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寄宿学生亲子互动现状的调查
2021-12-06农彩珍
农彩珍
摘要:为了解高中寄宿学生亲子互动的现状,对广西南宁市三所高中共1394名学生、1006名家长进行亲子互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高中寄宿学生的亲子互动存在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1)高中生亲子互动情况相对较好,家长期待高于学生期待;(2)在人口学变量中,亲子双方互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3)学生寄宿与否,关系到亲子互动的时间、状態、模式、效果等。通过各维度的对比发现,寄宿生的亲子互动与非寄宿生有差异,在互动内容、互动主动性上存在“掩饰性”。
关键词:寄宿生;亲子互动;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4-0013-06
亲子互动指父母与子女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相互影响而发生交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亲子互动包括身体的互动与心理的互动、语言的互动与非语言互动[1]。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亲子互动对高中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调查通过对双向问卷中亲子双方在亲子互动各维度上的统计分析,解释寄宿高中生亲子互动的相关量化特点,以此作为探讨亲子关系的切入点,为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加强家校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也为学校对寄宿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广西南宁市三所高中选取学生样本1421人,家长样本1021人,剔除无效问卷,学生有效问卷为1394份,有效回收率为98.1%;家长有效问卷1006份,有效回收率为98.53%。其中学生样本中男生686人,女生708人;高一学生671人,高二学生357人,高三学生366人;寄宿生637人,非寄宿生757人。家长样本中,高一年级学生家长408人,高二年级学生家长312人,高三年级学生家长286人;寄宿生家长520人,非寄宿生家长486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中学生亲子互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中学生亲子互动情况调查问卷(家长卷)”。两个问卷分别由互动频率、互动有效性评价、互动中的冲突、互动中的情感依附、互动中的角色意识、互动中的角色评价、互动中的主动性、互动的内容、互动中的期待等9个维度组成,各24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制。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为了解高中生亲子互动情况,对高中生的亲子互动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从学生及家长两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
(一)亲子互动情况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分别以性别、是否寄宿为自变量,以亲子互动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分别如表1、表2、表3、表4所示。
表1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亲子互动各维度上,男生的均分较高于女生,在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2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从高中生亲子互动情况(家长卷)各维度来看,性别因素、亲子互动情况在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从高中生亲子互动情况(学生卷)(见表3)各维度来看,寄宿学生与非寄宿学生的亲子互动情况在“互动频率”“互动有效性评价”“互动中的冲突”“互动中的情感依附”“互动中的角色意识”“互动中的角色评价”“互动的主动性”“互动中的内容”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寄宿生的均值低于非寄宿生,寄宿与否在互动中的期待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从高中生亲子互动情况(家长卷)(见表4)各维度来看,寄宿学生与非寄宿学生的亲子互动情况在“互动频率”“互动中的情感依附”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由均值大小可知,寄宿生分值显著低于非寄宿生。寄宿与否在其他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寄宿条件下亲子互动情况不同研究对象的变量差异
为了研究在寄宿条件下,亲子双方在亲子互动各维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在寄宿条件下,家长与学生在亲子互动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由均值大小可知,家长分值显著高于学生。
为了研究在寄宿条件下,不同性别在亲子互动各维度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分别如表6所示。
亲子互动各维度上,男生的均分较高于女生,在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高中寄宿生亲子互动情况(家长卷)(见表7)在互动中的角色评价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均分较高于女生。
三、分析与讨论
(一)高中生亲子互动情况相对较好,家长期待高于学生期待
结果发现,南宁市高中生亲子互动(学生卷)9个维度总体平均值3.251分,除互动的内容2.609分,其他均超过中位数3;亲子互动(家长卷)9个维度平均值在3.300 ~4.111分,总体平均值3.667分,均超过中位数3,表明高中生亲子互动情况相对较好,互动情况在各维度上家长均分都高于学生。
(二)人口学因素对高中生亲子互动情况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学生角度看,亲子互动在寄宿与否、年级、性别上部分显著差异,主要集中在“互动频率”“互动的主动性”“互动中的期待”“互动有效性评价”“互动中的角色意识”“互动的内容”等维度,这与学生青春期中追求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有较大关系。从家长角度看,在“互动频率”“互动有效性评价”“互动的内容”“互动中的角色意识”“互动中的冲突”有显著差异,这与家长更为积极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关系较大,因为关注,家长在亲子互动中表现得更为迫切。不同性别、年级的高中生与父母的互动情况是不同的,从总体来说,学生与家长双方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亲子互动。
(三)寄宿条件下高中生亲子互动情况的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寄宿条件下,亲子互动的时间、状态、模式、效果等有着显著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相较于非寄宿生,寄宿生亲子的互动频率、互动评价较低。寄宿生除周末放假外,其余时间基本没有与家长直接面对面互动的机会;而大多数非寄宿生每天都有与家长面对面互动的机会。父母与孩子在“参与活动”这一项上,孩子寄宿与非寄宿显示出较大差异。
2.寄宿生亲子互动中冲突情况相对较少,有效性评价不高;对互动中所产生的分歧或冲突,亲子倾向于采用协商的方式解决且顾及对方感受。这与情感沟通的投入、互动频率的多少有一定相关性。微观社会学家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指出,人们在互动仪式中付出他们的情感能量,同时获得情感收益。这来源于仪式中人们的共同关注、情绪、激励和象征化。当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的人相遇,他们的互动仪式将会出现各种结果。在他们相互选择影响的基础上,可改变他们各自原有的文化资本和情感能量[2]。由此可见,亲子双方对互动的投入不同,获得的收益也不同。
3.寄宿生亲子互动中的角色行为的能动性更低。学生卷中,寄宿生与非寄宿生的互动角色评价有差异,非寄宿生的评价分值更高些。寄宿生家长评价分值更高,更积极。互动双方的评价中,均认为对方能主动参与互动。双方对亲子互动的效果评价较好,非寄宿生评价分值高于寄宿生,家长的整体期待高于学生期待。相比寄宿生,非寄宿生从父母处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愿意更坦率地向父母表明自己的意见。较多的面对面沟通时间对改善亲子互动、提升亲子双方角色意识起到了推动作用。
4.寄宿生亲子互动中的角色行为更具掩饰性。学生与家长双方对互动期待更为积极,在互动内容、互动主动性上存在“掩饰性”。
从整体上看,在“互动的期待”上,非寄宿生评价分值高于寄宿生,家长的整体期待高于学生期待。在“理解想法和感受”上,非寄宿生的评价分值更高些。其中,对于“向对方表达真实感受,分享快乐和悲伤”,非寄宿生的评价分值较高些;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上,双方的认同感较高。家长觉得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附评分相对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依附评分更高些。学生卷与家长卷相比,在亲子互动内容上,家长谈得较深广,相对家长的开放性,孩子有一定的“隐藏”。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戈夫曼[3]用戏剧来类比人生,分析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和维持个体或群体所期望的理想形象,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表演者在后台得以放松和休息,暂时地脱下‘理想化的面具,宣泄情绪,为前台的表演做准备。因此在后台中,表演者更多地表现出自发性的主我[4]。”
寄宿生为获得更多的独立和自由,在亲子互动中,努力表现出更符合父母期待的行为。寄宿生活为其“前台”表演,提供了舞台,使得其在“后台”可以做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形成“前台我”与“后台我”的角色偏差。作为“观众”的家长,由于陪伴时间、情感投入的缺少,会产生相应概括化或是选择性的忽略,这就使得亲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具有掩饰性,对互动的期待更积极。
四、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就提高亲子互动质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孩子情感需求发展,培养家长互动智慧
青少年到了12岁前后,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要求人格的独立自主,要求能与父母平等相处,期望得到父母的高度尊重[5]。孩子的身体、情感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亲子互动关系由原来以父母为主导,逐渐向亲子双方地位平等、相互促进转变。在精神上,孩子越来越倾向于独立,他们的思想越来越成熟,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自己的看法,在一些问题上和父母容易产生分歧,孩子的发展对父母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处理和孩子的关系上,除了物质上的满足,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家长要识别孩子的情感需求,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才能很好地回应孩子,对话孩子的精神世界。家长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互动智慧,关注双方情感互动,多使用正向语言,多给予孩子积极评价,畅通沟通渠道,使得双方得到双向的情感交流,让互动中的双方行动更具自觉性。
2.重视孩子主体地位作用,激发孩子的互动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对独立性和自由性有了更多的探索,家长应不断更新观念,掌握有效的互动技能,建立多样化的互动模式,使得亲子互动双方角色更趋于平衡。坚持亲子双方互动关系的平等性,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和谐亲子互动氛围的形成。家长面对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诉求和需要,应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提升互动的频率,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孩子的互动意识。
3.提供多角度支持,家校协同发展
学校要配备专职心理教师,积极开展心理活动课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辅导等一系列工作,给予家长更多的指导、支持与帮助。通过家校联系,提升亲子互动效果;设置相关课程,创设多层次体验活动,拓展家长会的功能,增进家校沟通与交流;通过组织多样亲子实践活动,增进亲子双方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1] 黄小莉.互联网时代下亲子互动问题及对策探析[J ].荆楚学术,2019(6):77-80.
[2]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鏈[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 肖亚运.《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书笔记[J].现代妇女(下旬),2014(5):335-336.
[5] 钟志农.亲子关系发展变化的五阶段及父母的应对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8):4-7.
编辑/卫 虹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