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研究
——以福建红色文化资源为例
2021-12-07杨君玉
杨君玉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知史以明智,学古以革新。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新时期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可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独特优势,帮助大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激励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伟大的精神砥砺前行。2021年3月25日,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的讲话提到:“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1]。在革命战争年代,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在党史上书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也在八闽大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本文以福建红色文化资源为例,探寻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定义,学界有不少学者探讨过,本文采纳的是张泰城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界定: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进行的革命活动及其结果,这种活动及结果表现为人们可以开发利用的历史遗存[2]。基于此,可认为福建红色文化资源是指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战争年代进行的革命活动及取得的成果,其表现为人们可开发利用的物质、信息、文化形态的历史遗存。福建红色文化资源是福建人民伟大的革命斗争历史的见证,是党和国家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具有丰富育人价值。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大类[3]:
(一)福建革命旧址及红色建筑
福建革命旧址是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活动的场所,现多以革命遗址形式存在。如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德化坂里中共福建省委旧址、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再如,有“闽南革命摇篮”之称的中共闽粤边区特委和闽南地委机关驻地的云霄乌山(现建成乌山革命纪念馆),之外还有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红军长征出发地(中复村)旧址、英烈故居等福建革命旧址及红色建筑。红色建筑是指为缅怀我党革命英烈或纪念革命事件所建造的纪念性建筑,如各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雕塑等等。每一处革命旧址及红色建筑设施,都是这一城的红色革命“精神地标”,亦是红色文化的载体,能直观而生动地展示我党革命先辈的革命斗争历史,是大学生党史教育学习参观的最佳场所,能增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感染力。
(二)福建革命历史文物和红色文艺文本文献
福建革命历史文物是指与我党重大革命事件或革命先辈活动有关的物品。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活动中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也是目前很多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场馆的主要展品和收藏品,如先辈的衣物、学习生活用品、书信图章、武器装备、旗帜牌匾等等,这些革命历史文物均与特定的革命事件或革命先辈相联系,具有深远的历史纪念意义。还有在革命年代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如红色诗歌歌谣、散文小说、绘画、大字报、剪纸雕塑、革命标语、宣传壁画、漫画、戏剧戏曲等文学艺术作品。如毛泽东同志在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后,填词《如梦令·元旦》。再如,组建于1941年的泗福抗建剧团就曾排演《红色马》《麒麟寨》《红缨枪》等剧目,当年演出宣传效果极好,鼓舞了军民同仇敌忾共抗侵略[4](P36-40)。红色文本文献有毛泽东在古田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才溪乡撰写《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等[5]。
(三)福建革命人物事件及革命精神
福建革命人物指我党参与福建革命实践并卓有贡献的人物,如邓子恢、陶铸、冯翼飞、陈伯钧、王占春、李林等英雄人物;福建革命事件是指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有重要影响的各种革命活动,如厦门破狱斗争、漳州战役、平和暴动、东山保卫战、惠安泉港革命斗争、泉州华侨革命斗争等等重大革命事件;福建革命精神指中国共产党在福建革命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如福建革命英雄人物坚定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崇高的情感节操等精神品质。再如,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福建对于我党我军建设的思考探索所凝炼的优良传统及展现的精神风貌等意识形态。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优势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时,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时空便利性和情感亲近性让大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接受度更高。福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也是福建高校宝贵的党史教育资源,新时期福建高校开展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可充分挖掘福建本土优质红色文化资源来教育引导大学生,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与时代同脉搏、与祖国共奋进。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重要题材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各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及其结果的历史遗存,承载着共产党人的革命奋斗史,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福建红色文化孕育于福建激烈的革命斗争运动中,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今天大学生学习党史教育的重要题材。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片火红热土亲自参与并指导过建党建军实践,并在福建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形成重要建党建军的思想理念、革命精神[6]。福建是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从1928年起福建人民就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7];福建是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9年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的带领下入长汀建苏维埃政权,土地革命运动声势浩大,是著名的“红军之乡”和“将帅的摇篮”,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地;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点,1934年中央红军从福建长汀、宁化及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踏上漫漫征程,其中有近三万名的福建子弟兵,占长征队伍总人数三分一,他们在征途中英勇战斗,无私奉献,而留守苏区的福建人民也仍然竭尽全力为红军长征提供人财物等支持,为长征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8][9];此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福建军民、海内外的福建爱国华侨团结奋战,守疆卫土,为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10]。百年来的福建人民革命史深沉而厚重,这段历史是福建人的革命史,是中国人民的革命史的重要的一个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党史重要的一个篇章。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育人优势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育人优势,可从教育的要素方面思考。首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教育主体提供鲜活的教学素材。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其革命精神既饱含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光芒,又承继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泉的源头活水,也是当代大学生党史教育的鲜活教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能帮助大学生强化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敢闯敢干,坚毅果敢、自强不息等优良品格。如古田会议精神创造性地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坚持求实创新,其本质是一切为民;在血火之中形成的苏区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中宝贵的一环,其内涵包括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方面;才溪乡调查精神中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既是实事求是的真理宣言,更是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为民服务的精神写照。其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教育客体提供便利的实践基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性特点使其具有时空上的便利性,在开展党史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能就近组织学生们到现场去参观革命旧址、红色建筑,开展“情境式”教学实践活动,为教育过程提供立体的教学空间。如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遍布全省各地区,高校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时空便利延伸课堂。再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党史教育中的教育成效影响更深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时空上的“近”,更容易让师生产生情感上天然的“亲”,这是其它教学资源所不具备的。近距离接触革命历史文物等红色文化资源,能让学生们身临其境重温历史,产生心灵共鸣,深化学习理解,体悟红色文化内涵,其生动性与真实感给学生带来的感受是仅靠书本和教材无法比拟的。
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路径探索
高校要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激发奋进力量投身复兴伟业,培育“可堪大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校园红色文化景观建设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人文景观亦是育人载体,既承大学之道,亦彰文化自信,担培育核心价值观使命。大学生党史教育不仅可通过校内外丰富多姿的研学实践,也可通过校园人文景观潜移默化的涵养达到育人效果。高校在规划建设人文景观时,可规划融合红色革命文化理念的硬件设施,特别是福建地区高校更应有这方面的考量:如用我党福建革命先辈的名字命名校园道路;在布置校园文化氛围时,设计一些福建革命英雄画像,名言警句;等等。有条件的高校可考虑与校史馆结合在一起筹建福建红色文化纪念馆,既传承保护了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又能拉近大学生与那段峥嵘岁月的心理距离,感受到英雄楷模的精神力量,达到育人目的。
(二)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党史教育氛围
首先,高校可采取多种途径巧妙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营造浓厚的校园党史教育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高校可就近与地方革命纪念场馆共建,组织学生到纪念场馆现场教学实践,还可利用重要纪念日、节庆节点请革命纪念场馆的资深讲解员进校为学生讲授地方红色文化知识。其次,高校可在宣传栏、学报、党团刊等刊物中开设福建红色文化专栏等;若有条件还可组织力量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参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让学生在参与保护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加深学习与了解。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教育渠道。当前网络化生存已成为青少年新生存模式,高校应贴合学生实际,主动利用新媒体提升教育效果。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育工作已为教育工作者广泛接受,各高校也开通了诸多新媒体平台,但要真正建设成让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还需要多方整合资源,如福建高校创建福建红色文化新媒体公众号。另外,高校可结合专业特点推出了多种与地方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师范专业师生可结合师范生技能竞赛开设“福建红色历史故事诵读”栏目,既树立了专业技能优秀的学习榜样,又传诵了福建红色文化故事;旅游管理专业师生可结合红色旅游路线开设寻访红色文化遗迹遗址的栏目;美术专业师生可利用专业特长推出如“红色绘本”这样红色主题创作栏目;计算机专业师生可开发以福建革命史为背景,推广福建红色文化的游戏小程序、APP;历史专业师生可开设“红色记忆”栏目,讲述福建革命历史文物背后承载的故事,用革命精神浸润大学生心田。
(三)抓好课堂主阵地讲好红色故事
高校“立德树人”就是要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育人理念,在新时期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就是要牢牢抓住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将党史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中,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入行。如可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理论课、文学、历史、书法、艺术类等相关课程体系中,还可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增设地方革命史课程,在多学科中融合实现党史教育,用党史中的优质资源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这也是新时期“课程思政”之要义。如福建高校教师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时,就可用福建革命史中的师生所熟悉历史事件、鲜活英雄人物向学生展现那段烽火岁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论说服力;而军事理论课可结合福建革命史实,讲述曾经发生在学生脚下这片土地的经典战例战役,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文学、艺术类的课程中不乏优秀革命文艺作品,可让学生细细赏析学习,重温光辉历程,在感受我党革命前辈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永葆革命本色;高校还应整合利用现有科研力量,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开展福建红色文化深度研究,收集整理研究福建红色人物、经典战例、革命精神、红色文本等相关资源,挖掘研究其中历史脉络,编撰福建革命系列丛书,建设福建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推动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向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
要抓好课堂主阵地,讲好红色故事,教育工作者的学习与提高必不可少。这就要求高校抓好教师培训工作,让教师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培养一支具有红色文化素养的优秀教师队伍,才能展现红色文化魅力,讲好党史教育课。还要求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国热情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主动学习党史,汲取信仰的力量,赓续红色基因。
(四)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第二课堂”
目前高校党史教育多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学习平台开展,如“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小组、读书会、微党课、青年大学习等形式,高校可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学生党团组织的学习体系中。如福建高校在暑期社会实践时,可组织“福建红色文化宣讲团”,线上线下相结合“重走长征路”,走先辈们走过的路,瞻仰先辈们战斗过的革命旧址,收集整理革命英雄故事,感悟红色文化精神。宣讲团小组成员在学习实践结束重返校园后,再在学生中开展宣讲活动[11](P145);高校还可组建地方红色文化社团,排练革命舞台剧、话剧等来还原革命故事,如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文学院等学院一直有排练课本剧、心理剧等活动,尤其是芗涛剧社、星火剧社等剧社曾排演过不少优秀剧目(如《李林》《谷文昌》等剧目,演出效果极佳);高校还可开展福建红色文化艺术节、福建红色电影展播、红色文化研学体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在潜移默化进行党史教育。
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习近平曾强调过,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2]。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中华青年砥砺民族风骨锻造民族血性的历史;回顾福建百年革命史,就是一部八闽青年以青春之力守护中华锦绣之山河的历史。要提升大学生党史教育成效,高校应积极发掘高校所在地的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福建省高校应积极弘扬福建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入大学生党史教育,挺起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脊梁骨”,担起红色文化传承的重任,负起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