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下城市工业空间转型的优化策略与选择路径

2021-12-06韩晗

关键词:工业遗产双碳

韩晗

摘   要: 包括碳达峰、碳中和在内的“双碳”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大势、基于中国国情所制定的未来发展目标,而城市工业空间转型成功与否,是能否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目前城市工业空间因拆除造成的建筑垃圾污染、因重建造成的建筑材料与能源耗费以及“拆-建”过程中造成的工业资源的浪费,形成了一系列高碳排放问题。因此,在优化策略上需要先以再利用观念转型推动城市工业空间转型,再以城市工业空间转型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其中,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提供了重要的选择路径:一是文旅复合空间路径;二是城镇住宅利用路径;三是社区参与修复路径;四是园区更新改造路径。

关键词: 双碳;城市工业空间;工业遗产;保护更新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6-0088-(07)

DOI:10.13852/J.CNKI.JSHNU.2021.06.010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从任务表看,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在碳排放计划中的近景目标与远景目标,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前提。

碳过量排放是人类现代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其重头在城市。从人类历史层面看,世界上所有现代意义的城市皆因现代工业发展而成型,当中又有一些因资源能源枯竭、产业结构转型失败而走向凋敝。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张了包括柏林、伦敦、阿姆斯特丹在内的目前欧洲地区绝大多数城市,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孕育了包括上海、纽约、香港、东京在内的亚太地区重要城市,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促进了深圳、圣何塞与筑波等新兴城市的发展。在此消彼长的工业革命浪潮中,也造就了一批以鲁尔、底特律等为代表的收缩城市与以纽约苏荷区、上海浦江滨江工业区为代表的老工业区,因此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工业空间。它们占地面积广,建筑与基础设施老旧,区内居民众多,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转型改造又多是高耗能的大工程,因此这些城市工业空间长期被视作碳排放的“牛鼻子”。

正因此,“双碳”目标在引导城市工业空间转型中意義重大,城市工业空间转型成功与否,是能否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因素。目前途径一般有二:一是对现有空间物质资源进行再利用,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双修”路径来降低碳排放;二是通过城市内部产业结构转型降低碳源、提升碳汇。

本文所言之城市工业空间转型,特指通过对工业空间的功能重构来实现积极有效的城市发展,这是目前包括中国主要城市在内的世界各城市整合建设用地、拓宽城市空间、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法。因此,如何通过工业用地出让、工业社区改造更新与工业建筑再利用等一系列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措施,推动失去生产功能的城市工业空间合理化转型,成为近年来政、产、学、研界的热门话题。

城市工业空间合理化转型,事关城市的发展格局与未来潜力,是世界城市更新的未来趋势,更是中国诸多工业城市或老工业区在“双碳”目标下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相关问题在理论、对策上均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主要围绕着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工业遗产、工业旅游的关系进行讨论,如低碳与工业旅游的关系(谭文勇、高学民)、工业遗产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张萍等),以及新的技术设备如何服务于工业遗产更新与环保路径(M. R. Blagojevi?和A. Tufegd?i?)等,但基于“双碳”目标与城市工业空间转型关系的系统研究则相对较为薄弱。

本文即立足实现“双碳”目标这一历史任务,从目前中国城市工业空间转型的问题与困境出发,以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为视角,试图对城市工业空间转型的优化策略与选择路径进行初步探索。

一、目前城市工业空间转型的问题与困境

事实上,早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前的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提出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建设“双修”原则,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路径上看,“双修”原则与“双碳”目标殊途而同归。

但客观来看,尽管“双修”原则已颁布六年,但中国城市工业空间转型仍难以完全超越“大拆大建”的方式。1 如浙江省玉环市将“大拆大建、大破大立”作为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路径。2 即使如广州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反思“大拆大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3 相关案例证明,目前推进城市工业空间转型仍缺乏对“双碳”目标的追求,因此产生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1.城市工业空间拆除所造成的建筑垃圾污染

根据中国国情,目前城市工业空间转型,多数时候仍是工业土地出让的模式,即土地征收后进行拆平重建。但因许多工业空间都建筑林立、道路复杂、大型设备众多,且当中大多数建筑、道路都是为工业生产服务,所以在结构强度上强于民用建筑,拆除工作无疑是旷日持久的大工程。

结合“双碳”目标审视,工业空间拆除是所有旧城改造中产生建筑垃圾污染最为严重的一种。究其原因在于:一是许多被拆除的车间厂房、大型设备都属于“超龄服役”的老旧建筑与设备,其原材料早已不具备再利用价值,最终只能作为无法回收的建筑垃圾处理;二是因先前工业生产之故,许多老旧工业空间中的建筑垃圾存在大量重金属沉积或有毒物质沉浸,完全无法回收,甚至填埋都会造成土壤污染;三是许多工业建筑、设备之前属于军工设施,结构强度极高,只有通过爆破等方式才能拆除,这将会造成扬尘等次生建筑垃圾污染,所造成的建筑垃圾更难以回收利用。

相关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建筑垃圾循环资源化利用率不足四成,当中很大一部分难以循环利用的正是老旧建筑拆除时所带来的大量建筑垃圾。4

2.城市工业空间重建造成建筑材料与能源的多余耗费

目前工业空间转型多半仍是“大拆大建”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从高楼到平地,再从平地起高楼”。这个过程不但造成了大量的建筑垃圾,而且大规模耗费建筑材料。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工业空间最终都转向了规模化的商用住宅区,其中包括少量的商业地产。从建设规模来看,完全推倒重建是一項极大的建筑工程,会造成巨量的碳排放。

就现实来说,空间重建需要耗费大量建筑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等,同时还会消耗大量的电能。当房地产开发成为工业空间转型的惯性方式时,其中则蕴含着一个不可忽视的矛盾:不少城市属于收缩城市,住房供给远远大于实际需求,一些新建的商业小区存在着极高的住房空置率。1 如果再依托大面积的工业用地新建更多居民住宅,势必造成更高的空置率,也是对大量建筑材料、能源的多余耗费。

3.“拆-建”过程中所造成的工业资源浪费

除了造成建筑垃圾污染与建筑材料及能源的多余耗费之外,目前城市工业空间的主流转型方式还会带来工业资源的浪费,它既包括工业建筑资源,也包括工业文化资源。

正如前文所述,工业空间中的工业建筑多半结构强度大、坚固耐用,如果作为建筑垃圾,难以回收再利用,而建筑本体若保护更新得当,则有较大的再利用价值。这也是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重要路径。但事实上,目前许多工业空间转型走的都是土地出让之路,即只看重工业空间的区位因素,认同其土地价值,却忽视其土地之上其他要素的价值。2譬如部分工业建筑虽已老旧,但在结构上并未达到承载强度与正常使用的极限,甚至可能比现有普通民用住宅更坚固耐用,其部分内部道路、绿地也可再利用,如果加以修缮改造,仍有较大的再利用价值。

结合场景理论分析可知,工业时代的城市工业空间,其核心意义在于生产价值,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工业空间则是建构在工业美学基础之上。3有一定年代的城市工业空间本身已超越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更指涉城市内部的历史文化、群体记忆、生活方式、符号消费等多元范畴,形成了具有文化及记忆属性的城市场景,因此是珍贵的文化资源。

而且,许多工业空间是地域文化的记忆场所,承载着当地的工业文脉。有不少城市因工业而兴,如葛洲坝之于湖北宜昌、大庆油田之于黑龙江大庆、鞍山钢铁公司之于辽宁鞍山等。宝钢、武钢、黄埔造船厂等大型企业之于上海、武汉与广州等大型城市的历史,亦价值非凡、影响深远。上述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工业空间承载着1949年甚至近代以来所在城市的现代化文脉、工业精神与群体记忆,如果完全推倒重来,必是对一座城市的巨大伤害。

二、“双碳”目标为城市工业空间未来发展提供

“三转型”优化策略

前文阐释了目前城市工业空间转型所存在的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剧,上述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甚至当中部分问题会恶化为难题。本文认为,“双碳”目标对于城市工业空间转型意义重大。首先,它指明了城市工业空间转型的方向,对转型的目标、过程提出了更高且更切合实际的要求;其次,它对于城市工业空间转型也可以提供较为具体的行动方案。

就此而言,“双碳”不应被简单处理为一种环境保护的目标,而应将其上升为一种推动城市工业空间转型的优化策略。即城市工业空间转型可以联通资源再利用观念转型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将从观念、空间与产业结构三个方面牢牢地稳定、扭住“双碳”这个城市发展的总目标。

1.以资源再利用观念转型推动城市工业空间转型

前文所述之问题在不同的城市工业空间转型过程中都普遍存在,相关研究显示,不合理的城市工业空间转型甚至还会造成绿地的消失,积压大量无法化解的碳排放,严重拉升了碳源。4 而且这种以土地置换为渠道的城市工业空间转型,也难以在本质上提升原有土地的人口容纳量,相反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与能源浪费。

目前相关研究也证明,在世界许多收缩型城市中,大量旧改住宅楼入住率较低,总容纳量甚至低于先前工业空间中企业住宅的容纳量,1而工业空间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实体是工业建筑,这些建筑以厂房、办公楼、宿舍楼、筒仓以及其他功能用楼来体现。这些建筑大多在安全使用年限之内,其中部分建筑本体非常坚固。因此,亟须资源再利用观念的转型,即从“土地再利用”转向“综合资源再利用”。

从本质上看,城市工业空间转型是一种资源再利用,只是这种再利用仅停留在土地资源上,并未将工业空间中包括土地在内的其他要素视作一个综合资源系统,即没有认识到除了土地资源之外,工业空间其实还包括建筑资源、绿地资源、区位资源、文化资源等其他可利用资源。可见,城市工业空间转型实际上是对综合资源系统的再利用。

在这方面,国内外皆有相对较为成功的例证可循,且在城市工业空间比重较大的收缩型城市中尤其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当中不少街区先前都因“企业办社会”遗留了大量的企业社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住宅区。这些住宅楼进行建筑加固、防水施工与立面处理,并加装电梯,可以改造为新的公寓式住宅小区、酒店。而礼堂、球场等则可以改造为附属于小区的商业业态,通过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这一模式,尽可能地降低碳排放。再利用是实现工业空间转型的重要渠道,也是全面落实“双碳”目标的顺势之举,这对于降低城市碳排放、保护城市文脉、提升城市审美品位,也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

2.以城市工业空间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工业空间转型依托于资源再利用观念转型的推动实现,但要想行稳致远,真正地被赋予第二次生命,则必须通过自身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为文旅产业、服务业等新兴经济业态或高智力附加值产业提供实体发展空间,以科学、有效的“退二进三”让城市发展在“双碳”目标下行稳致远,而且城市当中的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能源结构。从逻辑上看,城市工业空间转型构建了“双碳”目标下资源再利用观念转型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桥梁,形成了以城市工业空间转型为中心的完整逻辑链条,这种“三转型”的路径机理在于:城市工业空间保留了相对完整的综合资源系统,通过对其综合再利用,可以将工业空间转型为新的城市空间,助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目前,工业空间转型一方面是朝着城市住宅转型,另一方面则是朝着城市新兴业态空间转型,两者亦可混合共生。就目前所见而言,上述几种转型目标在国内外都具有较普遍价值与接受市场。

施瓦布(Klaus Schwab)的研究证明,在互联网技术主导的现代工商业经济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依赖于更多的新建空间与城市内基础设施,新的技術革命与产业变革最大的特征是集约型技术的发展。2 这与城市的“双碳”发展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具体来看,就是通过局部空间转型促进整体空间转型,即实现第三产业、高附加值与智力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工业的“腾笼换鸟”,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最终实现以工业空间转型带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三、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城市工业空间转型

的选择路径

上述“三转型”优化策略说明,城市工业空间转型既需要先进的观念引导,又要合理再利用现有资源,助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在这个优化策略下,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实现目标提供了选择路径。

工业遗产是工业空间的重要物质组成,而城市工业空间存在的基础就是承载工业文明、延续集体记忆、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就“双碳”目标及相关策略而言,将现有综合资源系统再利用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与目前工业空间转型的一系列诉求有着多方面的契合性。

从转型目标分类来看,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介入城市工业空间转型有四种路径,在“双碳”目标之下,为城市工业空间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多样选择。

1.文旅复合空间路径

这指的是依托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通过文旅产业介入,将原本封闭的生产空间打开,使之成为城市开放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的核心就是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从工业遗产管理角度看,这将最大限度保留工业遗产本体与工业文脉。

目前,在世界各地都存在“文旅+工业遗产”这一文旅复合空间,大部分取得了相对较好的经济与文化效益,如欧盟ERIH工业遗产旅游线路等。而在中国,文旅复合空间主要由特色小镇体现。譬如位于宜昌市西陵区西陵峡口下牢溪的“809”三线军工小镇就是个中代表。小镇本是始建于1966年的强华机械厂旧址,军工代号“809”,因此俗称“809厂”。因其离宜昌市中心城区只有十余公里路程,又毗邻下牢溪度假区与008乡道,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废弃多年之后,该旧址由宜昌市旅游投资公司改造为具有三线军工文化特色的文旅小镇,其中配套有酒店、餐厅、酒吧、电影院与儿童游乐区,以及大量的绿化区域(包括对原始山体的修复)。这既保护更新了大量工业遗产,也实现了高碳汇、低碳源的城市工业空间转型。

因此,文旅复合空间路径应当遵循最大限度的旧建筑物或构筑物再利用,目标是因地制宜,通过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相关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朝着高碳汇、低碳源的方向改造。举例而言,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水泥厂改建为西藏自治区美术馆、湖北武汉的汉阳铁厂部分建筑改造为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等,就是通过旧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再利用,以工业遗产本身的历史价值赋能、丰富整个空间的文化内涵,以空间转型实现低碳源发展的持久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文旅复合空间路径对于工业空间有较大的要求:一是周围交通要较为方便,既便于游客到达,更便于突发事件疏散游客;二是工业空间不宜太大,一般中型企业厂区及家属区为最优选择;三是工业空间周围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文旅项目,使之具有访客综合吸附能力。

2.城镇住宅利用路径

这指的是以城镇住宅为改造目标,通过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来实现城市工业空间的转型。事实上,城市工业空间转型为城镇住宅空间在世界其他国家已有尝试,如2000年前后改造的奥地利维也纳煤气罐住宅、2005年改造的丹麦哥本哈根布拉吉群岛(Islands Brygge)粮仓住宅,以及2000年改造的瑞士苏黎世湖北岸公寓等。但这些都是“只拆不建”的案例。基于中国实际的人地关系考量,城镇住宅空间介入模式主要仍是“拆建结合”模式,即保留一部分有历史价值或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物与构筑物,将其他部分拆除或平整土地,并新建城镇高层住宅,实现保护与利用“两不误”。

城镇住宅利用路径以通过拆除工业空间中无法再利用或没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大型设备并保护利用当中的工业遗产来实现。如改建高层住宅的同时保留有再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将其改造为附着于住宅空间的公共空间——社区文体中心与商业体等。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建筑本体改造之外,更应当重视基础设施的更新再造,如广场、水景、绿化区域、道路、停车场等公共空间与地下管网和交通路线、配电弱点、安保消防等公共设施的更新再造。一方面要控制改造过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要以低碳源作为改造的方向,如采取提升绿化面积、实行垃圾分类与雨水回收等具体措施。

在中国,城镇住宅利用路径的代表是武汉市的“华侨城·红坊”项目。这一项目位于武汉市青山区原武汉钢铁公司“八街坊”居民区,该区实行旧城改造之后遗留下大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建筑。华侨城集团以地产开发的形式介入后,将其中大多数建筑保留下来,已经或计划改造为书店、餐厅、体育场、绿地、会议中心与商场等公共空间,并将其余一些不具有再利用价值的建筑拆除,修建高层住宅,改造为生态友好型都市生活空间。

城镇住宅利用路径很大的一个特征是地产行业的介入,因此“拆”与“建”的关系尤其要注意平衡,改造之后空间的碳排放高低全在于对此平衡关系的把握。依循前述,先前的国内工业空间转型虽然也多为城镇住宅利用路径,但介入方式并非“拆建结合”,而是“先拆后建”,因此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碳排放也差别巨大。

3.社区参与修复路径

这指的是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将工业空间转型为一般意义上的社区空间。这主要针对收缩型城市的工业空间转型。这类工业空间普遍占地面积较大,以低收入老年人为主且社区居民众多,难以通过搬迁、腾退等方式实现空间改造,因此,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空间改造是最优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居民通过社区参与实现“自我绅士化”(Self-gentrification),1 从而推进社区的城市化融入并逐步消除当地的贫困、治安等社会问题。

最先出现收缩城市的欧美国家率先提出“社区参与改造”概念并应用于城市工业遗产转型,个中代表是美国北卡州达勒姆市的美国烟草公司街区改造项目。2这一项目因其社区参与并取得成功而受到国内外学界广泛重视,被视作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例证。

就国内而言,社区参与尚处于起步期,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株洲石峰村(田心街道)改造工程。这是株洲最大的厂矿社区,之前是“三线”工程的株洲铸造厂、氮气厂与啤酒厂所在地。当地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挖掘企业文化内涵,动员社区参与,基于工矿社区中老年居民人口数量庞大这一客观现实,以“低碳+适老”为改造导向,原本废弃的职工澡堂被改成“睦邻吧”,职工食堂被建成日间照料中心、居民活动中心,将老生产设备、老物件收纳进社区博物馆,而氮气厂宿舍的苏式门楼则予以修缮保留。3

社区参与修复路径的核心在于修复,即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日常生活的渗透以修复空间并促其转型。它并不诉求于硬件与基础设施的革新,而是关注人居环境与社区文化的优化。这个路径本身具有低碳源的特征。在社区参与修复路径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当地居民与工业空间记忆之间的关系。许多企业社区的居民对于自己的单位普遍存在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种集体主义的空间记忆是工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应当维护这种具有高度凝聚力与共同情感的集体记忆。这是一个既关系到社区治理稳定,又关系到空间未来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

4.园区更新改造路径

这指的是以文创园区、高科技园区为目标,实现传统工业空间向低碳城市空间的转型,是最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一种改造路径。它不但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空间、土地的利用率,更能稳定空间转型的路径,使之在转型后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最重要的还在于,它可以从本质上改变原有空间中的产业结构,直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低碳源目标。

目前园区更新改造路徑是工业空间转型的重要渠道,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工业空间的区位因素如交通运输、地形地貌、气候风向等在新型产业中仍具有较大价值,有的城市工业空间因车站、码头与公路、铁路而生,当相关交通设施还在继续发挥运输作用时,这些区位因素仍是发展新型产业的积极因素。因此,传统空间在新型产业发展中同样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依然有着较大吸引力。二是许多城市工业空间的场所记忆铸就了城市重要的文脉,工业空间改造一方面保护更新的是建筑、土地本体,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对于空间记忆的改写与重构。尤其是对影响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大型厂矿企业的改造与重建,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倘若处理不好,不但有可能激起当地居民的反感,还会在具体改造工作中举步维艰,甚至有可能以烂尾收场。因此,园区更新改造路径是对规模巨大、历史深厚的工业空间的场所记忆进行维持、丰富的最好路径。

从全球来看,园区更新改造路径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路径,如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苏荷(Soho)艺术区、英国伦敦的克勒肯维尔(Clerkenwell)园区等。国内较有代表的是“天津棉3创意街区”。这是国内目前较为成熟的工业遗产创意街区,其前身是天津棉纺三厂旧址,该厂是国内“8小时工作制”的起点,其中许多建筑都是超过百年的重要工业建筑。目前该创意街区拥有较高的入驻率,通过原址改造,邀请艺术酒店、文创公司、新媒体企业、创业孵化总部与高科技研发中心等新兴企业入驻,产生了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形成了从“锈带”到“秀带”的转变,大大降低了所在城市的碳排放,并通过规模化的“复绿工程”综合提升了城市的碳汇,还有效地改变了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

从工业空间转型的维度来看,园区更新改造路径对城市工业空间的区位因素、建筑本体的坚固程度、空间内部的路网状况以及空间的可绿化程度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并非一切城市工业空间都可以转型为园区。但是,对于有可能转型为园区的工业空间来讲,这显然是最具有可操作性且效益最高的路径。

四、结语

“双碳”目标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此之下,城市工业空间转型必将形成一整套优化策略,而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又为之赋予了可资借鉴的选择路径。在城市研究领域,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并非一个新概念,但是在“双碳”目标之下,这一概念作为策略与路径显然有其可借鉴之处。因为实现“双碳”目标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尽可能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二是产业结构的转型。而这正是作为策略与路径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应当且可以致力于完成的时代使命。

The Optimized Strategy and Selected Paths of Urban Industrial Space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Goal of “Dual Carb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HAN Han

Abstract: “Dual carbon”, including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goal formulat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times and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success of urban industrial space transformation is the key to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dual carbon” goal. At present, the pollu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caused by demoli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space, the consumption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energy due to reconstruction, and the waste of industrial resources caused by the “demolition-construction” process have formed a series of high carbon emission problems. Therefore, in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it is necessary to first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spac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use concepts, and the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space.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vides important alternative paths: the first is the path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complex space; the second is the path of urban residential use; the third is the path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estoration; the fourth is the path of park renewal and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dual carbon; urban industrial spac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责任编辑:陈   吉)

猜你喜欢

工业遗产双碳
“双碳”新格局:共生 再生 新生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双碳”背景下推动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思路
绿田机械:净利润复合增速超80%“双碳”目标加速企业绿色发展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
连云港716创意产业园区文化营销研究
工业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
工业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