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机车车轮磨耗演化对轮轨接触关系的影响
2021-12-07刘鹏飞刘晓东王晨龙
郝 凯,刘鹏飞,王 晨,刘晓东,王晨龙
(1.石家庄铁道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2.石家庄铁道大学 省部共建交通工程结构力学行为与系统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43)
0 引言
六轴重载机车是我国繁忙干线上的主要牵引装备,具有轴数多、轴距长、功率大的特点。随着运行里程的增加,不同车轮型面有着不一样的磨耗演化规律,磨耗型面与钢轨匹配对应车辆振动性能下降。车轮出现严重磨耗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列车脱轨事故[1-2]。因此,有必要对重载机车磨耗后轮轨接触匹配关系进行专门研究。
国内外针对轮轨接触关系进行大量研究,发现磨耗车轮型面轮轨接触具有很强的非线性,且研究对象多为高速动车。文献[3]分别将高速车轮原始型面和磨耗型面与钢轨匹配分析,研究轮对内侧距和摇头角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影响。文献[4]对高速车进行弹性化处理,分析轮对内侧距和轨底坡对轮轨磨耗影响。文献[2]针对高速铁路轮轨型面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分析钢轨和车轮磨耗特性及轮轨匹配等效锥度变化。文献[5]针对实测磨耗后车轮型面研究,指出设计新轮廓车轮型面,应考虑等效锥度、接触角和名义位置接触面积、接触应力和横向扩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献[6]对高速车跨线运行时构架横向谐波振动显著增大进行分析,指出轮对横移量0~3 mm内等效锥度较大,提出钢轨打磨应避免钢轨轨顶位置差异过大,保证车轮踏面接触点位置一致。文献[7]指出等效锥度可以判断晃车和抖车现象,为轮对镟修和打磨提供合理的参考。以上文献对轮轨接触几何参数与轮轨型面匹配进行深入研究,将等效锥度限值标准应用到车辆运行管理中。重载机车车辆磨耗要比高速车磨耗量大,对六轴重载机车磨耗后轮轨匹配关系演化规律深入研究,有助于重载机车轮对服役时长的把控。鉴于此,搭建重载机车模型并对实测磨耗量与仿真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磨耗后轮轨型面匹配变化规律,为重载机车车轮维修提供参考。
1 机车模型搭建
1.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HXD型六轴重载机车动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考虑中间轮对随横动自由移量变化的非线性特性,以及一系和二系减振器随振动频率变化的非线性特性[8],分别采用bushing力元和Bipolar力元进行模拟。轨道模型选用移动质量钢轨模型,如图2所示,考虑钢轨横向、垂向移动以及纵向转动自由度。
图1 机车动力学模型
图2 移动质量钢轨模型
1.2 线路统计及仿真工况设置
对行驶在南同蒲线侯马—榆次线路重载机车,进行跟踪测试,获取到2.0、4.3、7.7万km车轮型面数据。该线路总长约300 km,线路多S弯,且部分区段钢轨有损伤,其中小半径曲线最多,统计如表1所示。为减小计算量,在仿真中进行简化处理,设置仿真曲线影响工况为曲线半径500 m,影响权重占比为10.7%。
表1 实测线路及仿真工况设置
1.3 磨耗仿真
车轮磨耗仿真流程如图3所示,基于重载机车动力学模型和移动质量钢轨模型,选用Kik-Piotrowski多点接触算法以及Archard磨耗模型对车轮磨耗演化仿真研究。初始轮廓配置为JM3车轮型面,配置曲线、直线轨道型面为CHN60,轨底坡选用1/40。从减小仿真计算量的角度,考虑磨损对称性,即前后转向架对称、左右车轮对称。
图3 车轮磨耗仿真流程图
1.4 波长等效法(UIC519)计算等效锥度
计算等效锥度有简化法、谐波法、线性回归法等,由文献[9]可知波长等效法(UIC519)最为准确,故选用该方法。在列车过曲线时,由向心力公式、牛顿第二定理及图4轮径与曲线半径关系,可得[7,9]
图4 轮径与曲线半径关系
(1)
式中,F为向心力;m为车辆质量;a为加速度;v为运行速度;R为圆曲线半径;e为接触点横向跨距;r1、r2分别为内、外侧车轮轮径;r0为车轮滚动圆半径;Δr为轮径差。
设速度v为常数,由v=dx/dt,推出
(2)
设车轮踏面外形为角度γ的锥形,可知Δr=2ytanγ,带入式(2),可得常系数二阶微分方程
(3)
如图5所示,求得其解为波长λ的正弦波,化简可得等效锥度
图5 轮对运动轨迹波长
(4)
(5)
2 磨耗仿真验证及轮轨型面匹配分析
2.1 仿真与实测磨耗量对比
通过UM软件对数据处理,可得仿真与实测对比如图6所示。1~3位轮对轮缘最大磨耗量主要集中在-40~-30 mm位置,踏面最大磨耗量集中在20~30 mm位置,仿真与实测结果贴近,其中仿真轮缘磨耗量要比实测磨耗量靠右,有一定偏移量,可能是没有考虑钢轨与车轮接触弹性变形影响。1~3轮对在-20~40 mm位置,垂向磨耗量变化呈现正态分布,实测7.7万km下,2位轮对磨耗量要小于1、3位轮对,对比仿真结果,也是相应的变化规律。
图6 仿真与实测车轮型面及磨耗量对比
选取名义滚动圆位置处垂向磨耗量和轮缘最大磨耗量,作为车轮踏面和轮缘位置处评价指标。如图7、图8所示,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差不大。仿真分析运行里程2~8万km,1~3位轮对仿真踏面平均磨耗速率为0.197、0.222、0.199 mm/万km,实测数据为0.244、0.168、0.202 mm/万km,相差最大0.054 mm/万km;仿真获得最大轮缘平均磨耗速率0.379、0.278、0.279 mm/万km,实测数据为0.438、0.341、0.289 mm/万km,相差最大0.063/万km。对比仿真平均磨耗速率与实测结果相差较小,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
图7 踏面名义滚动圆处磨耗量仿真与实测
图8 轮缘最大磨耗量仿真与实测
2.2 等效锥度及磨耗量分析
等效锥度太小可能影响车体晃车及蛇行失稳,等效锥度过大将会引起抖车及横向振动报警[7],严重影响机车运行安全,造成轮轨间不均匀磨耗,因此研究10万km车轮型面匹配变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图9(a)、图9(c)、图9(e)为1~3位轮对不同磨耗型面下等效锥度随横移量变化。初始型面等效锥度,在5 mm横移量以内呈现平缓变化;里程0~2万km,等效锥度曲线变化最明显,1、3位轮对等效锥度变化呈正态分析,且在横移量4 mm左右取得最大值,2位轮对整体低于初始型面呈现平缓变化;随着运行里程的增加,8~10万km下等效锥度曲线变化大致相同。车轮磨耗在前期会导致轮轨匹配急剧变化,随后随着车轮磨耗,会使型面得到优化,轮轨匹配关系达到稳定。图9(b)、图9(d)、图9(f)为1~3轮对名义等效锥度(横移量3 mm)、踏面及轮缘磨耗量(从轮缘顶点向下20 mm横向位移[10])随运行里程变化规律。名义等效锥度在前期变化明显,后期呈稳定变化,1位轮对向初始等效锥度靠近,2、3位轮对远离等效锥度,其中1位轮对磨耗最为严重,轮缘磨耗量达到3.651 mm。轮缘磨耗情况最为严重,后期轮轨匹配关系向初始靠近,轮缘磨耗情况越小,匹配关系较差。
图9 不同运行里程下等效锥度变化
2.3 轮轨接触点分析
表2为10万km下1~3轮对接触点分布情况。初始型面与钢轨接触时,车轮根部靠近轮缘侧分布稀疏,名义等效锥度约为0.108;1~3位轮对运行到2万km,轮对接触线在轨顶上侧分布集中,且车轮根部位置有少量接触线,是明显2点接触,可能造成接触点跳跃现象;随着行驶距离增加,轮缘接触线开始消失,轮轨接触线整体在车轮中部分布,10万km下,2位轮对接触点最宽,名义等效锥度约为0.014。磨耗前期容易造成2点接触,车轮根部有轮缘接触线,其中2位轮对在8万km,轮缘处还有1条接触线,说明存在轮缘与钢轨接触,轮缘磨耗速率较低。对比可知,1位轮对轮缘磨耗速率高,车轮轮缘磨耗严重。
表2 1~3左轮轮轨接触点变化情况
3 结论
(1)对比踏面、轮缘最大磨耗量,仿真与实测结果贴近,进一步验证平均磨耗速率,相差最大为0.063 mm/万km,误差较小;踏面仿真磨耗规律,1位轮对磨耗最严重,2位轮对最小,与实测结果相同。
(2)轮轨接触关系在0~2万km变化明显,8~10万km变化稳定;预测10万km 1~3轮对车轮型面踏面磨耗相差不大,轮缘磨耗最大为1位轮对3.651 mm、最小2位轮对为1.416 mm;轮缘与踏面磨耗达到一定速率,会优化磨耗型面匹配关系,但轮缘磨耗量达不到踏面磨耗速度,会导致车轮型面匹配关系变差。
(3)综上所述,建议0~2万km要对车轮型面进行检查,10万km后对中间车轮进行轮缘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