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实践性教学 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2021-12-06陈阳刘蒙恩
陈阳 刘蒙恩
摘要:把开展实践性教学作为种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改变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力为主,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实践性;种养殖业;产教结合;经济发展
种植、养殖专业课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两门重要课程,其动手实践操作性强,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学校主要依靠专业课教师的技术优势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搭建平台,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人才保证。同时通过产教结合,打造品牌专业,促进农村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双赢。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种植、养殖专业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老师往往只注重课堂理论,忽视了实践操作,或因学校实践条件的限制,实践性教学一直未落到实处,形成了学生只有空洞理论而无动手能力的尴尬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种养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农村职业学校进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根据我县种植和养殖业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增减调整教材
(1)不断增加新技术、新内容,使课堂教学与知识更新同步。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药品不断推陈出新,而现行种、养专业教材中还未更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生产实际,恰当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如老师们在讲授蔬菜病虫害农药防治、促进畜禽生长肥育技术等知识时,与目前市场上正在销售的新牌农药、新型饲料添加剂相结合。另外,在种养生产技术上结合农时瓜果植物嫁接技术、无性繁殖、牛的超数排卵技术、畜禽的人工授精技术等调整课本教材的讲授顺序,及时传授给学生新技术、新技能,适应农村生产发展需要,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2)调整教材结构、适应生产发展需求。
由于种、养专业教材本身存在一定的逻辑结构,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往往与生产实际相错位,导致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因此,专业课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调整教材结构,在种植方面选择那些正在生长、开花作物进行取舍性教学。例如,在2019年我县发生小麦锈病,他们就打破教材结构,先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观察小麦锈病的症状、发生面积,采集、制作标本,然后联系生产实际对照症状给学生讲解发病机理、防治方法;对于养殖专业方面,他们结合本地生产实际、畜禽养防结合等知识进行讲解。例如:冬季养殖场易出现猪传染性胃肠炎、猪瘟、仔猪流行性腹泻等传染病,就打破教材结构顺序,先讲解这一类疾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并组织学生到附近猪场观察、学习。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种养专业课的兴趣,并产生了学农、爱农的思想。
2、走出教室、深入生产一线
首先,走出教室、深入实践,避免课堂上讲实验,黑板上种庄稼、搞养殖。专业课老师带领学生经常到田间进行直观教学,真正让学生看到所讲生物的特征、特性,了解病虫危害的特点及防治措施,人人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在讲授平菇栽培技术时,他们组织学生到早已联系好的农户家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从配料、装袋、消毒、接种等过程都操作一遍;养殖方面,他们提前与养殖场联系,从畜禽场选址、畜舍布局、饲养管理技术等方面让学生帮助农户选址、设计,积极参与生产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自己动手创造条件、开设实践课。为了配合教学工作,专业课老师组织建立了课外活动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外出采集动、植物体并制成标本,如:玉米螟、菜青虫、粘虫、猪蛔虫、绦虫等。植物标本有常见的各种果树枝条以及田间农作物、杂草等,经分类整理存放,在讲课时和课本进行对比,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我们讲授兽用注射器的使用、打结缝合、尸体剖检等知识时,我们与附近的养殖户联系,找一些病死畜禽,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另一方面又讲解这些病死畜禽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症状及防治措施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为养殖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对种养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第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到农科所、田间、果园、花圃、兽医院、养殖场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既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推动了种养专业课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地开展。
二、实施产教结合、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种养专业只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推动作用,开展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学校在开展产教结合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大力开展“我送科技到农家”活动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农村种养户的发展提供技术指导、跟踪服务,保证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在我县脱贫攻坚期间,先后深入辛店镇常派庄村、水寨乡伍刘村、太康村、叶邑镇老鸦张村等贫困村,为贫困户开展科技培训、免费发放技术资料,并带领学生到农户家中指导生产。同时,我校还坚持开展科教联户活动,与全县50多个种养专业户建立了长期联系,师生定期下乡指导,开展技术服务,使农户发展多种经营,收到良好效果,在当地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实施“公司+基地”模式、引领农户健康发展
以学校为龙头,加强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把生产、加工等环节放在农民手中,为农民提供种子、饲料或其他加工资料、传授技术、回收产品,以合同形式划定公司和农民的权利、义务,让农户得到实惠,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使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规模效益也不断增加。如:我校与昆阳镇西李庄村、城关乡孟南村等一些种养户建立良好关系,学校包技术、包服务,提供优良品种,协助农户销售,使双方互惠互利,取得良好效益。
3、大力发展“短、平、快”致富项目
看准市场项目,集中学校优势,发展一些投资小、见效快的生产项目,集中精力快出快收,赢得经济效益。根据我县经济欠发达的特点,实行专业课教师包专业、包招生、包生产项目、包经济效益,实行产教一体化。如:种植专业建起食用菌场、塑料大棚、花圃;养殖专业搞起乌鸡、兔子、波尔山羊等小养殖场,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实用技术,还可以增加收入,一举多得。学校建立了创新机制和奖励机制,形成学校与企业并举,生产劳动与教学训练并重的格局,进而形成特色师资、特色方法、特色管理、打造特色专业、特色学生,办好、办活了种养专业,也为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和实用技术,促进了学校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作者簡介
陈阳,女,汉,1980年9月生,河南叶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种养专业实践性教学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JB1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