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特色岩生植物资源浅析
2021-12-06刘锦芳
刘锦芳
(广东绿德园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230)
根据国家《园林基本术语标准》的定义,岩石园是人工模拟自然界岩石及岩生植物的景观,属于专类园,或附属于大公园、或独立设置[1]。苏雪痕[2]认为岩石园是利用岩石及岩生植物为主打造的特色园林景观,根据地形地貌状况结合植物元素运用造园手段营造高山草甸地貌、碎石陡坡地貌、峰峦溪流地貌等自然景观为目的的园林形式。
岩石园最开始是为了引种高山植物而建造,后来拓展到一些非高山地区岩生植物的引种,模仿岩石生境,展示岩生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岩石园主要由无生命的岩石和有生命的植物两部分组成:利用岩石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塑造岩石园基调;利用植物模拟高山、岩生植物生境景观,以高山、岩生植物为主[3]。岩石园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及科普价值,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但目前比较成功的案例基本上都位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研究与实践也多集中在国外或者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岩石园,在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岩石园的实践大多以引种高山植物为主,缺乏地域特色。我国低纬度的南方地区自然生境中喀斯特地貌与丹霞地貌的低海拔山区,其植被种类十分丰富、美观,属于纯天然的岩石园,总结应用这些植物对于打造具有华南地区特色的岩石园具有借鉴意义。
1 岩生植物的概念及种类
岩生植物是指生长在土层较薄或者完全裸露的岩石区域的植物[4]。岩生植物以喜旱、耐旱为主要特征,均可以在瘠薄的土地上生长,通常植株较低矮,缓慢生长,其生长期较长。岩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干旱季节需要忍耐一定时间的高度干旱,同时要充分利用植株表面吸收空气中的雨露,或者利用根系吸收岩石上流下的水。主要有以下6 类[2,5-6]。
1.1 苔藓类植物
高海拔地区常见的最原始的植被类型,对环境条件适应性强,常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能生长在光裸或断裂的石壁上,使岩石表面含蓄水分和养分。
1.2 蕨类植物
能生长在土壤贫瘠、阴蔽的环境,生长快,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性和抗性,管理粗放。
1.3 裸子植物
常用的是松柏类,高大的松柏植物可作为全园的背景,丰富景观层次,奠定基调。
1.4 被子植物
紫金牛科的紫金牛属(Ardisea)、龙胆科的龙胆属(Centiana)、报春花科的报春花属(Orunyka),蔷薇科的栒子属(Cotoneaster)、火棘属(Pyracantha)等是典型的高山岩生植物。
1.5 水生植物
适宜种植在岩石园营造的山石峡谷中,水生植物的应用能够使得岩石园与其下方的沼生园和湿生园或者水景结合起来,使岩石园更加自然,更有生气。
1.6 观赏草类
形态优美,色彩丰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对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耐水旱、耐冷热、耐荫蔽。观赏部位以茎秆和叶丛为主,以禾本科、莎草科、天南星科、灯芯草科等植物为主。
2 华南地区岩生植物资源
2.1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华南地区以碳酸盐岩为基岩的独特生态环境[7]。喀斯特地貌区干旱、瘠薄的特殊生态环境是因其基岩裸露,土层浅薄,而且岩石的透水、渗水作用强、保水贮水力差所造成[8]。这些地区的植物生长速度慢,生物量低,受到干扰后自然恢复速度慢,难度大[9]。华南地区的喀斯特地区气候条件相对于北方地区具有巨大的优势,气候条件优越,雨热同期,水分条件良好,一般不会出现持续性干旱的极端恶劣环境;光照充足,热量充沛,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喀斯特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所形成的小气候也是多种多样,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土壤一般为石灰土,主要是由于岩石受到长期的风化作用及生物富集作用形成,土壤非常瘠薄,极易退化;水分条件差,土壤的渗漏能力强,水分极易流失。
岩石大量裸露、土层十分浅薄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出耐旱耐瘠薄的喀斯特植被,包括喀斯特森林、喀斯特藤刺灌丛、喀斯特草坡等植被类型,不仅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还是重要的风景林。喀斯特植被具有喜钙性、耐旱性和石生性,能攀附岩石、在裂缝中求得生存吸取养分[10]。喀斯特地区的植物具有以下5 个特性:①环境适应能力强,耐高温瘠薄、较大气候变化。②根系特别发达,主根能够通过岩石缝隙间,往地下扎,而侧根能往四周伸展,趋水趋肥。③成活率比较高,生长速度较快,冠幅比较大。④萌生能力强,植被更新能力强。⑤喜钙,耐碱,对土壤理化性质适应性强。例如榆科、一些苔藓植物及蕨类植物、南天竹、黄荆、金银花等各种适应喀斯特岩石生境的植物。一些兰科花卉等岩生花卉,不仅适用于岩生花卉专类园中,还可搭配其他岩生植物丰富景观层次,塑造丰富的景观效果[11]。
2.2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由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的特殊岩石地貌类型,岩层呈块状结构、透水性强[12]。我国丹霞地貌分布广泛,在低海拔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原高寒区都有分布[13],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丹霞地貌以“陡崖坡”为特征,形成繁复多变的群体形态,其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是红岩,颜色变化范围大,有棕黄色、褐黄色、褐红色、紫红色和灰紫色等偏红的色系[14]。丹霞地貌石壁陡峭,土层瘠薄,演替过程十分缓慢,一旦破坏极难恢复。
丹霞地貌主要受重力作用、流水作用及风化作用,主要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针叶林和灌丛,蕴含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南方丹霞地貌区域内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类型十分丰富,有17 个植被型,185 个群系[15]。丹霞地貌内沟谷纵横,散布有亚热带沟谷雨林或雨林层片,附生和木质藤本现象十分明显。沟谷雨林中如桫椤科、莲座蕨科、桑科、棕榈科、芭蕉科、天南星科等植物是典型的热带植物[16]。丹霞岩生草本群落属于流石滩稀疏植被类型中的石隙植物群落类型,以景天科、虎耳草科、苦苣苔科、兰科、铁角蕨科、卷柏科、铁线蕨科等科的植物为常见种[17]。适生于丹霞地貌的植物耐旱能力十分强,叶片常蜡质化、遇雨就复苏、根茎叶肉质化等。
2.3 小结
华南地区丰富的岩石山地蕴藏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喀斯特地貌及丹霞地貌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使得植物的适应性非常强,适生于这些地区的植物也都可以应用于岩石园的建设中。耐旱是这些植物的最大共性,植物的抗逆性比较强,典型的植物有苦苣苔科、兰科、卷柏科等。
3 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岩石园的建设都以国外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岩石园为模板,对于具有地区特色的岩石园的研究比较欠缺,对野生岩生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研究也相对较少。喀斯特地貌及丹霞地貌是我国典型的地被类型,以石山、石土山为主,其中生长的植物抗逆性十分强,也包含一些观赏价值比较高的植物资源,对于喀斯特地貌及丹霞地貌植物资源的研究对华南地区岩石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岩石园建设意义重大。拓展研究范围,充分挖掘地区特色,打造高品质的特色岩石园,将是岩石园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