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精神融入艺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对实践研究

2021-12-06叶莲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9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

摘要:在艺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精神,能够拓展课堂容量,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文主要对中国精神融入艺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实践性入手分析,希望对中国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及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关键词:中国精神;艺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主义道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精神自身超越时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为艺术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本源性的优质资源。要求教师加强思想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捕捉与把握中国文化和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以中国精神为载体的必要性

1.迎合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

艺术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展开,离不开载体的保障支撑。要求思政教育载体,承载着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及任务和目的等信息,能为教育工作者所操作,同时能够联系师生与促进师生互动。而中国精神也是指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乃至在处理战时、战后诸多问题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高校学生在和平富裕的生活中成长,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普遍推崇国外潮流文化,对革命英雄的舍己为人和不卑不亢等精神品质难以理解,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引入中国精神教育,让其理解革命先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积极学习与继承中国革新文化。

2.满足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

高校思政工作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较大。因此,应当注重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稳定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精神在艺术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应当注重教材中的中国精神教育素材和话题及精华的挖掘,对学生展开多元化的中国精神教育,促使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道德素养水平逐步提升。

二、高校思政教育以中国精神为载体的可行性

1.内容层面

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伟大抗战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昂首挺胸。因此,可以说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中国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特质相契合,能过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1]。

2.价值取向层面

中国精神的意义内涵丰富,包括奋斗精神和长征精神及延安精神,也涉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及爱国青年的自我牺牲精神等。中国精神所呈现出坚持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爱党爱国等价值观念,都是当代青年团体所缺失的,中国精神价值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更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的尽快实现[2]。

3.教育功能层面

中国文化具有教育性等属性,中国精神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在历史人物与文艺作品和革命事件中都有体现,给当代学生的思政教育,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是增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素材。

三、高校思政教育以中国精神为载体的实践性

1.渗透于课上教学

思政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国精神的主渠道。因此,思政理论课需加强改进,强化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注重思政课和其他课程的同向同行,发挥课程体系的协同效应。提高思政课时效性的同时,注重课程思政在其他学科中作用的发挥,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一是在思政理论教学中运用中国精神素材,拓展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将中国精神教育元素中的抗战遗址与抗战故事及文物等进行综合,促使其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各类文化元素对思政理论教学的载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接触中国文化资源时,潜移默化的激发奋斗激情与爱国热情,引导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注重中国精神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发挥。中国精神能够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在价值传播中,能够凝聚知识底蕴,实现隐性和显性教育的有机整合。

2.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在精神性与物质性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利于营造思政教育的软硬环境。一是校园物质性文化建设。可通过校园建筑与景观等途径,打造思政教育的硬环境。可在教室内与宣传栏上粘贴抗战人物和语录等资料,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中国革新教育与艺术熏陶。在校园内布置领袖雕像,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围绕重要节日与专业特征,开展校园中国文化主题活动,营造中国革新精神教育的软环境。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结合艺术学院的专业特色,举办党史知识竞赛与手绘延安抗战景点及电影配音和演唱歌曲等活动。通过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的校园中国文化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国精神和思政教育。利用新媒体宣传推广平台和艺术学院公众号等渠道,推送中国精神教育相关的学生创作作品,用艺术方式隐性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为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3]。

3.渗透于高校社会实践

开展体验式与情景性和实践性的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动的中国精神,充分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价值。一是组织学生到抗战精神的传统教育基地。本着双向收益与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常态化的校地合作交流机制,使其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二是展示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成果,注重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结合,促进专业创作和社会实践的双向融合,在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成果展上,展示手绘与摄影和音乐等艺术作品,将学生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中国精神,确保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总结: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迎合人才培养需求和专业特征及学情等实际情况,将中国精神融入理论课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回顾中国记忆,充分发挥中国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载体等作用,从而推动思政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林杰.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9).

[2]蘭琪琪.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J].品位·经典,2020(3):78-79.

[3]王诗璇,孙海英指导.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J].作家天地,2019(17):84-85.

作者简介:叶莲(1986.09-),女,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
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述论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支撑
发扬女排精神 礼赞女排气质
中国精神的弘扬研究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