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寄宿生情感现状调查
2017-02-17刘文宝王瑞红蔺大龙刘鹏
刘文宝 王瑞红 蔺大龙 刘鹏
农村初中寄宿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平常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只能节假日与父母或其他亲人在一起。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与父母的情感交流较少,远远达不到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另外,隔代的亲情、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初中寄宿生“亲情饥渴”,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引发多种情感问题,为深入了解农村初中寄宿生情感问题,本课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采用集体问卷和个别学生座谈方式进行调查。采用统一问卷调查笔者所在学校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全部寄宿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17份,回收517份,问卷总有效率100%;在不同年级随机选取30%寄宿生进行座谈,了解不同年级寄宿生的情感世界。
二、调查结果
1、寄宿生之间的情感。他们即是共同学习的同学,又是在一起生活的伙伴。85%以上的寄宿生表示:在学习上,他们比走读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可以在宿舍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在生活中,他们更是形影不离,同吃同住,甚至可以将自己的“小秘密”相互倾诉,彼此之间有信任和愉悦感,有很多关系好的朋友,虽然偶尔发生些小矛盾,也能及时处理,没有矛盾累积。25%的七年级寄宿生在刚入学的一个月内,遇到问题时自己哭,谁也不告诉;一个月之后,转变为向其他寄宿生倾诉。超过75%的寄宿生在伤心、难过、心情不好时更愿意选择向要好的寄宿生同伴倾诉,其次选择老师、父母。遇到寄宿生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才会求助老师或父母。可见,长时间的在校学习及住宿生活无形中拉近了住宿生之间的感情距离。
2、寄宿生与家人的情感。①分离焦虑新生入学在寄宿第一个月内最想家,有的哭过几次;一个月后情况好转。本校寄宿生周一至周四晚寄宿,周五下午放学就可以回家了,对于他们来说分离时间不是很长,周六日还可以和父母团聚,想家这个问题不会困扰住宿生。在学校期间寄宿生遇到生病、委屈时容易产生想家的情绪。②情感联系在寄宿生与家人联系中,学生比家长更为主动,相反家长少有时间向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家长认为在学校有老师看管,更放心,有问题老师会主动联系家长。甚至有的家长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叫什么,手机号码不知道。很多家长第一次来学校都是老师打电话找来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父母在外打工,没有时间;不能和孩子直接联系;不愿意和班主任打电话;对学校放心等。家长比较疏忽孩子的内心情感波动和变化。⑧情感期望寄宿生在与家人的情感中,她们不愿意家人只关心学习成绩,零花钱够不够,吃饱睡暖,更愿意将自己的快乐、苦恼向家人倾诉,希望得到家人的帮助和认同。在她们生病、受伤、被欺负时更需要家人的及时关心和帮助。八九年级的寄宿生开始关注父母及上辈亲人的身体健康情况。研究表明寄宿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反映出她们在学校期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不能满足她们的内心情感需要,更需要家人之间的情感和亲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关注学习成绩和生活,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内心情感、成长烦恼就会加大她们与父母的心理距离感。④情感交流研究表明八九年级寄宿生在家和父母沟通时存在不好沟通,主要表现在家长对他们的不理解,家长习惯以用和小学生的她们交流。农村中学生在家要帮助父母干一些农活,父母习惯于命令孩子干这干那,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中学生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需要有时间学习,需要有时间放松,需要和父母交流在学校的感受。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已经逐渐长大,不再喜欢被命令去干这干那,他们比较愿意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他们表面上会选择顺从,但心里却十分不愿意,时间长了就会让孩子形成父母不好沟通不理解我的印象,以后就更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
3、寄宿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影响。寄宿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积极方面看:①对于那些过分依赖父母、自我为中心、不合群的寄宿生,通过寄宿生活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②随着寄宿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不断增强;③寄宿生活使学生和父母产生了相对距离,反而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亲情。从消极方面看:①由于和父母长期分离,使寄宿生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减少,亲情沟通缺乏,逐渐和父母产生亲情隔阂;②面对寄宿生活的不适应,对集体生活方式产生厌倦感;③长期寄宿生活的不理想状态,对学生性格的负面影响,例如性格孤僻、情感脆弱、容易冲动、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现象。
三、结论与建议
农村寄宿制初中的生活对寄宿生的情感、心理成长、自理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寄宿生在校时间越长亲情缺失就更明显。农村初中寄宿生的心理成长更需要老师及父母的关心和指导,大班容量的教学使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寄宿生的心理问题。朋友之间的倾诉是寄宿生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有问题时,寄宿生更愿意和好朋友倾诉解决,而不愿意和离自己远的父母交流。他们的情感问题得不到老师及父母的及时关注和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導,缺乏情感交流,就会影响寄宿生和老师及父母的心理距离。
父母在寄宿生的情感世界中仍占用重要的地位。寄宿生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尤其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认同。初中寄宿生会经历青春叛逆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需要父母多关注,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帮助,光靠自己在学校的自我认识和同学之间的交流难以满足心理需要,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父母情感沟通会有不积极的影响。
学校应重视对寄宿生内心情感的交流和引导,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利用心理健康课程、沙盘游戏室和心理老师疏导等方式帮助寄宿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方面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调节学生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加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加大寄宿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性格。
初中寄宿是学生开始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之后他们升入高中、大学,需要间隔更长时间才能回家,和父母面对面沟通的时间会更少,如果在这个时期寄宿生能适应寄宿生活并解决遇到的情感问题,将会对以后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