的到来,物质资源和父母关爱等的争夺战频发,亲子关系、同胞关系等都变得相对复杂。父母对于两个孩子在物质资源、教育资源上的需求和分配、时间和情感上的分配,对于两个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大孩对于二孩到来的态度或心理行为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冲突等,这些无疑都成为现实中二孩家庭的焦点问题,冲击着二孩家庭父母的教养观念,给二孩家庭的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二、存在的问题

教养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目前学术界对其没有统一的定义。综合已有的研究,并参考张文新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所提出的教养观念的内涵,本文拟从儿童观、教育观两个维度进行剖析。儿童观,即父母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这里具体是指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对儿童心理特点的认识以及对儿童未来发展的期望。教育观,即父母对于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看法和态度。这里具体包括父母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水平、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等。

1.错位的儿童观——传统观念加持,大孩的“主体性”存在被忽视,引发一系列情绪和心理行为问题

(1)缺乏沟通,大孩作为独立的个体并未受到尊重

李姗姗等人在其研究中发现,32 份访谈数据中只有11名家长表示孕前征求大孩意见并同意后备孕,有15 名家长表示“没有征求大孩意见”。①任沙沙在对贵阳市300 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二孩问题上父母与孩子交流”这个问题上,有44%的家长会偶尔和大孩说起二孩问题,30%的家长从来没有和大孩交流过二孩的问题,只有26%的家长会面对面与大孩交流二孩问题。②杨周莹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05%的家长表示“生育二孩时不会和头胎子女沟通”,有37.74%的家长表示“生育二孩时会和头胎子女沟通”。③可见,在“是否生育二孩”这个问题上,父母受传统观念影响,普遍没有尊重、听取大孩的意见,主观认为生不生二孩是大人的事情,无需过多关注、考虑大孩的态度和感受。大孩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被不同程度地忽视了。

(2)情感失衡,大孩的负面心理问题和行为频发

新成员的加入,打破了原有的家庭结构,使得原本单纯的家庭关系变得复杂。“二孩”出生后,多数父母会因时间、精力、物质资源有限等因素而更关注年龄小的那一个,忽视了大孩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感受。而当两个孩子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很少有父母冷静客观地进行处理,往往是习惯于敷衍了事,赶快平息纷争。即使有冷静、公平处理冲突的想法,有时也因为无法准确辨别事实的真相,或者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因人而异,从而武断、粗暴地采取“谦让”策略,要求大孩让着二孩。聂倩倩在对“二胎家庭”的现状调查中发现,26.92%的家庭在有了二孩之后,改变了对“大宝”的态度;有33.77%的孩子不清楚自己的父母是否爱自己或者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④在大孩面对和适应新角色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情感失衡,处理方式不当,就容易引发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和行为,比如乱发脾气、行为倒退、攻击他人、自卑、过度依赖等。

(3)教养的过高期望让大孩心理负担增加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目标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种期望激励目标的实现。⑤二孩的到来,让大孩主动或被动地成为家里的“老大”。对于这样的身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天然地认为老大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树立好榜样。因此,在二孩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大孩有更高的期望。这些期望具体可以包括学习榜样期望,希望大孩学习品质好,学习成绩优异,给二孩树立好的榜样;照顾二孩的期望,在照顾弟弟(妹妹)生活起居方面,能成为父母的帮手;独立自强期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面对困难;良好品德期望,主要是指在与二孩发生冲突时,身为老大,应该成熟懂事,能主动谦让二孩。当父母的这些期望不被大孩认同又缺乏鼓励时,就可能增加大孩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偏差行为。

2.不当的教育观——父母缺乏教育学习意识,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1)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不当

全国妇联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对家庭教育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在“有了二孩后,观念的变化”这一问题上,提供了“更赞同”“没变化”“更不赞同”3 个选择项,几乎所有的问题在“没变化”这一选项上占有50%左右的比例。这说明,在二孩家庭中,更加复杂、多元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同胞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和冲突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并没有让父母们的教养观念有所转变,很多父母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忽视大孩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在“是否生育二孩”这个问题上没能与大孩沟通,忽略大孩的感受;在二孩出生后无暇顾及大孩的心理变化又不能给予及时合理的疏导,导致大孩出现偏差行为;不公平对待和处理两个孩子的纷争,一味偏袒二孩,强迫大孩谦让二孩;对大孩要求严格、期望更高,而对二孩相对宽松、溺爱。

(2)沟通不足,亲子关系、同胞关系紧张

全国妇联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对家庭教育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在“如何与两个孩子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这一问题上存在困惑的父母占55.1%。由于年幼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照料,父母无暇顾及大孩,对大孩要求高,加之沟通不畅,易造成大孩安全感降低从而对父母产生不满情绪,亲子关系紧张。二孩的出生改变了原有的稳定的家庭格局,给大孩的家庭地位带来挑战,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父母如果对此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疏解,大孩对二孩持消极态度甚至使用暴力,恶性竞争行为时有发生。加之父母不能公平处理二孩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二孩之间感情淡漠,同胞关系紧张。

三、教育对策

1.重视大孩的主体性地位,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

行为是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大孩出现的一系列反常行为或者错误行为其实都是内心缺乏安全感造成的。二孩出生之前,大孩作为独生子女,是家里的独宠,尽享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父母的关爱。而二孩出生后,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父母往往把更多的爱和关注都给予了年龄小的孩子,对二孩表现出了“偏爱”,大孩独一无二的地位受到挑战。由独生子女变为哥哥(姐姐)的身份转换和爱与关注减少带来的心理落差,对大孩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产生一系列情绪和心理行为。因此,父母首先要摒除传统的不良思想观念,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都需要关爱和尊重。年龄和性别不是区别对待、教养偏爱的借口。

(1)多与大孩沟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任沙沙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大孩对于二孩的到来持积极态度,认为“会更开心,有一起玩的好伙伴”。这说明,孩子内心深处是希望当哥哥(姐姐)的。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在“是否生育二孩”这个问题上,父母应该事先了解大孩的意见和态度。如果大孩和二孩年龄差小(相差1 岁~4 岁),也不应该因为大孩年龄小就有意忽视孩子的想法。尽管在这种情况下,大孩年纪太小,想法单纯,对于二孩到来后的一系列问题和生活还不能真正理解和预知,但是也应该有知晓的权利。作为父母,要提前打好“预防针”,并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大孩做好心理准备、形成良好的期望,比如亲子共读绘本,游戏等。如果大孩和二孩年龄差较大(5 岁~8 岁),大孩思维相对独立、成熟,父母更要细心观察,耐心引导,比如让大孩参与怀孕的整个过程,给肚里的小宝宝讲故事、感受胎动,和大宝一起挑选婴儿服饰用品等。

(2)关注大孩心理,平衡爱和关注

在二孩出生后,大孩的一系列反常行为或者错误行为从根本上是父母教养偏爱导致大孩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在大孩处于角色转换期的最初阶段,父母应该在照顾二孩的同时,尽可能多地给予大孩爱和陪伴,肯定孩子的长处,理解孩子看似反常的行为,多抱抱亲亲孩子,让大孩切实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帮助大孩适应新身份,新关系(同胞关系),平稳过渡这个时期。在两个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能因为二孩年龄小就一味“护短”,这样的处理方式只会加剧大孩的不安全感,疏离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引发更多的行为问题。父母应该认识到,每一次的冲突,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抓住机会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和处理方式,对他们的人生意义重大。因此,父母有必要多花点时间了解冲突的起因,倾听孩子的声音,不随意贴标签,不轻易批评大孩,不强迫大孩做出让步。同时,有必要给二孩立规矩,尽量避免二孩有依仗年龄小事事享有优先权的意识。父母还可根据情况灵活运用教育策略,比如“先尝试让孩子自行解决,解决不了再插手”“分开来讲道理”等。

(3)对大孩教养期望应适度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儿童先天具有依赖性,在短期内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自主的独立体。”⑥大孩是家庭中的一员,有义务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这并不等于大孩做什么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在二孩到来后,父母有意无意地拔高了大孩的身份地位,主观地认为大孩就应该各方面都好,成熟、懂事。其实这是父母没有真正地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忽视了大孩也是孩子,也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也会犯错。父母应该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气质特征和长处,尊重孩子间的个体差异,保持适度教养期望,才能实现“双赢”。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父母的教育观念会对家庭教育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1)提高自主学习意识,更新教养观念

父母对育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育观念。因此,父母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教育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大孩在身份转变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是负面的。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些负面行为是幼儿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的结果,是发泄情绪以维护自我心理平衡的表现。父母如果能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学知识,就会敏锐地察觉到,从而调整教育方式,疏导大孩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苛责、粗暴地呵斥。随着网络信息越来越普及和便利,父母获取教育资源和知识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阅读书籍、优质教育公众号文章、听专家讲座、参加线上育儿经验交流会等形式都可以帮助父母照顾幼儿、学习两不误。

反思是发展的基础,只有正确地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够找出在教养中的问题,进而进行调整和优化。父母要学会积极地进行自我反思。

(2)调整教育方式,平等对待每个孩子,因材施教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子》中说:“有偏宠者,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在二孩家庭中,父母一定要平等对待两个孩子,避免厚此薄彼。首先,在处理冲突时,树立并维护大孩的权利,尊重大孩的想法和意见,才能增强大孩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激发大孩的责任感。其次,不对孩子进行比较,要同时正面引导。

(3)加强沟通,促进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和谐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沟通是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润滑剂。研究表明,亲子之间、同胞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关系和氛围。父母首先应该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不应刻意回避、对问题“视而不见”,要及时的、积极地去沟通和交流。沟通又是一门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父母在处理亲子矛盾、同胞矛盾时,也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大孩作为老大,是容易被忽视的那个,因此更要重视大孩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了解大孩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培养大孩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随着二孩渐渐长大,父母也要对其进行情感沟通,不偏爱,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性格。

注释:

①李姗姗,郭力平,蒋路易,肖云莉.“二孩”家庭父母教育观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01):45.

②任沙沙.育龄家庭大孩对二孩接纳度的现状调查[J].安顺学院学报,2017,(02):99.

③杨周莹.二孩家庭教养方式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2020.

④聂倩倩.“二孩家庭”大孩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0,(02):122.

⑤余洁.全面二孩政策下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9.

⑥杨周莹.二孩家庭教养方式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D].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二孩教养家庭
数字
跟踪导练(三)
家庭“煮”夫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恋练有词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成本高,许多夫妻放弃“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