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半农半牧区草原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06关林涛
关林涛
(河北承德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设计院,河北承德 067000)
随着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半农半牧区发展理念应运而生。这种建设模式在发展中综合考虑农业和畜牧业的优劣势,通过交叉种植农业和草地资源,实现多形态产业,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所以,要大力推广这种种植发展模式,其不仅提升了农业经济,还能提升草业的发展质量,推动自然生态产业链的和谐发展。
1 半农半牧区草原保护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分析,我国的草原地区常年潮湿,气候温度普遍不高,很多地区看到了半农半畜牧业的优势,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草原种植一方面显著提升了社会经济水平,另一方面明显改善了自然环境。由于过去环保意识不足,畜牧业过度发展,乱砍滥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加之人口数量剧增,家畜产量增加,畜牧养殖业表面上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严重破坏了草业的持续稳定能力,地表沙化面积越来越大。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牧业交叉发展的地区延续传统的畜牧业养殖习惯,人们环保意识普遍不足,文化水平不高,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忽视了各项环保法规政策,大多存在盲从性,感受不到环境破坏给自身带来的为害。此外,草业资源的规划环节缺乏合理化的参考标准和管控机制,奖惩制度不明确,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整体不高,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导致整体改造效率普遍偏低。
2 半农半牧区草原保护对策
通常情况下,在农牧交错发展的地区,兼顾农业和畜牧业的综合发展,要综合权衡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二者既交汇又矛盾发展。据调查分析,经济发展较好的阶段自然环境被破坏得最严重,生态发展良好的情况下经济提升缓慢。由此可见,现阶段半农半畜牧业要综合过去发展中的问题,科学规划,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产业的共同发展。
2.1 建立草原保护制度
要想发展,首先要制定可供参考的基本发展制度。合理利用各种发展资源,科学划分人工种植草场、改良草场、适合放牧的区域、割草区域和重点保护区,要有明确的参考制度。一旦发现有任何个人或企业违法操作,在无完善审批体系的基础上随便改变基本用途,都要严惩。各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责,保证管辖区内的草场基本性质不被破坏。具体的管理执行办法要由国务院各相关机构依法颁布。结合当地草业特定阶段的发展情况,如饲料产量,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维护二者的持续稳步发展。农业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关的维护畜牧和草业和平共存的管理细则,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加强落实和指导工作,定期完成指标考核工作。此外,通过多种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向当地牧民灌输环保意识,提高其认识。同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牧民的积极主动性,主动发展畜牧饲料,提高养殖物种的品质。合理控制家庭放养物种的数量,避免过度破坏草业,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提高草原的使用效率,可根据牧草生长特征展开轮流区域放牧。为了不影响牧草的正常繁殖及发展,春天牧草的生长期和秋季的结籽期应停止放养牲畜。草资源破坏严重的地区要禁止放牧,保证植被的顺利恢复。总之,在半农半畜牧业的发展中,要有计划地进行指导,按照固定的发展步骤加强管理。因此,各地区要提高对畜牧业发展管理细则的认识,根据地区发展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
2.2 启动半农半牧区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
国家也要从多方面加大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和补偿。建立补偿机制,加大保护草原生态产业链的持续稳定发展,虽然我国草原的占比较大,但破坏现象屡禁不止,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加之技术观念相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牧民收入普遍不高。因此,国家要展开多种途径加大生态产业的发展扶持,同时,适度提高原生态草原比例,维护生态平衡。
2.3 实施已垦草原退耕还草
为了有效修复牧草资源,要加大退牧还草的执行力度,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土壤沙化现象,保护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对于环境恶劣、土质流失严重的草场,要实行区域保护,禁止放牧。通过多种手段为土壤补充营养,还自然界一片沃土。合理规划退耕还草,重点整治风沙较大的地带及破坏严重的草场地区。半农半畜牧业发展的原则要优先考虑生态发展,同时顾及当地牧民的收益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加大牧场整治力度,维护牧草的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发放福利和物资的形式补偿牧民的养殖业损失。按照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各相关区域的地方政府要按照管理细则组织相关部门编制详细的工作方案,结合各乡镇实际展开设计,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地点和个人。各地主管机构要注重草业发展的基本工作,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落实优良草种供应,同时加大技术资金扶持力度,提升工程改造质量。为了落实技术任务和后续保障工作,退耕还草工程完工后,要到相关主管部门做好用途改变登记。
2.4 稳定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加大草原维护措施的保障力度,建设围栏,保障灌溉水源,同时做好牧民的养殖保障,建立人工草场,加大牧草供给,完备牲畜棚圈建设等。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策略,综合生态、改造特点和畜牧业发展特征等加速草原恢复的治理工作。现阶段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加速草原林地恢复,提升自然资源的持续再生能力。从防范开始开展工作,加强治理破坏区域,有效减缓灾害给环境带来的破坏。突发性火灾给草原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因此,要积极改善防火技术与方案,将责任分区,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发生问题严查并追究当事人责任。对于防范治理的重要区域,由政府相关领导部门直接负责督导执行。
虫害威胁也是影响草原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提高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措施,或缺乏足够的防范性,原有草场将会被严重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由此可见,虫害治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防范意识,引进先进的智能化监管技术,并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完成治理工作。综合往年该地区草场的生长状况,制定适宜的治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完成防治工作。加大草场监管力度,提前制定虫害防治方案,发现问题及时应对。治理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多学科的整治方案,尽可能降低虫害给草原带来的伤害。
2.5 推动半农半牧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21 世纪以来,科技飞速发展。草场建设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寻求现代化发展模式,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施工技术,兼顾自然和社会效益。改善传统养殖方法,形成系统规范化的养殖方案。如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投入草业建设,鼓励牧民参与合作养殖模式,借助企业的现代化设备、专业人才和丰厚的资金,形成专业的产业链,高效利用国土资源,彻底杜绝发生浪费现象。结合地域发展优势,科学规划,敢于创新和调整,为牧区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形成初具规模的半农半牧经济发展模式。放牧区域要重点保护草场资源,畜牧产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优选草业和牲畜种类,提高养殖质量。同时,在农牧混合区域提倡人工种植草坯,混合作物种植,提升退耕还草的效率。此外,要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秸秆利用效率,节约牧草资源。还可有效利用牲畜粪便发展农业,采用农牧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双方互相推动,最终实现农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共赢。
2.6 强化草原监督管理
相关责任部门要切实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加大法律宣传和现场监管力度。从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出发,重点治理人为肆意开垦,故意破坏的非法行为。重点监管国家明令禁止采集的野生植物,禁止开采和销售,充分发挥执法部门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健全当地管理体系,形成系统规范化的管理形式。在执行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要提升工作团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制定全面的生态保护机制,从草场的实际面积,年产量、生态发展、虫害治理等多方面加强草业保护,不断提高当地草场的质量。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半农半牧区发展理念符合当代发展趋势,既能助力农业经济发展,又能维护生态平衡。目前半农半牧区理念下的草业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要加大人才、技术及资金的扶持,调动群众的力量,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提升草业发展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