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网络舆情应对探赜

2021-12-07姿

关键词:舆情常态防控

鄢 姿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当前,全国疫情进入零星散发状态,局部地区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可能性随之增加。学校作为人群较为密集的场域,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一刻不能放松。许多学校实施校园相对封闭管理,这是基于疫情复杂性和学校特殊性而采取的必要举措。然而,近期个别学校因校园相对封闭管理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引发了师生及社会热议,甚至直冲热搜,给当事学校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和舆论压力。毋庸置疑,作为一种因疫情影响不得不采取的新型校园管理方式,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其隐藏的问题和矛盾远比已经显现的多,由此引发的校园网络舆情风险也必将比以往更多一些、更高一些。做好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必将成为各校在未来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课题。

一、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指媒体或大众网民在网络空间发表的关于社会热点事件与焦点问题、国家政治事件、社会民生事件等方面的认知、情绪、意见、看法、观点、态度、评价和诉求的交汇与集合,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行为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1](P1)。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网络舆情,除了具备舆情的一般特点外,还受到校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立体叠加影响,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一)表达方式的自由性与受迫性深度交织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勃兴,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信息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你说我说”“想说就说”“不得不说”已然成为话语表达的新常态,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格局。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之间的“内群体”关系,“共同语言”和“共同语法”成为评判彼此关系的重要标准。换言之,发言发声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也不是“跟着发”的从众行为,而是一种“不发不给力”“不发不兄弟”的受迫式行为。突发性高校舆论事件极易吸引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关注,倘若处理方式不当或者回应关注滞缓,容易导致被动局面,甚至使单纯的高校舆论事件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从而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2]。舆情信息呈几何式裂变,直接导致了个别学校负面信息在热搜排名的火速靠前。譬如,2020年9月20日晚,西安某大学学生因不满长期封校致物价上涨,采用在宿舍楼集体喊楼的方式表达抗议,一时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加入某一群体,并遵从该群体的规范,是为了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感情或物质交换,或者是通过实现群体目标来获得自己单独无法取得的更大利益[3](P148)。可以说,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学生群体更易受到集群行为和集群情绪感染,出现同化共振、异化共鸣现象,从而增加了表达方式扭曲甚至极端化的可能性。

(二)表达内容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日渐凸显

透过热搜不难发现,疫情发生以来,学生表达的诉求各种各样,有涉及课程进度受影响的学业问题,有涉及求职困难的工作问题,也有涉及外卖难进的生活问题,更有涉及学生与教职工出入校园标准不一所谓的“公平”问题。但凡是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无论是疫情之前就存在的,还是疫情之后最新出现的,都已经成为热议话题或正在成为热议话题。而通过进一步分析则发现,不同学校学生主诉的内容有所差异。以高校为例,综合排名越靠前的高校,学生更加关心的是受疫情影响带来的学业问题或工作问题,而综合排名相对居中及靠后的高校,学生则更加关心的是受疫情影响带来的日常生活问题。这虽不是绝对化现象,但也提醒各学校,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网络舆情焦点各有不同,侧重并不一致,要抓住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主要群体,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舆情引导。

(三)表达形态的隐匿性与指向性愈发明确

诸多案例显示,在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学生在表达方式上依旧比较热衷于匿名发声,用身体的缺场代替在场,以中介符号代替实际身份,从而降低发声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舆论成本和精神压力。根据匿名理论,人处在匿名时,没有明确的个人标志,不必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由此而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3](P142)。然而,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学生在话题的指向性上愈发明确、愈发“高级”。可以看到,在许多冲上热搜的话题中,不少话题的传递对象已经从“@学校某部门”转向“@教育厅”,甚至“@某检察部门”,直接引发学校主管部门甚至全社会关注,倒逼问题的“下压式”解决。这说明在新形势下,学生群体的诉求对象和表达渠道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

(四)表达主体的多元性与关联性日趋复杂

以往,学生群体具有天然的同类聚集性,他们彼此熟悉,相互信任,吸附力和动员性强,极易对与之向左的意见进行屏蔽或“踢出”,形成“意见茧房”,强化圈内话语权。然而,在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表达主体已逐渐突破意见圈层,形成圈内圈外交互,目标相对一致的状态。譬如,客观来说,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给校园周边商户造成了一定影响,学生外出少,生意自然受挫。所以,在新时期,校园舆情的产生发展与这部分利益相关者不无关系。近期就有新闻爆出,因疫情封校,某高校外商家自制滑杆投食,引发网民热议。不仅如此,校园网络舆情背后还存在非利益相关者的身影,即事件本身与这部分人群无关,也没有切身的利益关联,其参与其中只是借机表达或宣泄某种情绪,引发一定关注。利益相关者与非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力”,使得校园网络舆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二、网络舆情对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挑战

校园网络舆情因其特殊性和代表性,如果处置不当,相对其他舆情风险更具深度和烈度。换言之,校园网络舆情是备受关注的、更具挑战的现实性风险。

(一)挑战疫情防控大局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战疫的最终胜利不仅有赖于团结奋进的社会环境,而且有赖于清朗有序的舆论空间。舆情风险的产生往往源于一个常见的事例、一则普通的报道,甚至是一个良好的初衷。由于被谣言或极端言论裹挟,一个常见的事例变成一个非常的事故,一则普通的报道变成一则争议的新闻。譬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最吃紧的阶段,坊间流传大米即将缺货停供的谣言,导致民众盲目抢购、价格飞涨。又如,有网民“曝光”某病毒科学家早在几年前就论证新冠病毒是人造病毒,一时间引得广大网民议论纷纷,恐慌不已。再如,有高校为了加强疫情防控,规范快递进出校园,采取公开招标,引进快递服务企业,定点提供可监管的收派服务,此举却被一些快递公司乃至个别师生曲解成变相敛财。可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原生和次生舆情深度融合,真假信息博弈交叉,只要不受干预,那么舆情便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进而形成舆情风险,严重干扰和影响疫情防控大局。

(二)挑战思政工作进程

毋庸置疑,新冠肺炎疫情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与之相关的舆情并由此引发的舆情风险,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更是一场大考。从宏观上看,西方一些国家和政客毫无依据的给新冠病毒贴上中国标签,将疫情政治化、污名化,恶意抹黑,混淆是非。这种充满政治恶意的诬蔑、“甩锅”,虽是西方一些国家和政客惯用的意识形态渗透手法,但对我国学生群体甚至是教师群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如何为学生打好“精神疫苗”,极大地考验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成效。从微观上看,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给学生带来的最直接和最深刻的影响就是校园日常生活。纵观疫情发生以来出现的校园舆情,绝大部分都是源起并发酵于校园日常生活。换言之,疫情背景下的校园网络舆情已经越来越生活化和个人利益化,广大师生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没有理性的思维判断,没有克己的自律精神,那么便极易在舆情漩涡中迷失方向,进而促发舆情风险的产生。可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发掘思想政治元素,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直接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的基本走向,也直接考验着学校立德树人的具体成效。

(三)挑战新闻传播秩序

进入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秩序发生了极大变化,“你说我听”已经渐出舞台,“你说我说”正在粉墨登场。舆情态势最终走向危机还是最终转危为机,已经取决于“策、采、编、发、评”每一环节的完整性、及时性和精准性。如果说舆情风险是新闻传播乱序的结果,毋宁说舆情风险也推进并加速新闻传播的重新排序。从近期一些学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不难看出,学生群体具有天然且稳固的内群体关系,任何一个发声,都可能吸引众多的听者与“信众”,通过情境动员与角色似真,逐渐发展成普遍情绪甚至群体极化,并最终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这种自下而上的逆向新闻传播已经成为舆情风险产生的最普遍状态,普泛化的“草根”话语表达正在逐步消解主流媒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未来,随着5G技术的纵深发展和广泛使用,大宽带、低时延、大连接等优势必将日益凸显,校园网络舆情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必将增加,新闻传播格局必将持续变化,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频次和烈度也必将进一步升级。

(四)挑战综合应急能力

当前,舆情应对能力已经成为考核一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表面上看,校园网络舆情事件所反映的是当下校园的现实问题和矛盾,是单一的新闻舆论事件,实际上,校园网络舆情事件背后指涉着体制、机制、制度等各个方面,考验着校园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和学校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如校园关于舆情危机的应急预案是否完善,舆情信息监控的技术手段是否同步,舆情工作的相关制度是否健全,舆情引导的机制方法是否到位,舆情队伍的组建培育是否落实等。尤其是在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各种平常的与非常的问题彼此杂糅,长期存在与最新出现的矛盾交织叠加,正面的与反面的思想相互激荡,对校园综合应急能力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要求。譬如,从一些学校因疫情防控工作引发舆情事件不难判断,校园网络舆情不仅备受师生关注,而且备受网络水军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青睐。如果学校没有强有力的综合应急能力,没有采取科学、及时、全面的应对措施,那么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推波助澜下,校园网络舆情事件极易上升为社会公共舆论事件,甚至可能把学校推置于风口浪尖的境地。

三、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习近平曾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要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发生逆转。”[4](P125)校园网络舆情是学生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尽管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从表征上看是相对封闭的状态,但是,经验表明,越封闭的状态,越激发学生诉诸于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表达渠道,增加了校园网络舆情发生的可能性。为此,要找准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网络舆情症结,做到“对症下药”。

(一)畅通信息渠道 让舆情在萌芽阶段降噪

从一定层面上看,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引发的网络舆情事件主要归因于管理对象对政策不理解、对方式不习惯、对变化不适应。要做好舆情引导,必须要先沉下身子、摆正姿态,加快舆情信息的收集与研判,让舆情在萌芽阶段得以阻滞或规避。这需依次做到位三点:首先,要判断性质。舆情反映社情民意,所有的舆情决然不是空穴来风或喃喃自语,而是具有一定的形成和发展周期。只有做好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才能及时正确地回应学生关切,挤压谣言传播空间,主动牵引舆情走向,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要把握动态。学校要改变传统的“俯视教育”思维,主动沉到一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通过注重“用户黏性”“用户体验”等新兴服务理念,强化校内调研,做好思想引导,化解学生疑虑,提供暖心服务。最后,要兼听则明。要延伸工作臂膀,发挥党员师生、学生干部作用,通过合理设置线上线下议程,扩大舆情信息收集覆盖面,确保信息完整客观,进一步搞清舆情性质,分清矛盾主次,厘清解决思路。

(二)加强信息研判 让舆情在发展阶段降温

每一个校园舆情决然不是一个孤立的新闻事件,而是一个复合多元的矛盾体系。做好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网络舆情引导,必须要综合研判信息,深挖矛盾堵点,避免事态升级。需要注意的工作要点有三:其一,要追本溯源。在媒介信息日渐勃兴的今天,尽管信息传播方式愈加隐蔽,信息聚合功能愈发强大,但仍要精准把握信息源头,判断舆情影响范围,准确实现“溯前追查”和“震后修复”,切实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其二,要清淤疏浚。进入后疫情时代,“信息找人”已经逐渐取代“人找信息”,各种“头条”“弹框”随处可见。要注意那些“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的谣言信息,避免学生群体出现“破窗效应”,增加舆情处置的难度。其三,要协同治理。要加强调查与监督,邀请学生协同参与解决诸如学生反映的食堂饭菜价格因疫情“坐地起价”和“打菜阿姨手抖得厉害”问题,阻断负面舆情的病毒式蔓延。同时,个别学校在校园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要强化工作交流,分享成果举措,通过资源共享,创新工作思路,及时给舆情发展降温。

(三)规范信息管理 让舆情在高潮阶段降压

校园网络舆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尤其是在舆情的热议期,由于学生社交的“再圈子化”和学生注意力的“碎片化”,舆论参与热烈,舆情压力骤增。然而,在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尽管舆情内容相较以往更加复杂、指涉主体更加多元,但围绕的服务对象没有改变,学生依然是舆情引导的核心和重点。应对的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透视本质。要理性看待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舆情事件,耙梳舆情引导的规律和方法。从本质上看,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舆情事件是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做出的管理上的相应调整,由此导致了学生情境式心理变化而产生的话语反应。二是要认识规律。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舆情传播规律,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及时做好舆情信息管理和学生思想引导。毋庸置疑,无论是在舆情发展的何种阶段,思想引导一直是最有力的“武器”,只有打通学生的“神经末梢”,舆情危机才能“迎刃而解”。三是要快速反应。要尽快组建和完善一支讲政治、负责任、会管理、懂用网、善表达的核心网评队伍,捕捉意见领袖动向,及时开展舆情疏导,扶植正向舆论,抑制负向舆论,不断排解舆情压力,化解各种矛盾问题。

(四)完善舆情处置 让舆情在回落阶段降解

不可否认,校园网络舆情不是“搞定了就稳定了”,也不是“妥协了就和谐了”,它考验的是功底,讲究的是艺术,彰显的是魄力,要求学校要有坚定的信心,主动的作为和博大的胸怀。要积极反思舆情带来的影响,让舆情真正在回落阶段降解,直至消弭。这需做好三个方面的反思:

一是要反思如何因应有序。为了避免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不及时、处置不到位等问题,必须要完善校园舆情应急管理体系,增强校园舆情应急管理的时代感、现实感和亲近感。要建立校园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通过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决策过程,缩短舆情响应时间,克服面对舆情“慌”的问题。

二是要反思如何处置有章。当前,我国关于信息安全治理的相关制度不可谓不多,尤其是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集结号吹响后,“防诈墙”日益严密而坚固,但仍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防止各种谣言或骗局“趁火打劫”。要出台和完善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舆情危机应急预案,明确危机响应级别标准,根据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给出相应处置手段,解决面对舆情“乱”的问题。

三是要反思如何沟通有力。要健全校园发言人制度和师生互动机制,畅通诉求反馈渠道,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的立体式交流,及时回应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在交流沟通中寻找解决矛盾的拐点和亮点,不断提升舆情公关能力,消除面对舆情“怵”的问题。

猜你喜欢

舆情常态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