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组织管理优化创新路径
2021-12-07陈玉杰楼盼
□ 陈玉杰 楼盼
(作者单位系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金义新区分社)
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采编队伍不足主要表现在凝聚力不足、执行力不强、创新力匮乏,导致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偏弱、平台影响力不广。尤其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刷下,传统媒体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日益凸显,一些骨干人才的出走更放大了这一缺陷。
“三力”乏力问题,已成为制约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优化县级融媒体中心组织架构,如何通过提升管理效能激发采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积极性,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优质高效的融媒体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促进县级融媒体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自2017年起,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与金东区深化战略合作,联手建设金东区融媒体中心,通过资源共享、人才共管、队伍共建,在金华市率先建成县级融媒体中心。特别是2019年以来,金报集团金义新区分社与金东区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通过组建虚拟机构中心编委会,在中心党组领导下实体运作,采取建立完善规章制度、部门中层岗位竞聘、员工双向交流、融媒体中心提档升级、薪酬制度改革、打通职称晋升通道、建立融媒示范小分队和短视频团队等举措,在优化组织管理、加速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县级融媒体人才队伍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有效提振了“单位凝聚力”,提升了“中层执行力”,提速了“团队创新力”。
一、探索薪酬制度改革,提振“单位凝聚力”
调查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长期为其他新闻单位或自媒体平台“作嫁衣”的原因在于:一是考核难以同岗同酬。在编、非编两种身份,员工无法同岗同酬;同为编制内员工,也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二是员工缺少职称晋升通道。因为不具有采编资质,编制外人员尤其市辖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均无法申领记者证、无法参评职称,没有晋升通道。因此,需要实施薪酬制度改革,打开职称晋升通道,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幸福感,以提升“单位凝聚力”。
(一)改革薪酬制度,放大收入“剪刀差”
过去,金东区财政划拨金东区融媒体中心非编人员每年每人经费较低。2019年12月以来,我们开始探索薪酬制度改革,打破“大锅饭”,坚持以多劳多得为导向,多措并举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经过绩效考核改革,2020年单位员工收入差距逐渐拉开,当年多名员工月收入超1万元,而最低收入者每月仅两三千元。据测算,优秀合同制员工年薪与事业在编中层干部的年薪基本持平。参照同一业务评分标准,事业在编人员也是每月累计绩效考核分,年终在绩效考核奖金中予以体现。
可以说,薪酬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优秀员工的年收入有了明显提升,员工流失率显著降低,起到了留住人才的效果。不过,与“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愿景以及媒体行业平均薪资水平相比,这样的收入仍不足实现目标,我们认为改革的步伐还要继续迈进。
2021年初,金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来金东区融媒体中心调研,全力支持中心加大薪酬制度改革力度。随后,中心编委会分三组前往县市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博采众长,精心分析撰写薪酬制度改革调研报告,提出在坚持同岗同酬、多劳多得的基础上,将“人头费”上限大幅提升。目前,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已按照“小步快走”的节奏,重新修订了业务考核办法。
“蛋糕”大了,并不意味着每名员工年收入都能拿到“人头费”的“平均值”,怎样划分更科学合理、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以“普惠型”+“特惠型”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目的。所谓“普惠型”,即提升业务考核分分值,从每工分8元升至10元。据此测算,月考核最低一档的员工每月可增收约400元,最高一档的员工每月可增收近2000元。所谓“特惠型”,即实施项目化运作,对融媒作品创新创优给予特殊奖励政策,根据作品的点击、点赞、转发量分别制定相应等级奖励,如点赞量超1万次、转发量超1万次的融媒体作品,单篇最高一次性奖励800分。6月至今,已有2名员工获得最高奖励,还有多名员工获得其他等级奖励。
新修订的业务考核办法实施以来,2021年6月、7月员工月收入最高的达1.8万元,最低也近5000元。据测算,优秀员工年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涨幅近50%,普通员工约有8万元,涨幅约30%,极大提升了员工获得感和主观能动性。
(二)打通晋升通道,人人都是“正规军”
专业技术职称是衡量一个人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标尺。然而,长期以来,市辖区融媒体中心因为不具备采编资质,从业人员无法申领记者证、评职称,既打击了采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降低了他们对单位的归属感。
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采编人员资格也逐步解封。2021年6月,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做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采编人员新闻记者证核发工作的通知》要求,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筛选符合条件的30余名记者分5批次到杭州参加新闻采编资格培训,并全部通过考核,成为新闻界“正规军”。
借此东风,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编委会进一步与当地人力社保部门对接沟通,并在金报集团人力资源部大力支持下,打通了员工职称晋升渠道:按新闻学专业毕业和非新闻学专业毕业两类人员的从事新闻工作年限,可参评初级职称。目前,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已有副高职称2名,中级职称7名,初级职称近20名。记者证、职称,这两个困扰市辖区融媒体中心基层采编人员已久的难题被破解,极大提升了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注重团队建设,设施设备提档升级
▲ 图为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组织记者开展业务培训。
金东区融媒体中心注重团队建设,近三年不仅利用记者节开展体能拓展、岁末年初举行才艺比拼等活动,还发动员工“众筹”,节假日集体去郊区农场体验。每周一“夜学”结束后,则组织员工开展球类比赛、跑步等体育活动,起到了团结交流、凝聚人心的作用。
每年年终,金东区融媒体中心雷打不动开展“我和我的金东融媒体中心”演讲比赛、年度总结活动,旨在征集“金点子”,促进中心发展、员工进步。通过一份份“答卷”,读出员工的反思、成长、决心和责任。中心编委会还“点对点”“一对一”到每个部门和每名员工谈心,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所疑所惑、所求所盼,从“根子上”查找问题症结所在,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县级融媒体中心而言,办公环境差、设施欠缺、设备老旧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不仅制约了与省、市媒体资源互通,也不利于员工创新创优。为此,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积极取得金东区委、区政府和金东区委宣传部支持,于2020年9月启动提档工程,投资800余万元完成硬件升级,新建了报史馆、党员活动室、演播厅、机房等,极大改善了员工办公条件。2021年2月8日,金东区融媒体中心正式搬入新址,每位员工洋溢的笑脸就是团队凝聚力的最佳注脚。
二、健全规章强化管理,提升“中层执行力”
县级融媒体中心员工尤其是新进的编制外员工多是90后,他们有思想、有个性、有活力,但工作态度和之前的几代人完全不同。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部门内部管理,特别是承上启下的中层干部不折不扣执行好编委会下达的各项任务,通过以身作则、示范引领,才能提升全体采编人员的执行力。
为此,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编委会制定出台《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发展规划(2020—2022)》,并以此为统领,出台包括《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宗旨理念和传播平台定位》《金东区融媒体中心业务评分标准》,以及评报制度、新闻策划制度、小组制分线管理办法、记者值班制度、报纸电视图片出版业务流程等22项规章制度(统称“22条军规”),探索建立一套适应多渠道传播、全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策采编发考”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增强队伍的生机和活力,2020年7月,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制定出台《首轮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职工双向选择实施方案》,积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秉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原则,通过上台演讲、竞争上岗的方式,有11位同志走上中层管理岗位,为融媒体队伍搭好四梁八柱。同时,对人事人才管理等工作做了全面梳理和全新架构,开展事业编制招聘和编外用工招聘工作,对记者、美编、技术岗位招贤纳士、选拔人才。
近期,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编委会又相继在采访部、视觉部、编辑部、发布部举行座谈会,倾听员工心声,梳理存在的短板、弱项和漏洞,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提升“中层执行力”。
(一)采访端,“作品即人品”
针对采访部存在责任意识不强、阵地意识不强、融媒意识不强、精品意识不强、新闻敏感性不强、争先创优动力不强等短板,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编委会提出树立“作品即人品”理念,要求部门负责人做到“三个强化”:强化梳理分线,条块报道及时准确;强化人才培养,示范效应有效提升;强化流程意识,所有作品精益求精。同时,要求每名记者自信、自励、自强、自我、自尊、自律,做一个“靠谱”的记者,写出“靠谱”的作品。
采访部负责人迅速优化调整记者分线,在以往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对记者跑线、出稿情况进行梳理,按部委办局和乡镇街道等条块结合量化考核任务。建立记者跑线适配度评价体系,通过记者自评、组长评价、部门评价来衡量跑线适配度。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考核奖惩体系,实施“红黄旗”机制,对月考核前三和后三的分别给予流动红黄旗。一个月黄旗,部门主任谈话督促;连续两个月黄旗,分管领导约谈;连续3个月黄旗,待岗。一年中有6个月黄旗,劝退。另外,红黄旗数量也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
(二)视觉端,“画面即脸面”
针对视觉部存在电视思维固化、文字功底薄弱、执行力度偏弱、“扫街”动力不足、“导演”能力欠缺等短板,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编委会提出树立“画面即脸面”理念,要求部门负责人做到“三个提升”:提升脚本意识,视频作品出新出彩;提升综合技能,写拍剪业务娴熟;提升精品速度,严格落实领导要求。
视觉部负责人迅速调整部门定位,把做大“视频号”作为首要任务,加强任务分解、人员搭配、时间管理,切实提升文字水平、脚本意识,引导员工朝全媒体记者方向发展,用心记录生活点滴温暖。
(三)编辑端,“眼界即境界”
针对编辑部存在的编辑能力不高、组织策划不多、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编委会提出树立“眼界即境界”理念,要求部门负责人做到“三个提高”:提高创新能力,版面语言大气生动;提高统筹意识,发挥平台枢纽作用;提高编辑素质,加快采编一体运作。
编辑部负责人迅速落实,从三方面强化执行力:一是尽心完成主责,着力培养编辑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执着的工匠精神,注重细节,优化稿件、版面;二是大胆履行职责,该核实核实,该删减删减,该退稿退稿,对拖拖拉拉写稿者关键时刻敢于“截稿”;三是实现一专多能,对其他部门忽略或者顾不过来的“边缘地带”,去发现、去调查、去总结、去分析,让报纸更有厚度,当好数字时代的“新报人”。
(四)发布端,“平台即舞台”
针对发布部存在的对稿件标题脑洞没开、对稿件内容不敢删减、对导向把握拿不准吃不透,对细枝末节不够精心、对自创稿件有畏难厌战情绪等问题,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编委会提出树立“平台即舞台”理念,要求部门负责人做到“三个加快”:加快责编培养,全部员工尽早成才;加快平台分析,有效提高新闻影响;加快报道拓展,专题专栏更接地气。
发布部负责人迅速行动,力促员工尽快成为“多面手”,掌握8项技能——采访(尽可能面广)、写作(尽可能深厚)、编辑(尽可能求证)、拍摄(尽可能独特)、配音(尽可能原声)、出镜(尽可能求新)、剪辑(尽可能完美)、发布(尽可能预判)。要求每名员工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新闻业务学习,保持奔跑的姿态,去一线、去民间、去现场,每天静心思考,用睡前10分钟复盘当天工作,想想次日任务,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提升职业素养,让自己早日成为舞台的主角。
打蛇打七寸。“ 作品即人品”“画面即脸面”“眼界即境界”“平台即舞台”四个全新理念提出后,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编委会成员牵头精准制定其分管部门管理举措和办法,部门中层带头落实到位,整个中心的工作氛围焕然一新,呈现出稿件量质齐飞、交稿时间提前、图片醒目养眼、版面整洁美观、融媒爆款增多的生动局面。更可喜的是,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责问多,员工玻璃心少了,“艳阳天”多了。
三、按需培养全员动脑,提速“团队创新力”
提升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新能力,重点和难点在匹配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融媒体人才队伍。从业人员必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紧盯自身薄弱环节,尽快进行素质结构转型优化,实现由单一型人才向多元型、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的转变。
自2020年以来,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实施“‘三三四’人才培养计划”。即2020年和2021年每年培养3名全媒体骨干,2022年培养4名全媒体骨干。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金东新闻铁军。目前,已培养全媒体骨干6名,另有近10名全媒体人才“在路上”。同时,建立创新机制并量化考核目标。
(一)全员压实责任,实施“创新行动计划”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金东设区20周年、金义新区设立和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挂牌一周年,是“三区协同发展”的关键之年。作为全区舆论宣传主阵地,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在提振“单位凝聚力”、提升“中层执行力”的基础上,全力提速“团队创新力”,中心编委会制定“2021创新行动计划”,量化目标任务,全员压实创新创优责任。
要求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年度专题策划次数不少于3次,年度践行“四力”带队采访次数不少于3次,年度主创新闻深度报道篇数不少于3篇。中层干部主动作为,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完成中心下达的各项任务,并勇于打赢急难险重战役。全体员工守土有责,对个人有独立专题策划、独立深度报道、独立“视频号”脚本的,给予特别加分奖励。与此同时,要求各部(室)根据工作职责,实现“起来”,即办公室“严起来”、总编室“新起来”、采访部“快起来”、视觉部“好起来”、编辑部“强起来”、发布部“细起来”,汇聚成中心的“美起来”:文字美、内容美、版式美、画面美、悦读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从目前来看,尽管时间才过去了8个月,但年度目标已基本完成,部分任务超额完成。2021年以来,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已策划推出“共同富裕·县域样本”“拼争项目攻坚一线行动”“数字赋能我先行”“盛夏·人间”“活力金东看得见”“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等一大批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受到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肯定。同时,依托“金义新区”发布、“更金东”等新媒体平台,推出长图、H5、短视频等融媒体作品300余件,点击量超10万+的作品有10余件。
(二)注重学习培训,打造融媒示范团队
融媒体时代,高水平的新闻人才,必须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据分析等多种能力于一身。朝着这一目标,金东区融媒体中心从2019年4月至今,已派出100多人次,赴北京、上海、广东、江西、山东、江苏以及杭州、宁波、玉环等地学习培训,并指派20多名采编人员参加了由省网信办、市委宣传部、区委宣传部等组织的融媒体业务培训班。通过学习培训,不仅提高了个人能力,也实现个人价值认同和融媒目标的“共赢”。中心还实施了“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结对、采编业务交流。
2021年初,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组建首支融媒体小分队,由两名首席记者跨部门搭档。半年多来,两人联手推出10余件既叫好又叫座的融媒作品,其中短视频独家报道《轨道交通金义线迎来车辆试跑“首秀”》《奔跑吧,金华》,点击量超100万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6月,中心又组建两支融媒体小分队,分别由金报集团金义新区分社和中心骨干记者领衔,目前已推出多件融媒体作品。
为做大时政报道,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组建时政报道短视频团队,抽调采访部、视觉部文字、摄影、摄像业务骨干,在重大活动、重大会议等关键节点,提取新闻关键要素,以短视频形式,最快速度呈现,往往重大活动结束仅1小时,相关视频快讯就引爆朋友圈,改变时政报道时效性弱、关注度不高的局面,受到当地党政领导肯定。
为做亮特色报道,金东区融媒体中心还组建了“更金东”短视频团队,抽调发布部、视觉部骨干,树立品牌意识,对“更金东”和“更金东”视频号进行全方位包装。“美丽大姐·美食金东”等专栏已运行,目前还在策划包括“掌上金东”粉丝节等活动。
(三)“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创新创优大比拼
建党100周年,对新闻媒体来说,是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大契机,也是检验新闻人能力水平的重大考题。创优绝不能闭门造车。早在2020年下半年,金东区融媒体中心就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列为2021年度重大主题报道计划,并得到金东区委宣传部鼎力支持,将其列入年度预算,为活动开展提供资金保障。2021年3月27日开始,金义新区分社、金东区融媒体中心近50名记者分成10个组,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展开实地采访。
与以往报道不同,此次我们提出,要以“全媒体”理念——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建立全媒体生产能力、形成全介质的传播能力,积极创新报道形态和内容。于是,短视频、图片、文字、漫画等招数轮番登场。为了让作品尽善尽美,大家都倾尽心力:有的为了一幅插画加班加点,有的为剪出一个好视频熬两个通宵,还有的对文字稿大改七八遍……到6月底,10组“追寻”之旅全部完成,大家在“追寻”过程中不仅心灵得到了洗礼,业务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在3个多月时间里,中心推出《建党百年风华茂 寻根溯源悟初心》《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我们,跨越时空对话》《从延安出发》《“红岩”,为什么这样红?》《致敬大别山》《历史如镜映征途“赶考”永远在路上》《大庆:为国“加油”永不停》《历史书写在大地上》《创造奇迹的地方 金东人从不缺席》10件融媒体佳作,总点击量超100万次。在7月1日当天,我们还在《今日金东》报纸推出8个版的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特刊。
除了“走出去”,我们还注重“引进来”。为更好地聚万众之心、集各方之力,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组织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浙江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于2021年7月中旬来金东区采风。
采风活动不仅让中央、省级媒体全面客观了解金东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央媒大咖也与中心全体记者座谈分享业务心得,手把手带着采访,大家从中受益良多。采风结束后,中央、省级媒体大咖对金东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纷纷在重要栏目、重要时段、重要版面刊播大篇幅报道,较好实现了金东区“全市有地位、全省有影响、全国有声音”工作目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金东区融媒体中心目前已构建“两微一端一报一网一栏”媒体矩阵,形成“纸媒+网站+电视+客户端+官微”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总用户数(含粉丝数)30多万,覆盖全区及周边地区。据统计,2021年前7个月,金东区新闻已在人民日报、新华社、总台等中央媒体刊播54篇,浙江日报、浙江卫视刊播94篇,金华日报、金华电视台刊播568篇,充分展示了金东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样本的新形象、新作为。
【注释】
[1]谢新洲,朱垚颖.县级媒体融合的管理模式探索——以A省N县融媒体中心为例[J].中国报业,2019 (03)
[2]冯旭东.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优化路径探析——以杭州市余杭区融媒体中心建设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2)
[3]于晗,李妙瑜.我国县级融媒体中心构建模式的启示[J].电视研究.2019 (6)
[4]肖敏.县级融媒体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9.
[5]陈海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人的媒介素养问题——以纸质报刊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