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1-12-07黄伟东

关键词:主体政治思想

黄伟东

(闽南师范大学教师工作部,福建 漳州 363000)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环境和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呈现许多新特点,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高校肩负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更显得尤为重要,也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新的要求。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必须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在思政课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重要性,成为高校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南。深入探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涵和实践机理,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探究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既要从理论上寻找依据,也要从实践中总结规律。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2](P39),是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也是区别人与动物的首要特征。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人与动物不同,即人的生产活动是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的、有目标的实践活动,使实践合乎人的预期目标,这是与动物被动的生命本能活动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人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动物的本能性活动是不能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可见,要实现实践活动目标,就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

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育、引导和培养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的教育模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是强调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由“客体”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其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朝着教育目标自我完善与发展。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涵

人的实践性构成人作为主体的基本规定性。人有什么样的实践性、从事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也就有什么样的人性、主体性,也就是属于什么样的人、主体,这二者是同一的[3](P135)。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自觉认同、对教育实践和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对自身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的主动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成才。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未摆脱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育模式的桎梏,忽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个体差异性,大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不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知识、理论进教材、进课堂容易,进学生头脑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痛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心声”,增进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与认可,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必须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效启发大学生关注自身的思想发展和成长需求,培育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和创造才能,引导他们自觉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水平。

二、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新”,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源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新阶段,尤其是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当下,迫切要求高校要以强化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为着力点,教育引导大学生明大理、识大势、知大任、养大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堪当时代大任的青年人才。

(一)引导青年学生担当大任的时代需要

习近平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成长为时代新人,发自内心、主动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需要。第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提升政治觉悟新境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时代新人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是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接续奋斗的强劲动力。第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是非辨别能力。青年大学生学习、模仿能力强,获取信息渠道多,通过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整合大学生的主体知识和逻辑思维,有利于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增长知识见识,认识、获取和理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形成完整的人格,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在自我接触和自我内化的过程中得到新提升。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主力军,代表着昂扬奋斗的新生力量,以大学生为着力点展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大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去践行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人,关键也在人。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培育人才的目标。重视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第一,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聚焦于大学生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主体进行深入地研究,有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查漏补缺,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指导。第二,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在加强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融入到教学教育活动中,拓宽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道路,它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动关注、关心学生,了解不同学生想法与需求,有利于学生在教育中收获幸福感、增强责任感,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1]。学生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效果。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打通学生不积极、不主动的“堵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发展的不二选择。第一,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行为的养成。教育的最终成果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之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认同与内化层面。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思想政治行为的具有强大推力,这种推力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健康生成与有序发展[5]。第二,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发展创造思维。创新是改善教育品质的有效途径,在“十四五”规划中,创新处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给予大学生自主权,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迸发青春活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他们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创新创造,促进他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不断超越自我。易言之,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力。

三、当前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但是,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多元视角看,不少高校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

(一)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载体和渠道,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各种观念碰撞激荡不断加剧。受市场经济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价值观取向更趋于现实和功利,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第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上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课,学好专业知识,打牢专业基础。因此,他们重视专业课程,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思政课学习应付了事。虽然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任务,通过了考试,获得了学分,但理论知识未能真正地入脑入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第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作用认识不足。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思考少,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常常停留于表面,或死记硬背,或一知半解,无法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由于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是抽象理论、空洞说教的认识上的偏颇。

(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亟待养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00后”为主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家庭的过分保护和分数至上的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主体意识普遍薄弱的特点。与中小学向比较,大学的教育教学应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造,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但由于中小学阶段缺乏主体性的教育惯性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主体意识成长缓慢,自主能力不足,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对学生自主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指导,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更新缓慢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产业渐渐走进教育行业,科学合理地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步。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常住居民”,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是发挥他们主动性、积极性的关键所在。然而,受传统教育形式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新较慢,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传统,多数以老师为中心,以课程PPT为重点,以课本教材为重要参考,召开大小理论学习会议进行灌输,举办各类活动进行宣传。教育教学活动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切,学生课堂内外发声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自我消化与提升的过程,导致学生主体性受到限制。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难以形成工作合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更新优化,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换代,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根深蒂固,难免与新兴教育形式发生碰撞,彼此之间难以打好配合,不利于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思政工作者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存在聚力困难。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待优化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6](P545)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处环境的交融性和关联性日渐增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非易事,既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面面俱到。在这个重大任务面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内外部环境存在不足。第一,在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中,教育教学状态有待激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课程组织形式上缺少师生双向互动,对学生个性的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听课积极性主动性不足,无法强劲撞击学生的心扉,师生难以产生思想共鸣。再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评价仍多采用闭卷考试为主的形式进行考核,教育实践活动因人数众多常常被虚化,考核呈现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现象,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无法发挥。第二,在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中,校园文化活动、文明校园建设主要在学校有关部门和教师主导下开展,学生的主体性容易被忽略,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难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化育理路

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新特点和新要求,要通过课堂教学阵地、思政工作触角、信息技术手段、校园文化建设等渠道,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构筑多元立体、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用好课堂主要阵地,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习近平指出:“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7]扎实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抓好课堂教学,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向心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与期待。第一,用好“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只有用历史和现实的视角,用党的辉煌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例子,引起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才能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中,深受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为此,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发挥教师教学引领力,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带动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二,打造“课程思政”。在把握好思想政治课主渠道的同时,其他各门课程要同频共振,聚合发力,形成协同效应。要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使其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广泛化、深入化,在不同学科不同门类中找共性,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找相同,实现思想政治课堂化到思想政治校园化的转变。

(二)延伸思政工作触角,塑造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重要方式,是打破教师和学生之间藩篱的爆破锤,是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既要注重理念引领,又要广大思政工作者付诸行动,延伸工作触角,拓展工作渠道,陪伴学生成长,塑造学生主体意识。第一,要加强陪伴输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教师与学生在思想、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平等的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开放、包容的,双方在陪伴与交流的过程中了解、理解对方[8]。具体表现为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工作和生活,营造具有亲和力、温度感的教育环境,积极鼓励大学生塑造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要加强“三全育人”。习近平强调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9],育人不应局限课堂上、在报告厅里,也要融入学校其他教育教学领域,融入“十大”育人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教师要延伸工作触角,走出课堂,多参加其他的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传输知识、理念与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探索。在校园生活中提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与自主能力。

(三)活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主体能力

2020年以来逢疫情大考,高校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对新形势下的“云思政”工作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将传统思政工作与新兴媒体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云思政”由替代方案变成了传统思政工作模式的重要补充,有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展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贴时代脉搏,活用新兴技术,敢于改革创新。第一,要勇于革新教育教学模式。面对时代潮流,教师要将知网、懂网、用网作为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功,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模式,做优做好混合式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更好地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和发展学生。第二,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带动教育资源整合,将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利用最大化,形成全员育人的社会教育磁场,通过信息技术吸引更多外部优质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再者,也要联通线上线下两个教育渠道,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矩阵,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多维度育人格局,拓宽大学生主体能力的锻炼平台。

(四)厚植校园文化土壤,营造学生主体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大背景,是开展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肥沃土壤。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文明校园创建是文化育人的重点招式。第一,校园文明的创建要守牢政治红线。校园文化的营造是主流精神的传播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科学理论进行宣传与再认识,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为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展铺垫科学的真理基础,提高大学生对各种扑面而来的文化信息的辨识力,在去粗存精中融合多元个性,提升个人文化气质。第二,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形课堂”,要利用校园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有效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通过向学生征集工作方案、征求意见、招募志愿者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觉学习内化,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追随者、积极传播者和实践者,成为有理想有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主体政治思想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论碳审计主体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何谓“主体间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