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政策

2021-12-06朱乌英嘎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边疆地区教育政策家校共育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从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高度,对新时代教育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形成了教育发展新理念与新思路。为促进教育均等性与教育协同性,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确立我国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边疆地区家校共育模式,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也开启了新模式。本文主要从边疆地区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影响下的边疆地区家校共育的共育观点、共育能力、共育资源等展开,进一步探讨边疆地区家校共育新模式。

关键词:教育政策 边疆地区 家校共育

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双减”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做出的基础教育改革新决策。家校共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家校共育,通常指:使家庭、学校、社区充分联系起来,建构全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使教学资源得到更大的拓展,并且可以让家风朝良性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让参与各方能够做好协调工作,让孩子、家长、教师都可以一起发展,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1]家校共育有助于家庭发挥其教育功能;有助于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国家大力推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边疆地区的家校共育将迎来富有时代感的新模式。因此,对边疆地区家校共育新模式的探讨,主要从“双减”实施中家校共育的共育观点、共育能力与共育资源进行。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家校共育问题非常关注,并多次提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问题。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及地区也陆续出台了不少家校共育的政策,使各教育主体越发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尤其今年7月,“双减”政策的正文发布与9月该政策的具体实施,足以证明我国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家校共育起到的重要作用。面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统筹引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功能將进一步“调整”“归位”。同时,“双减”政策也体现出国家对教育均等性的高度重视。边疆地区的家校共育,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景象。根据当前边疆地区家校共育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促进教育政策引领下的边疆地区的家校共育新模式。

一、边疆地区家校共育中的“旧”问题

(一)传统教育观念下的“角色认知”

我国边疆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影响,教育观念与教育角色认知上,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均存在“单一化”与“片面化”的问题。传统教育观,把人所接受的教育根据空间特点进行分开,逐渐削弱了教育的完整性。家庭教育中,多数家长认为:只要确保孩子的衣食住行即可,学校作为育人的核心单位,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因此,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内在影响力与应有的教育主体角色,淡漠了家长“以身作则”的作用与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把教育孩子的主要任务,归于学校教育,未能树立正确的协同育人的“角色认知”。

(二)家校共育能力“未能达标”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局限在家庭环境。而对孩子在学校教育中的客观成长,没有具体参与。以往的教育模式,体现家校共育交流的方式只是以家长会来体现,其中家长也只是作为“听众”大致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情况。学校作为教育主体之一,将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与考试评价对等,过分加强了升学率,导致育人过程的“单打独斗”。简言之,家校共育过于形式,家校共育能力“未能达标”。

(三)家校共育资源“未被发掘”

根据我国教育目标,家校共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其中包含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边疆地区的家校共育,由于缺少其他具体的共育途径与共育方式,导致家校共育资源“未被发掘”,因而没有形成有效的家校共育资源。学生在知识经验的输入与产出中,不能合理借助家校共育资源,使其经验理论化。

二、“双减”政策下的边疆地区家校共育“新”气象

(一)打破传统,科学教育观念的 “归位”

随着“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了边疆地区家校共育中科学教育观念的“归位”。家长面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和全面发展,逐渐摆脱“旁观者”角色,开始关注、参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与校外的知识拓展环节。学校教育也不断调整育人的方式方法,秉持以德树人的宗旨,为凝聚合力,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讲坛、家长沙龙、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给予科学的方法指导。打破传统观念,让家长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促进者、家庭教育的引导者,家校共育的协调者。

(二)提升共育意识,加强家校共育能力

边疆地区家校共育实效的关键在于培养家长、教师的家校共育意识和能力。教师是家校沟通的桥梁,给予家庭教育有效指导,传递科学的学校教育理念。“双减”政策对家长的共育职责提出相应的要求,对学校教育的协同育人目标确立了方向。家长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提高家校沟通技巧和水平;学校也要开设各类培训课程,加强教师的家校共育能力,积累共育相关经验。

(三)整合共育资源,拓展学生成长空间

家校共育资源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补充和有利条件,是拓展学生多维度成长的必要空间。边疆地区家校共育,在“双减”政策的推行下,将共育资源有效融入了教育体系。该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学校整合共育资源提供了政策支撑,为家庭教育的有序进行给予保障,让边疆地区家校共育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因此,教育政策的有力实施,既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风标,也是边疆地区家校共育的新引领。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7(11)

[2]胡白云 瞿聪 徐彬.家校合作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J].教育探索.2017(11)

[3]马开剑 王光明 方 芳 张 冉 艾巧珍 李廷洲.“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

作者简介:朱乌英嘎,女,蒙古族,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就职于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民族教育。

项目来源:“疫情背景下蒙古族家校教育合作探索研究”,“蒙古语翻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成果,

项目编号HM-MGYFYJD-201903

猜你喜欢

边疆地区教育政策家校共育
关于边疆地区如何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研究与思考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打造边疆地市报影响力,锤炼过硬新闻队伍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云南边疆地区大学生科学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研究
浅谈南疆地区学生学习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