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策略预防心理课堂“二次伤害”

2021-12-06郑超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4期

郑超群

摘要:从心理课堂常见的“二次伤害”现象入手,列举了心理课堂上容易导致学生受伤的几种现象,并从课堂约定的落实及课堂教学形式的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例如,妙用情景故事,使学生既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又能适当保护自己;善用表达性艺术疗法,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以直观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课堂上最能给学生心理支持的是教师,学生讲述自己的伤心事时通常情绪波动明显,心理教师要通过一些基本的回应技巧,“接住”学生的情绪,并加以抚慰。

关键词:二次伤害;心理课堂;回应技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4-0028-03

“二次伤害”是指本来已经受到了伤害,由于各种因素,再次受到伤害。二次伤害在心理课堂上是常见的。事物皆有两面性,心理课堂本应是学生倾吐心声、接受抚慰的最佳场所,可正因为卸下铠甲倾吐心声,内在的隐私(伤害)暴露出来后学生最为脆弱敏感,此时课堂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就更加容易造成伤害事件。

心理课堂一旦出现二次伤害,就会挫伤学生交流的积极性,而心理课堂相比其他学科课堂,本身就更为注重学生交流表达的重要性,既然伤害事件在所难免,如何积极规避、营造绿色的心理课堂,需要积极思考与实践。

一、心理课堂常见的二次伤害

(一)真诚发言被起哄

心理课堂常设有真实表露自己的环节,会有学生在情境的催发下现身说法直抒胸臆。如在“理想的自己”一课中,一学生起来发言:“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人,我觉得我会成为石狮首富。”他发言时表情自信两眼有光,当老师正准备给予肯定时,班里传来了喝倒彩的“嘘嘘”声。虽然老师当场制止并且批评了其他学生的不当行为,但是从发言学生涨红的脸可以感觉到他受伤了。这位学生成绩平平,平常独来独往,人际关系不理想,在本环节他可能是受到了触动,说出了平时不敢说的“豪言壮语”,可同学的反应无疑挫伤了往后他再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二)袒露感受时被攻击

“生活难免有烦恼”一课中,一个学生起来讲述某次被同桌误解,这时他同桌起来打断了他的话并直指他平时经常言而无信,同桌话音刚落,班里其他学生也纷纷附和。他辩解了几句,“寡不敌众”,最终懊恼地坐下放弃争论,后面的半节课再没看他抬起头。

据老师过后了解,该学生平时言而无信是实情,被同桌误解也是实情,在此次课堂上他讲述真实事件时原本期待大家看到自己的委屈,没想到反招来大家对自己更多的攻击。

(三)情感暴露后未得到有效回应

在“我和爸妈说心里话”环节,一个学生起来讲述了父母离异后自己的痛苦,说着说着,便哭了。大家一时都怔住了,年轻的老师一时也不懂得如何回应,教室变得异常安静(有时也会出现学生讲述受伤害的事情,其他学生却依然在说说笑笑的情况),场面变得尴尬,老师“轻描淡写”地安慰几句,学生坐下了。

出现以上几种“二次伤害”事件,究其原因,一是班级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纪律,二是心理教师未能及时有效回应和组织课堂。

为了尽可能避免课堂出现二次伤害,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宜的应对策略。

二、多重策略规避心理课堂二次伤害

(一)“约法三章”打基础

心理课堂特别需要营造一种接纳的氛围,其他学科强调的倾听多数是为了更好地获得知识,而心理课堂的倾听更侧重于共情、接纳。这是心理课得以顺利展开的基本保证,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就有这样的共识。

课堂实践中具体可这样操作。

1.基本约定

在每个学期的第一堂心理课都要强调心理课的课堂约定,如“认真倾听,积极参与;体验感悟,真诚分享;尊重他人,避免伤害”,不仅要让学生熟悉这些要求,还要与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课堂需要这样的约定,并且让所有的学生举手通过约定,形成一种契约,也形成约束。

像这样的基本约定,有很多老师都向学生要求过,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只是走过场,沦为课堂的一个程序。为了让这个课堂约定潜移默化形成学生的习惯,心理教师要常提约定,并且在学生做得好的时候及时进行表扬以便强化这种理念。对于个别经常违反约定的学生,心理教师除了在课堂组织时予以纠正外,还要在课后找这些学生谈话,必要时要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遵守这个约定的重要性。心理教师要始终把这个基本约定放在心上,落实在课堂。

2.特殊场景约定

有些心理主题是更为走心的,心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事先预想到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比如上述的例子“我和爸妈说心里话”,或者“我的烦恼”,在进行这样的教学环节前,心理教师有必要特别强调该环节关于“表达”和“倾听”的要求,整顿好课堂纪律、营造好氛围后再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索。

這样“有约在先并约法三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能安静倾听,不起哄,不插话,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二)“引而不发”巧开路

1.妙用情景故事

学生,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会比较敏感,对于暴露自己的隐私会比较在意。另外,在课堂上暴露出来的一些情况可能在课后成为学生之间的谈资,造成不可预估的伤害。比如在“校园欺凌”系列课里,有学生发言表达了他被同学欺负的事情,这样的表露可能带来如下伤害:(1)被他“揭发”的学生心存不满,课后找机会“报复”他;(2)个别学生嘲笑、轻视他。为此,在授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情景故事,让学生跳出当事人的身份,以“第三者角度”来谈论校园欺凌事件,这样既可以保护被欺凌者不因受欺而觉得难堪,也能让欺凌者更清醒客观地知道欺凌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同时大家也能心无顾虑地进行讨论。

妙用情景故事——“在他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既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又多了一份保护自己的屏障。

2.善用表达性艺术疗法

艺术治疗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方法,它以多种艺术活动为媒介。方便用于心理课堂的方法有绘画、黏土、拼贴、音乐、心理剧等,艺术表达的方式便于学生抒发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比如,画心理画时,学生可以通过线条、颜色、抽象的色块、具象的物体来隐喻自己内在的创伤,当内在的情绪显现在画纸上时还可以通过后期的加工创作加以改造和提升。此时学生不必赘述自己受伤害的具体事件,只需要表达创伤的情绪,再直接对情绪做工作,这样既保护了隐私,避免二次伤害,又达到了预期目标。

艺术疗法非常适合两类学生,一类是低龄学生,低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另一类是比较内向或者不善沟通的学生,这类学生经常少言寡语,平时不太可能主动举手发言,通过艺术表达可以让心理教师直观地感受到这两类学生的心声。

课堂时间总是有限,如果是对话交流,参与的学生相当有限,通过艺术表达,所有的学生可以同时进行,参与面更广。

(三)“慧心隽言”显功夫

课堂上最能给学生心理支持的是老师,学生讲述自己的伤心事时情绪波动明显,如上文提到的讲述父母离异的痛苦,心理教师要能稳稳地“接住”学生的情绪。有些年轻的老师会本能地想要直接去安慰学生,或者回应说:“哦,所以你很难过,是不是?”当学生点头后便让学生坐下,草草了事。这样学生因为教学活动产生的强烈情绪便被搁置了,这种现象好比一个伤口重新打开后却得不到包扎,这样的二次伤害会让这个学生更为痛苦。因此,心理教师要学一些基本的回应技巧,例如:

“我看到你落泪了,我能感觉到你父母分开的这些年,你承受的压力和辛苦。”

(说明:当痛苦被老师看到时,学生会感到自己被接纳和被抚慰了。)

“你带着这样的痛苦平时还表现得这样优秀,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或者“你带着这样的痛苦还表现得这样优秀,你是怎么做到的?”

(说明:这样的回应能帮助学生发现和寻找自己身上的积极资源,给学生力量。)

“你现在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吗?”学生说完之后追问:“你现在有什么话想对自己说吗?”

(说明:给学生提供进一步表达的空间,帮助学生进行情绪的宣泄。)

“你觉得父母离异对现在的你的影响是什么?主要是现实困扰,还是心理上的困扰?”

(说明: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父母离异是他们对自己婚姻的选择,这不是孩子的错,却让你受苦了,老师觉得很心疼。”

(说明:帮助学生澄清责任,认识到这不是他做得不好父母才会分开。)

……

心理教师的回应、倾听、提问等基本功越成熟,就越能妥善处理课堂突发状况,这是每个心理教师的必修课。

(四)“广而告之”来相助

心理课堂很难完全避免二次伤害,尽管心理教师事先采用了各种措施,并尽量在课堂做出了合适的回应,也很难杜绝伤害的发生。因此,在平时的課堂教学中,心理教师应经常性地宣传心理咨询的必要性,让学生形成“有困扰要主动求助”的意识,知道还有心理辅导这样的途径可以帮到自己。

综上所述,心理教师要积极地提升自己,采用各种策略避免课堂的“二次伤害”,同时要认识到伤害事件也是一种资源,当它确实发生后,正确地处理能让学生通过伤害事件得到成长。

参考文献

[1]谢维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编辑/卫 虹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