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城市湿地公园互动景观设计

2021-12-06朱磊

现代园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触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朱磊

(江苏永联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张家港 215600)

湿地一直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湿地保护十分重要。湿地公园的设立和建设,是有效保护城市湿地的方法,具有净化城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1]。随着时代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要求不再仅限于美观和对环境的保护,作为集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场所,通过互动性景观设计,提高湿地公园的多样性,以满足现阶段社会对湿地公园的需求。

1 互动新景观设计的内涵

互动景观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城市湿地公园时,能够将不同的空间形态和游憩方式予以合理、科学的组合,将普通景观的被动式欣赏变为引导人群主动欣赏的参与式景观。通过良好的设计方法,将游客的热情调动,使得其积极投入到湿地公园景观欣赏中,进而实现满足游客游憩、观赏、交流等多层面的体验。在设计互动性景观时,设计要素较多,主要包括环境营造、意境塑造、感官体验等,其目的是让湿地公园景观与游客产生情感共鸣[2]。

2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模式

2.1 隔离模式景观设计要素

湿地公园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湿地资源,在互动性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湿地资源保护因素。隔离模式设计是以保护湿地资源为目的的一种景观设计方法,控制游客参观范围,让游客能够与湿地生物和谐相处。

2.2 交织模式景观设计要素

交织模式互动性景观设计主要是指观察和小范围湿地接触设计,大多使用以听觉互动为主的景观设计方法。可充分利用湿地公园中独有的鸟叫、蝉鸣等声音,而听觉互动性景观设计主要是依靠湿地保护区生物鸣叫声所带来的感官体验。因此,交织模式互动性景观大部分都设立于保护区周边,也有少部分湿地公园以视觉进行互动性景观设计,视觉模式一般为观鸟、观景等模式[3]。

2.3 融合模式景观设计要素

融合模式主要是指游客活动区域的范围,也是互动性景观设计最多的位置。但设计过程之中,需要注意不能过于密集,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及园区特色资源。融合模式中,互动性景观大部分以视觉设计为主,通过对各个景点和不同景点组合的设计,使得游客能够获得情感共鸣的体验。这些互动性景观一般是根据湿地景点进行设计,景点位置也大多在湿地体验区,该类景点大多以触觉模式为主,主要包含科普、劳作等。

3 视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人体接收外界信息主要便是依靠视觉,通过眼睛进行欣赏、分辨,可以充分利用人体视觉感官,将湿地公园中独有的生物、植物、水光影元素进行结合,充分展现植物文化形象,设计出具备美观、独特优势的互动性景观。

3.1 西溪湿地公园视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西溪湿地公园中所设计的“花朝节绿堤”项目,该景点设计主要是通过多种类型的花朵结合,营造出视觉系景观,主要包括海棠区、牡丹区、杜鹃区等多个花园展区。在各个展区之中还融合了书香换花香、工艺剪纸等多个活动,将花园参观与活动反馈充分结合。西溪湿地公园这一设计,属于娱乐互动模式,将多种花园展区的参观活动作为互动性景观的主体,配上各种文化活动,很好地提升了游客的主观参与度,获得了良好的愉悦感,将视觉感官、触觉感官相结合进行景观设计。从这一活动开展区域来看,西溪湿地花朝节绿堤属于融合模式景观设计[4]。

3.2 香港湿地公园视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香港湿地公园中,设计了一处观鸟活动景点,其通过将香港湿地中栖息的鸟类生物进行设计,为游客设立了可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观鸟场所。游客在观赏鸟类时,对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反馈,而这一活动设计是通过游客的视觉体验,结合记录、对比等方法,设计游憩互动景观。在这一设计中,鸟类生物栖息于隔离区域内,而观鸟平台设计在隔离区域附近,因此,属于交织类互动景观。

3.3 美国大沼泽湿地公园视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在美国大沼泽湿地公园中,设计了一处步道视觉体验互动景观,在湿地公园之中有较多的野生动物和植物。游客在游园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近距离观察这些生物,而野生动物也已经习惯了游客的存在。该湿地公园拥有大规模的环形步道,在兼顾游客对沼泽生态观赏需求的同时,保护沼泽生态的安全。游客在深入沼泽环境时,可以观察到各种野生鸟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创造出一种能够近距离接触的互动性景观。该景观设计在湿地保护区域周边,属于交织模式互动性景观。

4 听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听觉是人类接受信息的第二大来源,而湿地公园具备城市所没有的独特生物与环境,有着特有的鸟叫虫鸣、水声风吟。将这些听觉元素融合,设计出良好的意境氛围,并配合景观形象,搭配出具备情感共鸣的互动性景观。

4.1 杭州西湖听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杭州西湖十景当中的“柳浪闻莺”,是将柳枝随风摆动之声与黄莺鸣叫之声结合,创造出互动性景观,将该地区独有的自然声音进行设计,创造出一个具备丰富情感的互动性景观,游客在安静和谐的氛围中,可以很好地抒发思念等情感。此外,西湖另外一处曲院风荷景观,是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文化作为基础,通过荷叶与风声的结合,创造出一个“诗景合一”的互动性景观。

4.2 德清下渚湖听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德清下渚湖是生态保护较好的湿地公园之一,该区域将芦苇飘荡的声音与湿地中虫鸣、鸟叫、蛙声结合,设计了一处芦苇荡迷宫景点,给游客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互动景观。游客在欣赏芦苇、芦花时,听到生物之声,再加上芦苇迷宫的游憩娱乐,能够获得独特的游园体验。游客可以通过照片、留言等方法进行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游憩型互动模式。在这一景观设计中,主要是依托于园区的河流和生物,属于交织模式的互动性景观[5]。

4.3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听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有一处“秋芦飞雪”互动性景点,芦苇塘芦花盛开,从远处看,如同下过一场大雪。大片的芦苇是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独有的景观特色,配上夕阳、晚风、芦花,形成一道极具意境和特色的景观。芦苇荡芦花纷飞,加之湿地中独有的生物叫声,与城市喧嚣的环境对比,游客在参观时会迅速被环境感染,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该景观设立于保护区周边,属于交织模式的互动景观。

5 触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以触觉为设计元素的互动性景观,是通过部分特殊材质与湿地公园景观结合,创造出一种富有亲近感的场所。触觉元素的运用主要是通过游客与自然的近距离接触,加强游客的湿地游览体验,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各类活动的组织或专类区域活动进行设计。

5.1 南湖城市湿地公园触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在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中,利用不同材质与不同形式的景观装置,创造出一个独有的触觉互动景观空间。在该湿地公园中,触觉设计随处可见,设置有各种各样的享受器具,例如,有树皮与草等材质制作的各类乐器,让游客充分享受触觉带来的新奇体验,还可以利用这些乐器开展音乐会。南湖湿地公园还有亲水区域,游客可以在游园过程中直接进入水中,与天然水流接触,获得别样的感受。南湖湿地公园这一活动在特定区域进行,属于融合模式的互动性景观。

5.2 伦敦湿地公园触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该景点充分利用水体本身的特点,让游客在游园过程中,用手直接接触湿地水流,感受水流触感与特质,并辅以湿地周边的黄精,通过直接接触的方法,让游客直接了解湿地的特点。通过浸手活动有效科普生态知识,把观察、接触、科普进行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互动性景观。让游客能够在欣赏、接触中,加深对湿地生态的认识,并通过互相交流与沟通,加强游客的体验感。而这一景观设计可能会对湿地生态带来影响,因此,该景观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湿地公园活动区域,属于融合模式的互动性景观。

6 结语

互动性景观设置主要是针对游客的情感需求,通过自然景观与人工设计的结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湿地公园都对互动性景观进行了设计和尝试,在保护湿地环境的同时,提高游客的游园体验感。主要分析了互动性景观设计的三大模式与3 种景观接触方式,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划分,结合人体视觉、听觉、触觉进行组合设计,能够让游客获得独特体验,并加深对于湿地环境的认知。

猜你喜欢

触觉互动性景观设计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科学辨析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玩转表演
船内船外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物”化的空间
面向提升校友网站互动性的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触摸远隔重洋的你解密触觉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