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稀罕河阳

2021-12-06怦然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1年11期
关键词:河阳

怦然

在浙江缙云县的几天,雨时断时续。去河阳村的路上,田野朦朦胧胧,山峦云遮雾绕,满眼不错的景致。不经意间望见“河阳古民居”牌坊,雨也渐止。目光透过牌坊,一条青石板道被润得湿漉漉的,路两旁树木繁茂,青翠欲滴。尽头处的白墙黛瓦,好似一张浓淡相宜的水墨江南画,令我心动不已。

路旁是村史廊,图文并茂简要叙述河阳的前世今生。这是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始祖朱清源、朱清渊兄弟生于唐末,河南信阳人。时值中原战乱,避难于钱塘。由于朱清源博学多才、善于辞令,被当时吴越国王钱镠重用为掌书记,朱清渊为武将。公元932年钱镠卒,因目睹朝廷内部权力争斗加剧,兄弟二人举家迁移定居于此,繁衍生息。为使朱氏后裔不忘故土,他们取河南信阳各一字,称此地为“河阳”。千百年来,朱氏崇尚礼教,重农经商,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河阳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河阳村乡土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村现在依然有浓浓的烟火气,用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白墙上留着时光漫过的痕迹,或枯黑、或剥落,或烟熏、或水渍,泛出几分沧桑和古意。我行走在一条条巷弄内,时而感受曲径通幽之美,时而沿着巷弄步入人家。绘画、书法、石雕随处可见,虽历经悠悠岁月,仍保持昔日模样。

老宅的门额上题写“竹掩”“松台”等字样,富有诗意。有的更为讲究,如“廉让之间”取自于“廉泉让水”典故,尽显主人家风操守。进得“松台”门内,看到偌大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屋面双坡,墙脚青苔碧绿。天井用鹅卵石铺筑,盆盆罐罐和几段朽木上种满了花花草草,以剑兰、南天竹居多,散发清雅之风。水珠在叶上打着滚,或悬挂在叶尖,闪着晶莹的亮光。有人忙着生火做饭,有人带着孩子。廊道上,一位老婆婆坐在竹椅上,望着天井上空,透出惬意的神情。我顺着她的目光往上看,有鸟飞过,许是把她带到遥远的地方,许是勾起村中往日的趣事。她也偶尔打量一下我们,面容慈祥和善。

像“松台”这样的民居又称“十八间”,前厅三间,后堂三间,左右厢房各六间,共计十八间。楼下为卧房,楼上用来晾晒和仓储。“循规映月”由两个“十八间”及附属建筑组成,共72间,是这里体量最大的家族建筑群。四重廊门外方内圆,颇具苏州园林风格。牖窗的格子细如筛洞,让人叹为观止。最有趣的是一门额上的题字,这些字我从未见过。经介绍,才知道这是主人自创的会意文字,利用汉字的表意特性,巧妙地将绘画与书法相结合。上“牛”下“田”,意为“耕”;上“口”下“心”,意为“读”;宝盖头下有“人”,并在“人”下面加了一“点”,代表男丁,意为“家”;在“云”字上画了流动的线条,如风吹云动、云在飘移,意为“风”。这四字连起来即为“耕读家风”,道出了农耕社会传统的生存形态:“耕”乃生存传宗之本,“读”为明理荣身之路。一手锄头,一手书本,世代相传,或许这就是古村经久不衰的缘故吧。

古村内,弄堂、古井、水系布局合理,文翰公祠、荷公特祠……一一跃入眼帘。河阳有大小祠堂十多处,让人尤为惊奇的是石雕、砖雕、木雕复杂多样、技艺精湛,人物花卉、鸟兽草虫寓意深刻、栩栩如生。我细细观察一牛腿(古建筑上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上的雕刻,鸟在松间觅食,鹿妈妈正在给一只小鹿喂草,身下还护着另一只小鹿。鹿身上的斑纹、茸毛乃至眼睛都雕刻得异常精细。小鹿温顺可爱,母鹿舐犊情深,十分传神。

宗祠、民居固然有故事,而一口古井、一处装饰、一段夯土墙,也隐藏着让人津津乐道的事。许多人家门口会用鹅卵石铺就一枚巨大的铜钱,寓意“招财进宝”;或铺成象征吉祥的动物,寄托美好愿望。眼前这户人家,铜钱轮廓线用的鹅卵石是经过卤水浸泡的。正值阴雨天,被卤水浸泡过的鹅卵石受潮后发黑,能清晰地看到铜钱。这可用于天气预报,因此又被称为“气象钱”。这一设计将装饰与识别天气结合在一起,足见河阳人的智慧。

在村中走走停停,不觉来到答樵路。抬眼望去,一堵堵马头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似蕴藏着一种韵律,叩动心扉。我数了一下,共32堵,犹如32匹骏马昂首长啸,气势非凡,展示朱氏家族的辉煌,也激励着后代奋勇争先。一旁的池塘水已满,锦鲤似动非动,宛如绣在绸缎上一般。水倒映着黑白相间、飞檐翘角的马头墙群,背后树木葱茏、群山逶迤、云烟氤氲,恰似一轴水墨画卷,泛着陈年香醇,使我久久沉醉其间。

在这里,我见到了独具风格的河阳剪纸。河阳剪纸技艺源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入选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作品多以戏剧中的人物为题材,结合当地的生活习俗,构思巧妙,富有浓郁的江南气息。展柜中展示的是母子两代省级传承人的作品,特别是人物剪纸,重形似更重神似,衣褶阴刻,背景阳刻,恰好形成对比,令我啧啧称奇。

寻着面粉的香气,我来到池塘边的一家作坊,里面正在制作土爽面。从字面上来看,就知道面的特点在于“土”与“爽”。师傅边忙碌边介绍,这是用农家自种的小麦作原料,无任何添加剂,“和、发、切、揉、上、拉、晾”七道工序全由手工操作。真可謂“土”啊!只见师傅和面、搓条、上箸,一拉一抖一抻,箸上的面团越拉越细。由于此时是阴雨天,细长的面条被晾在屋内架子上,一丝丝如龙须草般,在风机吹拂下,柔美地律动着。同伴吃过这面,大赞“爽滑柔韧、面味纯正、满口清香”,并一连说了好几个“爽”。面已一小捆一小捆包扎好,我们每人买了一些,带回去与家人分享。

河阳正门是一座“八士门”,因宋元时期出过八位进士而得名。正门没有想象中高大气派,只有两米来宽,不大起眼。门两侧有一对石兽,像无头的石“狮”,却大有来头。相传这对石兽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赐,旧时官员路过此处,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当年朱元璋见国子监丞朱维嘉在修家谱,得知河阳耕读之风浓郁、民风淳朴,有八位进士和“八士门”,大为欣喜,便赐一对石兽,取名“稀罕”,意思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村竟出了八位进士,实属稀罕。

从“八士门”进去是一条老街,有150多米长。漫步街头,那些辞旧迎新的春联还是红彤彤的。一副副对联与红灯笼、暗红的门、雕花木窗、青石板路相映,那么和美。对联不是统一印刷出来的,而是手书,且字体不一、内容不同。随意读几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便觉得有意思、有文化。有的是新年祝福,有的是家风家规,如:“寻春再睹梅花色,颂岁先闻爆竹声”“一脉真传克勤克俭,两行正事惟读惟耕”。我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读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原来,宋元时期,河阳曾出过20多位诗人,形成了盛极一时的“义阳诗派”,无怪乎墨香如此浓郁。这使我对镌刻在牌坊上的那副对联“百栋民居柱磉厅廊皆学问,千年村落门墙街巷尽文章”有了新的理解。

沿街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师傅现场制作风味小吃,老街飘满诱人的香气。“朱家烧饼”店招随风摇曳,老远就吸引了我。走进一看,店里卖的就是有名的“缙云烧饼”。只见师傅把和好的面切成差不多大小的面团,用擀面杖压一压,面团被摊薄成圆形,尔后舀上一勺早已做好的馅料,双手把面饼与馅料做成包子状,再用擀面杖按扁,在饼的正面加点麦芽饴糖和黑芝麻,在背面洒点水后,迅速把饼贴在炉壁上烘烤。烧饼的颜色渐渐变黄而熟。师傅动作娴熟,看得我眼花缭乱。我买了一块,咬上一口,饼外酥内脆,霉干菜、肉、葱花混合特有的香味四溢,果然名不虚传。

街巷中、转角处、大院里……时不时见到学生在写生,一处建筑、一扇窗棂、一件雕刻都成为笔下的风景。他们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熟知村中传奇故事。“崇尚礼教、耕读传家”“忠孝廉节、循规映月”“尊祖睦族、善行义举”,这些流淌千年的传统文化浸润着他们的心灵。我想,这也是河阳的稀罕之处。

猜你喜欢

河阳
白云亲舍
『稀罕』河阳村
映像畜牧业
丹阳(河阳)方言单字调声学语音实验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的纵向保护与横向传承
苏东坡爱吃猪肉
走进河阳感受民间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河阳花鼓戏传承
依托本土文化 着力打造文化强镇:弘扬河阳文化、打造文化强镇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