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惠州西湖风景园林形成阶段与特征考实

2021-12-06梁仕然

广东园林 2021年5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阶段特征

摘要:惠州西湖是古代岭南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现遗存的山水景观有待进一步恢复。基于文献史料收集、实地勘察,结合历史图像,对惠州西湖风景园林的形成进行了考证与探析:从水域状态、建筑营造、景观完整度、功能种类以及城湖关系几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提出惠州西湖的形成分为汉、晋、唐、宋、明代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并具有相应的风景园林特色,其风貌的形成是长期动态的过程,并非静止不变。

关键词:惠州西湖;风景园林;形成;阶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1)05-0037-03

收稿日期:2020-12-22

修回日期:2021-05-25

Abstract: Huizhou West Lake is a representative scenic spot in the ancient Lingnan area, which landscape remain should be further restored. Based on documentar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collec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es, combing with historical images, this paper took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zed the landscape formation of Huizhou West Lake. Several terms were discussed, such as water area, building construction, landscape perfection,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lake. It pointed out that Huizhou West Lake has undergone several stages of evolution, including Han, Jin, Tang,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hich has different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Huizhou West Lake was a long term proces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not static or unchanging.

Key words: Huizhou West Lak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mation; Stage; Characteristics

目前,提到岭南地区风景园林最具代表者,常闻“四大名园”,而这只能代表晚清时期广东地区风景园林成就,实际上广东历史可考的的传统园林远远不止于此。惠州西湖便是古代岭南地区最为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至今名气犹存。在经历20世纪上半叶以来填湖围田、水体污染及建筑损毁等破坏后,其当前遗存与鼎盛时期的风景园林状态相去甚远[1](图1)。

中国以独特、优秀的园林艺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研究惠州西湖案例有助于进一步认知广东本土的风景园林传统,以及开展广东乃至全国其他重要古代风景名胜的民族特色相关研究。此前已有不少学者对惠州西湖开展学术研究:刘管平基于古代相关诗文分析指出惠州西湖风景之美“出自民间”,指出其建筑“素构取法”具有岭南气息,体现被贬文人的心境[3];梁大和论述了惠州西湖八景的特色与沿革[4]。然而惠州西湖风景园林的发展与形成历经数百年演变,无论山水间架或风景要素均非单一静止状态。因此,只有以历史发展为轴线,理清惠州西湖历代风景的形成与演化,才能更进一步认识其历史风貌及艺术价值。笔者基于文献史料收集、实地勘察,结合历史图像,从水域状态、建筑数量、风景名胜完善程度、功能作用、与城市空间关系等方面,对惠州西湖的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其风景园林特色的发展阶段。

1最早的历史纪录

依据惠州当地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陶器来看,两千年前这里已有先民的生产活动。据考证,秦汉时期东江流域上游一带山地属于未开发地,今惠州西湖所在地原为长期受到山洪冲刷而成的洼地[5]。此后之所以成湖,是因为在汉末至南北朝期间,北方人口南迁所带来的山区开发破坏了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淤塞加剧,在此洼地东北面与东江交界处形成了“自然堤”,同时原流经此处的来自西部山区的溪流被“自然堤”截流,不能入江,而“溪化为湖”[5]。此为惠州西湖最原始的状态。

东汉末惠州仍“邑而未郡”,可见其还谈不上“城市”的规模。虽然此期间未能留下关于惠州西湖的文物或遗址,但有传说“僧文简,挂锡栖此”[5],即于今惠州西湖范围内筑有“伏虎台”。此为关于惠州西湖人工景观的最早记载。晋代于今惠州西湖东南岸一带建有龙兴寺[5](隋代改为舍利道场),此时还没形成完整的“西湖”[1]。

2唐代——重要建筑的始建期

得益于唐代社会的大发展,岭南地区文化进入空前发展期。唐玄宗择“天下寺之以开元名者,必基爽垲,据形胜,祠宇最壮,设像最严,纲维最亲而不苛,制度最古而有序者”[5]。此时舍利道场便成为皇家敕建之“开元寺”。后来北宋余靖在《惠州开元寺纪》中称开元寺为“最胜之寺者也”。宋代以前岭南地区“地说炎蒸极”,“犀象满城邑”,可见社会经济及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开元寺能被皇家选中并赋予“俾后世知声教之广被”应该是另有缘由。据《惠州府志》记录,其所在地为“惠州治城之南二里”[6~8],结合民国学者张友仁《惠州西湖志》[5]之考证,可知开元寺位于现在惠州市银冈岭南麓。虽然寺庙建筑不存,遗址为现代民居所覆盖,但银岗岭地形尚存。通过实地踏勘可知,银岗岭形胜北面依靠银岗岭,三面环水,隔水眺望飞鹅岭及西南方向群山,可见该寺庙有“据形胜”的优势(图2)。《惠州开元寺纪》描写此处的山水条件为“兹寺重冈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幡,湖光相照,探幽赏异,一郡之绝。故累朝诏择名蓝,赐以嘉号,而常在其选”,這也印证了当时西湖的优越条件。此外,元妙观、泗洲塔和永福寺[5]先后建于西湖一带。

可见,惠州西湖重要建筑的始建期集中于唐代。最重要的建筑以“点”的形式,基本奠定了惠州西湖作为大型风景名胜的空间格局。但此时仅有建筑,水域又处于“时潦时涸”[1]的状态,显然还不具备后世完整的湖泊型风景名胜的特征。再考虑到惠州唐代名“归善”,郡治在今西枝江东岸,因此湖、城之间还没有形成空间上的直接联系,故此时位于今惠州西湖范围内的主要以建筑为核心的风景应视作一系列城郊“景点”,而非风景名胜区。然而重要建筑的营造提供了景区空间布局潜在雏形,为下一阶段完整风景名胜区的形成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宋代——完整风景名胜的形成期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惠州西湖在此背景下发展成为中国“三大西湖”之一的完整的风景名胜。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曰:“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当时文人观念里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三者并列,为后来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弟子薛侃“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之说奠定了基础[1] 。

3.1宋代形成风景名胜

《惠州府志》记载:“时丰湖之防废,水已涸而税犹存,偁始筑长堤以捍水”[7~9]。北宋惠州州守陈偁的筑堤截水等措施改变了水域“时潦时涸”的状态。当时水域之大,“东起中廊,西抵天庆观,延袤数里”,还在堤上“中置水门备潦,叠石为桥于其上”[6~7,10](图3①)。此为惠州西湖作为风景名胜历史上的重要一环,自此惠州西湖成为了一个常年性的湖泊,同时其作为风景名胜的山水间架基本确立。这也是惠州西湖成为完整的湖泊型风景名胜的开端,后世的演变基本沿袭于此时形成的间架[1]。

陈偁“筑堤防,创亭馆以为胜”,修平湖堤时“植竹为径”[9~10],于是后来形成了“鹤峰晴照”“雁塔斜晖”“桃园日暖”“荔浦风清”“丰湖渔唱”“半径樵归”“山寺岚烟”“水帘飞瀑”八景[1]—是为惠州西湖最早的“八景”之说。可见此时惠州西湖已经包含了作为完整风景名胜的基本要素。

北宋后期,苏轼职惠州期间出资增建“苏堤”,使惠州西湖的景观逐渐完善。同时,借助苏轼对景点的品题和诗文,惠州西湖开始名扬海内。正如后来《重修平湖堤记》曰:“宋太守陈公偁,开六桥雄胜,剔全湖清翠。迨东坡点缀增润,布置大备”[9~10]。

南宋时期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龙塘、明月湾、归云洞、点翠洲、披云岛、漱玉滩、孤屿亭、荔枝浦、鳌峰亭、濯缨桥,皆在丰湖②”,“台榭二十余所,亭馆为广东之胜”[10]。由此可见惠州西湖的景观已大大优于广东其他地区。同时期崔放之的诗文“今见逍遥岩洞深,啼猿坞接栖禅寺”[5],说明当时景观以栖禅寺所在的西山为界,西山以东的景观已然具备规模,而以西一带则保持相对朴野风貌。

3.2西湖与惠州城的关系

《惠州府志》记载:“惠州府城在省城东南三百里,明洪武三年知府万迪始建,故城甚隘,今钟楼即南门,平湖桥西门,城隍庙北门”[6~9]。推测明初之前惠州故城范围相对较小,大致坐落于西湖和东江、西枝江之间。城北门在今城隍庙,而“府城城隍庙在府署西”[6],可知城墙北不过梌山;西门在平湖桥,即公卿桥,大致在明、清时鹅湖范围,鹅湖宋时为西湖水域[1];钟楼故址在今中山南路南端,宋城南门附近。以上便可推想宋代惠州城故址的大致范围,并进一步研究湖与城的关系。

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作曰:“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山山寺寺楼楼月,清煞东坡锦绣肠。”[5]可见南宋时惠州西湖上尚有“三山”的景观,为水域所包围。据此并结合宋代惠州城范围,可推想宋代惠州西湖的水域范围[1]。作为古惠州全城制高点的梌山,经实地踏勘,现状高于周边约10 m。由于城池狭窄,人位于梌山之上能远近得景。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山水景观是何等壮丽。

可见直至宋代才真正形成今天所认知的惠州西湖—一个完整、稳定的西湖,同时也是一个完备的风景名胜区。其无论从规模、完善程度来看,都非唐代分散的景点可比拟。宋代惠州西湖及惠州城的湖、城的形态关系,由唐代的分离演变转向为趋于融合发展。此外,宋代惠州西湖“湖之利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民之取其利者众,其施丰矣”[10],可见当时惠州西湖因提供渔、农资源而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与城市产生了内在、有机的联系,城、湖共同发展。此是为风景名胜重要功能之一。

4明代——湖城互融的成熟期

明代惠州西湖在宋代的基础上发展成高度成熟的风景名胜。1)水岸形态随城市扩张发展调整。保留部分水域划入城区,建鹅湖蓄水,供城市用水;日常引西湖水贯穿城市。2)在原有苏堤、陈公堤的基础上,于南部水域再建若干新堤。明代杨起元在《修平湖堤记》中表述了惠州西湖风景名胜的社会公共意义:“于公暇画船挈酒,揽胜寻幽,且较射平堤,咨询政治,岂不公私两利,忧乐与同哉”[6,9]。3)功能上与城市结合更紧密。惠州西湖不但具有发展渔业等功能,还对防止西部山区山洪泛城起到重要作用,且形成天然壕沟,为惠州古城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屏障①。其具有供水、排水、防火、灌溉、水产养殖、防洪、水运、军事防卫的综合功能(表1)。从此,惠州古城由西至东形成“山-湖-堤-城-江”多层次的山水城市格局,西湖无论是在空间形态或是功能作用方面都与其浑然一体。湖、城空间布局及功能的关系由宋代湖、城相邻,发展为湖、城融合。

5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惠州西湖风景园林的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的陆续兴造、改建:其发端自东晋,历经唐代大量建筑营造,至北宋才形成真正意义的、完整的风景名胜,并与城市经济产生内在关联。在明代惠州西湖随城市发展而同步演进,除少量风景建筑有所增改外,其风景园林状态持续至清代及民国初年。历代参与兴造者既有统治阶层、宗教人员、文人,更有广大劳动群众,是集体思考和劳动的成果。

然而在20世纪中期,惠州西湖开始遭受“围湖造田”运动影响,水域严重缩小[1],加之农业生产所导致的水体污染,景观状态迅速恶化,南部填湖之处现已成居住区,西部寺庙遗址也为工业用地所占据,被填水域难以恢复,直至2000年以后出于城市环境更新才局部改善。后虽多次增加景点,然而规划设计本身并未能依照其古代理景章法进行复原,故今之惠州西湖与其古代风貌相距甚远,难符古代盛名,实在可惜。

作为广东地区历史最悠久、人文内涵最丰富、风景园林特色最显著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惠州西湖应该被更科学地保护与推广。理清惠州西湖主要发展阶段以及相应的风景名胜特征、规模,能为今后提出合理的规划与复原作铺垫。

注:图1为朱红玥绘;图2为作者自绘;图3改绘自参考文献[5]。

参考文献:

[1]梁仕然. 惠州西湖歷史水域演变考[J]. 中国园林,2019,35(3):136-139.

[2]孟兆祯. 园衍[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3]刘管平. 惠州西湖的形成及其园林特色[J]. 南方建筑,1981(1):77-10.

[4]梁大和,苗庆庚. 惠州西湖八景[J]. 岭南文史,1996(2):45-48.

[5]张友仁. 惠州西湖志[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6]嘉靖惠州府志·潮州府志·香山县志[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7]黄佐. 嘉靖广东通志[M]. 广州: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1997.

[8]刘溎年,邓抡斌. 光绪惠州府志[M]. 刻本. [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879(清光绪五年).

[9]梁仕然. 广东惠州西湖风景名胜理法浅论[J]. 风景园林,2012(3):153-157.

[10]梁碧海, 陆飞. 归善县志[M]. 刻本. [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783(清乾隆四十八年).

作者简介:

梁仕然/1983年生/男/广东深圳人/博士/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深圳 518000)/硕士生导师、特聘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阶段特征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抓特征解方程组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