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困境与对策

2021-12-07

关键词:红色育人大学生

周 翔

(闽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人民为根本,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开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影响人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样式的抽象总和[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赓续中国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习近平一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红色文化教育具有充盈精神需求、升华道德境界、筑牢理想信念、健全人格品质等功能和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内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大学生是新时代的追梦人和圆梦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独特作用,引导大学生继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优良传统,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沉淀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不畏牺牲、团结奋进、担当使命等精气神,是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养分。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具有精神建构价值、思想引领价值和历史认同价值,是大学生成长为合格时代新人的必要环节。

(一)精神建构价值:培育大学生的革命精神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国又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国际国内复杂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发展正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习近平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3](P22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世界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指明革命斗争精神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广大人民要保持革命精神,时刻做好斗争准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凭借着不怕艰苦、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推翻了旧社会,建立新中国。而在革命战争时期孕育而生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基因和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顽强的革命精神,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和健全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奋勇开拓、砥砺前行的革命精神,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改革进入深水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党和人民事业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此同时,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正处于深度调整时期,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治理问题正考验着国家间的多边关系,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应用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格局,意识形态斗争隐蔽性正影响着国家安全。这些时代问题和挑战,都迫切需要继续弘扬革命精神,发挥革命精神对社会发展的精神驱动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革命精神培育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建构价值。通过红色文化教育能不断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革命意识,自我革命、善于革命的本领,以及面对国际诸多挑战的革命艺术。

(二)思想引领价值:凝聚大学生的思想共识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数字化时代,其成长过程必然会受到复杂多元、混乱杂陈、参差不齐的媒介信息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数字媒体门槛低、受众广、时效快的传播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肆意传播具有反动性的社会思潮,企图通过消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达到解构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的目的。习近平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4](P17)红色文化是在革命烽火中淬炼而成,记录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去往哪里的发展轨迹,是中国人民理想信念、初心使命、责任担当、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通过讲好中国革命故事,不断弘扬红色文化中蕴藏的追求真理、坚韧不拔、奋发进取的革命精神,传承好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能让大学生从革命先辈那里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珍惜生活、不懈奋斗、拼搏进取的思想共识;能引领大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的党情国情社情,时刻拥护党的政策、路线、方针,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理想统一到党的伟大事业中去。综上,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具有思想引领作用,能有效抵制资本主义文化渗透,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民族凝聚力的时代新人。

(三)历史认同价值:强化大学生对党的执政认同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全面化发展而悄然渗透到大学生群体当中去,通过歪曲我国历史、抹黑党和国家领导人等手段削弱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等产生质疑。红色文化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创建到发展再到逐步壮大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大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开展党史教育的鲜活素材、文化载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产物,蕴藏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饱含了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习近平强调:“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5](P113)红色文化教育正是用真实的历史事件,可查证的史实资料和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遗址、遗物,提升大学生的意识辨别能力,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和渗透的有力武器,能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中国革命史,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历史定力,自觉担当青年的历史使命。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困境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但是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育内容的历史性与大学生需求的时代性相矛盾、教育路径的单一性与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相矛盾、教育主体的差异性与大学生培养的协同性相矛盾等问题,这些是阻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教育内容的历史性与大学生需求的时代性相矛盾

精准分析、全面把握、科学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高校做好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工作的逻辑理路。红色文化生成于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实践中,是中国革命历史的浓缩与印证,其教育内容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而大学生成长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环境中,热衷新事物、追求新鲜感是当代大学生的天性和特点。如红色文化资源多以遗址、遗迹等景象式陈列,要完全看懂、读懂,对历史知识背景知晓程度要求较高,当代大学生习惯了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生活方式和短平快的信息获取模式。正如习近平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6]由此可见,富有时代感、新鲜感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更符合大学生的接受特点。这就导致高校在进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出现教育内容的历史性与大学生需求的时代性不一致的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影响和弱化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成效。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教育接轨大学生的内容需求,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二)教育路径的单一性与大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相矛盾

当前,红色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传播,缺乏第二课堂、实习实践和网络课堂的融入,部分高校虽积极开展,但力度还不足。且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尚存在生硬、照搬的现象,课堂育人成效有待提升。加之,针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化尚未建构起有效常态机制。这些问题造成红色文化教育路径相对单一。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质方面的持续提升,单一的教育路径不能满足大学生全面性发展对美好教育体验和教育质量的需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赋能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越来越便捷化、即时化、全面化,多样化的教育路径成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打破发展瓶颈的重要突破口。

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7]促进大学生全面性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载体、平台等来为大学生全面性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大学生发展的现实境遇要求红色文化教育通过多种课堂协同实践育人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传承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把大学生培育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斗争精神、有家国情怀、有担当作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主体的差异性与大学生培养的协同性相矛盾

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8]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主体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政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等,这就使得不同教育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由于不同教育主体的差异性,以及当前教育主体协同育人意识不强、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协同育人模式不成熟等问题,部分高校尚未建构起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管理有力的“三全育人”体系,出现不同教育主体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的教育问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多元开放的环境中,其成长过程会受到社会各方面思潮的作用和影响。大学校园是开放的,培养方案和基本的教育目标都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人才。这就需要不同教育主体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形成协同育人的共识,并统筹协调好各自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形成目标一致、方向协同、各具特色的红色教育大格局。只有形成强有力的正向教育合力,才能有效防止消极落后、低俗媚俗、封建腐朽的思想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削弱和抵消,从而让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和建功立业的精神内驱力。

三、破除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困境的对策

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凝心聚力的重要工程。高校要通过科学设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拓展红色文化教育路径、建构红色文化教育合力等途径破除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困境,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前行动力。

(一)坚持因时而进,科学设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把握时代脉搏,找准时代需要,科学设计、精品包装、精准输出,不断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供给质量,通过科学划分红色理论层次、有效衔接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贴近时代的语言,共情学生的所思所想,激发学生情感价值期待,创造性地把红色文化的历史性内容转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契合大学生内在需要的教育内容。

其一,科学设计教育内容。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只有贴近时代、贴近大学生需求,才能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将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主的红色教育内容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富有时代感的语体和载体精准施教,阐释其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让大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得懂,从而感悟并构建不畏艰难、勇敢战斗、甘于奉献的意志品质,让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发挥引领思想、建构价值、凝聚人心,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作用。

其二,精美包装教育内容。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人才、技术、平台等对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如:利用H5、VR、AR等技术,运用微课、慕课、抖音、直播等校园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打造富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立体化红色教育精品,让红色文化教育更具时代性、针对性和感染性。

其三,精准输出教育内容。由于成长环境、社会阅历等的差异,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精神文化需求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针对大一新生,把握好“军训”入学第一课,增强革命传统,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为红色文化教育奠定基础。针对大二、大三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学生,伴随着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开展党史教育,筑牢理想信念。大四即将毕业,结合实习、就业培训等融入红色文化中共产党人各时期勇于斗争、开拓进取的故事,激励学生把握人生目标,不断奋进,服务社会。只有让红色文化教育内容命中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精准对接,切实解决好“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

(二)坚持多措并举,拓展红色文化教育路径

实现多措并举,丰富教育途径,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要坚持课程育人为主,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协同并进模式,让红色文化教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

其一,坚持课程育人。课程育人是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习近平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9](P2)高校要系统梳理和盘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蕴含的红色文化教育素材,并赋予新时代教育内涵,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公共课中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新中国发展史教育,加强历史认知和文化认同,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将新时代中国抗疫故事与革命战争涌现的英雄故事融合,凸显青年一代的勇敢、担当,形成强烈的角色认同。关注国内、国际形势,依托红色文化教育,结合新发展理念,将“红绿结合”融入生态文明建设,阐释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中国价值。

其二,加强文化育人。高校可通过校史馆、校园景观、环境建筑等现有资源,营造红色文化教育背景,突出地域特色,寻求传播新载体。通过举办“红色故事进校园”“学习革命英雄事迹”“红色舞台剧重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成就展”等内涵深刻、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学会通过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若干问题,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致力发展的进取精神等,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形成大学生人文素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学习。

其三,深化实践育人。高校要整合和利用好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展红色理论教育的同时联系实际,比如结合“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和教育见习、实习等,组织大学生到革命旧址、革命纪念碑、纪念馆、英雄故居等去参观学习和实地调研,让大学生重走红军路,亲身体验红色文化的力量。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党日、团日、支部立项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活动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质量的同时让红色精髓内化于心,从而学以致用,面向社会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系列志愿服务,用青年感召青年,提升大学生红色教育的主人公意识和服务意识。

其四,用好网络育人。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做好官方媒体平台的创建与管理,传播红色文化,营造红色网络氛围。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积极培养红色文化教育、传播领域的意见领袖,以立场鲜明、思想深邃、形式新颖的网络红色文化教育贴合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让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养分。只有坚持正确教育方向,不断拓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传承红色基因,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三)坚持协同教育,建构红色文化教育合力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需要建构起协同育人大格局,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这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目标要求下,高校可通过强化全员育人的力度、提升全程育人的深度、加大全方位育人的效度等途径来建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合力。

其一,强化全员育人的力度。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要强化全员育人的力度,就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教育大格局。高校可以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师工作室、培训和研修基地等,通过开设交流会、报告会、研讨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党务工作者、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提供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学习交流与经验分享大舞台,打造具有一定理论高度、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育人团队。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育人功效,构建和完善各类学生组织,让高校支部书记讲党课、学生党员分享建党百年红色故事、班级团支部带领同学共读红色经典等类似活动常规化,发挥大学生朋辈效应,实现覆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全员参与局面。

其二,提升全程育人的深度。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除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8]。高校要全面分析和系统梳理不同专业课程知识内在价值中蕴含的思政逻辑[10],将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设计环节中,深入挖掘各学科蕴含的红色文化教育素材,对红色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运用。如在各类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四史教育,在自然学科的教学和实践中引入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以此弘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科研攻关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新时代所肩负的责任等。要运用智慧教室、翻转课堂,不断推出与红色文化教育相配套的主题课程,将红色文化教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融合起来,将红色精神根植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全程育人的深度。

其三,加大全方位育人的效度。高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育人平台。通过建立红色文化协同教育的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打造学校一元主导红色文化教育方向、家庭监督反馈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社会精心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并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打破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教育壁垒,从而让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犹如空气一样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同心同向、同频共振,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不断加大全方位育人的效度。

猜你喜欢

红色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红色是什么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红色在哪里?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