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1-12-06周卫根陈凤兰
周卫根 陈凤兰
摘 要:2016年9月,国家教育部分颁布了“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最基础的阶段,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显得极其重要。而注重学生差异和学校差异,选择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校本课程,也是达到学科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良好的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乐知学习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也包括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基于我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育人理念,我们提出了“乐知学习,勇于探索”原则。
一、提出了“乐知学习 勇于探索”原则
“乐知”简而言之是“乐于求知”,“知”是 “知识”活用的现象。在《辞海》中,“知识”是人类认知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在郎特里的《英汉双解教育词典》中将“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由此可见,“知”是人探究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和教育经验的过程。乐知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积极地探索自我、社会、人生,向着真、善、美、新不断追求的体现。乐知具有“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特性。这四个特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最本真的儿童都会表现出这样的心理特性。
1.求真性
求真性是儿童天生具有的、无意识的对外界本真探究的天性。在日常生活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婴儿自出生以后就保持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不知疲倦地探索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秘密。我们熟知的“童言无忌”《皇帝的新衣》等也揭示了儿童对世界的探索和求真精神。他们天生就是一个小小的探索者,对周围世界的新奇很容易使其产生困惑和好奇,从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2.求善性
“人之初,性本善”,对善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求善性是指儿童具有善良、富有爱心的天性。他们有自己的正义标准,喜欢帮助别人,对欺负弱小愤愤不平;他们爱护动植物,对花草鱼虫等一切的事物都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儿童的善是发自内心,不求任何汇报的善,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贵族。
3.求美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儿童有自己的标准和追求,他们天生就有对美的感受、追求和创造的潜能。他们会以涂满泥巴的样子为美;会以穿着妈妈大大的裙子为美;会以自己画的“抽象派”作品为美......美在他们眼中是最简单的样子,是没有被世俗干扰的样子,追求美的过程中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4.求新性
乐知的求新性是指人对新知的求知和渴望,对新的事物总是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儿童独特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热衷于新事物,喜欢动手和听视觉上的刺激,在探索新事物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
追求真善美新构成了乐知的特质,构成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不断向着完满生活努力!
二、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校本化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但是这些国家性的或者是共性的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如何实现校本化?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达成了共识:立足“乐于求知的本性”,培养儿童六大核心素养——明德、乐知、健体、尚美、求是、善工。
第一,涵养童格,正心徳达。求善性是指儿童具有善良、富有爱心的天性,要珍视儿童的“明德追求”,开展儿童的品格教育。
第二,激发童慧,格物致知。王阳明先生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探究事物,从而获得知识。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小小的探索者,对周围世界的新奇很容易使其产生困惑和好奇,从而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因此要引导儿童的“乐学之心”,激发儿童的智慧。
第三,强健童体,愉悦身心。身体是个体存在的生理前提,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发挥人主观意志。因此必须要注重儿童的身体和健康,强健童体,愉悦身心,这是教育的前提。
第四,提升童美,志趣高雅。对于美,兒童有自己的标准和追求,他们天生就有对美的感受、追求和创造的潜能。因此要顺应儿童的“求美之心”,提升儿童的审美素养。
第五,锻炼童“手”,心灵手巧。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基于身体的,借助动手等方式的参与获得心智的提升。因此要注重学生“善工”素养的教育。
三、构建了指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研究课堂,必须要有课程意识,用课程的眼光捕捉着丰富的元素,用课程的思维指导着教学的行为。为此,我校按照“一核三类六维”进行构建,以优化课程的组合,促进课程结构的均衡、层次性和综合性。
“一核”指乐知,即“乐于求知,勇于探索”的原则。它是我校课程建设的航标。
“三类”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三个板块。“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英语、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拓展课程”是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通过励志品格课程、文化经典课程、科学技术课程、艺术审美课程、运动健康课程、社团课程等进行实施。
“六维”指围绕核心素养而构建的六类课程:正心课程、致知课程、健体课程、尚美课程、求是课程、善工课程。“正心课程”注重学生德性的养成,提高个人修养。“致知课程”关注学生的学识素养,乐学善思,博文聪慧。“健体课程”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尚美课程”关注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求是课程”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善工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见图1
四、形成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新样态
围绕核心素养课堂改革的研究,从关注教学者视角走向更多关注学习者视角,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乐于求知?真正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乐学会学的学科样态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积极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乐学课堂的操作路径,以语文学科为例,形成了乐学课程的样态。
1. 语文:“悦读”课程
语文“悦读”课程以书香满溢的环境熏陶,“日月周”阅读为依托,全体学生在参与““候”出精彩——书润活動——书韵飘香”等活动中,阅读力拔节生长。
(1)营造书香满溢的环境
随时随地可以阅读,是一种美好的遇见。为方便学生随时阅读,学校制作了专用的班级图书柜,为每个班级配置了人均不少于2册的图书。每个班级结合阅读主题,设置了图书角。班级“图书小管家”按照学校制定的《图书管理制度》等,做好班级借阅记录。班级板报上有充足的空间展示了学生的阅读摘记、读后感、手抄报等优秀作品,为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提供了广阔空间。
学校结合实际,利用走廊尽头、楼梯转角等多处,精心布置了“读书吧”,学校还在体育馆三楼的过道里,设置了较大面积的阅读空间……这些设置,是学校阅读室的有效补充。学生在这里或站、或坐、或靠,手不释卷,徜徉书海,悠哉乐哉。简朴的小椅子,迷你的小书柜,一架流动的好书,都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更为便捷,使校园书香更暖。
(2)“日月周”阅读课程
“日阅读”课程:为进一步提升课外阅读质量,学校为每个年级订阅了新教育《晨诵》教材,编制了阅读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六册),供学生晨诵、午读、晚读,对每天的晨诵、午读等都有详尽的安排与要求,有具体的晨诵午读检查表,以及时反馈各班阅读情况,督促全员阅读的常态化、高效化。
“周阅读”课程:学校开展了 “每周一摘”读书活动,通过摘记、日记、主题写作等学生个性化展示活动,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深度和阅读品位,使全员阅读活动持续而深入。
“月阅读”课程: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借助出版校刊,阅读校刊进行引导。校刊《菁菁南行园》,每月初出版,引导学生在班级、家庭阅读。由于校刊阅读的都是本校师生自己的活动、自己撰写的文章,深受学生们欢迎。
(3)组织“悦读”系列活动
“候”出精彩。每节课预备铃声响到正式上课的这段时间,我们把它称之为“候课”。学校充分利用这课前2分钟,积极组织候课读讲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确定读讲主题与形式,并制订了读讲计划,保证了读讲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班认真组织了“一句话新闻”“我喜欢的人物”“我行我秀”“我爱的一本书”推荐、“古诗诵读”等读(讲)活动。学生在读讲活动中变得自信、大方,乐于交流,敢于表达,读讲等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书润活动。每学期学校按照“大阅读”实施方案,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在活动中,南行实小的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与书对话,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他们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找到了快乐的源泉,领悟到了阅读生命的真谛。如,一年级的“亲子阅读”中,学生与父母共读一本好书,交流读书的见闻,共享读书的快乐。在二年级的讲故事比赛中,孩子们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再现了一个个生动而鲜明的角色形象。三四年级的手抄报比赛、五六年级学生那一篇篇洋洋洒洒的读后感,记录着学生对阅读的独到理解与感悟,见证着他们对课外阅读的热爱。
“书韵飘香”。为给学生的阅读成果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学校开展了“书韵飘香”主题展板评比。“让书香伴我成长”“最是书香能致远”“我阅读我快乐”等展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造型多元,精彩纷呈,书韵飘香。为了培养学生热爱阅读、惜书爱书、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同时给南行园的学子们拓宽读书的渠道,给孩子们搭建阅读交流展示的平台,学校在庆祝“六一节”时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同学们只要在班级里捐赠一本图书,就可以获得一张“图书兑换券”,活动当天,可以凭手中的“图书兑换券”去同年级各班兑换自己喜爱的书籍。本次“图书漂流”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活动以 “交换”为桥梁,不仅给孩子们提供图书交流的空间,拓宽了孩子们的阅读渠道,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还培养了孩子们惜书爱书、节约资源的好习惯。交换的是书本,收获的是知识;交换的是“图书兑换券”,收获的是快乐。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是对国家基础课程的一种补充。校本课程由于趣味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了全员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科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华.谈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 :2016 : 045 (4) :10-24
[2]安世刚,于向阳.空间与平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石[J].现代教育,2017 (5):29-31
[3]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