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视野下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路径与价值

2021-12-06李凤亮古珍晶

关键词:发展机遇双碳时代价值

李凤亮 古珍晶

摘   要: 碳达峰与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当前乃至今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巨大变革,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轻文旅潮流的出现打破行业禁锢,增强了文旅业的自主性和营利性;后疫情时代线上体验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大量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转向网络技术新基建;生产和运输耗能高的传统文化产品生产转向虚拟文化消费等,这些都为“双碳”战略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双碳”目标也促使文化产业积极开拓新发展路径:借助文化产品虚拟化扩大趋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动文化产品虚拟化技术开发以示范引领国际;深化文旅融合,降低旅游业耗能,以自然生态追求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动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等。因此,“双碳”目标不仅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更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深化文化产业节能减排内涵,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视野扩展至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数字文化消费需求,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成为行业内化,加速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双碳;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实现路径;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6-0079-(09)

DOI:10.13852/J.CNKI.JSHNU.2021.06.009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在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和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 中国首次做出“3060”目標的强有力宣示,描绘了未来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向世界发出中国积极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因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各部委也开始积极部署:2020年12月,国资委在北京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央企要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发挥带头示范作用;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1 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抓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分行业分领域实施计划,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2 此外,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央行等部委(机构)及作为能耗大户的央企、国企也纷纷表态。“双碳”已成为2021年政策热点。

实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变革,它将重新定义经济版图。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系统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最佳产业载体,必“承其重”,凭借其绿色生态、融合性高、可持续性强等特点,成为绿色低碳产业的典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优化中国经济结构,增强文化贸易优势,提升居民幸福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2021年4月29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写道:到2025年,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3

2021年上半年,《“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三部委发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纷纷出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成为新的行业热词。这一系列文化经济热点,无不反映出“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成为中国“低碳”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所谓“低碳文化产业”,基本内涵并不是指用低碳产业直接取代原有的文化产业,也不是指原封不动地将环保产业纳入文化产业领域中作为一个行业分支独立经营,而是指利用“双碳”思维方式将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传统产业生产经营模式。文化企业可以基于“双碳”的国际共通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文化行业自有的天然低碳优势,4 自由创新产业类型和商业模式,形成“低碳文化产业”。这也是其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价值源泉。“双碳”时代下,发展文化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经济载体。

一、“双碳”视野下中国文化产业变革趋势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强调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种“可承受经济”模式,以社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为基础,不因经济盲目增长引发社会危机,也不能耗竭自然资源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5联合国也对“绿色经济”下了定义,即能改善人类福利与社会公平,且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危害和生态稀缺的一种经济模式。当然,“绿色经济”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人类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一系列新观点、新主张。6再到当前“碳中和、碳排放”战略的部署与实施,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双碳”战略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内涵都是以尊重人类共同生存环境为前提,推动人类社会高质量演进。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制定了未来5年直至2035年的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结合“双碳”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的含义和特征也在逐步深化,尤其是在“双碳”目标的强力驱动下,中国文化产业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将发生巨大变革。

1.内涵变革

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无一不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凝聚了生态系统观、可持续发展观、绿色低碳观等人类自然观的发展,同时也蕴含了中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统筹兼顾”等民族传统智慧和早期朴素价值观,总体反映了从资源耗费型转向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大系统里极为年轻的一支,依然处于产业发展探索期,具有强适应性、包容性、灵活性的特征。“双碳”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的语境,文化产业内涵也将重新定义。

首先是遵循“道法自然”思想。文化产业的逻辑核心是文化异质性消费,供应的文化产品差异越显著则溢价越高。其中,差异性的大小与地理距离的远近成正相关关系,因而在地理距离一定的前提下,增强文化产品的异质性尤为重要。要避免盲目模仿以致严重同质化。“双碳”战略的核心是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因此资源合理化、最大化利用,实现物尽其用是碳减排的关键。特色文化产业是基于地方特色人文自然资源的一种在地化运营,它就地取材并将其内涵深描,从空间物场到文化场域,每时每刻都给人营造一种“在场化”。特色文化产业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也被作为方案单独提出,与“双碳”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其次是践行“天人合一”理念。文化产业中“物我二分”的现象层出不穷,最典型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旅游小镇、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跟风建设或盲目模仿。短短十几年间这竟从文化产业标杆发展到频频被称作行业“毒瘤”。标杆变“毒瘤”,除却政策、市场等客观因素外,人为的忽视与急功近利开发最为关键。抄方案、抄设计、抄模式,不顾人、物、景的平衡,不从文化产业自身规律出发,粗放式发展,这对文化、资金、生态均是巨大损害。“双碳”目标下,要坚决杜绝利益先导追求。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理论认知与发展规律把握,让文化产业发展顺应科学规律,不人为求多求快,尊重产业客观事实,此为“天道”;另一方面,决策者要科学执政,从业者要恪尽职守,消费者要自觉提升审美素养,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此为“人道”。两者要合力并行、“天人合一”,将文化产业推向绿色低碳的先锋产业,成为碳排放洼地。

最后是要求“统筹兼顾”发展。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特殊,它能够涵盖和包容一、二、三产业,这是由于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很长,能有效促进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增长。因而文化产业是一个能贯通一、二、三产业的特殊业态,与三大产业可以融合发展、协同并进。近些年,文化产业跨界融合趋势猛增,文化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都有主动跨界之势,产业融合演化出了众多新兴业态。这是一种资源整合、整体开发的思维。在“双碳”目标规约下,这种资源统筹、优势互补的发展路径将更具施展空间。

“双碳”战略下,文化产业被赋予新的内涵,同时也带来了全新机遇。文化产业发展要坚定“资源最大化利用”原则,减少资源耗费,向环境友好型发展;坚决践行“文化生态”理念,在实践中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统筹兼顾”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充实当代文化产业的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外延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双碳”下的文化产业涌现出新的文化业态,低碳文化消费成为被追崇的文化休闲方式,低碳消费需求井喷也倒逼文化生产者提供相应品味的消费产品和类型。另外,科技迭代、文化体制改革、消费热潮加持,“双碳”战略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外延正不断演变,呈现出线下向线上发展、实体向虚拟转变、现场体验向沉浸体验进阶的演化路径。具体如下:

第一,文化生产由线下向线上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速社会分工、资源重新分配,变革了生产生活方式。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巨大动力,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和领域都被互联网技术渗透,文化智能化生产、大数据式分配交换、文化消费云化等都显示了文化全产业链由线下向线上发展的态势。生产资料精准分配、物流配送减少、文化消费环境污染减轻,促使文化产业更加绿色、生态、环保。

第二,文化产品由实体向虚拟转变。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发展,诞生了丰富多样的新兴文化产品,如电子书、网游、网络直播、在线教育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非必须在某特定空间才能完成消费,仅需移动终端加上网络技术便可实现文化产品的“脱实向虚”,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文化消费。文化产品虚拟化极大地节约了场地与时间成本,优化了空间与人力资源的利用,符合“双碳”目标宗旨。

第三,文化体验由现场向沉浸进阶。虚拟文化产品的普及满足了消费便捷性,但同时现场体验感弱的矛盾也开始显现,这促使新技术的研发,如AR、MR、VR、CR、XR技术不断出现。尽管仅一个字母之差,但它们的技术设备有较大差别。其中,以AR、VR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如AR影视、AR博物馆、AR文化遗产保护,VR游戏、VR演唱会和网综赛事直播等,通过不同技术路径让观众沉浸于丰富的情景体验中,其体验的强度远高于传统的2D裸眼时代,突破了现场空间限制,完成了一场极致的文化体验。

文化产业向线上、虚拟、沉浸方向的演进,均展现出数字文化产业的特点。数字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主要区别在于重人文化地景还是重科技创意。显然,“双碳”战略下的文化产业更注重综合创意设计,科技体验感增强,文化产品设计生产紧密关注在地文化生境。在此背景下,借助科技手段增强文化消费沉浸体验,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文化传承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双碳”时代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

“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这是时代带来的机遇,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双碳”将加速行业洗牌,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天然的低碳优势与“双碳”战略思想具有耦合效应,自觉肩负着推动文化产业绿色转型的使命。要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发展的低碳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向科技、便捷、定制方向演進,围绕核心平台做大做强平台经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低碳文化经济,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做出应有贡献。

1.轻文旅的实现打破了文旅行业禁锢,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

人类经过2020年的疫情,从生活方式到商业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如体验式商业、Z世代消费、夜间经济、轻文旅等。其中,轻文旅与“双碳”发展宗旨不谋而合。轻文旅有几层含义:一是指近些年中国文旅项目开发多以文旅小镇、休闲乐园、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形式呈现。它具有投资大、项目多、体量大、回报慢、风险高等弊端。但相对于过去的文旅项目,轻文旅是用独特的IP塑造场景,结合主题,利用圈层文化打造共通的文化消费,输出内容、孵化项目、生产产品,并从中获得荣誉感、归属感、幸福感的精神消费项目。它成为行业新标杆,拉高了产业势能,是商业智能时代背景下创意创新业态组合的商业新模式。二是指年轻人的文旅。它凸显个性、潮,通过族群、社群营销,以及跨界、云化、赋能、有故事、有主题的文化消费,满足新生代最迫切的需求。当前年轻人热衷的剧本杀游戏、盲盒经济、电竞等,无不体现出个性、时尚、前卫的消费特点。

此外,受疫情冲击,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动,一种经济便捷的微度假产业孕育而生。这种微度假产业也叫轻文旅,是服务于本地居民周边游览、度假、休闲等一切旅游商业服务活动的集合,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服务于本地居民高频的休闲、度假需求。所以,微度假产业与大旅游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服务对象。其主要服务对象需求特点的差异,造就了微度假产业独特的产品。1

轻文旅是一种轻松随心、行程灵活的文旅生活方式,也是文旅融合的天然桥头堡。其产品相较普通旅游产品的最大区别是靠功能组合差异化和文化异质性吸引游客。文旅融合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即产品个性升级、建立个性化圈层客户、引导高频次文旅消费。相比传统文旅,轻文旅具有距离短、近城市、周末游、出行方便、随时消费等优势。它更追求一种说走就走的旅游状态,表现出一种对居住地周边旅游景点的熟稔感和信任感。它在生活与度假之间找到平衡,更加贴合都市人群5+2生活模式的升级需求。微度假型商业、特色文潮街区、主题购物公园等将是文旅行业未来的主流商业模式,而其他更具体验感的特色文旅模式也将继续激增。

2.后疫情时代线上体验技术不断精进,数字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近十年发展的主旋律,探索从未停止,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线消费与互联网视听渗透,VR/AR/XR等辅助设备层出不穷,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文化视听设备从院线延伸至家庭,以及家庭3D电影、4K电视、5G高新视频逐渐普及,使得受众消费习惯随之不断调适。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种种日常,文化消费更是脆弱不堪,社会经济运行系统全面停摆,被困于家中的人们有大量空余时间需要填充。在此背景下,如何减少文化生产的物质资源需求、弱化文化流通的交通运输依赖、强化家庭网络视听消费的沉浸体验,成为时下文化产业必须直面的新命题。

在此期间,一大批数字内容供给和技术装备研发平台、直播和短视频基地、电竞中心、高沉浸式产品体验及展示中心逆势涌现,提供了VR旅游、AR营销、数字文博馆、创意设计、智慧广电、智能体育等多元化消费体验。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和5G高新视频步步精进,网络视听平台和产业园区融合集聚,贯通了内容生产传播价值链和电子信息设备产业链,联动了线上线下文化娱乐和综合型信息消费,积极构建起新时代大视听全产业链市场发展格局。1线上体验技术的增强使数字文化产业应用场景日渐增多,数字文娱、数字展览、网络视听、在线演播、沉浸体验等新业态层出迭现。互联网平台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终端用户智能数据分析服务,使文化企业对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制作、物流售后等核心环节进行数字化转型,促使文化领域也不断出现“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2

3.大量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向网络技术新基建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下,党中央密集部署、加速推进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新基建正式迎来风口。新基建,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3 新基建中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设施体系的建设,可以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支持,加速文旅景区5G基站建设,推动景区、酒店、文博场所等实现网络全覆盖。其技术创新,也推动了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和应用场景创新,不断触发文化产业供应链重构,丰富了文化体验场景。在新基建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迈向更深层次的融合:文化休闲娱乐向基于AI、VR和全息技术的沉浸式娱乐转变;博物馆展览转向数字化展览展示;文化馆展示转向将在地文化沉浸式复现;图书馆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优化读者服务与增强阅读氛围;文旅景区的虚拟场景、虚拟导览、智慧酒店、数字展览、5G+VR全景旅游等数字文旅新业态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

大量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向网络技术新基建,可以降低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直接减少基础设施的修建。目前,基本上所有基础设施仍由实体建筑承载,而建筑行业作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最高的行业之一,其减碳、降碳路径,除了被动降低新建筑物总量外,优化基础设施需求是另一条主动路径,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而文化产业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场景复现、文化产品数字化、在线文娱常态化,进而实现文化产业的“新基建”,这是从文化消费需求端主动引领产业朝低碳方向发展,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4.生产与运输耗能高的传统文化产品生产将转向虚拟文化消费

尽管文化产业具有低能耗、低碳排的先天优势,但绝不代表文化产业在“双碳”时代可以高枕无忧。文化产业依然需要根据能量消耗值进行细分,以实现降碳管理。文化产业分为创作生产、传播流通、购买消费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着能耗高低不一的产业分支,而创作生产环节耗能最高。文化创作生产环节包含文化装备制造、文艺创作、书画印制、影视制作、音乐生产等行业。其中,文化装备制造业无疑是能耗最大的一类;影视制作因涉及众多人员和配套行业,也属于高耗能、高资金需求产业;影音和图书生产则随着技术发展,在不断降低耗能,磁带、胶片、光盘等传统影音载体通过数字化技术,基本实现了全在线化,无须再额外购买相应的实物载体。

影音与图书消费是最广泛的大众休闲方式,从线下到线上的变革,不仅直接减少了制作耗材、场地、排污环节,也逐渐取消了运输、流通、仓储等相关服务环节,这极大地降低了碳排放。比如传统音乐产业链有四个重要环节——生产、发行、渠道和用户,随着十几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后面三个环节都已被互联网技术大力介入,唯独生产环节还处于传统方式下。因此,应当对音乐生产环节也实行互联网化。互联网化的音乐生产环节,最重要的是构建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幕后圈”1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音乐生产APP(手机软件),创始人李泳彬将其定位为一个“社区”。它首先邀请幕后音乐人进驻平台,在平台上建立曲库,让音乐人自行“认领”由自己参与或制作的曲目,由用户在线试听,所有音乐生产者在平台上公开透明地展示自己。其次是精准对接供需,让有制作音乐需求的用户直接在APP里向看中的音乐人下单,完成用户付款后,款项寄放在“幕后圈”,音乐人只有在指定档期内交货后才能收到费用。由此可见,“幕后圈”所做的实质上是互联网化的音乐生产环节,也是电商的一种,只不过所购买的是做音乐的服务。总之,音乐行业的信息透明化将关乎音乐生产环节的未来,互联网化的音乐生产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合作流程,提升交易效率。

三、“双碳”目标助推文化产业开拓发展新路径

“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能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成共识,文化建设在党中央的全局工作中更加突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文化产业如何突破要素制约、市场局限、体制障碍、创新困境,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新发展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谋划“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文化产品虚拟化、核心自主产权技术开发、文旅融合深化、绿色生态发展模式践行等方面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具体来说:

1.要抓住文化产品虚拟化扩大趋势,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国际竞争力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科技化、虚拟化、线上化,文化产品虚拟化趋势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具体发展目标指出:“要培育文化新型业态,包括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培育30个旅游演艺精品项目、100个线上演播项目、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100个数字艺术体验场景。”2 该目标当中的线上演播、沉浸体验、数字场景,无不彰显了文化产品虚拟化的趋势。因此,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我们应抓住契机,顺势而为,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将中国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向高质量发展方向。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到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还需继续壮大,提升供给质量,激发新消费潜力,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平衡,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成全球领先。其具体实施路径之一是集中发展网络视听娱乐、数字创意设计、线上演艺展播、场景沉浸体验等新业态,尤其是线上演播模式。歌舞娱乐、游艺娱乐在“后疫情时代”上云、上线规模迅速,行业面临全面升级转型,其服务质量更多取决于视听设备、网络技术、互动参与感。对影院、剧场、游乐场所等传统业态,要运用VR/AR等技术设备丰富体验层次与体验强度,在实体布景中大量注入沉浸元素,使传统文化产品实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提高传统文化场所使用率,避免浪费,这也是效用最大化的低碳行为。二是培育云旅游、云直播、云演艺,顺应趋势将资源云化,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要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消费新模式发展,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3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节约生产,提高产品使用率,以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实现降碳。三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以“上云用数赋智”4为行动指南,加大信息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环节的应用,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壁垒。虚拟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格调与品味,与实体文化产品同等重要,要积极联通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现代生产生活、日常消费需求,在生产实践中提升产品创意设计水准。四是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要推进文化与信息、工业、农业、体育、健康等产业融合,增强不同行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趣味,使行业文化化、内容化,延伸文化适用性和产业外延。要积极拓展文化新兴业态,扩大文化产业体量,形成世界竞争力与影响力。

2.以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为先导,推动文化产品虚拟化技术发展,使之具有国际示范引领效应

其一,要全力聚焦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鼓励和倡导有条件的头部企业聚焦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媒体融合、5G广播、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市政等成长潜力大的新兴方向,要实施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一批新兴技术产业以引领虚拟技术发展。

其二,要推动文化产品虚拟化技术的发展。具体举措有:一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以农民生产生活需求为前提开发信息化产品与应用,探索农村互联网新模式,发展新业态。二是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數据平台,助力农业全产业链向数字化进阶。1 三是以智慧文旅为发展重点,强化文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互联网+文旅”模式促进智慧文旅集约发展;建构智慧文旅统一标准,打造一批智慧文旅创新企业、示范项目和文旅目的地;建设文旅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避免信息偏差造成的资源浪费,使智慧文旅公共服务模式更加便利。2 四是进行虚拟应用场景示范工程试点,以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为依托,率先在具备条件的机构试点建设一批虚拟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定期向特定市场主体发布项目清单,侧重选拔新兴产业领域的优秀虚拟应用场景进行推广。

总之,在“双碳”战略目标框架下,文化产业同样应当大力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要以文化企业作为行动主体开展市场化管理运作,整合各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产业园区等多方力量成立文化行业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倡导文化企业牵头或参与绿色技术项目研发,对投资回报率高的创新项目重点关注。同时,要加速文化产业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在文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内设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定期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加快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以国际引领示范为更高追求。虚拟技术的深度应用,将大大减少产业资源依赖,但新技术的前期研发和推广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行政部门可根据新兴虚拟技术对碳减排的贡献率进行评估,设立专项补贴。

3.深化文旅融合,最大限度降低旅游业耗能,将自然生态追求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动力

进一步增进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规范对文旅融合理念的认知,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景区主题的文化包装,也不能盲目扩大文旅融合外延。要将文旅融合作为整条产业链的核心,兼顾商业旅游、农业旅游、文化创意、文化娱乐等其他高融合产业的发展,丰富发展路径。比如: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精品线路。要发展专项旅游和定制旅游产品,由此避免提供由“一刀切”的统一服务标准带来的同质化体验,进而导致审美疲劳和资源重复浪费。专项定制旅游是按需个性化配置服务资源,能做到人、财、物、力的精准投放,尽可能使资源效能最大化。

推进产城深度融合。要在文旅目的地建设文旅产业集群,使当地的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形成要素富集、空间集约、宜居宜业、创新引领的绿色生态产业,将文旅集群区的物流、交通、环保、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

完善自驾游服务体系,推动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和线路建设。个性定制服务是高效节能的一种方式,自驾旅居、营地、线路等都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民宿旅游兴旺与自驾文旅服务也是共生发展。标准旅游星级酒店依赖人口密集地区的无差别客流量支撑其发展,而民宿的首选因素是在地文化生境的嵌入度,提供给游客强烈的文化在场感。因此,民宿旅游开发的核心是必须与人文自然环境尽可能融入,这种方式将极力减少民宿建设资源耗费,减少碳排放。

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要发展冰雪、避暑、避寒等气候旅游产品,认定一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发展老年旅游,提升老年旅游产品和服务。3避暑、避寒的换季旅游方式规模庞大,以老年群体为最,这种旅游方式可以直接减少供暖与降温的能源消耗,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随着人们闲暇时间逐渐增多,跨季旅游群体还将持续增大,可有力地助推“双碳”目标完成。

总之,扩大推进文旅融合,最大限度降低旅游业能耗,将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文化作为文旅融合的动力,能丰富高质量旅游产品供给,满足绿色生态文旅消费需求。

4.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绿色生态理念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与视角。要在市场引领下,创建绿色经济创新体系,培育绿色低碳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向绿色生态产业倾斜,促使文化产业和绿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而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其对绿色文化产业的态度。需要加强绿色产业意义的教育推广,唤起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互动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速绿色消费模式的实现。

要倡导“双碳”战略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的理念,掌握市场对低碳文化消费的供需状况,从消费端促进低碳文化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触发对绿色生态文化消费的追求,同步实现“双碳”目标和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少不了社会全员的共同参与,当每位社会成员通过增强生态意识和自我规约,使绿色低碳成为文化消费常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得以实现。因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全民族共同的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和绿色低碳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要把文化产业绿色生态发展理念逐渐内化为全员消费习惯,实现文化产业低碳发展,创建低碳社会新风。

要采取绿色品牌战略,增强生态竞争实力,重点建设一批集经济、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企业。要依托地方特色人文生态环境,建设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朝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特色文化消费市场容量和产品质量。要对特色文化品牌进行绿色标志认证,维护其良性社会声誉。

总之,因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来落实法律规约保障,完善财政税收体系,并辅以市场投资引导、舆论造势、教育宣传等,构建起由政府、市场、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复合型运作机制,促进绿色低碳文化产业协同可持续发展。

四、“双碳”战略赋能文化产业新价值

文化产业的产业归属相对模糊,这一事实使其具有强包容性特征,能与其他产业实现高融合、强跨界,这实质上是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低碳经济。文化产业可推动“双碳”目标实施,使文化产业成为在全社会普及“双碳”战略的动力与窗口;而“双碳”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与现实路径,倒逼文化产业进一步深入发展,增强文化赋能与综合竞争力。主要体现在:

“双碳”使文化产业节能减排内涵增加。过去的节能减排只是强调运用节能新技术,下达能耗增长指标上限值,而“双碳”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要求,还牵涉碳指标、碳账户、碳交易、商业模式等更多领域的变革。过去的节能减排是各自营运的行为,而“双碳”则是将个体行为放入社会体系中加以考量,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因文化产业涉及面广泛,文化產业的节能减排更应当从全行业和社会整体出发,实现全面、协调、高效的降碳减排。

“双碳”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视野扩展至人类命运共同体。“双碳”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产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边界。虽然数字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收入的比重已超过30%,但数字创意产业(含数字内容开发、视觉设计、策划和创意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能耗比小于1%。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向数字化转型。在未来,数据中心能耗、基站能耗将持续增加,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去的节能减排,是整个文化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双碳”加快全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文化消费需求。低碳发展方式本质上不仅仅是减排,更大意义在于变革经济发展方式。中国一直致力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关、停、并、转,存量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到数字经济时代迎来了转型契机。一是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能耗采集的实时性、精确度与多维度,提升动力系统动能的精细化管理;二是通过数字技术提升设备的运转效率,推动实体设备与云端算法的有机耦合;三是通过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减少人工操作,以互联网的时空快速转移特点提升运营效率,进而推动行业整体的数字化发展。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又将进一步扩大文化市场对数字文化消费的需求,最终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双碳”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成为文化产业的行业内议题。文化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既遵循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要求。以地区资源环境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对“双碳”战略的具体实施,能避免重复性规划开发引起的资源浪费和文化消费市场耗损,丰富文化产品结构。尤其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文化资源特色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将充分发挥,使其成为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和文化名片。文化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可以改善当前文化产业存在的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不协调问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生态和谐的功能,为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

总之,在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下,中国开始积极主动地制定各类行动方案与条文法规以促成“双碳”目标的实现。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将促进文化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持续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完善生态资源市场化政策和低碳文化产业制度供给,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和绿色低碳经济协同、循环、可持续发展。

Opportunities, Paths and Value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ual Carbon”

LI Fengliang, GU Zhenjing

Abstract: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dual carbon”) are the main themes of current and long-term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provides new idea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ual carbon” strategy,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facing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path choices. The emergence of the trend of light cultural tourism breaks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industry and enhances the independence and profitability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experience technology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promotes the further release of consumer demand for digital culture.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al industr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s have begun to shift to new infrastructure of network technology. Traditional cultural products consuming high energy in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have shifted to virtual consumption. These changes 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under the “dual carbon” strategy. At the same time, the “dual carbon” goal also encourages the cultural industry to actively explore new development paths: firstly, the virtualized expansion trend of cultural products is fully used to make the cultural industry bigger and stronger; secondly, core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technology is vigorously develop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duct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lead the international demonstration; thirdly,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s deepened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pursuit of natural ecology is used 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fourthly,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practiced to build a green and low-carbon circular development economic system. Therefore, the “dual carbon” goal not only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but also gives them new value of the times. The connot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cultural industries should be deepened, the strategic vis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hould be expanded to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digital cultural consumption demand should be promoted. Accordingly, the concept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can be internalized in the industr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can be accelerated.

Key words: dual carbon;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realization path; time value

(責任编辑:陈   吉)

猜你喜欢

发展机遇双碳时代价值
“双碳”新格局:共生 再生 新生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探讨天然气化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战略下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