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石漠化的原因分析及其造林技术治理
2021-12-06李燕坤
李燕坤
(罗平县罗雄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罗平 655800)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石山岩溶地区存在的石漠化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我国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山区面积十分广阔,岩石组成结构与成分复杂,加上开发不合理,更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化问题,因此,石漠化治理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响应国家号召,安排专业人员分析石漠化形成的原因,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石漠化治理对策与造林技术,从根本上改善石漠化现象,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与生态平衡,推动社会、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石漠化的成因分析
1.1 人为原因
(1)石山岩溶地区所处的环境本身比较恶劣,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生活方式也比较落后。由于地处偏僻,没有燃气、煤等矿物燃料,当地居民只能使用伐木砍柴的方式取暖、做饭,大量砍伐树木,严重破坏了植被。(2)石山岩溶地区碳酸盐丰富,且年均降水量大,人们主要以陡坡耕种、刀耕火种为生活方式,耕作时,不懂运用水保护措施,土壤被大面积腐蚀,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当地的土地生产能力不断下滑,土地退化后,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始荒漠化。另外,石山岩溶地区地处偏僻,居民生活水平低,原始耕地面积少,只能开垦林地与草地进行耕种,以增加粮食产量,维持生活,导致开垦过度,植被、树木均被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土壤流失与土地退化,加上乱砍滥伐,不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引发生态失衡,最终形成石漠化[1]。
1.2 自然原因
天气与地理位置是导致石山岩溶地区形成石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由于石山岩溶地区有极其丰富的碳酸盐岩,且土地的成土速度缓慢,一旦与水接触就会融化,加上气候潮湿、温暖及多雨等特性,为植被、土壤的侵蚀和破坏创造了自然条件,是形成石漠化的物理基础,导致石漠化形成速度不断加快,因此,自然原因是形成石漠化最根本的原因。
2 石漠化造成的危害
2.1 生态系统退化,破坏生物多样性
石漠化会引发多种生态问题,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区域内的植物数量、种类会大量减少甚至消失,持续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威胁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生存[2]。
2.2 引发自然灾害,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石漠化地区,由于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缺乏植被,一旦遭受大量雨水冲刷,会引发水土流失,而水土过度流失,又会加剧土地的石漠化,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水土流失过度,会导致地下排水系统发生堵塞,无法及时排出大量雨水,增加涝灾的发生风险。石漠化导致岩石大量外露,无法覆盖植被,水储存功能持续减退,一旦遇到无雨季节,会引发干旱。此外,石漠化地区由于树木被严重破坏,易发生坍塌、土洞、地裂及矿坑突水等多种地质灾害,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工业生产安全,长经以往,导致当地经济贫困、人口压力过大及生存空间减少等恶性循环问题[3]。
3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分析
3.1 加强土地防御与养护
想要从根源上治理石漠化问题,要重视当地的土地日常养护管理,减少土地破坏,依据不同地区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与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且适宜的石漠化治理对策,积极号召当地人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严格禁止乱砍滥伐,避免人为原因导致石漠化的形成。依据当地的天气情况,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轻自然因素对土地、植被等造成的破坏,从根源上改善石漠化问题[4]。
3.2 大力宣传,增强人们的石漠化治理意识
治理石漠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恢复过程,除生态环境外,还涉及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需要人民群众及各个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封山是治疗石漠化至关重要的一个手段,首先要解决封山地区人民的生活燃料问题,对此,当地政府、林业等相关部门,要加大石漠化治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为山区人民引入新的生活燃料,例如煤、电及沼气等,鼓励大家使用,同时与供电部门协调配合进行石漠化治理,让人民供电充足,确保封山治理的顺利实施[5]。
3.3 增加投入,确保资金充足
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石漠化地区多为贫困山区,严重缺乏资金,无法通过地区财政治理石漠化,因此,要加大力度进行多渠道的资金筹措,除了国家与各级政府给予帮助外,还可争取周边或邻省等富庶区的支持,或争取社会各界中的相关单位或个人给予资助。当地人民也应积极参与,与政府一起完成石漠化治理工作。石漠化治理后要重建当地的生态环境,需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利用多个渠道筹措资金,资金来源包括国家拨款、地方资金及群众投劳等,同时,需及时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方法,严格执行专款专帐、专款专用的要求,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6]。
4 治理石漠化地区的造林技术分析
4.1 确保所选树种优良
治理石漠化进行植树造林前,首先要考察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再依据考察结果选择出最适合种植的优良树种。目前,在我国的石漠化地区治理中,植树造林所选用的树种有十分丰富的种类,常见如肥牛树、狗骨木、顶果木、茶条树及任豆等,地理位置上有优势,地势平坦的地区,则可优先选择与当地特色相符的竹子、藤、经济性较高的树木及果树等,构建生态经济园林,不仅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收益,还能增加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水平,推动地区经济发展[7]。
4.2 科学培育树苗,提升苗木成活率
苗木质量对造林成活率有直接影响,必须重视苗木的培育工作。首先,树木种子发芽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树苗进行管理、施肥、浇水及除虫防护等相关工作,最大程度确保苗木成活率。另外,选择的种子要粒大、饱满并经过严格消毒处理;播种后加强苗木管理,一旦种子发芽,要合理调整种苗密度,按时施肥、浇水及除虫,确保树苗能健康成长,坚持优胜劣汰原则,只选择优质树苗,及时汰淘劣质苗,确保树苗可在恶劣环境中健康成长,提升造林成活率。
4.3 整地造林要科学、合理
在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要始终贯彻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可采用非常规的方法实施整地造林。在进行整地造林时,严格禁止炼山,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山地原有的植被。要严格控制造林密度,以免种植的密度过高,破坏原有植被,同时也会严重制约林木的后期生长;而如果种植的密度太过稀疏,则无法达到造林的预期成效。因此,必须控制好造林密度,一般情况下,造林密度可控制在900~1050 株/hm2,造林的密度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度调整。应用袋苗可提升种植的成活率,造林时间可选择每年的2-3 月,选择阴雨天气种植树苗,待种植坑受雨水充分浸润后,再进行造林。苗木定植完成后,于定植表面上覆盖石块和枯草,也可采用薄膜覆盖,以减少种植土壤中的水分蒸发,依据种植的实际条件可适当采用保水剂,提高造林成活率[8]。
5 结语
综上所述,石漠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生态问题,而石漠化的治理工程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为有效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度宣传力度,积极发动群众、动员群众,引导全民参与到植被保护与管理工作中,通过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措施提高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地区社会、经济及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