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傲慢与偏见》浅析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2021-12-06吴佳婕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奥斯丁婚姻观傲慢与偏见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由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在21岁时完成的第一部小说《最初的印象》改写而成,这是其根据真实经历所创作的前期作品。本文在梳理小说梗概和作者生平对及写作的影响的基础上,阐释作者在等级结构成金字塔型的英国对其社会的不公与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并探讨简·奥斯丁独特的婚姻观。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早期作品之一,通过班纳特太太對其五个女儿的婚姻所持态度--把女儿嫁给有钱人,从而使自己一家过上富足而“美满”的生活以揭露英国社会的不公和对比突出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独特的婚姻观与价值观。作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和其特有的女性的细腻与敏锐完成了这部被后人列入世界十大小说名著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小说主线生动地刻画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男主人公达西的爱情与婚姻,充分展现了简·奥斯丁别具一格的婚姻观。

一、小说梗概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主线围绕班纳特二女儿伊丽莎白和贵族青年达西的爱情故事展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对女性的歧视,作者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班纳特太太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为五个女儿找到如意郎君,正如小说开篇写到"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1]" 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的英国以金钱为主导的婚姻观,而班纳特太太便是持这种婚姻观的人的典型。但二女儿伊丽莎白却有着独特的想法,她也因此以多个不同的理由拒绝母亲想要让她找位有钱人结婚的要求。

班纳特太太兴奋地告诉班纳特先生,听说相隔不远的庄园被一位有钱的单身汉租下,让班纳特先生前去拜访,因为她认为这位富有的单身汉达西一定会娶他们的其中一位女儿为妻。达西和他的好友的出现让姐妹五人原本略有些单调的生活掀起波澜。

伊丽莎白是父亲班纳特先生认为的五姐妹中最有思想,最独特的女儿,班纳特先生也对他的这个女儿表现了比对任何一姐妹更多的偏爱。当然,伊丽莎白也确是最不凡的一个,她从没有考虑过只因为金钱而和贵族青年结婚。对于婚姻,她把爱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认为假若自己踏入婚姻,那一定会是和自己很爱的,同样也爱自己的人。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伊丽莎白和达西相遇,但出身贵族的达西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他不认为有女子能够配得上自己,更何况是家境普通的伊丽莎白。那时的达西也绝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深深地爱上这位普通却也特别的女子。

伊丽莎白与达西经过短暂的交往,达西对这位活泼聪慧的女子产生了好感,并在之后的一次舞会上主动邀请她跳舞。两人跳了一支舞后,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印象有所改变,但伊丽莎白仍然认为达西是一个傲慢且自以为是的家伙。在达西与伊丽莎白相识的舞会上,达西的好友宾利与伊丽莎白的大姐简一见钟情,但因为宾利对待感情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态度,使得两人也经历了一些困难。而宾利的妹妹对达西有着深深地爱慕之情,即使达西对她的态度十分冷漠。

随后,达西深深地爱上了伊丽莎白,一位美丽且思想独特的女子。而宾利的妹妹卡罗琳得知自己的心上人对普通的伊丽莎白有好感后,愤怒万分,并且想要从中阻挠。

当达西不顾两人财富的差距,勇敢地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伊丽莎白却对达西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傲慢且自以为是的认知,正是这种偏见使她坚定且果断地拒绝了达西的求婚。而伊丽莎白没有意识到的是,达西所表现的这种傲慢其实是两人地位的差异所导致的,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偏见一旦存在,他们便不可能拥有理想幸福的婚姻。但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经历了一些误会及误会的消除,伊丽莎白渐渐地看到了达西善良的一面,先前的偏见也随之淡去,并逐渐消失。这也最终成就了两人美好的姻缘。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傲慢与偏见》创作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时的英国社会等级突出,女性几乎没有社会地位,更不用说对自己的婚姻的话语权了。简·奥斯丁的父亲是位学识渊博的牧师,母亲出身于较为富有的家庭,因而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这种优良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和特长。奥斯丁十三四岁时便展现了其在语言上的创作才能,这也为她之后在文学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奥斯丁的父亲于1800年退休后,全家迁居巴思。在这里,奥斯丁以没有感情为理由拒绝了一位青年的求婚,尽管青年即将继承一大笔财产,她的这种不以金钱为重的婚姻观也在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在巴思生活了四年,但奥斯丁并不喜欢这个地方,甚至在此地遭受了抑郁症的折磨。四年后,父亲去世,一家人搬到了南安普敦,又于1809年迁居乔登。不幸的是,奥斯丁于1816年初得病,很快被送到了温彻斯特接受治疗,但因病情过重,最终医治无效,于1817年7月在姐姐的怀抱中离开了人世。奥斯丁终生未婚,被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奥斯丁虽终生未婚,但年轻时她曾与一位爱尔兰青年相恋,但不久这位青年娶了位有钱太太。26 岁时她与一位青年陷入情网,但此青年猝然暴病而死。27 岁时遇到了一位有钱的庄园继承人向她求婚,但她毅然拒绝。33 岁时的她几乎答应嫁给一个中年牧师,但最后却没有下文[2]。

读完奥斯丁的作品,有读者感慨,奥斯丁本人并没有经历过婚姻,尤其是在创作《傲慢与偏见》前,也没有太多恋爱的经历,那么她是如何在小说中将放到现在也丝毫不违和的婚姻观与价值观体现地淋漓尽致的呢?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不一定非要经历过才能拥有这种优秀的婚姻观,这也更体现了奥斯丁超乎常人的敏锐和细腻,以及不凡的文笔。

出生并成长在有着严格社会等级制度时期的英国,简·奥斯丁发挥了自己在语言和写作上的才能,充分利用先天的优势,通过创作来表达内心对女性权利与地位的渴求和对当时落后的社会思想的不满。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英国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受社会风潮的影响,女性独立成为了不能提及的话题,女权问题也成了禁忌。当时的社会无论是经济、政治、或是意识形态等领域都被男性所把持,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只能依附于男人,甚至被当作智力低下的异类。

三、从对比四对婚姻中看奥斯丁的婚姻观

1、伊丽莎白与达西

伊丽莎白一直是姐妹五人中最有思想,也是父亲班纳特先生最为喜爱的女儿。对于婚姻,她持着与常人不同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态度,吸引了达西,促成了一段美好的感情。

伊丽莎白与达西相识在一次舞会,在舞会上,达西对于伊丽莎白的看法是长的可以“容忍”,但还没有到能引起自己兴趣的程度。而伊丽莎白听闻达西是个傲慢的人,自尊心极强的她同样也选择了不理睬达西。但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不久,达西便因伊丽莎白活泼可爱的行为举止而对她产生了好感,并且在之后的一次舞会上邀请伊丽莎白跳了一支舞后逐渐改变了对她的看法。之后达西勇敢地向伊丽莎白求婚,但那时的伊丽莎白带着对达西的严重偏见,因此坚决地拒绝了他的求婚。求婚被拒绝后,达西留下了一封信便离开了,信中达西向伊丽莎白解释了她对自己的误会,读完信后,伊丽莎白多种情绪交织,一面对自己错怪达西而内疚与后悔,一面为母亲和妹妹的行为感到羞愧。第二年夏天,他们再次相见,伊丽莎白从达西的言辞和行为举止中感受到了他的改变,也发现了他傲慢的态度有所改观,渐渐地她对达西的偏见消除了。随后,达西得知伊丽莎白妹妹丽迪亚和负债累累的韦翰私奔,他不但没有看不起伊丽莎白,还替韦翰还了赌债,给了他一笔巨款促使其与丽迪亚顺利完婚。这也使伊丽莎白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更真诚地对待达西。随后,伊丽莎白拒绝了凯瑟琳夫人的无理要求,达西也再次向她求婚,终于,这对有情人得以终成眷属。

尽管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伊丽莎白不但没有被当时普遍对女性及婚姻的不堪态度所影响,而且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不为金钱、地位或是其他物质上的事物所蒙蔽,坚持初心,这是非常令人动容的。同样,以达西自身优秀的条件,优越的出身,并且也不乏追求者,但他没有因为这些客观条件而动心,而是選择了聪慧且有独特思想的伊丽莎白,经历了种种误会与不理解依然没有动摇他追求自己心中所爱的决心,这更是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品质。

2、夏绿蒂与柯斯林

夏绿蒂与柯斯林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两人都持着有没有感情并不重要的态度而结婚。柯斯林会选择夏绿蒂成为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就像其曾向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求婚时说的那样,他认为像他一样生活富裕的牧师理应结婚,以此来给教区树立榜样,更重要的是,他奉为恩主的德布尔夫人要求他结婚。从被伊丽莎白拒绝后,他毫不犹豫地把目标投向夏绿蒂可以知道,柯斯林想要踏入婚姻,不是为了得到幸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罢了。至于结婚对象的条件或是有没有感情基础对他来说并不重要。

而夏绿蒂会同意柯斯林的求婚原因就更显而易见了。对于夏绿蒂而言,柯斯林是一位生活宽裕,能让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且想要娶自己为妻的牧师。显然,夏绿蒂对婚姻的想法和当时对女性的普遍想法是一致的,她选择嫁给柯斯林,也是向现实妥协的表现。正是这样,两人踏入了婚姻。

夏绿蒂和伊丽莎白对待柯斯林的求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反映了在当时社会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夏绿蒂是典型的以金钱为主导的婚姻观的体现,即使她与柯斯林之间毫无感情基础,但迫于生活的压力以及对富足生活的渴望,她选择牺牲自己本可以很幸福的婚姻生活以满足自己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这与伊丽莎白毫不犹豫地拒绝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正是这种对比,突出了女主人公独特的个性,也为后来其与达西历尽艰难的爱情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丽迪亚与韦翰

受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莉迪亚一直都能对人际关系特别是异性之间的交往有所热衷。而韦翰则是一个贪婪,狡诈的人,他嗜赌成性,多次欠下巨额债务,不但不想办法还债的他还在女人身上打起了主意,成功诱拐莉迪亚和他私奔。之后为保全家族名声,两人结婚,并且班纳特家族为韦翰偿还债务。不仅如此,他们还约定每年由班纳特一家给韦翰一百英镑生活费。他们的婚姻就像是明码标价的那样,这中间的利益关系使得婚姻不再像原来那样神圣,而是有了目的,也有了筹码。

4、吉英与彬格莱

吉英与彬格莱的婚姻是很令人看好的,彬格莱是一位有着良好教养,简单谦恭的年轻人,而吉英则尽显温柔真挚,善解人意。他们在舞会上遇见,彬格莱更是对吉英一见钟情,第一眼见到便爱上了她。两人有着同样真诚含蓄同时也略带羞涩的性格,这种性格上的相似也使他们互相吸引,终成眷属。最令人动容的情节大概就是虽然他们之间存在许多障碍,两人的爱情也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们都从未停止追求真爱,从未被困难击垮,最终在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帮助下结婚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四、结语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其最脍炙人口的著作。这部小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依旧历久弥新,显然是有其原因的。以现在的观念来看小说中的婚姻观与价值观,不难发现是毫无违和感的,这也反映了简·奥斯丁婚姻观的优越性以及经得住考验的特点。

奥斯丁从未在小说中否认过物质的重要性,即金钱对婚姻的意义。因为完全不论经济状况,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是不现实的,这一点所有人都明白,当然也包括简·奥斯丁。但从她的小说中可以发现,物质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倘若没有感情基础,物质条件再优秀也是无法获得婚姻的幸福的。

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描写班纳特五姐妹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态度和结局,反映了其本人的婚姻观:为了金钱、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完全不老虑上述因素更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因为金钱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这也是我所认为的很值得学习的地方之一。

读完小说,了解了作者奥斯丁的生平,有读者认为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形象显然是作者根据自身情况改写而成的人物,只是小说的最后,伊丽莎白收获了爱情,与达西步入了婚姻生活,而简·奥斯丁则终生未婚,最终病死在姐姐的怀中。作者赋予了伊丽莎白一个美好的结局,换个角度看,这会不会是作者自身对于婚姻的想象,于是把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赋予一个新的生命,寄托自己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呢?不难发现,奥斯丁的作品大多是类似题材,正如她所说:“我写的是爱情与金钱,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好写的”?[3]她用真实轻松的文笔揭露了社会的不堪,而她所描写的婚姻模式对如今的女性在婚姻的选择上仍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Christopher Gillie. The Preface to Austen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

[3][英]詹姆斯.爱德华、奥斯汀-利:《简奥斯汀传》,北京:研究出版社,2016:第174页。

作者简介:吴佳婕,出生年月日:2000年7月14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兰溪,学历:本科 浙江树人学院在读。

猜你喜欢

奥斯丁婚姻观傲慢与偏见
Study on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in Pride and Prejudice
如何躲开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似朋友,似陌生人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An Analysis of Mr.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从电影《蓝色茉莉》和《赛末点》看两性的婚姻观
“搬砖工”奥斯丁:超越C罗源于下班后的2万米
毛泽东早期的婚姻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