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园林规划设计与原生态保护
2021-12-06李春霞
李春霞
(安徽省淮南市舜耕山管理处,安徽淮南 232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环境质量也在逐渐下降,基于此,为了提升环境质量,逐渐重视绿色植物在生态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了确保绿色植物在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要根据城市建设的需求及发展情况,合理规划园林,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强化原生态保护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 园林绿化
1.1 概述
园林绿化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承担着美化城市、维护生态环境等作用。同时对城市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的“窗户”和“门面”,具有塑造城市形象的作用[1]。园林绿化也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可整体提升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园林绿化是指在城市地域中,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技术,改造地形,种植合理的植被体系,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等,为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园林绿化主要包括公园、植物园、花园等。
1.2 特点
园林绿化具有多样性和生态性的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1.2.1 多样性。园林绿化属于整体性的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当地城市的经济资源和植物资源。同时,在建设园林绿化时,将绿地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整体空间,为植被体系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2]。另外,园林绿化通过迁移森林公园、自然保护等,实现园林绿化自身的作用和优势,也体现了园林绿化的多样性特点。
1.2.2 生态性。园林绿化还具有生态性特点,充分结合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等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并且通过利用植被体系,如树木、花草、绿地等,改善环境质量,维护良好的生态平衡。
1.3 园林规划的基本原则
园林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相对较多,园林规划要按照基本原则展开,其原则为:以人为本、大众审美、生态规划等。
1.3.1 以人为本。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提升人们居住的舒适感和愉悦感等。因此,很多城市在建设时,愈发重视园林规划,但园林规划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式,做出调整和规划,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提升园林规划的效果。
1.3.2 大众审美。园林规划时,一定要体现大众审美的原则,不仅可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进一步美化城市。在园林规划时,通过利用艺术手段,合理搭配不同形状、色彩等植被体系,提升园林规划的美观性,符合大众审美的基本原则[3]。
1.3.3 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园林规划中必须遵守的原则,提升城市美观度的同时,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物体系的多样性,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 园林规划及原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
以安徽某公园为例,此公园位于安徽某城市北二环路以北地区,占地面积为8.2km2,种植2 万余株作物植物,拥有2.5km2草坪,以及1km2的水面、生态廊道等。同时,本工程属于大型敞开式城市生态工程,其规划建设工期为12 个月,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及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规划手段,保护原生态植物,提升本公园的生态性。下面从此公园角度,分析和阐述具体的园林规划及原生态保护措施。
2.1 园林规划的主要措施
2.1.1 因地制宜。在园林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并确定城市的发展趋势及生态特点,保证园林规划与城市发展相符[4]。同时,在选择植物时不能盲目,要根据当地气候变化及地质条件,选择适宜当地环境的植被体系,可有效提升植被的成活率。另外,在园林规划时,要根据城市建设的形态,合理搭配植物体系,并结合植物生长的需求,适当引进新型的植被体系,充分利用植被体系的功能性,保证园林规划的合理性。
2.1.2 构建生态廊道。生态廊道属于园林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如道路、小径、沟渠等,廊道的宽度、物种丰度及连续性是影响廊道结构的关键因素。规划廊道时,首先,要确定廊道总宽度及在绿地中所占据的面积,确定不同植被体系的比例,保证廊道规划的合理性。其次,树种可配置高大树木,但还要与低矮植被体系相互结合,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最后,要注重植被体系的的季节性,考虑安徽地区的气候变化,根据季节与植物色彩合理搭配,满足城市在不同季节中的变化,形成不同季节的视觉效果[5]。可利用植被体系作为空间分割、遮挡、陪衬等作用,并利用不同的布置手法,提升园林的美观性,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2.1.3 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园林规划的重点,在规划时,要结合安徽地区的历史、文化等因素,满足安徽地区的发展需求。同时,在生态规划时应用绿色技术,保证园林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如在遮阳雨棚上安装太阳能光板,并将其作为公园夜间的照明系统,可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体现园林工程的生态性,实现园林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2.2 原生态保护的主要措施
原生态保护主要作用是改善环境质量,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原生态主要从以下4 个方面展开。
2.2.1 种苗的选择。种苗选择是原生态保护的基础,公园在选择种苗时,主要考虑本地化原则,尽量选择本地有一定栽植历史,且成活率较高的种苗,可有效提升公园建设的效果。同时,在选择种苗时,要做好种苗的检疫,预防病虫害,提升种苗的成活率[6]。另外,还要全面检查种苗的根部,判断是否存在较大的损伤,影响其成活率,保证种植效果。
2.2.2 适地适树。首先,在种植植被体系前,要分析绿地的性质、功能等,判断适合种植慢生树种或速生树种。同时,还要分析阳光的强弱,判断绿地适合种植阴性植物或阳性植物,保证后期种植的合理性,提升原生态保护的效果。其次,需考虑周围建筑工程的朝向、高度等条件,基于适地条件进行规划,保证良好的生态效果。最后,要判断风力大小,根据风力确定植被体系是深埋还是浅埋,保证植被体系的种植效果,实现良好的原生态效果。
2.2.3 树木种植。树木种植不合理易导致植物之间抢夺阳光、水分、肥料等,并且有些植物在抢夺期间会排出有毒物质,严重影响周围植物,降低成活率[7]。同时,有些植物之间相生,有些植物所排出的物质,正是另一些植物所需要的,会大大提升植物的成活率。因此,要明确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合理搭配,促使植物之间呈现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状态,确保植物健康、稳定生长,提升原生态保护的效果。
2.2.4 植物种植。种植植物时,要注意植物之间不能过密,否则不仅会影响植物的成活率,其美观度也相对较差。同时,在种植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幼苗可注入营养液,提升植物的抵抗力,成苗可喷洒农药,确保植物不受病虫害的为害。另外,在原生态保护时,要定期灌溉,确保植物在幼苗期间成长的稳定性和健康,保证植物的种植效果[8]。
3 结语
园林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点,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美化城市,为城市建设给予了重要的支持。为了保证园林工程建设的效果,实现其功能,一定要注重园林规划及原生态保护,主要是充分考虑地域特征,并明确植物之间产生的反应并合理搭配,注重参考当地文化、历史等条件,保证园林规划及原生态保护的效果符合城市发展的需求,实现园林工程建设的意义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