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1-12-07龚贺友阎富龙
龚贺友 郑 蒙 阎富龙
(廊坊市经济作物站 河北 廊坊 065000)
廊坊是河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深冬蔬菜生产基地,对稳定京津果菜市场、丰富市民“菜篮子”发挥着巨大作用。蔬菜产业作为全市的重点产业,2019 年全市蔬菜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7.46%,已成为廊坊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全市蔬菜产业以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进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优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蔬菜产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先进技术与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力度,引导主导产品品牌化销售,提高产品档次,突出质量效益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有力推动了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1 廊坊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据农业系统内部统计,2019 年全市瓜菜占地面积75.36 万亩;播种面积116.25 万亩,日光温室、大、中小棚等设施瓜菜生产面积达67.89 万亩(其中日光温室21.46 万亩、大拱棚28.82 万亩、中拱棚6.95 万亩、小拱棚10.66 万亩);总产量468.45 万吨,年产值64.97 亿元。
1.1 调整优化瓜菜产业布局。结合全市瓜菜生产实际,重点培育了10 个优势瓜菜产品万亩以上规模大产区,其中永清县、固安县以发展高端黄瓜、番茄、胡萝卜、西瓜、甜瓜等优势产品为主,安次区、广阳区以发展高端甜瓜、芹菜等优势产品为主,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以发展高端叶菜特色产品为主,香河县以发展高端韭菜、莲藕特色优势产品为主,文安县以发展高端无籽小西瓜产品为主,大城县以发展高端西兰花产品为主。
1.2 大力发展高端设施蔬菜。通过建设高端设施、推广应用优良瓜菜品种与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实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发展高端设施蔬菜生产。永清县、固安县、安次区、广阳区、香河县、三河市、霸州市等7 个县(市、区)各抓1 个示范乡,大厂回族自治县、文安县、大城县各抓1 个示范村,重点示范推广“四季棚室”高效生产设施及配套周年生产模式,增加了高端产品比重与有效供给,加快推进了全市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蔬菜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
1.3 全面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在生产基地、蔬菜专业生产村与现代农业园区重点集成示范推广了主栽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应用集约化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膜下滴灌或微喷水肥一体化、防虫网阻隔、黄板诱杀、植物生长灯补光、熊蜂(蜜蜂)授粉、胡萝卜起垄栽培、轻简化栽培等关键技术,全市蔬菜产业基地建设、栽培种类、管理技术、病虫害生态防控、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1.4 示范推广瓜菜优良新品种。近几年,积极引进、示范、推广瓜菜优良新品种,与三河市、香河县、安次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文安县、大城县等8 个县(市、区)的23 个相关单位签订了合同,落实试验示范地近400 亩,引进示范大蒜、黄瓜、白萝卜、胡萝卜、番茄、甜瓜、叶菜、西瓜和食用菌等各类经济作物新品种87 个,示范新技术2 项、新型肥料1项。引进示范项目试验全部按照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规程进行,通过采集相关试验数据筛选出适合全市种植生产的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提升蔬菜品质和产量,持续推动全市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1.5 多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永清县、固安县、安次区等蔬菜生产大县充分依托环首都区位优势,通过发展基地建设、订单农业及品牌农业对接销售市场,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固安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对接京津,全县有20 余家合作社与中央统战部、中央电视台、中央党校、北京邮电大学等多家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超市建立了产销关系,每日供应北京瓜菜总量300 吨以上。其中,顺斋合作社与京客隆商业集团继续深度对接,净菜配送品种由原有的15个增加到70 个,部分产品直配超市实现了品牌化销售。培育蔬菜品牌16 个。永清县按照“依托产业建市场、发展市场促产业”的思路,大力培植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了以农业部定点市场———大辛阁胡萝卜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大青垡蔬菜交易市场、邓家务瓜菜交易市场、瓦屋辛庄蔬菜交易市场为支撑的专业市场发展格局。目前,永清县建有农产品交易市场11 个,交易总面积达到16 万平方米,年交易量达到140 万吨,成交额突破12 亿元,带动周边基地25 万亩,带动农户5.6 万户[1]。安次区通过基地建设,打造蔬菜品牌,通过直营店及网络渠道推进蔬菜销售,现已建成金都蜜瓜、精品蔬菜、茂雄特菜、落垡芹菜4大瓜菜基地,重点打造“金都蜜瓜”、“臻味浓”等品牌。其中昊宇集团蔬菜直销公司以蔬菜标准园为依托,在北京开设昊宇蔬菜直营店3 家,利用实体直营店模式打开北京市场,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臻味农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发展高端会员、集团采购、开设直营店等方式在北京销售瓜菜,并在与淘宝、京东、轻松筹、顺风等网络平台合作的基础上借助微信客户端自建微商城,每年在京销售瓜菜400 余吨。
2 廊坊市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从事蔬菜生产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现代蔬菜生产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从业者,但目前大部分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意识薄弱,不能很好的接受、掌握和应用新技术,大部分仍然习惯运用传统的耕种方式和管理理念,对先进技术接受意识不强,接受能力较慢,造成先进技术推广普及慢,普及率偏低。
2.2 蔬菜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亟待更新。因缺少经费,大大减少了蔬菜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及继续深造的机会,进而造成专业知识陈旧,思路不宽,缺乏懂市场、能管理、会经营、直接参与蔬菜产业化进程的综合性的蔬菜科技人才,缺少具有设施蔬菜生产加工及营销示范推广的多能科技人员;不少蔬菜技术人员对当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蔬菜新技术、新品种、加工技术、营销手段、市场服务等不内行、不熟悉,不能很好的解决广大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新要求,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蔬菜发展要求。
2.3 蔬菜生产设施规格多样、逐年老化,面积萎缩。廊坊市的蔬菜生产设施大部分建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设施建造标准较低,设施老化陈旧,抗灾能力弱,严重影响生产效益,需要改造更新。同时,由于多年连作和施肥过量等原因,造成设施内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根结线虫发生发展较快,造成瓜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对生产影响重大,是当前设施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且亟需依靠科技进步进行解决的问题。
2.4 蔬菜产业化和组织化总体水平不高,品牌建设意识有待加强。设施蔬菜产业化水平较低,蔬菜冷藏、物流、加工、销售型企业少,系统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生产大多是由一家一户进行,产品大部分是未经整理、保鲜、包装的初级产品,蔬菜产品深加工有待开发,产品附加值不高,链条不长,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销售渠道不稳定,等待开发商上门收购的思想严重,对产品没有定价权,收益得不到保障。在品牌建设上,虽然初步形成了品牌意识,形成了一些品牌,但是缺乏规范化生产标准,品牌优势不明显,竞争能力不强,真正走入高端市场的产品很少。
2.5 质量监测和追溯制度落实不到位。蔬菜生产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模式,标准化生产推广产品检测、质量监管、品牌化销售和质量追溯等工作难以开展,还未完全建立标准化的蔬菜生产长效机制,存在一定的产品质量安全隐患[2]。
3 发展建议
对以上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认真对待,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做好产业布局和规划,逐年加大财政投入。从提升人员素质和设施制式化、自动化入手,并且展开针对性处理工作。为解决种菜人员老龄化、技术人员水平有限、设施逐年老化减少等问题,有效保障全市蔬菜生产,建议减少温室建造,增加四季棚室、冷棚建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在生产上推进轻简化、设施化栽培技术,在蔬菜主要生产环节尽量实现机械化生产,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积极引进在耕作、育苗、移栽、植保、水肥、收获、采后处理等生产环节的机械设备,形成设施蔬菜生产制式模式,这样既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改良土壤性状,又能改善种菜人员减少、人员老龄化、设施减少等问题,达到减地不减产、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3.1 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产业投入。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支持。变简单扶持为全方位扶持,在扶持建棚、设施蔬菜生产、良种、棚室小型农机具购置等补贴的同时,扶植重点要逐步转向规模化园区建设、蔬菜加工、产品认证、品牌打造、产销对接、观光采摘等方面。二是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创新融资担保机制,开展政银、银企对接合作,逐步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平台,有效解决蔬菜产业投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加快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推动农业保险从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保价格、保收入转变。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涉农商业保险业务,形成“政策性保险引导、商业性保险补充”的农业保险格局。
3.2 加强科技服务,提高农民专业技能。要把加强科技服务和提高农民专业技能作为推动蔬菜科技普及到位、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内容。一是县、乡要组建一支以农技推广人员为主体的蔬菜科技服务队伍,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产业科技水平。二是强化农民专业技能。按照市场竞争需要,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根据不同蔬菜品种的生长特性,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开展统一的生产技能、市场营销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户专业技能。三是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着重培育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较好经营基础的农户,增强其从事主导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
3.3 推动规模化、设施化和标准化生产,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大力发展以大棚和四季棚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新建、改造一批高标准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引进应用设施专用自动化装备,提高设施装备水平,加大先进技术和优新品种应用率,增加产品有效供给,提高产业效益,吸引农村青壮年劳力从事蔬菜生产,提高从业者整体文化水平。同时,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推广和制订覆盖主要品种和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围绕“三节一增”(节水、节肥、节药、增效),重点推广膜下微滴灌、高垄栽培、防虫网与粘虫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科学使用农药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关键技术。引导以制式设施设备和标准化、规格化、无害化的生产方式推进高质量蔬菜产品生产。
3.4 实施蔬菜产品分级销售,培创名牌产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想继续开拓和扩大市场,培创名牌产品已成为当务之急。要在进行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选择特色鲜明且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主导产品,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蔬菜产品销售标准,实行注册商标,品牌经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创国内外市场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对一些具有一定生产基础和本地特色的蔬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发展蔬菜品牌经营。同时,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介策划一些宣传推介活动,重点面向京津市场,大力宣传廊坊市的蔬菜品牌,特别是已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品牌,应给予重点扶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将品牌做成名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5 实施蔬菜质量提升工程,推行质量追溯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修订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蔬菜产品相关标准,做好种苗、农药和肥料的管控工作。大力扶持蔬菜育苗企业,引导蔬菜向集约化、工厂化育苗方向发展,选用适宜品种,配套先进技术,从而保证优质壮苗。严格控制农药和肥料的种类、数量和施用方法,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鼓励菜农适时轮作,引导合理施用化肥,多用微生物菌肥、有机肥,将过量施用肥料和农药对蔬菜产品的危害降到最低。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等创立自有品牌,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品推介促销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制定相关政策扶持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平台建设,全面推行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