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感与情感的微妙交融
——论庞德《少女》中的意象主义表现

2021-12-07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庞德希尔少女

肖 丽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引言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领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美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长足深远的影响。它对批判19世纪后期英国陈腐歪曲的诗风具有积极的意义,彼时在全球的英美诗人中掀起了追求反常规、要革新的新思潮。庞德在这一运动中颠覆了传统的英文诗歌形式,提出了一套新奇的意象主义理论。这种改变迎合了新时代文学的气息,同时他所主张的革新批判精神不仅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原动力,还为读者带来了审美救赎,也带领美国诗歌迈向了现代化的新征程。虽然这一运动盛行时间短暂,但庞德及其他诗人制定的意象主义宗旨和三大原则,即直接处理、语言精练、韵律自然,深深激荡了欧美诗坛,意象主义独特的艺术特征更是丰富了观赏者新异的审美体验。意象派诗歌运动为现代英美诗歌翻开了新的篇章,庞德的诗歌理论为现代诗学开启了新局面。因此,本文试从庞德的代表作《少女》入手,探究意象主义在诗歌中的巧妙运用,以期更好地感受意象派诗歌以独特的方式呈现的美感与情感。

一、意象派诗歌

意象主义是英美诗歌史上一次重要转型。20世纪初,刚迁居伦敦不久的庞德参加了意象派开创者T. E. 休姆 (Thomas Ernest Humle)等人创办的聚会,彼时休姆提出要改革现有的诗歌形式。他们在诗歌观点上不谋而合,时常聚在一起讨论现代诗学未来发展的方向。1912年,庞德首次采用了“意象派”这一名称。以他为领导的意象派诗人反对诗歌创作中过多地关涉内心感情和艺术手法,意象主义诗论的发展逐渐趋向系统化。这一流派的核心宗旨是在刻画主观或客观事物时,倾向用明确、简练、含蓄的语言,并且诗行中彰显的是诗人顷刻间头脑中的想法和内心情感。庞德认为:“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1]107这类诗学观点显然已经超越了彼时西方的传统诗学理论,其中甚至表现了一些东方诗学中所具有的审美原则。但并不是中国古诗启发或直接影响了庞德发起意象主义运动,不过它可能间接影响了庞德的诗论和诗歌创作[2]。中国的古诗是富含意象的诗群,在诗歌中对众多意象的巧妙运用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庞德强调意象与形式的外在性与思想情感内在性的微妙结合,给读者带来审美自由和情感升华的体会。在意象派诗歌运动发展期间,他逐渐提出了意象派诗歌创作的美学主张和艺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意象理论,这对于推动现代英美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意象派诗歌的美学原则

总的来说,庞德在领导意象主义运动时期提出了三项主要的美学原则,简单概括即为直接处理、语言精练、韵律自然。

直接处理,即“对于所写之‘物’,不论是主观的或客观的,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1]108。直接处理要求创作者忠实于那一刻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准确无误的词语把面前的一切表达出来,同时又不做任何说明。龚紫斌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直觉思维模式[3]。相较于象征主义,意象派诗歌更倾向于直接呈现事物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描写的意象是明确的、清晰的,传递的思想也是鲜明透彻的,这也强调了文学语言在事物描述方面的直面性。同时把内心情感和感触融合进意象中,让读者在阅读瞬间直面现实世界,达到物我合一,以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意象蕴含的情感。

语言精练,即“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1]108。维多利亚末期的诗风日渐颓靡,带有矫揉造作的表征特点,而且具有堆砌词汇、语言过时、重复累赘等弊端。意象派为挑战传统、革新陈腐的诗风,提出了要在语言运用上尽量精练的要求,力求做到简洁清晰,呈现事物客体的真实性,坚决不进行没有意义的矫饰或卖弄辞藻。除此之外,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作者影响到读者的主观感受和道德判断,在词语的选择上也进行了约束,运用简朴含蓄的词语描述对象,让读者自己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情感,而不是作者告诉读者应该是何种情感。

韵律自然,即“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1]108。意象派认为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庞德敢于打破陈规,认为即便是诗歌韵律也应当追求“与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及感情的各种细微差别完全相称的韵律”[1]108。 因此意象派诗歌歌词的韵律与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应当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使韵律也能精确地表达相应的感情”[4]16,让读者在欣赏时产生一种唯美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这种诗歌音韵自然化的主张进一步扩大了自由诗在现代英语诗歌中的推广。

(二)意象派诗歌的艺术特征

意象派诗歌典型的艺术特征包括意象并置、意象叠加和意象层递,特殊的意象组合方式能够给诗歌文本带来别具一格的美感,愉悦读者的审美感官。“意象派”并不仅仅意味着画面的呈现。“意象主义”指的是呈现的方法,而不是指呈现的主题[5]。 面对纷繁复杂的诸多意象,诗人想要有条理、有层次地将眼前的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就需要运用特殊的意象处理方法。

意象并置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超脱了空间的局限,把多个可见意象并置在一起,以携带和引发其他感受。这种诗歌意象安排的错时性和异位性能够让读者产生的情感脱离具体意象,孕育出一种全新的感受。

意象叠加即把本质含义相同的意象进行叠合,形成完整的画面感,带给读者视觉美的享受。在以具有张力的语言形式把意象背后丰富深邃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的同时,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

意象层递是指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渐层递进地呈现意象发展的动态变化。这种组合方式大致是以时间的流动或空间的位移为线索,以循序渐进、层层铺展的方式给读者勾画出动态的场景。

二、从《少女》看意象主义的具体表现

《少女》是庞德写给昔日恋人希尔达·杜丽特尔(Hilda Doolittle,笔名为H.D.)以表达爱意的一首短诗。希尔达出生于美国,父亲是一名严肃古板的天文学家。因为父亲对她的管束甚严,反而养成了她叛逆和无所畏惧的性格。1904年,她被送进布林莫尔学院读书,在这里,希尔达邂逅了她的初恋埃兹拉·庞德。两人兴趣爱好一致,互相吸引,还曾私下有过婚约,但这段恋情没过多久就受到女方父母的强烈反对,希尔达的父亲瞧不起庞德,最终婚约也被迫取消了。1911年,希尔达在伦敦与庞德重逢,受到庞德诗歌创作思想的启发,她随后也加入了意象主义运动,并成为核心刊物《诗刊》(Poetry)的领导人之一。但1913年她却选择嫁给了《诗刊》的另一领导人物理查德·奥尔丁顿,此后一生也没有与庞德再续前缘。庞德写《少女》这首小诗赠送给希尔达,以纪念他们之间曾有的青春美好的爱情,也表达了这段恋情不被亲人接受、未能终成眷属的遗憾。

(一)《少女》中的意象产生的美感

诗歌的前半段围绕树的生长展开描写,庞德在此处借用了《阿波罗与达芙妮》的典故,赋予了 “树”这一意象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传奇的神话色彩。在《变形记》这一神话辞典的诗篇中,太阳神阿波罗在射杀妖怪回来的路上,劝告小爱神丘比特不要随便玩弄弓箭,并说了一些轻蔑的话,因而触怒了丘比特。他气恼地把两只箭射向天空,分别命中了阿波罗和达芙妮。命中阿波罗的金箭使他对此后遇到的第一位女性深陷爱情,而命中达芙妮的铅箭却使她对爱情恐惧逃避。两人在森林里碰巧相遇,受到金箭的影响,阿波罗如影随形地追逐达芙妮并向其示爱,但达芙妮被铅箭影响一直想要躲避阿波罗。就在阿波罗快要靠近达芙妮之际,这个惊慌的女孩开始向父亲河神悲楚地呼救。于是河神出于怜爱,就将她变成了一株月桂树。阿波罗看到这一幕虽想极力挽回,但也无能为力了,他内心充满了遗憾与懊悔。达芙妮没有接受他的爱情,他却对她万分着迷,因此,他只好从月桂树上取下一些枝叶,编织成桂冠以表达对达芙妮永恒的爱慕。

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取材这一神话传说,创作出了《阿波罗与达芙妮》的大理石人物雕塑。这一雕塑作品展现的是阿波罗触碰到达芙妮的瞬间,她那健美的双腿逐渐变成树干植入大地,灵动飘逸的秀发和纤纤玉指之上都开始长出了树叶,双臂慢慢幻化成树枝,即使是最柔软的前胸也开始覆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这座技艺精湛的静态雕塑将动势和幻化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动人,使大理石仿佛具有了生命一般。正是受到这座雕塑作品的启发,庞德将青春的少女比作生长的树,由此展开了生动巧妙的想象。

在前半部分诗中,庞德采用意象层递的方法,以空间位置为线索,循序渐进地向读者展示了“树”生长的动态过程。树从“我”的手心里浮现(has entered my hands),慢慢地沿着“我”的手臂向上蔓延(ascended my arms),逐渐覆盖了“我”的胸膛(has grown in my breast),进一步朝着下方生长(downward),最后终于长出了“我”的身体(has grown out of me),至此“我”已全然与这棵树同化了。庞德对“树”这一意象的直接处理,把那一刻他所看到的、想到的,用最质朴的语言把“树”的柔美生长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他通过对“树”的生长方向、位置和延伸顺序的精心安排,一帧帧,一节节,生动形象且栩栩如生地把典故和“少女”的意象融合进“树”的意象里,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动态美的享受,还为诗歌渲染上了神秘的魔幻色彩。

《少女》的后半部分,庞德采用意象叠加的手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静态的富有青春朝气的唯美画卷。当阅读到树(tree)、青苔(moss)、紫罗兰(violet)、风(wind)、孩子(child)这些名词的时候,读者不禁会联想到,郁郁葱葱的大树安静矗立,凌空舒展开她的绿臂;绿荫荫的青苔在明媚暖阳的照耀下愈发青翠欲滴,反射出耀眼的亮丽色彩;轻风吹拂,紫罗兰清幽的香沁人心脾,淡淡的紫,悠悠的香,一朵一朵盛开在原野之上;孩童在树下自由自在地玩耍,笑着,闹着,跑着,欢快的身影洋溢着纯真的快乐。时光清浅,慢享清欢。庞德在后半部分诗里用丝毫不加修饰的言语直接处理这些意象,宛如一位画家一般,重在以精确的方式原原本本地呈现现实之物。正如威廉斯的表述:“(文学作品)据此开始触及那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脱离开纯粹想法之上的文学表达使诗歌与绘画创作得以更紧密的结合。”[6]236诗人凭借自身极强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把这些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一幅极富视觉美感的静物画跃然于纸面,在带给读者含蓄的静态美的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广袤远阔的想象空间。

通读全文,《少女》整首诗的语言明确、凝练。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是肤浅的藻饰。”刚读这首诗的时候,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回味无穷。整首诗客观、直接、清晰、简短,除了最后一句诗人表达了情感态度以外,其余诗句全是平铺直述,诗人完全省掉了每一处修饰语,也完全回避了每一处情感表达的地方。庞德曾受到过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影响,讲究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言有尽而意无穷,以精练含蓄的字句表达无边的情感,同时给观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感受到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

(二)《少女》中的意象表达的情感

之前有学者认为诗歌的第一节将希尔达比作达芙妮,以第一人称叙述,展现“我”逐渐变为“树”的过程[7]。这一阐释也非常符合典故中达芙妮的幻化过程,达芙妮渐渐变成了月桂树,树渐渐从希尔达的身上长出来,阿波罗得不到达芙妮的爱情,正如庞德本人也无法与希尔达修成正果一样,而且这一形象的比喻也符合诗的题目《少女》。

但此处笔者却有另外的解读,这首诗第一段中的“我”指的是作者本人,而“树”象征地指代的是少女。正值青春芳华的少女犹如生长中的树一般,从“我”的手心逐渐进入到“我”的身体,就像与希尔达在布林莫尔学院由最初的相识、相知再到相爱的过程一样,少女希尔达一点一点地走进了庞德的心里,到最后庞德已彻底为她沦陷,“树”与“我”难分难舍,两人的爱情刻骨铭心。诗人在此处把恋人比作长进“我”身体里的树,“树”融入进了“我”的身体,即融入进了“我”的生命,躯体的交融更是灵魂的缠绕,表达了他对希尔达爱得深沉、爱得疯狂、爱得忘我的感情。“我”与“树”血肉交融、不分彼此,少女即“树”,“树”即是“我”,“我们”早已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可能指代的就是他们私下曾有过的婚约。同时,如果“树”指代的是少女,那么就与下半节诗的开头——“你是树”(Tree you are)交相呼应,整首诗读起来也就更合情合理了。

诗歌的第二节,叙述角度由第一人称转变为了第二人称,更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和递进。早在1921年庞德和希尔达、理查德·奥尔丁顿明确提出意象派主张、创建意象派之前,就喜欢在诗作中用植物意象描述少女[8]。 在《少女》这首诗中,更是充分突现了这一特点。诗人把少女比作树,这是为了承接前面对树的描写;把少女比作青苔,因为青苔给人的印象是青翠、嫩绿的,用在此处表明希尔达正处青春韶华的美好年龄段;把少女比作轻风吹拂的紫罗兰,紫罗兰之美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光鲜亮丽的外表又因着紫色的花瓣带了那么一点点高贵的气质,用在此处代表希尔达明艳动人的美貌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同时紫罗兰的花语是永恒的美与爱,紫罗兰的传说也含有依依不舍、念念不忘的意味,庞德选取紫罗兰表达了希尔达在他心中永远那么美以及纪念这段曾经存在过的真挚爱情;把少女看作孩子,因为孩子代表着天真、纯洁,诗人借此表达了他如同想要保护孩子一般守护恋人的决心。意象并置手法的运用让这些简单的意象引起了读者脱离意象之外的感情,语言的精练选择更是实现了意象主义的主张,即最大限度地避免影响到读者的主观感受和道德判断。诗歌所隐藏的情感并不是诗人直接告知的,而是读者通过品读意象自己体会有何种情感,这也让意象派诗歌因不同的人而产生不同的诠释,多元的解读反过来又丰富了诗歌本身的意蕴。

诗歌的最后一句:“这一切在世人看来都是愚行。”(And all this is folly to the world.)诗人最后以感伤之笔写了不能实现的爱情,表达了这段热诚的恋情未能终成眷属的遗憾。希尔达的父亲看不起当时的庞德,他极力阻拦这场婚约。因此诗人表达了即便他与希尔达相互热爱,即便他有守护恋人的决心,但这一切在世人看来都是愚行,都是不被接受的感触。

通读全诗,诗歌字里行间背后的情感变化极富有音乐性,但这种音乐性却没有体现在词语本身的韵律上。庞德解释道:“一个人摒弃韵律,……是因为有一些特定的情感或能量不能被过于熟悉的策略或模式所表达。”[9]345在这首诗中。音乐性的表现是内在的,是附着在感情变化之上的,由开始的轻柔、层层递进的音乐过渡到浪漫、深情柔和的音乐,最后到悲伤、悠长缓慢的音乐,情感的变化犹如音乐一般起伏转变。诗歌所呈现的诗情世界会与人的感觉领域产生内在联系,使人与诗歌产生音乐化的共鸣[10]。由此看来,作者唤醒的是读者的内在听觉,这表明意象派诗歌充分调动读者的各类感官去发掘、去回味,与以往的诗歌鉴赏存在不同之处。

三、结语

直接处理、语言精练、韵律自然,意象主义的美学主张和宗旨挑战了传统的诗坛文风,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思路,对现代英美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意象主义运动中,《少女》一诗躬先表率,充分彰显了意象派诗歌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在增强美感和表达情感方面有了代表性的突破,不仅为庞德完善意象主义理论夯实了基础,推动了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发展,而且其中对意象的处理方式也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借鉴意义,正是诗歌本身精心的设计和丰富的意蕴才能加强读者多方面的阅读体验。总的来说,诗歌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史,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诗歌虽然各具特色,但总的发展历程还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在诗歌发展前进的道路上,诗人们汲取精华、摒弃糟粕,力求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只为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阅读需求,而这也正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之所在。

猜你喜欢

庞德希尔少女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一击即中
“走过同一块地毯”:庞德与詹姆斯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阁楼上的光
罗伊·希尔的散文诗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庞德子
罗兰·希尔与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