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1-12-06李迎吉
李迎吉,苗 盈,陈 义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2.思达耐精密机电(常熟)有限公司,江苏 常熟 215533)
0 引 言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 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的推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关键在于提升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核心能力,打造多层次、多类型、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职扩招政策无论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还是从当前如何稳就业、促就业来看,都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1]。高职扩招的政策效应将持续释放,对经济、社会及教育带来重大影响。
高职扩招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高职院校为产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对高职扩招生的培养也应从扩招生源的工作背景和现实状况出发,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服务能力,将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落到实处。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无锡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和社会人员就参与高职教育提升学历的意愿和需求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调研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招生的工作背景、完成学业的动力与困境、教学需求等内容。
1 高职百万扩招的社会需求分析
1.1 被调研者的基本情况
调查无锡及周边地区的196名企业和社会人员作为样本,其中男性占42.86%,女性占57.14%;18~22岁占 48.98%,23~28岁占 8.16%,29~35岁占30.61%,36岁以上占12.24%;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为0,初中毕业占18.37%,高中或中专毕业占46.94%,大专毕业占24.49%,本科及以上占10.2%;工龄在1年及以下占44.90%,1~5年占12.24%,6~10年占20.41%,10年及以上占22.45%;工作性质有生产线员工(12.24%)、技术人员(12.24%)、管理人员(8.16%)、市场销售(14.29%)、行政人员(2.04%)、个体户(8.16%)、务农(4.08%)、待业(12.24%)、其他(26.53%)。被调研者的工作性质多样,学历主要为高中、中专或初中,这是高职百万扩招的主要服务对象。
1.2 对高职百万扩招的了解情况
把扩招信息传递给有需要的人,是高职百万扩招落实的第一步。被调研者中,对高职百万扩招非常了解的占16.33%,了解的占14.29%,只是听说的占44.9%,完全不知道的占24.49%。因此,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需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了解。
1.3 继续提升学历的意向需求
85.71%的被调研者表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意向继续提升学历,说明社会人员有较强的继续提升学历的意向需求。同时,69.39%的被调研者所在单位支持员工占用部分工作时间进行继续教育,说明大部分用人单位支持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员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高职扩招既是国家的指导方向,也是社会、企业的需求。
1.4 完成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了解社会人员参与高职教育的障碍因素,有助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帮助社会人员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经调研,完成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有:工作太忙时间不允许(53.06%),本地区没有心仪的学校及专业(34.69%),经济条件不允许(34.69%),家庭不支持(18.37%),企业不支持(18.37%),其他(16.33%)。
2 高职扩招生的学情分析
2.1 高职扩招生的基本情况
调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5个社会招生专业,分别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商企业管理、酒店管理。扩招的生源主要为中青年,其中18~22岁占22.45%,23~28岁占24.49%,29~35岁占40.82%,36岁以上占12.24%;入学前学历主要是中专毕业(38.78%)、高中毕业(34.69%)和大专及以上(12.24%)。
2.2 高职扩招生的工作背景
高职扩招生的工作性质多样,被调查者中生产线员工占10.20%,技术人员占24.49%,管理人员占16.33%、市场销售占6.12%,行政人员占6.12%,个体户占8.16%,待业人员占18.37%,其他占10.2%。大部分扩招生具有多年工作经验,其中工龄在1年及以下的占 18.37%,1~5年占 30.61%,6~10年占26.53%,10年及以上占24.49%;工作单位性质也具有多样性,其中民营企业占32.65%,事业单位占18.37%,外资企业占16.33%,中外合资企业占6.12%,个体户占26.53%;年收入5万以内的占42.86%,5~10万占38.78%,10~20万占16.33%。被调查者中,从事专业相关岗位的占44.9%,从事不相关岗位的占55.1%。高职扩招生源背景的多样性,需要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针对单一应届生源的教学模式,向适应多样性社会生源的教学模式转变,以适应多样化生源结构和多样性人才的培养需求[2]。
2.3 高职扩招生完成高职教育的动力与困境
调查发现社会招生完成高职教育的主要动力是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内在需求,其中55.1%的社会招生是为了提升学历和专业技能,有利于工资待遇提升和职位晋升;24.5%的社会招生是为了扩宽眼界;14.3%的社会招生是为了体验大学生活;仅有2%的社会招生是企业要求参加高职教育。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招生中14%是大专及以上学历,这些社会招生来校学习的目的不是提升学历,而是想通过学习达到转型目的,或者是为了提升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他们学习欲望强烈,并不满足现有课程的学习,例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以后想转型从事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方面的工作,会利用课余时间旁听相关专业课程。
虽然高职社会招生完成高职教育的内需力较强,但是面临不少困难,被调查的社会招生认为阻碍其完成高职教育的最大障碍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69.39%)、异地入学(24.49%)、企业不支持(18.37%)、经济条件不允许(16.33%)、家庭不支持(4.08%)、其他(20.41%)。由于学习诉求不同、工作经历各异,以往针对单一生源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难以适应扩招生源,需建立服务多元需求的弹性模式和制度。
2.4 高职扩招生的教学需求
从选择学校、上课方式、上课时间和师资要求4个方面,对社会扩招生的教学需求进行了调研。高职扩招生在选择学校时主要考虑学校所在区域(32.65%)、学校口碑(24.49%)、学校排名(20.41%)、学校师资(12.24%)、硬件设施(2.04%)、其他(8.16%);比较倾向的上课方式为在线教学(53.06%)、理实一体(26.53%)、操作为主(12.24%)、其他(8.16%);比较倾向的上课时间主要为周末(30.61%)、周一至周五晚上(30.61%)、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时间(16.33%)、无所谓(22.45%);师资要求方面,71.43%的社会招生要求学校专职教师,要求企业兼职教师的仅占4.08%,对师资没有要求的占24.49%。由此可见,根据高职扩招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3 提升教育服务能力的路径分析
高职百万扩招是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应发挥自身优势,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把握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3.1 制定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数据表明,社会招生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扩招生身份多样化,高职院校承载的责任和压力更大,如何保证扩招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教育的新挑战。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借鉴“1+1+1”人才培养模式[3],即1个专业大类或专业群、1个专业和1个专业方向特长,从足够宽泛基础的社会需求和细分定向的个人需求两大层面来设计,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特点,形成差异化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年龄生源的学习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面对不断进步的社会、不断更新迭代的新技术,增设相关专业和课程,让社会招生进行针对性学习,使其夯实文化基础、调整知识结构和加强专业技能,从而提升就业能力,达到以促就业为导向的质量标准,形成适合学生实际情况、满足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3.2 优化社会招生教育模式
百万扩招生源对象的复杂多样导致了多元的学习诉求,给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等带来了较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应利用高职百万扩招的契机,优化社会招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为解决社会招生的工学矛盾,需要灵活学籍管理制度,可选择半工半读、送教上门、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4],为社会招生提供多元且宽松的学习环境。其次,加快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探索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新型教学模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运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最后,采取灵活的弹性学制[5],建立和完善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社会招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根据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提前毕业或延迟毕业,累计学分达到规定要求可获取相应的毕业证书。
3.3 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高职百万扩招的政策意图是解决就业难题,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即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6]。高职院校是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是一种跨越了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跨界教育[7],高职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教20条”明确提出,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围绕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主动服务产业需求,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提高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8],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共享人才和培训资源,共同承接企业技术改造,联合申请纵向资助,协助合作企业申请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深度校企合作,让合作企业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类激励政策,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环境,促进校企形成命运共同体。
4 结束语
百万扩招的大背景下,高职社会招生的身份角色、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和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生源对象的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方式,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服务能力。