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系统模式下的特色街区设计

2021-12-06李鹏辉王家兴廖勇黄鹂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4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规划设计

李鹏辉 王家兴 廖勇 黄鹂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大发展时代的到来,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文化更加无从谈起。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双系统模式为更新思路,以特色街区为基本单元,将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置入城市微更新设计,提出更新方案,打造城市文化符號,推进城市发展。

关键词:特色街区;双系统模式;城市文化;规划设计

1.街区基本情况

齐齐哈尔市龙沙夜市位于龙沙区中环路西段,与公园路、兴复街相接,左临龙沙公园,右接中环广场,是一条相对重要性的连接性交通道路。

该街区现交通政策为人车混行、分时段限行。9:00至17:00以车行为主,人车混行;其余时间车辆限行,仅供人行。街道两侧以具有齐齐哈尔特色的烤肉店铺为主,傍晚,各种流动摊贩开始出摊,占据整条街道,形成了夜市街。同时环境问题突出,街道油污污染严重,店面、摊位风格差异大,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街区。

街区景观由硬质铺装和时有时无的行道树构成,形式单一,毫无章法。该街区紧邻龙沙公园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公园,却与公园内景观相差甚远,景观定位较低,在城市与公园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纽带作用。

街区业态主要以餐饮为主,但是在此存在齐齐哈尔市审计局、青少年宫,在功能上二者与该街区主要功能不协调。

街区人文特色体现不明显,建筑风格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店铺门头装饰上,以及城市文化元素的运用上。

2.双系统模式

双系统模式的思想源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双系统指历史文化系统和现代生活系统,在实施街区更新规划设计中将其置入整个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实现需求为动力源,使特色街区和城市进行物质和文化的双向流通,并使之融合发展,从而建立起城市文化系统和特色街区的现代化城市特色街区系统,并打造城市文化符号,带动城市发展。

3.规划内容

3.1城市历史文化系统设计

城市特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定地域传统文化的体现,反映着一定的城市风貌和地方特色。

3.1.1物质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城市建设风格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记载着城市最原始的文化特征,人们对于城市的研究往往也是从物质空间的研究开始,通过这些物质空间折射出某一时代、某一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等诸方面的深层文化结构,有着强烈的文化冲击力。

(1)街区自然环境的设计

自然环境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成的基础,也是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质、气候、水文等多方面的差异,在不同的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景观。只有通过对城市特色街区及街区周边自然环境的综合治理才能够形成统一、完整的街区风貌,才能诠释特色街区的物质空间形态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增强特色街区存在的意义。

绿化是街道景观中直接涉及生态的部分,是街道的“软包装”,可以起到软化街道景观、遮阴纳凉及改善街道生态环境的作用。

齐齐哈尔市龙沙夜市街区现存在绿色空间缺失的问题,街道两侧仅有行道树,难以形成自然景观优良、风貌鲜明的街区空间。齐齐哈尔市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年温差较大,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绿化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它影响着街道景观的四季变化。树种选择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春夏秋冬皆怡人的美丽景色;北方寒地地区,应选择耐寒品种树木,最大限度延长植物的绿期;同一街道选择多个树种,为保证街道特征,一个树种做行道树,其他树种进行辅助设计,增强标识性,创造出丰富的街道景观。

草坪具有丰富景观、调节气候、增强景观趣味性的特色,在设计中应配以小灌木、花坛等形成绿化组团,以其高低错落、形态鲜明的特色丰富景观环境。同时也要重点考虑绿化中的照明设计、雕塑小品设计等,巧妙地组织特色街区的景观设计,从细节中展现城市文化。

(2)街区物质形态的设计

建筑是构成街区物质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形体和布局成就了街区的形态,并与现代城市生活产生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城市文化景观特色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他的一些人文景观则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城市文化、历史发展。街区与自然环境、街区的整体格局、街区的交通组织和功能划分等空间布置的形式,造就了街区独特的形态。

齐齐哈尔市龙沙夜市依托于街区两侧居民楼而建,风格上难以满足客户对于良好就餐环境的需求。由于街区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心地带,拆迁重建难度较大,应以更新设计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对建筑质量的分析,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方案,完善基础设计,进行建筑外表面更新设计,满足该街区所需要的整体风貌。

生活性街道人流量大,步行速度缓慢,则需要更多的欣赏和使用机会,因此“城市家俱”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品质与形象一方面要满足使用需求;另一方面要满足文化传播的需求。

城市生活性街道相较于车行需求来说,与人群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对其实用性、美观性和情感关怀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该街区的更新设计中道路不宜采用简单的柏油路面。在铺装材料选取中,除了要注意材料的质量以外,更要注意单块石材的尺度感、质感和色彩,这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都极为重要。此外,从街区铺装的整体而言,应该注意铺装的组合与排布,形成平面上的空间体验感,并且要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出行环境,真正做到人性化设计。

3.1.2社会特征的保留

在城市特色街区的更新设计中不能一昧地追求空间本身的更新改造而忽略了使用者最初的文化体验与生活特征,更新设计中不仅要留得住物质空间,更要留得住人间烟火。

(1)传统生活方式的保留

龙沙夜市作为齐齐哈尔人民记忆中最具有“家乡味道”的美食街区,其中烤肉、扎啤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室外的大排档是齐齐哈尔人民夏天的“味蕾记忆”。但是当下阶段的大排档大多是依靠店铺门前的空地支起棚子而搭建,大小、样式参差不齐,整体空间环境质量较差,不利于营造优质的城市品牌。

在街区更新设计中,应当在街区空间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把提升品质与文化保留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关注民生。统一大排档设计风格,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元素,充分展示齐齐哈尔市的饮食文化,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街区,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

(2)地方文化的保护

改变该街区传统的业态模式,从地方文化、历史人物、传统习俗等方面对街区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将传统继承、文化体验、现代商业进行融合式设计,通过对与其相接的龙沙公园文化的挖掘,将公园文化引入城市街区,实现引流、促文化、推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

3.2现代生活系统规划设计

在当代城市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人蹬着三轮、有人骑着自行车、有人开着小汽车等都代表着不同时代的交通工具,尽管它们起源时间不同,但是却在同一时空和谐的存在着。特色街区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而且结构也更加复杂。

3.2.1现代城市生活方式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是现实人的生活历程。城市生活方式是城市结构变迁的写照,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龙沙夜市及周边居民的调研得知,在现代城市人的消费结构中,生存性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同时也对消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物质空间的品质提升是当下城市建设以及城市更新改造設计中的重中之重。

现代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城市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美食街已经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生活与文化需求,齐齐哈尔市龙沙夜市街区具有靠近文化、生态、经济中心的特点,在街区内部设计上与周围环境存在断崖式差距。

3.2.2科学性与技术性

当今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代社会是知识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就会被时代的洪流吞噬。

不可否认的是,齐齐哈尔市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共和国的工业基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下的城市竞争是综合的竞争,失去了工业这一基石,寻找新的发展思路是迫切所需的。特色街区要合理利用好科学技术,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促进业态的改善,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街区发展、城市发展。

3.2.3现代文化思想

传统街区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既定历史阶段,对于美食街而言更不应该握住传统的商业模式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只有不断地从现代城市的发展中获取前沿的思想文化,以此作为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传统街区才能够保持活力,将传统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

3.3建立人与街区、街区与城市的多维立体结构

3.3.1人与街区

人是城市的主体,没有人的城市是不存在的,人也是街区的主体,街区如同人们的衣服一样,是居民在其内部生存的空间形式。

建筑作为街区物质构成的最重要元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物质的记忆。居住在特色街区的居民往往都有一份难舍的情节,独特的街区文化早已经浸入到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面对龙沙夜市街区现有的生活环境,在物质生活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就更加无从谈起。

3.3.2街区与城市

从城市空间来看,传统街区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与城市之外的结构,这表现在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结构及基础设施等各方面。诸多因素决定了传统街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与节奏,更重要的是,居民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直接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联系,直接渗透到城市空间中。

街区生活向城市空间的外延,不仅是对街区的宅院和街巷生活的扩展和补充,也有与街巷生活平行的一面,这种向城市空间的外延是特色街区居民不可缺少的、不能分离的一部分。

齐齐哈尔市具有浓厚的东北文化独有的特色——烧烤文化,齐齐哈尔市烧烤行业可谓是风靡全市,甚至影响着全省、乃至全国对烧烤的认知,基于这种前提下,齐齐哈尔市龙沙夜市街区更新不仅是代表着街区本身,更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品质与环境。

4.结论

以城市创意街区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为两方面设计重点,以城市更新为手段,是解决当下城市街区活力不足、城市文化黯然的一条途径。在进行街区更新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物质空间品质,满足人们对空间场所的需求;另一方面提高空间文化品质,打造城市品牌,是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城市特色街区才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慕尧.城市文化符号开发的路径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0):71-72.

[2]陈会谦,薛晴,邢永芳.特色街区建设的背景、特征与基本方略[J].学理论,2019(07):90-93.

[3]赵旸. 基于地域特色的商业街区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5.

[4]黄鹂, 大数据下齐齐哈尔市劳动湖慢行交通走廊建设研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学,2018-07-04.

[5]梁乔.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J].建筑学报,2005(12):36-38.

资助项目

大数据背景下城市文化符号构建传播——以齐齐哈尔市饮食文化创意街区规划设计为例 大创项目 编号202010232742。

基于“互联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编号YB201908。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

李鹏辉(2000~),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

通讯作者

黄鹂(1987~),女,讲师,从市城乡规划相关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规划设计
电信管线资源管理系统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规划的设计与实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提升榆林地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水平实现林业健康稳定生产
保定市高校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提升方法研究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