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心化为一颗火种

2021-12-07张严平

中国记者 2021年10期
关键词:火种稿子新华社

□ 张严平

感恩

有人问,写稿子苦吗?

我点点头,苦。

真是苦。有时就像负重登山,体能耗尽,举步维艰,山峰却遥不可及;有时又像被困在四面高墙内,奋力冲撞,却找不到出路。

然而,在这常态的苦中却是潜伏着快乐的。那内心的表达找到出口时的酣畅淋漓;那稿子播发后,无数读者共鸣的心声。那一刻,你会感觉,你的心和千千万万颗心连在了一起,你会知道,那一束灿烂的光,正折射出千千万万颗心灵的光芒。我感觉温暖,感觉有力量,感觉胸怀敞亮。

所以,无论如何苦,29年难以舍弃。

我下过乡,在春天乡野之夜,曾听到过庄稼拔节的声音。从没想过,多少年之后,我竟在自己的内心也听到了这种声音。我告诉自己,做记者、写稿子,让你成长了。

为这份成长,我深深感恩。

感恩记者这个工作能让我拥抱那么广阔的生活,拥抱那么多善良美好高贵的心灵。我原本一颗混沌如木的心,被他们点燃,我感受到了被点燃之后的喜悦激动和幸福。

感恩记者这个工作能让我把一颗被点燃的心掏出来,化为一颗火种,燃烧在我采访的一个个人物之中,向更多人传递着生命与心灵的火焰。

在这种被点燃与传递之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

有朋友开我玩笑,你总是采写美好的人事,没写傻了吧?

我懂朋友的善意。我知道,生活不是童话,也从没幻想它是童话,童话不会给人厚重的激情。生活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交织的万花筒,是幸福与苦难并存的悲喜剧。我为每一点真善美感动,同样为每一丝假恶丑鄙夷愤怒。我能体会到许多人内心的幸福与快乐,同样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些让人心痛的苦难。

记得一个大年三十的傍晚,我赶完稿子,拖着疲惫的身体乘地铁回家。车厢冷冷清清,一个乡下模样的女人没有坐在空着的位子上,却是蜷缩地站立着。少许,她靠近我,怯怯地问:

“大姐,国家信访办怎么走?”

“你是上访……?”

她低下头,点一点。

我努力平静地把地址给她说清。转过一站,她下车了。望着她瘦弱的背影消失在进入年夜的站台,我泪流满面。

□ 图为2008年5月23日,新华社记者余晓洁(左)、张严平(中)、张丽娜(右)在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采访。(新华社记者 刘大江/摄)

因为痛,所以爱着

生活的万花筒,人生的悲喜剧,像冰火两重都在滋养着我,点燃着我。火种不是童话世界的无根花朵,它是我们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碰撞而催生的激情与向往。

所以,我更深地挚爱那些善良美好高贵的心灵,我幸运自己被他们点燃,成为一颗火种,将这份光亮通过文字传递出去,便收获了更多的光亮。

闭上眼睛,采访过的那些人、那些事常常就像一幅幅油画一样在眼前呈现。马班邮路上的王顺友,雀儿山上的陈德华,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写下死亡日记的陆幼青,导弹司令杨业功,航天发动机专家吴大观,酷爱枫叶红的女纪委书记王瑛,开小处方的好医生王争艳,敲响最后钟声的乡村代课老师杨忠明,还有郭明义、杨善洲、李林森,以及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中不屈的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他们都是我一生中无法忘怀的人!

初夏,去西藏采访中国最小的行政乡玉麦,那37个以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的坐标生活在国境线上的纯净、善良、质朴的藏族乡亲,至今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我想念他们……

向记者这份工作深深鞠躬,无法想象,还有什么工作能让我拥有今天这种内心的成长。

29年前,我就像一棵浮萍漂到了新华社。29年中,记者生涯的种种经历填满了我的生命。我学会了听,学会了看,学会了用心灵感受;懂得了生活的丰富,懂得了人心的辽阔,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收获了在不完美的现实中永远朝向理想的勇气与坚强。

向新华社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鞠躬,你80年锻造的气质、精神、追求、境界是我人生最丰厚的土壤。我为那些曾经激情燃烧、才华横溢的英雄的前辈们而骄傲,他们永远是我人生的旗帜。我为蓬勃烂漫、英气勃勃的同事们而自豪,他们总是我不敢懈怠的领跑者。

“理想如同星辰——我们永远不能触到,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还会把记者做下去,还会把稿子写下去。如果把这比喻成一种修行,我愿望这修行的正果永远是把自己的心做成一颗火种,通过笔下的人物传递到更多人的心灵中,让我们的世界迸发出越来越多越来越灿烂美好的光亮!

猜你喜欢

火种稿子新华社
再创新高
火种
点燃火种的地方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
读,这些文字里深埋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